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及其所致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晓华 路素坤 +3 位作者 李书秀 刘立云 陈宁 李书琴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5,171,共5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现状,提高对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所致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咽试子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基因并进行电泳检...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现状,提高对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所致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咽试子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基因并进行电泳检测及DNA测序分析,筛选突变株;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临床特点。结果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测出基因序列45例,均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且变异基因位点均为2063位A→G的点突变,其中2例为2063位点A/G双峰;临床特点表现为91.1%患儿持续性发热伴咳嗽,以中、高度热为主。68.9%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45例患儿肺部影像资料显示,双肺炎症14例,大叶性肺炎7例,伴胸腔积液6例。20例有肺外合并症;45例应用红霉素静注治疗有效率91.1%。结论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位点之一23SrRNA 2063普遍存在突变,其所致肺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91.1%有效,肺炎支原体此位点突变与其在体内是否耐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23srrna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耐药性
下载PDF
24例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施李芬 陈俐丽 +2 位作者 余坚 林苗苗 何时军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 分析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对36例MPP患儿痰标本进行MP-DNA及23SrRNA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在此基础上分为24例大环内酯类耐药组与12例大环内酯类敏... 目的 分析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对36例MPP患儿痰标本进行MP-DNA及23SrRNA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在此基础上分为24例大环内酯类耐药组与12例大环内酯类敏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等资料。结果 36例MPP患儿中24例检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均为23SrRNA V区A2063G突变,12例为大环内酯类敏感组。大环内酯类耐药组患儿在住院时间(P=0.025),总咳嗽时间(P=0.035),总发热时间(P=0.008),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时间(P=0.010)及病程(P=0.048)方面均高于大环内酯类敏感组。大环内酯类耐药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及CRP较大环内酯类敏感组更高。大环内酯类耐药组12例患儿仅应用大环内酯类治疗5 d内体温消退,3例需改用喹诺酮类抗感染;另10例联合激素,6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所有患儿预后良好。大环内酯类敏感组8例患儿在大环内酯类治疗后12 h~3 d体温消退。结论 相比大环内酯类敏感组,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MPP患儿在住院时间、总咳嗽时间、总发热时间和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时间、病程上更长,白细胞计数及CRP更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部分耐药MPP治疗有效,病情严重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或根据病情酌情更改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临床特征 23srrna基因突变 耐药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耐药的相关基因检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声雷 郭玮 +2 位作者 胡必杰 周春妹 潘柏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通过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直接检测临床样本中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耐药基因,了解上海地区Hp耐克拉霉素基因的分布特征,并为临床快速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9-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 目的通过荧光PCR熔解曲线方法直接检测临床样本中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耐药基因,了解上海地区Hp耐克拉霉素基因的分布特征,并为临床快速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9-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接受胃镜检查的快速尿素酶试验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组织标本80份,使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直接检测黏膜样本中Hp种特异性23SrRNA的区域并对扩增的核酸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检测荧光变化绘制其熔解曲线,以确定Hp的23SrRNA突变情况;采用DNA测序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Hp克拉霉素23SrRNA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Kappa检验统计学比较。结果80份胃黏膜组织标本使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共检测69份Hp阳性,11份Hp阴性,阳性率为86.2%。在69份Hp阳性标本中24份标本存在23SrRNA第2142或2143位点的变异,突变率34.8%。使用DNA测序法共检测出64份Hp阳性,阳性率为80.0%。其中23例患者的标本检测到23SrDNA耐药基因的突变,突变率35.9%。两种方法检测Hp耐药基因突变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为87.0%、95.1%和92.2%,Kappa系数为0.829,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上海地区克拉霉素耐药Hp菌株基因型以23S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占主导。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可直接检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Hp及其23SrRNA突变基因,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耐药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 DNA测序法 23srrna突变
下载PDF
我国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下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崔兰卿 魏宏名 李耘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984-3986,3998,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2017-2018年度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下降的机制。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利奈唑胺MIC处于敏感上限的菌株(MIC≥4μg·mL-1)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利奈唑... 目的研究我国2017-2018年度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敏感性下降的机制。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利奈唑胺MIC处于敏感上限的菌株(MIC≥4μg·mL-1)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利奈唑胺耐药基因、核糖体23SrRNA、核糖体L蛋白,并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度利奈唑胺MIC≥4μg·mL-1的葡萄球菌有39株,其中34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为头状葡萄球菌。5株头状葡萄球菌核糖体23SrRNA均发生G2576T突变;有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头状葡萄球菌携带cfr基因;在15株菌株中检测到L蛋白突变。结论核糖体23SrRNA突变和cfr基因是导致利奈唑胺敏感性下降的主要机制,利奈唑胺敏感性下降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葡萄球菌 cfr基因 23srrna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