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3-D Geoscience Modeling Technology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lid Mineral Reserves 被引量:15
1
作者 PAN Mao LI Jun +1 位作者 WANG Zhangang JIN Jia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55-660,共6页
Applying new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 of solid mineral resources.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3-D g... Applying new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 of solid mineral resources.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3-D geoscience modeling technology (3-D GM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3-D GMT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lid mineral reserves, emphatically introducing its workflow and two key technologies, 3-D orebody surface modeling, and property modeling. 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the section method and geological block method,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3-D GMT: building more accurate 3-D orebody models, expressing the internal inhomogeneous attributes of an orebody,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and implementing dynamic estimations of res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science modeling solid mineral resourc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surface modeling property modeling
下载PDF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REE-DIME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ND-DRIVEN CURRENT IN THE BOHAI SEA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进平 侍茂崇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0-79,共10页
Three- dimension (3-D) wind-driven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a 3- D barotropic steady model, 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flow char -acteristics. Based... Three- dimension (3-D) wind-driven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in both winter and summer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a 3- D barotropic steady model, an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flow char -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results, 3- D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currents at different depths, compensated flow in the lower layer , long and narrow alongshore current, the area of upwelling and downwelling, main circulation in vertical profile, and the current in Bohai Strai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ohai Sea- 3-dimension model NUMERICAL study WIND-DRIVEN CURRENT
下载PDF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of Geological Cross-Sections in Dred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3D Solid NURBS Models 被引量:1
3
作者 缪正建 李明超 钟登华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2年第6期393-400,共8页
An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of geological cross-sections in dred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3D geological solid models is presented.The 3D geological models are built applying the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NURBS... An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of geological cross-sections in dred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3D geological solid models is presented.The 3D geological models are built applying the 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NURBS) technique,and a 2D profile can be calculated and generated automatically through Boolean operation to meet the demands of dredging projects.Moreover,an automatic marking method for geological attributes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database technology,and the geological attributes include the profile name,scale,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elative coordinates,geological lithology,and 2D standard lithology legend.At the same time,the automatic marking method can also provide an interactive mode for geological engineers to edit and modify the profile in the modeling system.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how that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is a simple,flexible,fast and precise visual graphics rendering process that can create 2D standard profiles automatically and efficiently.This method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support tool for geological engineering digit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edging engineering 3D geological solid modeling automatic generation NURB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ISCST3 model for predicting PCDD/F concentrations in agricultural soil in the vicinity of a MSWI plant in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Meng-xia XU Jian-hua YAN +5 位作者 Sheng-yong LU Xiao-dong LI Tong CHEN Ming-jiang NI Hui-fen DAI Ke-fa C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73-380,共8页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Short-Term Version 3 (ISCST3) model, a simplified modeling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concentrations of congeners of polychlorinated-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Short-Term Version 3 (ISCST3) model, a simplified modeling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concentrations of congeners of polychlorinated-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of agricultural soil, within a radius of 3 kin from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MSWI) plant after its 4-year operation in Hangzhou, China.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estimated congener-specific concent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toxic equivalent (I-TEQ) values of soil samples with respect to distance from the stac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dictions of soil PCDD/F concentrations and K-TEQ values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ir observations, and tha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underestimation seems, the greater the further downwind one gets. Nevertheless, most of the prediction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rend of measured ones and were within a factor of ten for samples located within 1 kin of the plant. Besides,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s of various deposition pathways confirms that in addition to wet particle deposition, the dry gaseous deposition is essential for realistic prediction of PCDD/F depositions to soil, especially for tetra- and penta-chlorinated diox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soil Dispersion model ISCST3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MSWI) Polychlorinated-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下载PDF
基于SolidWorks的平面连杆机构实体运动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晓宁 褚金奎 杨先海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研究了在三维机械设计系统 Solid Works平台上进行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仿真的方法。基于 Solid Works平台 ,以 API为应用程序接口 ,以型转化及广义型转化法为运动分析的理论基础 ,通过机构的配合特征和装配体中各零件几何信息的提取与转换 ... 研究了在三维机械设计系统 Solid Works平台上进行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仿真的方法。基于 Solid Works平台 ,以 API为应用程序接口 ,以型转化及广义型转化法为运动分析的理论基础 ,通过机构的配合特征和装配体中各零件几何信息的提取与转换 ,利用面向对象的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连杆机构 solidWORKS API 三维实体造型 运动仿真 型转化
下载PDF
MDYB-3有机玻璃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率下的性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福增 郭伟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2-586,共5页
本文对MDYB-3航空有机玻璃在温度从-55℃到120℃,应变率从10-4到2×103/S范围内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低应变率试验在MTS液压伺服试验机上进行,高应变率试验结果由Hopkinson拉、压杆装置获得。通过直接粘接试样于Hopkinson入... 本文对MDYB-3航空有机玻璃在温度从-55℃到120℃,应变率从10-4到2×103/S范围内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低应变率试验在MTS液压伺服试验机上进行,高应变率试验结果由Hopkinson拉、压杆装置获得。通过直接粘接试样于Hopkinson入射杆和透射杆间的方法,有效地获得了不同温度下材料的动态拉伸性能。结果表明:低应变率下MDYB-3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当温度接近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由于分子链段从"冻结"状态开始向"自由"状态转变使其力学性能趋向于一个定值;当应变率在102/S或以上时,该材料的动态压缩模量在低温时也趋于一个恒定值,但在高温没有类似现象;在动态拉伸试验中观察到了动态压缩中没有发现的塑性流动和应变硬化的现象。结合试验数据,基于已有的模型,建立了一个粘弹性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本构模型 MDYB-3 温度 应变率
下载PDF
MDYB-3有机玻璃在不同应变率下的一维屈服行为 被引量:2
7
作者 邓小秋 李志强 +2 位作者 周志伟 王志华 姚小虎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2-319,共8页
对MDYB-3有机玻璃进行了多组不同应变率(10-3~3 000s-1)下的压缩实验,得到准静态下的屈服应力与动态下的峰值应力。沿其增强与面内2个方向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以分析定向拉伸对屈服应力的影响,修正了Ree-Eyring模型与Cooperative模型... 对MDYB-3有机玻璃进行了多组不同应变率(10-3~3 000s-1)下的压缩实验,得到准静态下的屈服应力与动态下的峰值应力。沿其增强与面内2个方向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以分析定向拉伸对屈服应力的影响,修正了Ree-Eyring模型与Cooperative模型以描述定向有机玻璃的屈服行为。采用Johnson-Cook模型描述屈服后的黏塑性行为。结果表明Cooperative屈服模型比Ree-Eyring屈服模型更接近实验结果,且能准确描述准静态屈服应力。动态压缩下的峰值应力为失效应力,说明试样在1 500s-1以上应变率下未达到屈服应力时已经发生破坏。Johnson-Cook模型对于单条曲线拟合良好,但无法准确描述材料的应变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准静态/动态压缩 Johnson-Cook模型 屈服应力 MDYB-3有机玻璃
下载PDF
OO-Solid模型剖面构模元素的拓扑关系自动构建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念东 侯恩科 刘德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结合构模元素的特点及其空间属性,研究了拓扑关系的自动构建算法,不仅从自动化程度、时间效率和算法复杂性3个方面优化与改进了前人研究成果,而且保证构模元素的物理意义,解决后续地质模型构建时剖面多边形的对应问题,为基于OO-Solid模... 结合构模元素的特点及其空间属性,研究了拓扑关系的自动构建算法,不仅从自动化程度、时间效率和算法复杂性3个方面优化与改进了前人研究成果,而且保证构模元素的物理意义,解决后续地质模型构建时剖面多边形的对应问题,为基于OO-Solid模型的地质模型构建和动态更新铺垫基础拓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边形 拓扑关系 OO-solid模型 三维地质模拟
下载PDF
AZ31镁合金固态扩渗La2O3+Zn渗层组织演化过程研究
9
作者 周立玉 李秀兰 +2 位作者 王宣 曾洪亮 余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093-18097,共5页
通过在AZ31镁合金表面固态扩渗La 2O 3+Zn,研究扩渗层的组织演化特征,揭示La 2O 3在扩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AZ31镁合金在390℃下进行4 h的表面固态扩渗La 2O 3+Zn粉末,La 2O 3在扩渗剂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4%、0.6%。通... 通过在AZ31镁合金表面固态扩渗La 2O 3+Zn,研究扩渗层的组织演化特征,揭示La 2O 3在扩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AZ31镁合金在390℃下进行4 h的表面固态扩渗La 2O 3+Zn粉末,La 2O 3在扩渗剂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4%、0.6%。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随La 2O 3含量的变化,渗层的形貌特征和物相组成的变化规律。随扩渗剂中La 2O 3含量的增加,渗层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扩渗剂中无La 2O 3时,AZ31镁合金表面无渗层出现;当扩渗剂中La 2O 3的质量分数为0.2%时,在AZ31镁合金表面可观察到有明显的渗层,渗层主要由Mg 0.97 Zn 0.03+MgZn+Mg 2Zn 3+MgZn 2组成。当La 2O 3在扩渗剂中的质量分数超过0.4%以后,AZ31镁合金基体消失,渗层组织中的物相不再发生变化,Mg 2Zn 11+Mg 0.97 Zn 0.03+MgZn+Mg 2Zn 3+MgZn 2主要存在于渗层中。随扩渗剂中La 2O 3含量的增加,渗层组织变得粗大,Mg 0.97-Zn 0.03和Mg-Zn化合物分别减少和增加,渗层中主要物相为MgZn。建立了AZ31镁合金表面固态扩渗La 2O 3+Zn粉末的扩散物理模型,扩渗过程中主要是Zn原子的扩散,Zn在AZ31镁合金表面的扩散机制为空位扩散。分析了扩渗剂中不同含量的La 2O 3渗层的组织演化和作用机理,发现La 2O 3在扩渗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了Zn原子的活动能力,在相同的外界扩渗条件下,La 2O 3促进了Zn与Mg发生反应从而扩散形成不同的Mg-Zn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 固态扩渗 La 2O 3 ZN 作用机理 物理模型
下载PDF
SOLIDWORKS在塔内件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庆 《当代化工研究》 2019年第2期165-166,共2页
利用SOLIDWORKS软件,我们可以创建全相关的三维实体模型。在塔内件的设计与制造中,直观、生动地表达各零部件的规格形状,以及装配体中各零部件的关系,生成与之对应的工程图详图以供制造加工;同时可利用其内置的钣金件、焊件、模具设计... 利用SOLIDWORKS软件,我们可以创建全相关的三维实体模型。在塔内件的设计与制造中,直观、生动地表达各零部件的规格形状,以及装配体中各零部件的关系,生成与之对应的工程图详图以供制造加工;同时可利用其内置的钣金件、焊件、模具设计、有限元分析模块,对设计、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WORKS 三维实体模型 塔内件的设计与制造 工程图
下载PDF
中国生活垃圾焚烧环境损害成本研究
11
作者 罗欢 黄远东 +2 位作者 李斌 汪国瑞 陈筱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环境损害成本分析可以衡量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对最终主体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焚烧(MSWI)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仍不清楚。作者基于环境损害模型(LIME-3)对中国MSWI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成本进行了研究,包括初级生产力(NPP)、社会资产(... 环境损害成本分析可以衡量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对最终主体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焚烧(MSWI)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仍不清楚。作者基于环境损害模型(LIME-3)对中国MSWI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成本进行了研究,包括初级生产力(NPP)、社会资产(SA)、生物多样性(BIO)和人体健康(HH)四个端点影响类别,并分析了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等。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MSWI的环境损害总成本分别为133、54、23、5亿美元,SA(61%)>HH(25%)>BIO(11%)>NPP(3%),华东地区占比最大,西南以及华中地区增长趋势比较明显。这些结果可以为整个中国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以及地区特定废物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 LIME-3模型 环境损害成本
下载PDF
泡沫铝材料准静态本构关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二恒 虞吉林 +1 位作者 王飞 孙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3-679,共7页
应用Chen和Lu提出的适用于可压缩弹塑性固体的唯象本构模型框架,建立了泡沫铝的准静态本构模型,推导了三维等比例加载和环向受约束轴向加载下的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对两种泡沫铝材料(开孔和闭孔)进行了4类准静态试验,即单轴压缩、三维静... 应用Chen和Lu提出的适用于可压缩弹塑性固体的唯象本构模型框架,建立了泡沫铝的准静态本构模型,推导了三维等比例加载和环向受约束轴向加载下的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对两种泡沫铝材料(开孔和闭孔)进行了4类准静态试验,即单轴压缩、三维静水压缩、三维等比例压缩和侧向受约束轴向压缩实验.利用单轴压缩和三维静水压缩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泡沫铝材料的本构参数曲线,并由此预测它在三维等比例压缩和侧向受约束轴向压缩情况下的响应.理论预测与相应实验结果相比较,三维等比例压缩的结果比较吻合,但与侧向受约束轴向压缩的结果却相差很大.分析表明,理论预测与侧向受约束轴向压缩实验结果的偏差是由于泡沫铝试件与约束筒之间的摩擦造成的.研究结果说明,Chen-Lu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泡沫铝材料在压缩占主导的应力状态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单轴压缩 本构关系 轴向压缩 框架 试件 弹塑性 吻合 静水压 结果比较
下载PDF
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像建立牙齿及牙列的三维实体和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13
13
作者 顾卫平 殷新民 +3 位作者 吴凤鸣 谢兰生 黄明智 徐作文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建立牙齿及牙列的三维实体和有限元模型。方法 以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像为建模数据 ,运用逆向工程技术 ,在UG/Imageware平台上进行牙齿和牙列的三维实体造型 ,并导入Patran中 ,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牙齿及牙列的三维实... 目的 建立牙齿及牙列的三维实体和有限元模型。方法 以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像为建模数据 ,运用逆向工程技术 ,在UG/Imageware平台上进行牙齿和牙列的三维实体造型 ,并导入Patran中 ,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了牙齿及牙列的三维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三维实体模型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基于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油井出砂细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先珊 许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63-2370,共8页
油井出砂机制的研究是提高油藏产能和石油开采成本减小的关键课题,而常规的宏观力学理论和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油藏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的发生和发展。鉴于砂岩储层的物理性质和射孔试验特征,从岩土力学的角度建立基于柱坐标系的三维颗粒流... 油井出砂机制的研究是提高油藏产能和石油开采成本减小的关键课题,而常规的宏观力学理论和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油藏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的发生和发展。鉴于砂岩储层的物理性质和射孔试验特征,从岩土力学的角度建立基于柱坐标系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进行比较,以说明该细观数值模型可行性,有效地模拟出砂过程中的渗流及流-固耦合效应。在该基础上,综合考虑流体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基于PFC3D模型模拟流体不同运动时的砂岩性态。数值分析得到的模型宏观应力图形说明流体运动对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且在相同条件下,流量越大,砂岩的塑性区越大,形成砂岩破坏出砂的几率也越大。同时,不同工况的砂岩黏结分布和颗粒转动图形表明,相同条件下流量越大,颗粒间平行黏结破坏越多,颗粒转动越大,失去黏结约束的颗粒也越多,出砂量就越大,可见两种细观特征图形与宏观应力图形变化规律一致,该模型可用于油井出砂机制的研究,可为出砂量预测及出砂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坐标系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流-固耦合效应 出砂细观机制 细观特征
下载PDF
三维地质体类三棱柱网格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宪海 李吉刚 +1 位作者 邹靖晗 杨钦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144,148,共4页
针对三维薄层地层结构的形状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类三棱柱网格构造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三角网格参数化在地层面三角网的基础上重建类三棱柱网格模型,避免了现有类三棱柱建模方法中切割三棱柱的复杂计算。同时给出了一种在类... 针对三维薄层地层结构的形状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类三棱柱网格构造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三角网格参数化在地层面三角网的基础上重建类三棱柱网格模型,避免了现有类三棱柱建模方法中切割三棱柱的复杂计算。同时给出了一种在类三棱柱网格模型中通过插入井分层点的小层三角网格来生成多层类三棱柱网格的模型细化方法,最后通过建模实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三棱柱 三维地质建模 实体建模 可视化 网格参数化
下载PDF
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用于古建筑测绘的研究 被引量:67
16
作者 余明 丁辰 过静王君 《测绘科学》 CSCD 2004年第5期69-70,共2页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而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样"(即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而重要古建筑在大规模修复前则要求进行精确的测绘工作,为古建筑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研...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而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样"(即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而重要古建筑在大规模修复前则要求进行精确的测绘工作,为古建筑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理论提供重要资料。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多方位地获取静态物体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该方法在故宫的修复测绘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古建筑测绘的数字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测绘 激光三维扫描系统 三维立体模型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基于柱坐标系的油井出砂三维数值模型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先珊 许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1-878,共8页
根据实际储层砂岩的物性和射孔试验特征,从岩土力学的角度基于柱坐标系建立三维颗粒流(PFC3D)数值模型。综合考虑流体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产生的流固耦合效应,运用几何学方法研究油井出砂过程中的砂岩模型变化。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比较... 根据实际储层砂岩的物性和射孔试验特征,从岩土力学的角度基于柱坐标系建立三维颗粒流(PFC3D)数值模型。综合考虑流体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产生的流固耦合效应,运用几何学方法研究油井出砂过程中的砂岩模型变化。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比较可知流体运动效应不可忽略,两者的应力分布曲线相吻合,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另外,外界条件一定时,砂岩模型的应力分布、黏结颗粒性态、颗粒位移和流体对单颗粒作用力结果显示不同的单元划分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说明该数值模型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提出的三维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砂岩出砂过程中的宏细观力学特性,为准确理解砂岩出砂的力学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坐标系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油井出砂 流固耦合 可行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各向异性矿化特征的分析与模拟及其在储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毅 郑德顺 +1 位作者 潘懋 张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9-1527,共9页
矿化作用往往是地质事件及局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矿体空间形态复杂多变、矿石品位呈各向异性、尺度不一的非线性空间变异模式。传统方法无论是在矿石量的计算方面还是在矿块内平均品位的确定上都存在多种误差,并且无法实现信息的... 矿化作用往往是地质事件及局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矿体空间形态复杂多变、矿石品位呈各向异性、尺度不一的非线性空间变异模式。传统方法无论是在矿石量的计算方面还是在矿块内平均品位的确定上都存在多种误差,并且无法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及直观表达。文章以安庆铜矿中心矿区为例,采用对数块kriging与三维地学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储量的准确估算与动态管理。根据样品数据的空间构形引入虚拟钻孔,通过层位标定算法实现了矿体形态的近似模拟;以形态模型为约束,采用对数块kriging方法,在矿石品位变异特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品位三维属性模型,进而完成资源储量的准确计算。通过对不同方法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对数块kriging方法相对于普通kriging方法及传统块段法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随子块数量的增加精度呈增大趋势,但很快趋向稳定。文章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了三维地学模拟技术在矿山生产和开发过程中动态更新及决策支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学模拟 块kriging方法 固体矿产资源 地质属性模拟 矿体形态模拟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的三维实体造型与运动学约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征 刘斌 +1 位作者 成晓阳 郭智泉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6,共3页
三维造型是计算机动画与图形仿真的基础之一 ,应用于面向工程的图形仿真 ,其几何模型应满足精确、逼真、拟实的要求。本文以SCARA机器人为例 ,讨论了AutoCAD与 3DSMAX配合使用 ,构造工业机器人三维实体几何造型 。
关键词 三维实体造型 运动约束 工业机器人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储层砂岩力学响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明 刘先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用柱坐标系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方法研究储层砂岩的力学响应。通过实际颗粒级配的数值模拟与室内三轴试验对比,确定砂岩颗粒的细观力学参数,建立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射孔试验模型。结果表明:砂岩的宏观应力反映了油藏流速对砂岩应力的增幅... 用柱坐标系下的三维颗粒流数值方法研究储层砂岩的力学响应。通过实际颗粒级配的数值模拟与室内三轴试验对比,确定砂岩颗粒的细观力学参数,建立基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射孔试验模型。结果表明:砂岩的宏观应力反映了油藏流速对砂岩应力的增幅,但均未超过储层砂岩的峰值强度,最大塑性区约为12.9 mm,显示局部化的砂岩破坏过程;胶结应力的变化表明流速大于3 m/s时,增幅明显的剪应力加速了砂岩的剪切破坏,且颗粒平动和转动加剧,说明砂岩的胶结破坏严重,离散颗粒数呈量级增大,塑性区扩大明显。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三维数值方法能有效反映油井出砂的力学特性,当油藏流动对砂岩起控制作用时,出砂几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砂岩 力学响应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流固耦合效应 出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