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芳基-5-(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氨基-1,3,4-噻二唑啉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曹克广 王忠卫 赵信歧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5,共4页
使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依次与水合肼、芳醛反应 ,并在K3[Fe(CN) 6 ]和NaOH存在下于醇中环化制得 8种 2 芳基 5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亚氨基 1,3 ,4 噻二唑啉化合... 使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依次与水合肼、芳醛反应 ,并在K3[Fe(CN) 6 ]和NaOH存在下于醇中环化制得 8种 2 芳基 5 (2′ ,3′ ,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亚氨基 1,3 ,4 噻二唑啉化合物 (Ⅳa~h)。所得化合物均经IR、1 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Ⅳh 在质量浓度为 5 0× 10 - 6 g/L时对小麦赤霉菌的防效达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2′ 3 4′ 6′--o-乙酰-β-d-吡喃葡萄)亚氨-1 3 4-噻二唑啉 合成 抑菌活性 小麦 赤霉菌 吡喃葡萄异硫氰酸酯 亚氨-l 3 4-噻二唑啉
下载PDF
甘油糖脂的合成 Ⅰ.1,2-二-O-脂酰基-3-O-(α-D-吡喃半乳糖基)-sn-甘油的合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春霞 李英霞 +2 位作者 于凌波 褚世栋 管华诗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1,共6页
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链长的二脂酰基α D 半乳糖型甘油糖脂 .将半乳糖烯丙苷化 ,重结晶得到α D 半乳糖烯丙苷 .随后将糖环的羟基用苄基保护 ,再利用OsO4 /NMO(N 甲基 N 氧吗啉 )的二羟基化条件将 1 O烯丙基氧化成为邻二... 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链长的二脂酰基α D 半乳糖型甘油糖脂 .将半乳糖烯丙苷化 ,重结晶得到α D 半乳糖烯丙苷 .随后将糖环的羟基用苄基保护 ,再利用OsO4 /NMO(N 甲基 N 氧吗啉 )的二羟基化条件将 1 O烯丙基氧化成为邻二羟基 ,得到 3 O ( 2′ ,3′ ,4′ ,6′ 四 O 苄基 α D 吡喃半乳糖基 ) sn 甘油 .其与不同链长的脂酰氯进行脂酰化反应 ,然后氢解去掉苄基得到五种二脂酰基α D 半乳糖苷基甘油 .利用1HNMR ,13 CNMR ,2DNMR ,IR和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o-脂酰-3-o--d-吡喃半乳)-sn-甘油 合成 甘油 结构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2-芳基-5-(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克广 王忠卫 赵信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将 2 ,3,4 ,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分别与水合肼和芳醛发生反应 ,得到了希夫碱 芳香醛缩N 氨基 N′ ( 2 ,3,4 ,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硫脲 ,在K3 [Fe(CN) 6]和NaOH存在下于醇液中环化制得 2 芳... 将 2 ,3,4 ,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分别与水合肼和芳醛发生反应 ,得到了希夫碱 芳香醛缩N 氨基 N′ ( 2 ,3,4 ,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硫脲 ,在K3 [Fe(CN) 6]和NaOH存在下于醇液中环化制得 2 芳基 5 ( 2′ ,3′,4′,6′ 四 O 乙酰基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亚胺基 1,3,4 噻二唑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生物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对黄瓜赤霉、棉花立枯、玉米大斑、苹果黑斑、花生褐斑和小麦赤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2' 3' 4' 6'--o-乙酰-β-d-吡喃葡萄)亚胺1 3 4-噻二唑 合成工艺 生物活性 吡喃葡萄异硫氰酸酯
下载PDF
1-(4-氯苯甲酰基)-4-[1′-N′-(2′,3′,4′,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基]氨基硫脲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及电化学研究
4
作者 石昕 牛淑妍 张书圣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38-741,共4页
紫外 -可见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 1- (4 -氯苯甲酰基 ) - 4- [1′- N′- (2′,3′,4′,6′-四 - o-乙酰基 ) - D-吡喃葡萄糖基 ]氨基硫脲与 DNA的相互作用。该试剂与 DNA作用后 ,引起 DNA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呈明显的减色效应和红移现... 紫外 -可见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 1- (4 -氯苯甲酰基 ) - 4- [1′- N′- (2′,3′,4′,6′-四 - o-乙酰基 ) - D-吡喃葡萄糖基 ]氨基硫脲与 DNA的相互作用。该试剂与 DNA作用后 ,引起 DNA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呈明显的减色效应和红移现象 ,通过该试剂对溴化乙锭 - DNA紫外 -可见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证明它与DNA发生了嵌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精DNA 1-(4-氯苯甲酰)-4-[1′-N′-(2′ 3 4′ 6′--o-乙酰)-d-吡喃葡萄]氨硫脲 紫外-可见光谱法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2-氯乙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
5
作者 陈朗秋 刘灯峰 旷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24-27,共4页
2-氯乙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是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以D-葡萄糖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3,4,6-四-O-乙酰基-α-D-1-溴代吡喃葡萄糖供体.该供体在促进剂碳酸银的作用下与2-氯乙醇偶联,立体专一性地得到了1,2-反式结构... 2-氯乙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是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以D-葡萄糖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3,4,6-四-O-乙酰基-α-D-1-溴代吡喃葡萄糖供体.该供体在促进剂碳酸银的作用下与2-氯乙醇偶联,立体专一性地得到了1,2-反式结构的2-氯乙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分析得到了确证,方法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乙-2 3 4 6--o-乙酰-β-d-吡喃葡萄 D-葡萄 2-氯乙醇 合成
下载PDF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沈怡 冯广林 +3 位作者 戴亚 孙玉峰 唐士军 陈昆燕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4-50,共7页
为开发新型卷烟保润剂,以D-果糖和糠醛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VIII),用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VIII的结构,并进行了添加于烟丝后的物理保润性能测试、热裂解分... 为开发新型卷烟保润剂,以D-果糖和糠醛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VIII),用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VIII的结构,并进行了添加于烟丝后的物理保润性能测试、热裂解分析、卷烟烟气安全性生物学评价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所合成的化合物为目标产物;2VIII在干燥条件下的物理保润性能优于丙二醇;3VIII热裂解时会释放出呋喃类香味成分;4添加VIII的试验卷烟和空白卷烟的烟气生物学效应相当;5VIII可降低卷烟烟气干燥感和刺激性,提高烟气香气量及改善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o-3-(2-呋喃)丙烯酰-β-d-吡喃 合成 卷烟 保润剂 热裂解 烟气生物学效应 感官品质
下载PDF
6-氧-叔丁基二甲基硅基-2,4-二-氧-苯甲酰基-3-氧-对甲氧基苄基-α-D-甘露吡喃糖乙硫苷的合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飞 周颖钰 +2 位作者 储悦 雷进才 杨劲松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0-493,共4页
以D-甘露糖为原料,通过乙酰化、去乙酰化、苯亚甲基化、硅基化等8步反应合成了6-氧-叔丁基二甲基硅基-2,4-二-氧-苯甲酰基-3-氧-对甲氧基苄基-α-D-甘露吡喃糖乙硫苷,总收率21.7%,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LC-MS(ESI)确证。
关键词 D-甘露 6--叔丁二甲-2 4---苯甲酰-3--对甲氧-α-d-甘露吡喃乙硫苷 合成
下载PDF
N—取代—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酰)氨基硫脲的合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明 文丽荣 +3 位作者 景淑霞 张玉冰 杨华铮 张书圣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37-1141,共5页
利用2,3,4,6-四-0-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异硫氰酸酯(I)分别和芳酰肼(Ⅱ),2-氨基-5-烷基/芳基-1,3,4-噻二唑(Ⅲ),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Ⅳ),O,O-二烷基(硫代)磷酰肼(V,Ⅵ)反应,制得了目标物1a~1c,2d~2e,3f~3i,4j~4... 利用2,3,4,6-四-0-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异硫氰酸酯(I)分别和芳酰肼(Ⅱ),2-氨基-5-烷基/芳基-1,3,4-噻二唑(Ⅲ),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Ⅳ),O,O-二烷基(硫代)磷酰肼(V,Ⅵ)反应,制得了目标物1a~1c,2d~2e,3f~3i,4j~4k和51等12种新化合物,IR,1H NMR和MS分析结果证明产物为β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取代-N'-(2’ 3' 4’ 6'--o-乙酰-β-d-吡喃葡萄)(酰)氨硫脲 构型 合成
下载PDF
川西獐牙菜中不同部位3种药用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被引量:9
9
作者 马玉花 陈桂琛 +2 位作者 吉文鹤 卢学峰 纪兰菊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建立野生与栽培的川西獐牙菜中不同部位3种有效成分,即龙胆苦苷(S_1)、芒果苷(S_2)、7-O-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S_3)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色谱柱为 Kromasil C_(18)(250mm×4.60 mm,5μ... 目的:建立野生与栽培的川西獐牙菜中不同部位3种有效成分,即龙胆苦苷(S_1)、芒果苷(S_2)、7-O-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S_3)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色谱柱为 Kromasil C_(18)(250mm×4.6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条件为0 min→50 min→55 min,甲醇:20%→80%→10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结果: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和回收率。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快速、实用性强。川西獐牙菜中3种药效成分在花的部位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西獐牙菜 不同部位 龙胆苦苷(S1) 芒果苷(S2) 7-o-β-d-吡喃-1 8-二羟-3-甲氧山酮(S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川西獐牙菜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药用成分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中药合欢皮中木脂素苷的含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佟文勇 梁鸿 +2 位作者 吴刚 王邠 赵玉英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建立中药合欢皮中(-)-丁香树脂酚-4-O-β-B-D-呋喃芹糖基-(1→2)-B-D-吡喃葡萄糖苷的 RP-HPLC 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10个地区的商品药材中木脂素苷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Phenomenex PRODI-GY ODS(3)(100,250mm×... 目的:建立中药合欢皮中(-)-丁香树脂酚-4-O-β-B-D-呋喃芹糖基-(1→2)-B-D-吡喃葡萄糖苷的 RP-HPLC 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10个地区的商品药材中木脂素苷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Phenomenex PRODI-GY ODS(3)(100,250mm×4.6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4%磷酸水溶液(18:82),流速为1.0 mL·min^(-1),分析时间30 min。检测波长204 nm,进样体积:20μL。结果:(-)-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6~1.06μg,r=0.9998(n=5);回收率为96.1%~100%(n=9)。结论:本方法首次测定了全国10个地区的商品药材中(-)-丁香树脂酚-4-O-B-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欢皮 (-)-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1→2)-o-β-d-吡喃葡萄 脂素苷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方法 RP-HPLC HPLC法 β-d-吡喃葡萄 中药 丁香树脂酚
下载PDF
利用ATRP反应合成含糖聚合物影响因素的探讨
11
作者 曲剑波 宦关生 +1 位作者 陈艳丽 邵荟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3-48,共6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低且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含糖聚合物。以3-O-甲基丙烯酰基-双丙酮-D-葡萄糖(MDAGLu)为单体,对其ATRP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查。结果表明:对于活性较高的甲基丙烯酸酯类...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低且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含糖聚合物。以3-O-甲基丙烯酰基-双丙酮-D-葡萄糖(MDAGLu)为单体,对其ATRP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查。结果表明:对于活性较高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低温更有利于实现反应的控制;对于给定的单体,为了实现链引发和链增长速率的匹配,催化剂和配体的活性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溶液聚合,溶剂的链转移常数要低,且对聚合物和催化体系要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最优条件下MDAGlu的反应动力学为一级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均小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聚合 聚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 3-o-丙烯酰-双丙酮-d-葡萄
下载PDF
披针叶茴香果实中1个新的异戊烯基取代C_(6)-C_(3)类化合物
12
作者 聂伟 丁林芬 +5 位作者 雷铁 保义 赵雪宇 刘贞祥 宋流东 吴兴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71-1679,共9页
目的 对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MCI gel、RP-C_(18)、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神经保护活性评价。结果 从... 目的 对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MCI gel、RP-C_(18)、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神经保护活性评价。结果 从披针叶茴香果实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4个异戊烯基取代C_(6)-C_(3)类、3个苯丙素类、1个苯乙醇苷类、5个seco-prezizanne倍半萜类、2个脱落酸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披针叶茴香酮A(1)、illioliganone C(2)、2-allyl-2-(3-methylbut-2-enyl)-4,5-methylenedioxy-cyclohexa-3,5-dien-1-one(3)、4-allyl-2,6-dimethoxy-3-(3-methyl-2-butenyl)phenol(4)、3,4′-二羟基苯丙酮(5)、2,6-二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6)、3,4′-二羟基苯丙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8)、2α-羟基莽草毒素(9)、2α-羟基新莽草毒素(10)、新莽草毒素(11)、莽草毒素(12)、2-氧代-6-去羟基新莽草素(13)、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acid(14)、红花菜豆酸(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无明显神经保护活性;化合物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2~8、11、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茴香 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 异戊烯取代C_(6)-C_(3)类化合物 披针叶茴香酮A 3 4′-二羟苯丙酮 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 新莽草毒素
原文传递
川木香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瑜 田树成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2期1923-1928,共6页
目的:对川木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凝胶、硅胶柱色谱法对川木香饮片8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从川木香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去氢木... 目的:对川木香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凝胶、硅胶柱色谱法对川木香饮片8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从川木香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对苯二酚葡萄糖苷、紫丁香苷、丁二酸、磺酸基木香烯内酯B、磺酸基木香烯内酯A、丙三醇、麦角甾-5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云木香B、珊塔玛内酯。结论:化合物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麦角甾-5烯-3-O-β-D-吡喃葡萄糖苷均为首次从川木香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光谱 香烃内酯 去氢香内酯 4-烯丙-2 6-二甲氧葡萄 对苯二酚葡萄 紫丁香苷 丁二酸 磺酸香烯内酯A 磺酸香烯内酯B 丙三醇 麦角甾-5烯-3-o-β-d-吡喃葡萄 香B 珊塔玛内酯
下载PDF
蓝桉叶片桉叶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
14
作者 付朴艳 李华 +3 位作者 许玉兰 曹子林 杜官本 王晓丽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6-784,共9页
为探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叶片桉叶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与桉叶素含量的关系,以不同发育阶段的蓝桉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桉叶素相对含量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 为探明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叶片桉叶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与桉叶素含量的关系,以不同发育阶段的蓝桉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桉叶素相对含量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酶(DXS)、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PPI)、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PPS)、桉叶素合酶(CinS)活性,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蓝桉叶片成熟度增加,桉叶素相对含量逐渐增加,HMGR、DXS、GPPS、IPPI的酶活性逐渐下降.在一个完整的年生长周期内,桉叶素相对含量在7月份显著高于其余月份,HMGR、DXS、GPPS、CinS活性在5、6月份显著高于其余月份.桉叶素相对含量与DXS、CinS活性显著正相关,与HMGR、IPPI、GPPS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5、6月份增强蓝桉幼嫩叶片的DXS和CinS活性,可以有效提高桉叶素积累,进而提高蓝桉桉叶油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桉 桉叶素 3--3-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1-脱氧-d--5-磷酸合酶 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 香叶焦磷酸合酶 桉叶素合酶
下载PDF
毛冬青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3
15
作者 冯锋 朱明晓 谢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32-736,共5页
目的研究江西产毛冬青根的化学成分,阐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反复的硅胶、反相硅胶以及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冬青根中分得14个化合物,并鉴定结构为3... 目的研究江西产毛冬青根的化学成分,阐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反复的硅胶、反相硅胶以及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冬青根中分得14个化合物,并鉴定结构为3-O-β-D-吡喃木糖-3β,19α,24-三羟基取代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O-β-D-xylopyranosylspathod-icacid28-β-D-glucopyranosylester,1),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mono-β-D-glucoside,2),广玉兰赖宁苷C(magnoleninC,3),丁香脂素-4,4′-O-β-D-双葡萄苷(liriodendrin,4)、ilexsaponinA1(5)、ilexsaponinB1(6)、ilexsaponinB2(7)、il-exosideA(8)、ilexosideO(9)、ilexgeninA(10)、ilexgeninB3-O-β-D-xylopyranoside(11)、肌醇(myoinositol,12)、β-谷甾醇(β-sitosterol,13)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2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冬青 化学成分 3-o-β-d-吡喃- 19α 24-三羟取代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酯苷
下载PDF
刺异叶花椒香豆素类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6
作者 陶朝阳 陈万生 +4 位作者 张卫东 孙连娜 郑水庆 游亮 乔传卓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 :对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dimorphophyllum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分离并鉴定化合物。 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 ,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为美花椒内酯 (I) ,... 目的 :对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dimorphophyllum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分离并鉴定化合物。 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 ,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分别为美花椒内酯 (I) ,异茴芹内酯 (Ⅱ ) ,6 (3′ 甲基 2′,3′ 丁二醇基 ) 7 羟基 香豆素 (Ⅲ ) ,6 (3′ 甲基 2′ 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3′ 羟基 丁基 ) 7 羟基 香豆素 (Ⅳ )。 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异叶花椒 中药材 化学成分 香豆素 美花椒内酯 异茴芹内酯 6-(3--2’ 3-丁二醇)-7--香豆素 6-(3--2’-o-β-d-吡喃葡萄-3--)-7--香豆素
下载PDF
短萼仪花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华良 庾石山 裴月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633-2635,共3页
目的:研究短萼仪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短萼仪花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 目的:研究短萼仪花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短萼仪花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O-[1-(3-甲基丁酰基)间苯三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2),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虎杖苷(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没食子酸乙酯(6),苯甲醇O-(6-β-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获得,其中化合物2,3,5—7为首次从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花属 间苯三酚 没食子酸乙酯 黄酮苷 虎杖苷 3-β-d-吡喃葡萄-4 5-二甲氧一苯甲酸 苯甲醇O-(6-β-o-α-L-呋喃阿拉伯)-β-d-吡喃葡萄
下载PDF
东紫苏根中的5种酚性成分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1 位作者 刘富顺 刘建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东紫苏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为3-羟基-4′,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 目的研究东紫苏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种酚性成分,其结构分别为3-羟基-4′,5-二甲氧基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Ⅰ)、没食子酸(Ⅱ)、(+)-儿茶素(Ⅲ)、香草醛(Ⅳ)、山柰酚(Ⅴ)。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酚性成分 3--4’ 5-二甲氧二苄-4—O-β-d-吡喃-(1→6)-β-d-吡喃葡萄
下载PDF
黄山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梅 陈泉 +1 位作者 吴立军 王本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85-686,共2页
关键词 黄山药 26-二羟- 3-o--L-鼠李吡喃(1-2)]-β-d-葡萄吡喃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小花鬼针草中的苯丙苷类成分及抑制组胺释放活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珏 王乃利 +1 位作者 姚新生 北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7-649,共3页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组胺抑制实验寻找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1D NMR、2D NMR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组胺抑制实验测定化合物抗过敏活...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Bidens parviflora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组胺抑制实验寻找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1D NMR、2D NMR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组胺抑制实验测定化合物抗过敏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苯丙苷类及1个苯甲醇苷成分:4-羟基-3-甲氧基苯丙三醇8-O-β-D-葡萄糖苷(guaiacyl glycerol 8-O—β—D—glucoside Ⅰ)、丁香酚苷(syringin,Ⅱ)、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O-(6-O-β-D-芹糖基)-β-D-葡萄糖苷[4-allyl-2-methoxyphenol-O-(6-O—β—D—apiofuranosyl)-β-D-glucoside,Ⅲ]、5,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5,7-dihydroxy chromone 7-O-β-D—glucoside,Ⅳ)、苄醇-O-β-D-葡萄糖苷(benzyl alcohol—O—β—D—glucoside,Ⅴ)。化合物Ⅰ~Ⅴ抑制组胺释放,IC50分别为70、61、〉100、52、〉100μg/mL。结论化合物Ⅰ~Ⅴ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Ⅲ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酚葡萄糖苷(bidenphenol glucoside)。化合物Ⅰ~Ⅴ具有抑制组胺释放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鬼针草 4--3-甲氧苯丙三醇8-o-β-d-葡萄 4-烯丙-2-甲氧苯酚-o-(6-o-β-d-)-β-d-葡萄苷(鬼针草酚葡萄苷) 丁香酚苷 组胺抑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