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低血压与24 h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赵伟 侯晓 +2 位作者 夏营营 王建秋 赵海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29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低血压与24 h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1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餐后低血压分为餐后低血压组(PPH组,n=70)和非餐后低血压组(非PPH组,n=51),测定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完善24 ...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低血压与24 h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1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餐后低血压分为餐后低血压组(PPH组,n=70)和非餐后低血压组(非PPH组,n=51),测定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获得24 h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SDNN,SDNN Index,rMSSD,PNN50),经彩超测定颈动脉斑块,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TM),计算斑块Crouse斑块积分,比较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结果PPH组年龄及高血压病程明显大于非PPH组(P<0.01)。PPH组24 h平均心率较非PPH组明显增快(P<0.01),PPH组SDNN、SDNN Index、rMSSD明显低于非PPH组(P<0.01)。PPH组Crouse积分、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PPH组(P<0.05)。PPH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较非PPH组明显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 h平均心率、年龄、高血压病程、SDNN、SDNN Index、Crouse积分是影响餐后低血压的因素。结论24 h平均心率增快、年龄越大、高血压病程长、心率变异性降低、Crouse积分高均与餐后低血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平均心率 餐后低血压 心率变异性 Crouse积分
下载PDF
初诊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心率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黄素兰 匡泽民 +4 位作者 葛良清 梁莉 郭宁 余振球 周权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分析初诊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心率分布情况及其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初诊高血压患者456例。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然后根据患者24 h平均心率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快心率组(24 h... 目的分析初诊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心率分布情况及其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初诊高血压患者456例。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然后根据患者24 h平均心率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快心率组(24 h心率>75次/min,n=203)和非快心率组(24 h心率≤75次/min,n=253),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血压参数等;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心率和肾功能情况;并探讨24 h平均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定性关系。结果快心率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29.5(13.3~58.4)比23.0(10.9~36.3)mg/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08.5±27.3)比(101.0±21.8)mL/(min·1.73 m^2)]、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24 h、白昼、夜间平均心率高于非快心率组;快心率组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均高于非快心率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非快心率组(均P<0.05)。随着诊室血压水平升高,24 h心率有上升趋势,ACR也增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很高危组高血压患者ACR明显高于低中危组,eGFR低于低危组(均P<0.05)。24 h平均心率、静息心率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169、0.265,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血压分级(B=17.798,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B=-1.766,P<0.01)和24 h平均心率(B=0.564,P<0.01)是影响尿微量白蛋白的因素。结论24 h平均心率与初诊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诊高血压 24 h平均心率 早期肾损害
原文传递
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治疗早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红娟 郭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4-307,共4页
目的:比较步长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治疗早搏的疗效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过早搏动患者共107例(室上性早搏52例、室性早搏55例),完善静息12同步导联心电图,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W组,n=62)、普罗帕酮组(P组,n=45),W组给予稳... 目的:比较步长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治疗早搏的疗效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过早搏动患者共107例(室上性早搏52例、室性早搏55例),完善静息12同步导联心电图,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W组,n=62)、普罗帕酮组(P组,n=45),W组给予稳心颗粒9 g,3次/d,口服;P组给予普罗帕酮150 mg,3次/d,口服。4周后,复查12导联同步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后早搏减少百分率、24 h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73.53%,78.57%,总有效率75.81%,与普罗帕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稳心颗粒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心率降低不明显[(77.67±5.86)bpm vs(77.42±4.99)bpm]、最慢心率降低不明显[(60.89±5.40)bpm vs(60.55±4.71)bpm];普罗帕酮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心率明显降低[(78.51±5.42)bpm vs(76.96±5.57)bpm,P<0.05]、最慢心率明显降低[(61.31±5.69)bpm vs(58.53±4.80)bpm,P<0.05]。稳心颗粒能改善糖尿病、冠心病的QTcd。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能有效减少早搏,不减慢治疗前后的24 h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能减小糖尿病、冠心病的QT离散度,适合心率较慢、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合并早搏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普罗帕酮 过早搏动 24 h平均心率 最慢心率 QT离散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