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3′-双取代-2-吲哚酮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
作者 李午戊 张尊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0,共7页
以靛红(2,3-二酮二氢吲哚)及其衍生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结构单元拼接原理,通过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将3,3′-双取代-2-吲哚酮结构单元与丙烯酸酯基团构筑在同一分子中,合成系列3,3′-双取代-2-吲哚酮(3a—3r),结构经~1H NMR... 以靛红(2,3-二酮二氢吲哚)及其衍生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结构单元拼接原理,通过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将3,3′-双取代-2-吲哚酮结构单元与丙烯酸酯基团构筑在同一分子中,合成系列3,3′-双取代-2-吲哚酮(3a—3r),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或MS表征。化合物3a—3r对于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外抗增值活性采用MTT法进行测定。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于K562和PC-3均有抗增殖活性,其中3j对K562的抗增殖活性最强,3r对PC-3的抗增殖活性最强,这两者的抗增殖活性分别为阳性对照物顺铂的2.85倍和4.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取代-2-吲哚 合成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双缩对称二氨基硫脲的合成
2
作者 董彦杰 杨生动 高诣强 《甘肃高师学报》 2002年第2期33-34,共2页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 1-苯基 - 3-甲基吡啉酮 - 5双缩对称二氨基硫脲 ,通过元素分析。
关键词 硫代对称二氨基脲 1-苯基-3-甲基吡唑啉-5缩对称二氨基硫脲 合成 含硫希夫碱配体 结构表征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2,3-二乙酰氧基-1,4-双-(3′,5′-二酮-N_(4′)-取代苯基哌嗪甲基)苯的合成研究
3
作者 徐美忠 谢毓元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7-32,共6页
在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作者设计并合成了十个具有3,5-二酮哌嗪片段及邻位二乙酰氧基苯结构的化合物(Ⅳ)。经对肿瘤细胞P388体外试验表明,化合物Ⅳ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不够理想。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2 3-二乙酰氧基-1 4--(3 5′--N^4′-取代苯基哌嗪甲基)苯 哌嗪
下载PDF
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4
作者 江国荣 张露蓉 +2 位作者 王斐 许恒 费达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60-68,共9页
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的制备,是通过将D-葡萄糖溶液与苯甲酰肼和对甲苯胺混合物加热反应,获得3-脱氧葡萄糖醛酮双苯腙,再利用苯甲醛分解3-脱氧葡萄糖醛酮双苯腙,从而得到3-脱氧葡萄糖醛酮:分子式为C6H10O5,分子量161,熔点69~71℃,状... 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的制备,是通过将D-葡萄糖溶液与苯甲酰肼和对甲苯胺混合物加热反应,获得3-脱氧葡萄糖醛酮双苯腙,再利用苯甲醛分解3-脱氧葡萄糖醛酮双苯腙,从而得到3-脱氧葡萄糖醛酮:分子式为C6H10O5,分子量161,熔点69~71℃,状态为淡黄色或白色粉末结晶.本文还提出了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的合成机理,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和蒸发光散射光谱分析鉴定产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脱氧葡萄糖醛 3-脱氧葡萄糖醛苯腙 美拉德反应
下载PDF
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胡碧煌 刘永漋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0-206,共7页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 R,3 R)-2′,3,5,7-四羟基双氢黄酮(Ⅱ);其余六种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7,8-三羟基双氢黄酮(Ⅲ)、(2S)-2′,5,6′,7-四羟基双氢黄酮(Ⅳ)、(2 R,3 R)-2′,3,5,6′,7-五羟基双氢黄酮(Ⅴ)、2′,5,6′,7-四羟基黄酮(Ⅵ)、去甲汉黄芩素(Ⅶ)和千层纸甲素(Ⅷ),此六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芩 类化合物 滇黄芩新甙[(2S)-2′ 5 6′-三羟基-7-甲氧基氢黄-2′-O-β-D-葡萄吡喃糖甙] (2R 3R)-2′ 3 5 7-四羟基氢黄
下载PDF
利用ATRP反应合成含糖聚合物影响因素的探讨
6
作者 曲剑波 宦关生 +1 位作者 陈艳丽 邵荟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3-48,共6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低且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含糖聚合物。以3-O-甲基丙烯酰基-双丙酮-D-葡萄糖(MDAGLu)为单体,对其ATRP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查。结果表明:对于活性较高的甲基丙烯酸酯类...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低且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含糖聚合物。以3-O-甲基丙烯酰基-双丙酮-D-葡萄糖(MDAGLu)为单体,对其ATRP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查。结果表明:对于活性较高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低温更有利于实现反应的控制;对于给定的单体,为了实现链引发和链增长速率的匹配,催化剂和配体的活性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溶液聚合,溶剂的链转移常数要低,且对聚合物和催化体系要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最优条件下MDAGlu的反应动力学为一级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均小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含糖聚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 3-O-甲基丙烯酰基--D-葡萄糖
下载PDF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分析胶质瘤组织中PLOD3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张跃欣 赵墨 +1 位作者 魏康康 周国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2-酮戊二酸-5-双加氧酶(PLOD)3 m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数据集,比较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PLOD3 mRNA表达差异,探讨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PLOD3高表达和低表达患... 目的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2-酮戊二酸-5-双加氧酶(PLOD)3 m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数据集,比较胶质瘤和正常组织中PLOD3 mRNA表达差异,探讨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PLOD3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生存差异,分析胶质瘤组织中PLOD3共表达基因及富集的信号通路,免疫组化法验证PLOD3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LOD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升高(P<0.001)。年龄(>60岁)、WHO分级(G4)、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状态(野生)及PLOD3 mRNA表达(高表达)是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胶质瘤PLOD3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缩短(P<0.001)。PLOD3共表达基因主要涉及内质网、谷氨酸能突触等信号通路。20例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LOD3高表达阳性率为85%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LOD3在胶质瘤中显著高表达,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2-戊二酸-5-加氧酶3 预后 富集分析
原文传递
青叶胆化学成分的UPLC-ESI-Q-TOF-MS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鑫 陈雪晴 +4 位作者 尤蓉蓉 鞠建明 徐金娣 范君婷 周洪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9,共7页
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技术对中药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用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 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技术对中药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用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 L/min,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运用Masslynx4.1软件并结合Sci Finder数据库、獐牙菜属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青叶胆中鉴定出化学成分28个,包括7个环烯醚萜类、14个酮类、3个黄酮类、2个三萜类以及2个酚类。其中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8-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7-二羟基-3-甲氧基酮、3-氧去甲双酮苷和sweriyunnanlactone A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结论 U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青叶胆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叶胆 UPLC-ESI-Q-TOF-MS 环烯醚萜类 三萜类 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 8-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 7-二羟基-3-甲氧基 3-氧去甲 sweriyunnanlactone 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