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非编码RNA BC200促进食管鳞癌侵袭与转移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亚楠 赵瑞华 +2 位作者 李鹤 李瑞 宗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9期3459-3463,共5页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BC200(LncRNA BC200,BC200)可否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方法应用q RT-PCR检测食管鳞癌细胞BC200的表达。应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检测抑制BC200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应用MTT试验...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BC200(LncRNA BC200,BC200)可否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方法应用q RT-PCR检测食管鳞癌细胞BC200的表达。应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检测抑制BC200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应用MTT试验检测抑制BC200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结果高侵袭细胞系KYSE150中BC200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低侵袭细胞系KYSE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5,P<0.01)。高侵袭细胞系KYSE410中BC200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低侵袭细胞系KYSE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9,P<0.01)。高侵袭细胞系KYSE70中BC200的表达水平高于配对的低侵袭细胞系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5,P<0.01)。稳定转染BC200 sh RNA的KYSE410细胞(KD组)在划痕4 h迁移率低于阴性病毒感染的KYSE410细胞(N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 KD组在划痕8 h迁移率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5)。KD组培养24 h转移细胞变化倍数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8,P<0.05)。KD组存活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200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侵袭与转移,抑制BC200表达后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降低,增殖和凋亡能力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长链非编码bc200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BC200通过介导脑胶质瘤细胞干性的维持抑制替莫唑胺的促凋亡作用
2
作者 童民锋 杨帆 +1 位作者 刘继红 徐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529-532,53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BC200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脑胶质瘤U87MG细胞,并提取成球生长的GSC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小分子RNA(siRNA)转染沉默... 目的: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BC200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脑胶质瘤U87MG细胞,并提取成球生长的GSCs;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Cs干细胞标志性分子CD133和Nestin;小分子RNA(siRNA)转染沉默GSCs中BC200表达;替莫唑胺(TMZ)200μmol·L^-1处理GSCs24h,光镜下观察TMZ对GSCs悬浮细胞球形态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133、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分离提取的GSCs球状生长,细胞球表面CD133和Nestin呈阳性表达。TMZ处理GSCs 24h,GSCs成球能力略微下降,未见细胞球状状态明显离散,Bax、cleavedcas-pase-3、Bcl-2未有明显变化(均P>0.05)。沉默BC200后GSCs CD133表达显著下降(P<0.05)。BC200沉默后,TMZ处理GSCs发现其成球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分散;cleaved caspase-3和Bax分别上调(45.36%±4.25%)和(63.23%±5.12%),Bcl-2下调(31.22%±3.80%),均P<0.01。结论:BC200能够维持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干性,该效应可促进细胞对TMZ诱导凋亡的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200 脑胶质瘤 干性 替莫唑胺 干细胞
下载PDF
BC200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3
作者 李晓锋 邹雪婷 +2 位作者 汪园园 张冠军 刘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4151-4156,共6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不同侵袭力的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阐明BC200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及凋亡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BC200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下调、...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不同侵袭力的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阐明BC200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及凋亡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BC200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下调、过表达BC200,比较各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变化。结果:BC200在MDA-MB-453细胞中表达最高,在BT549细胞中表达最低。转染过表达BC200慢病毒的BT549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低于对照组;转染下调BC200慢病毒的MDA-MB-453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高于对照组。结论:BC200在乳腺癌细胞中呈异常过表达。过表达BC200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强并抑制凋亡,提示BC200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c200 迁移 转染 长链非编码RNA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孟腾 徐美林 +2 位作者 耿华 王菁 高国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3-227,共5页
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BC200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 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BC200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60例癌组织及60例对应的正常肺组织中BC200表达情况,40例癌组织及40例正常肺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 m RNA表达水平,统计分析NSCLC中BC200与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 m RNA表达水平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BC200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水平)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鉴别诊断NSCLC的效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蛋白在40例NSCLC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其与BC200表达情况的关系。结果:1)肺癌组织中的BC200、N-cadherin及Snail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E-cadherin m 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肺组织(P<0.05);2)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16/40)、57.5%(23/40)、57.5%(23/40),在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19/20)、5%(1/20)、10%(2/20),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癌组织中BC200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阳性率相关(P<0.05),BC200的表达与E-cadherin m 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31,P<0.05),与Snail、N-cadherin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5、r=0.257,P<0.05);4)ROC曲线分析表明,组织lnc RNA表达水平对NSCLC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满意。结论:BC200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cadherin、N-cadherin及Snail阳性率相关,BC200的表达与E-cadherin m RNA的表达呈负相关,与Snail、N-cadherin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BC200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调节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在NSCLC诊断上,lncRNA BC200水平有较高的价值,可考虑作为NSCLC诊断的潜在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 长链非编码RNA bc200
下载PDF
LncRNA BC200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唐翔宇 吴振 +1 位作者 姚菲菲 刘晓明 《循证医学》 2021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LncRNA BC200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取出的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大肠组织),分别经液氮冷冻和石蜡包... 目的探讨LncRNA BC200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取出的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大肠组织),分别经液氮冷冻和石蜡包埋处理,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LncRNA BC20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VEGF表达,比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BC200表达水平及VEGF阳性表达评分的差异性,并分析大肠癌组织中LncRNA BC200表达与VEGF阳性表达评分的相关性。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BC20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64±0.73)和(1.17±0.55),大肠癌组织中LncRNA BC20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34,P<0.001)。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VEGF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25±0.26)和(2.16±0.11),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4,P<0.001)。IHC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大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评分较高(t=5.372,P<0.001)。不同性别、不同肿瘤位置的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LncRNA BC200相对表达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LncRNA BC200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大肠癌组织中LncRNA BC200的相对表达量与VEGF阳性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703,P<0.05)。结论LncRNA BC200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组织 LncRNA bc200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水性涂层剂PH—400BC、HU—200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刘太东 樊丽君 《印染》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37,共3页
从水性涂层剂PH—400BC、HU—200基本性能出发,探讨其成膜机理以及生产应用工艺,并介绍了各种风格涂层产品的生产实践。
关键词 涂层剂 水溶性 性能 纺织品 HU-200 PH-400bc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BCYRN1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泳兴 马武华 +2 位作者 王勇 庄月容 钟鸣(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4-237,242,共5页
BCYRN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大脑中高水平表达,并在多种肿瘤类型和其他系统疾病中表达升高。随着对BCYRN1研究的深入,发现BCYRN1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总结了BCYRN1在不... BCYRN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大脑中高水平表达,并在多种肿瘤类型和其他系统疾病中表达升高。随着对BCYRN1研究的深入,发现BCYRN1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总结了BCYRN1在不同疾病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BCYRN1是如何影响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一点参考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bcYRN1 bc200 脑细胞质RNA1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长链非编码RNA TUG1和长链非编码RNA BC200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荆菁华 史九波 +2 位作者 安淑霞 史玲玲 薛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血清、脑脊液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TUG1、lncRNA BC200表达变化,探讨其诊断AD的价值。方法 AD患者100例为AD组,根据临床痴呆量表评分(clinical dementia rati...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血清、脑脊液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TUG1、lncRNA BC200表达变化,探讨其诊断AD的价值。方法 AD患者100例为AD组,根据临床痴呆量表评分(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分为轻度组(CDR评分1分)40例,中度组(CDR评分2分)29例,重度组(CDR评分3分)31例;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AD组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日采集血清、脑脊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TUG1、lncRNA BC200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Pearson相关法分析AD患者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lncRNA BC200表达与IL-6、IL-8、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lncRNA BC200表达诊断AD的价值。结果 AD组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2.52±0.31、3.01±0.23)、lncRNA BC200(2.61±0.39、3.17±0.18)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lncRNA TUG1:1.06±0.21、1.03±0.19;lncRNA BC200:1.06±0.22、1.05±0.21)(P<0.05);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在轻度组(1.59±0.34、1.03±0.24)、中度组(2.12±0.49、2.65±0.60)、重度组(3.31±0.99、3.62±1.03)依次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lncRNA BC200相对表达量在轻度组(1.48±0.43、1.05±0.21)、中度组(2.45±0.50、2.73±0.40)、重度组(3.14±0.61、3.70±1.06)依次增高(P<0.05)。AD组血清、脑脊液IL-6[(182.62±19.04)、(211.61±28.73)ng/L]、IL-8[(6.08±1.01)、(184.41±22.93)μg/L]、TNF-α[(82.09±2.72)、(141.52±12.33)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6:(80.20±13.74)、(80.59±12.83)ng/L;IL-8:(2.17±0.15)、(135.13±20.04)μg/L;TNF-α:(72.41±6.48)、(112.16±16.02)μg/L](P<0.05)。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lncRNA BC200相对表达量与IL-6、IL-8、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以1.67为最佳截断值,诊断AD的AUC为0.748(95%CI:0.643~0.836,P<0.05),灵敏度为82.00%,特异度为61.11%;血清lncRNA BC200以1.38为最佳截断值,诊断AD的AUC为0.757(95%CI:0.652~0.843,P<0.05),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77.78%;脑脊液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以1.38为最佳截断值,诊断AD的AUC为0.905(95%CI:0.823~0.958,P<0.05),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6.11%;脑脊液lncRNA BC200相对表达量以1.47为最佳截断值,诊断AD的AUC为0.854(95%CI为0.761~0.921,P<0.05),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0.56%。结论 AD患者血清、脑脊液lncRNA TUG1、lncRNA BC200表达上调,提示病情加重,二者在AD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长链非编码RNA TUG1 长链非编码RNA bc200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与X脆性综合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俊 黄英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5-307,共3页
X脆性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X脆性智力低下1(FMR1)基因5'端非翻译区CG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导致X脆性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引起的。非编码RNA是除编码蛋白质的mRNAs以外的其他所有RNA分子,已被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X脆性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X脆性智力低下1(FMR1)基因5'端非翻译区CG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导致X脆性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引起的。非编码RNA是除编码蛋白质的mRNAs以外的其他所有RNA分子,已被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微RNA与BC1/BC200RNA参与了X脆性智力低下蛋白的翻译抑制。认识非编码RNA与X脆性综合征的关系不但能加深对X脆性综合征的分子机制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揭示学习与记忆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脆性综合征 非编码RNA 微RNA bc1/bc200 RNA
下载PDF
汽轮机组DCS系统增强稳定性改造
10
作者 戚红霞 《新疆电力》 2005年第2期31-32,共2页
介绍华电红电200MW火电机组为增强DCS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双BC改造方法,阐述了此次改适对机组安全、经济性的影响。
关键词 bc 冗余配置 无扰切换 I/O卡件 改造方法 增强稳定性 DCS系统 汽轮机组 200MW火电机组 系统稳定性
下载PDF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6 位作者 李中轩 尹茜 孙智彬 黄蕴平 R.K.Flad 李兰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6-76,共11页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体数变化研究发现:(1)中坝地区在2370~200BC绝大部分时间均有分布的动物主要是栖息林间和草地的鹿、毛冠鹿、麂,先民饲养的猪和狗,啮齿类的兔和黑家鼠,表明本区在该阶段基本上存在着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先民饲养家畜从1750~1000BC就已开始,并一直延续了下来;(2)犀牛只在2000~1750,1000~700和700~500BC阶段出现,表明这几个阶段草地和湿地生态环境可能更好一些;(3)而猴和棕熊只在1750~1000BC以后出现,可能表明1750~200BC期间森林条件更为优越,有利于林栖动物生长;(4)水牛和牛以及水獭最小个体数出现在2370~1750BC可能暗示早期水域面积比后期更广;(5)中坝遗址在2000~1750和1000~500BC的地层中,均发现有犀牛骨骼,根据现生犀牛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2000~1750和1000~500BC时中坝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可能比现今要高.1100~850BC虽然处于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五千年来的第一个低温期,但大九湖泥炭地层揭示的该时期仍存在有大量桑属、榆、水青冈、栎、栗等孢粉,应表明至少在大九湖和中坝遗址地区气候仍然较为适宜;(6)中坝遗址在310~200BC出土了白唇鹿骨骼,根据现生白唇鹿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310~200BC期间中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比现今要低.前人对中坝遗址地层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动物骨骼 动物多样性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2370~200 bc
原文传递
Animal divers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revealed by skeletons unearthed at Zhongba Site of Chongqing City,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ZHU Cheng MA ChunMei +7 位作者 OUYANG Jie LI ZhongXuan YIN Qian SUN ZhiBin HUANG YunPing R.K.FLAD LI Lan LI YuM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74-86,共13页
Nearly 200000 animal skeletons are unearthed in the Unit T0202 from Zhongba Site of Zhongxian Count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129165 specimens,these skeleton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5 kinds, namely,Mammalia,Osteic... Nearly 200000 animal skeletons are unearthed in the Unit T0202 from Zhongba Site of Zhongxian Count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129165 specimens,these skeleton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5 kinds, namely,Mammalia,Osteichthys,Aves,Amphibian and Reptilia,which belong to 13 orders,28 families and 42 genera.In this paper,based on archeological dating and AMS 14 C data,through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the unearthed skeletons and studying the change of the smallest individual numbers,these research results detected the following:1)In almost all the time of 2370―200 BC,in Zhongba region, some animals distributed widely,such as Muntiacus sp,Elaphodus cephalophus and Muntiacus sp. inhabiting in glade and grassland,Scrofa sp.and Canis familiaris raised by the ancient people,rodentia rabbit and Rattus rattus,which suggested that a fairly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was preserved at that period and the predecessors began to raise domestic animals from 1750 to 1000 BC,which has lasted until today.2)Rhinoceros only lived during 2000―1750 BC,1000― 700 BC and 700―500 BC,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rassland and wetland might be better in these phases.3)Macaca sp.and Ursus arctos appeared only after 1750―1000 BC, which may show that the forest condition is better for animals to live during 1750―200 BC.4)The smallest individual numbers of Bublus sp.,bos sp.and otters emerged during about 2370―1750 BC, which perhaps infers that water area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was wider than that of the late period.5) Since skeletons of rhinoceros are discovered in strata of Zhongba Site during 2000―1750 BC and 1000―500 BC,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and ecology environment which rhinoceros live in now,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2000―1750 BC and 1000―500 BC are supposed to be prob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today.Although Zhu Kezhen considered that the first low temperature period in the past 5000 years of China was between 1100 BC and 850 BC,massive pollen of Morus, Ulmus,Fagus,Quercus,Castanea,etc.were found in Dajiuhu peat at that time,which should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was still moderate for living things to live at least in Dajiuhu basin and Zhongba Site.6) Because skeletons of Gervus albirostris were unearthed during 310―200 BC at Zhongba Site,based onthe climat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ose animals live in now,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Zhongba area between 310 BC and 200 BC should be lower than those of today,which is confirmed by the TOC research of Zhongba Site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ngba Site ANIMAL SKELETONS ANIMAL diversity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2370 bc200 b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