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c受体γ链基因3′端非翻译区3804位点T/G多态现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无关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树录 叶任高 +6 位作者 张虹 许韩师 杜勇 李幼姬 杨念生 阳晓 余学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12期688-690,共3页
目的 :探讨Fc受体γ链基因 3′端非翻译区 (3′ -UTR) 380 4位点T/G多态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现象。结... 目的 :探讨Fc受体γ链基因 3′端非翻译区 (3′ -UTR) 380 4位点T/G多态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现象。结果 :在 16 8例SLE患者和 12 0例正常人中只发现 1例SLE患者存在该位点的T/G杂合现象 ,该杂合现象经基因测序证实 ,其余均位TT型。结论 :Fc受体γ链基因 3′ -UTR 380 4位点T/G单碱基替换的多态性现象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少见 ,该位点的基因多态现象与SLE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多态性 Fc受体γ链基因3′端非翻译区 PCR-RFLP法
下载PDF
3′端非翻译区对重组人肝细胞生成素表达不均一性的影响
2
作者 王清明 刑桂春 +3 位作者 陈吉中 范国才 陈惠鹏 贺福初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1年第3期167-170,共4页
在工程菌pBV hHPO DH5α中表达的人肝细胞生成素 (hHPO)以两种分子形式存在 ,经分析可能是由于表达质粒中hHPO基因的终止密码子TAG的通读造成的。表达载体经改构后 ,去掉质粒中hHPO基因终止密码子后的非翻译区 ,采用TAA作终止密码子 。
关键词 人肝细胞生成素 终止密码子 3′端非翻译区 通读 基因表达 不均一性 hHPO
下载PDF
PAK1基因3′-UTR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伟 寇博 +1 位作者 贺大林 郭鹏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针对人p21小GTP酶活化激酶1(p21-activated kinase-1,PAK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构建PAK1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筛选,为后续PAK1与microRNA-145(miR-145)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提供... 目的针对人p21小GTP酶活化激酶1(p21-activated kinase-1,PAK1)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构建PAK1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筛选,为后续PAK1与microRNA-145(miR-145)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PCR法扩增出PAK1基因3′-UTR片段,经连接、酶切插入到pGL3载体上,构建了PAK1 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45可能靶向作用于PAK1基因的3′-UTR,后将上述重组质粒以及miRNA mimics(miRNA模拟物)、miRNA-Con(miRNA control,miRNA阴性对照)瞬转到膀胱癌T24和J82细胞系中,并检测其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另外,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不同实验组中PAK1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pGL3-PAK1 3′-UTR WT质粒,并通过双酶切以及测序的方法验证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且转染pGL3-PAK1 3′-UTR WT质粒后,T24/miR-145组和J82/miR-145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低于T24/miR-con和J82/miR-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通过实时定量PCR法发现,miR-145mimics组的PAK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iR-145con组。结论成功构建了PAK1基因3-UTR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且miR-145能够显著降低其荧光素酶活性,提示miR-145能靶向负调控PAK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1小GTP酶活化激酶1 3′端非翻译区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microRNA-145 膀胱癌
下载PDF
家蚕卵黄膜蛋白基因BmVMP23的3'-UTR变异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安利 夏定国 +3 位作者 裘智勇 高鹏 唐顺明 赵巧玲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BmVMP23已被预测为一种编码家蚕卵黄膜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中呈显著下调表达,并已证明其终止密码子后的序列发生了变异。为研究变异位点是否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及序列变异对该基因表达的影... BmVMP23已被预测为一种编码家蚕卵黄膜蛋白的基因,该基因在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中呈显著下调表达,并已证明其终止密码子后的序列发生了变异。为研究变异位点是否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及序列变异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ACE扩增获得BmVMP23的全长cDNA序列,证实突变位点位于BmVMP23的3'-UTR区段。在此基础上,以突变体l-em及正常型的BmVMP23 3'-UTR序列为实验模型,构建以E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MD18-T(A3-EGFP-SV40)、pMD18-T[A3-EGFP-3'UTR(WT)]和pMD18-T[A3-EGFP-3'UTR(l-em)],并将其分别转染BmN细胞观察EGF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pMD18-T(A3-EGFP-SV40)和pMD18-T[A3-EGFP-3'UTR(WT)]质粒的细胞均能检测到绿色荧光,而转染pMD18-T[A3-EGFP-3'UTR(l-em)]质粒的细胞检测不到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证实BmVMP23的正常表达须具有完整的3'-UTR,由此认为"明"死卵突变体中BmVMP23基因表达量的降低是因其3'-UTR的变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卵黄膜蛋白 BmVMP23基因 3′端非翻译区序列 基因表达 卵突变体
下载PDF
3′UTR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喻世刚 王钢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907-2913,共7页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转录、翻译及mRNA和蛋白质的周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与转录后基因表达关系密切,3′UTR在mRNA稳定性、亚细胞定位及翻译等生物学...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转录、翻译及mRNA和蛋白质的周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与转录后基因表达关系密切,3′UTR在mRNA稳定性、亚细胞定位及翻译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3′UTR序列的变异,可引起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疾病发生。作者主要对3′UTR在基因表达调控、人类疫病和畜禽生产中的作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3′UTR调控机制在人类疫病诊断与治疗,以及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端非翻译区 MRNA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Express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ea Actin Isoforms 被引量:5
6
作者 江元清 赵武玲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12期1456-1461,共6页
Pea ( Pisum sativum Linn.) actin gene family contains at least three isoforms (PEAcⅠ, PEAcⅡand PEAcⅢ), and the DNA sequence of these isoforms show high similarity in the coding regions and significant divergence... Pea ( Pisum sativum Linn.) actin gene family contains at least three isoforms (PEAcⅠ, PEAcⅡand PEAcⅢ), and the DNA sequence of these isoforms show high similarity in the coding regions and significant divergence in the untranslated regions. RT_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using 3′_untranslated region (3′_UTR) as specific probe revealed that pea isoactin genes were expressed in roots, stems, leaves, tendrils, pollen and juvenile siliques, but displayed different patterns of transcript accumulation. Two_fold serial dilution electrophoresis showed PEAcⅠ mRNA preferentially accumulated in rapidly developing tissues: it peaked in seven days' stem; remained at a rather high level in leaves within a month bu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later; varied a little in tendrils and reached a median and a very low level respectively in juvenile siliques and in pollen. PEAcⅡ displayed somewhat similar expression pattern to PEAcⅠ.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sequences and transcript accumulation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individual pea actin genes may differ in thei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 Phylogenetic tree of actins showed that pea actin isoforms are as diverged from each other as they are from other plant actins, and pea actins might have originat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before the divergence of the dicot and monocot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 3′_untranslated region (3′_UTR)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molecular evolution pea ( Pisum sativum )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