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蛋白是扁桃种仁中主要蛋白质,为揭示扁桃仁主要蛋白质组成及结构特性,以新疆莎车1号(SC-1)扁桃仁为研究对象,对其种仁中2S-清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特性研究,即经有机溶剂多次沉淀提取,获得扁桃仁清蛋白的粗提物,再经Q Sepharose FF...清蛋白是扁桃种仁中主要蛋白质,为揭示扁桃仁主要蛋白质组成及结构特性,以新疆莎车1号(SC-1)扁桃仁为研究对象,对其种仁中2S-清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特性研究,即经有机溶剂多次沉淀提取,获得扁桃仁清蛋白的粗提物,再经Q Sepharose FF分离纯化,获得扁桃仁2S-清蛋白。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纯化后的扁桃仁2S-清蛋白准确分子质量为31.40 k D,其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中显示为18.0 k D和19.5 k D 2个条带,表明其由两个不同的亚基通过二硫键结合而成。扁桃仁2S-清蛋白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精氨酸(Arg)的含量最高;其二级结构中主要为β-折叠,占65.9%;扁桃仁2S-清蛋白羰基含量为4.45 nmol/mg、活性巯基含量为39.95?μmol/g、总巯基含量为57.11?μmol/g、表面疏水性为23.45?μg;变性温度为43.3℃。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扁桃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芝麻过敏原有7种,属于2S白蛋白、7S类豌豆球蛋白、油质蛋白和11S球蛋白,其中11S球蛋白和2S白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蛋白。利用热加工技术消减芝麻致敏性,主要通过煮沸、微波、烘焙等工艺引起过敏原的解聚、变性进而破坏致敏表位;高压、辐照、发酵、酶解等非热加工技术通过氢键、疏水键等化学键的变化、多肽链的断裂引起蛋白结构变化,从而掩盖或直接降解致敏表位。另外,结合其他食品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潜在消减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超声波、脉冲光、糖基化改性和复合加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芝麻不同过敏原的致敏表位、不同加工工艺对过敏原结构及致敏性影响、开展血清学、细胞和动物模型等致敏性评价等,以明确芝麻致敏性消减的主要机制,以期为生产低敏或脱敏芝麻产品奠定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清蛋白是扁桃种仁中主要蛋白质,为揭示扁桃仁主要蛋白质组成及结构特性,以新疆莎车1号(SC-1)扁桃仁为研究对象,对其种仁中2S-清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特性研究,即经有机溶剂多次沉淀提取,获得扁桃仁清蛋白的粗提物,再经Q Sepharose FF分离纯化,获得扁桃仁2S-清蛋白。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纯化后的扁桃仁2S-清蛋白准确分子质量为31.40 k D,其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中显示为18.0 k D和19.5 k D 2个条带,表明其由两个不同的亚基通过二硫键结合而成。扁桃仁2S-清蛋白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精氨酸(Arg)的含量最高;其二级结构中主要为β-折叠,占65.9%;扁桃仁2S-清蛋白羰基含量为4.45 nmol/mg、活性巯基含量为39.95?μmol/g、总巯基含量为57.11?μmol/g、表面疏水性为23.45?μg;变性温度为43.3℃。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扁桃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文摘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芝麻过敏原有7种,属于2S白蛋白、7S类豌豆球蛋白、油质蛋白和11S球蛋白,其中11S球蛋白和2S白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蛋白。利用热加工技术消减芝麻致敏性,主要通过煮沸、微波、烘焙等工艺引起过敏原的解聚、变性进而破坏致敏表位;高压、辐照、发酵、酶解等非热加工技术通过氢键、疏水键等化学键的变化、多肽链的断裂引起蛋白结构变化,从而掩盖或直接降解致敏表位。另外,结合其他食品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潜在消减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超声波、脉冲光、糖基化改性和复合加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芝麻不同过敏原的致敏表位、不同加工工艺对过敏原结构及致敏性影响、开展血清学、细胞和动物模型等致敏性评价等,以明确芝麻致敏性消减的主要机制,以期为生产低敏或脱敏芝麻产品奠定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