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666》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德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47-50,共4页
《2666》揭示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性恶的膨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真、善、美境界的追求与渴望。它对于研究欧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2666 人性恶的膨胀 全景式小说 文化思潮
下载PDF
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析《2666》的思想意涵
2
作者 陈亮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3-77,共5页
《2666》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全书由五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独立成篇又有机融合,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于感性和启示的历史观。《2666》拥有一种独有的特质,文... 《2666》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全书由五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独立成篇又有机融合,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于感性和启示的历史观。《2666》拥有一种独有的特质,文学中包孕着深刻幽远的历史性,历史中洗练出超现实的文学色彩。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新历史文本,在思想断层中还隐藏着思想,所以以新历史主义视角来看《2666》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内涵,十分具有探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2666 历史观
下载PDF
后现代小说的全景式构建——评波拉尼奥《2666》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小红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2-84,共3页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2666》由五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牵连的部分组成。其文本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却没有陷入后现代主义的过度消解中,很好地找到了严谨和张狂的平衡点。小说有张力,可读性强,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重新建构...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2666》由五个看似独立但又相互牵连的部分组成。其文本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却没有陷入后现代主义的过度消解中,很好地找到了严谨和张狂的平衡点。小说有张力,可读性强,让读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重新建构生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文学 波拉尼奥 2666 后现代小说
下载PDF
当下拉美叙事文学多元化视角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长篇小说《2666》为例
4
作者 张梦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38-147,160,共11页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围绕一群文学评论家寻找隐藏在作品背后神秘作家的曲折历程而展开,以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叙事角度,生动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多个国家翻译家、评论家和作家、出版家的真实景况,揭示了当今知...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围绕一群文学评论家寻找隐藏在作品背后神秘作家的曲折历程而展开,以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叙事角度,生动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多个国家翻译家、评论家和作家、出版家的真实景况,揭示了当今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相互依赖又充斥矛盾的微妙关系;描写了文学评论在作家及其作品走上"圣坛"或被打入地狱过程中的作用;全景般地展示了当下世界文学圈内知识分子的行为与心路历程,为我们观察当下欧洲及拉美知识分子形象,以及拉美"文学爆炸"后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 叙事文学 波拉尼奥 2666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流动特征及弹性叙事
5
作者 廖北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7-41,共5页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长于二战结束初期,其文学作品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创作风格,擅长描写动荡社会局势下的社会缩影。波拉尼奥遗作《2666》通过五部分看似独立开放、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描绘了20世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据此...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长于二战结束初期,其文学作品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创作风格,擅长描写动荡社会局势下的社会缩影。波拉尼奥遗作《2666》通过五部分看似独立开放、实则环环相扣的故事,描绘了20世纪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据此,文章研究了波拉尼奥小说《2666》中的流动特征和弹性叙事,从兽性与人性的流动、过去与现在的流动、理想与现实的流动等维度展开对小说流动特征的解读;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对小说弹性叙事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拉尼奥 2666 流动特征 弹性叙事
下载PDF
《2666》的人性悖论与思想喻义——关于罗伯特·波拉尼奥《2666》的翻译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德明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5-19,共5页
智利作家罗伯特·波拉尼奥是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的获奖者。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长篇遗作《2666》问世于2004年,笔者翻译的中文译本于2012年1月出版。《2666》以非凡的笔触,对欧美社会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社会扫描。作品揭示出:在经济... 智利作家罗伯特·波拉尼奥是拉丁美洲最高文学奖的获奖者。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长篇遗作《2666》问世于2004年,笔者翻译的中文译本于2012年1月出版。《2666》以非凡的笔触,对欧美社会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社会扫描。作品揭示出:在经济与高科技迅速发展背景下人类愈来愈膨胀的邪恶本性,与人类渴望自然和谐、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对垒阵营。作品本身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思维,告别了简单的阶级分析和偏激的语言叙述,从人类意识的高度看人性的复杂和变化。全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666 人性 自然和谐
原文传递
不确定的美学: 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时空结构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晏博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7,共9页
波拉尼奥的叙事作品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糅合了作者对早年创伤记忆的缅怀与反思、对当今世界危机与隐疾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文学艺术意义与使命的探讨和追寻。出版于2004... 波拉尼奥的叙事作品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糅合了作者对早年创伤记忆的缅怀与反思、对当今世界危机与隐疾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文学艺术意义与使命的探讨和追寻。出版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2666》是波拉尼奥的遗作,小说篇幅宏大,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末拉美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描述了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面貌,从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揭示了身处这一时代的人们各自的惶恐、失落与期许。流动、碎片化和不确定的特质充溢着整个文本,构成了波拉尼奥叙事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多向度、弹性化的叙事时间和犹如黑洞般的叙事空间是了解这种"不确定美学"及其思想内核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拉尼奥 2666》时空结构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
8
作者 晏博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61,共8页
伊格尔顿认为,有一类邪恶源自有限个体对无限性的追求和对有限性的憎恶,另一类则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以确证自我的存在。在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中,这两种邪恶兼而有之。波拉尼奥的小说常以精巧的构架、波澜不惊的叙... 伊格尔顿认为,有一类邪恶源自有限个体对无限性的追求和对有限性的憎恶,另一类则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以确证自我的存在。在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中,这两种邪恶兼而有之。波拉尼奥的小说常以精巧的构架、波澜不惊的叙述来揭示当代拉美社会中隐秘的罪恶与暴行,探讨西班牙语国家的人们乃至全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况。从中篇小说《遥远的星辰》到其遗作、长篇小说《2666》,谋杀作为一种极端残忍的现象在其作品中时有涉及,有关谋杀的描述占据了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而在诸如暴力、邪恶与死亡这样的残酷景象面前,《2666》等几部小说也着力刻画了缄默而善忘的看客。有关谋杀现象的描述,连同人们对暴行的观看与反应,共同构成了波拉尼奥对文明与野蛮这一永恒命题在20世纪末拉美社会背景下新的审视与探讨,对于同处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也不无启示。本文试图从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现象入手,分析这一题材在其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探究各色看客的形象背后作者对邪恶的成因与机制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心的观照与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拉尼奥 《遥远的星辰》 2666 邪恶 伊格尔顿
原文传递
《2666》:博拉诺的神秘世界解读
9
作者 左燕茹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2期36-37,共2页
《2666》是一部具有预言意义的小说,作者将五个主题相距甚远的故事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陌生化的叙述方法新颖而独特,内容厚重而深刻,整个文本因充溢着神秘感而引人入胜。
关键词 2666 神秘感 陌生化 主题
原文传递
《西裤》新旧标准差异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镇林 温少瑜 《中国纤检》 2019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为准确理解和利用新标准,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了新旧标准在检验项目、产品技术要求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主要差异。
关键词 西裤 GB/T2666 标准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