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TIA病情发展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刘辉 董爱勤 +4 位作者 侯丽颖 王春雨 左凤同 刘洁琼 张海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6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邢文强 谢英同 蔡婷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设为早期组(n=26),时间为4~12周设为中期组(n=20),时间>12周设为晚期组(n=14)。观察比较3组检查结果。结果早期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占比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0.05),轻度强化占比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轻度强化占比高于晚期组(P<0.05);晚期组无强化占比高于早期组、中期组(P<0.05)。3组斑块强化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程度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可有效辨别斑块的强化程度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 被引量:3
3
作者 覃达贤 朱刚明 +2 位作者 王青云 胡芳辉 张丽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9期1193-1194,共2页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大动脉炎患者,采用3.0 T双梯度MR扫描仪进行检查,分析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段、甲状腺双侧的颈动脉,并且进一步判断增厚管...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大动脉炎患者,采用3.0 T双梯度MR扫描仪进行检查,分析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段、甲状腺双侧的颈动脉,并且进一步判断增厚管壁是否存在分层、多环征、内壁强化、血管边界模糊不清等异常情况,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血管壁MRI的图像特征。结果 (1)活动期血管壁MRI图像多环征、强化、边界模糊不清的节段明显多于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主动脉分支与双侧颈总动脉的受累情况: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受累分支共23支(88.5%),平均血管壁厚度为(3.69±0.80)mm。90个节段中,3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55个节段可见血管壁环形增厚,多环征,边界模糊不清,信号不均匀混杂,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明显。结论 3.0 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对大动脉炎活动性的判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大动脉炎血管壁的精细形态学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高分辨率mr 血管壁成像 大动脉炎活动性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学勤 张涛 杨浩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磁共振(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8例,分别行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MRI检查,对比两种术前诊断肿瘤T分期和N分期影像学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磁共振(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98例,分别行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MRI检查,对比两种术前诊断肿瘤T分期和N分期影像学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估两种检查方式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评估中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直肠癌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CT增强扫描检测术前各T分期的准确率为70.97%、80.00%和77.27%,低于高分辨MRI诊断准确率87.10%、91.11%和90.91%(P﹤0.05)。CT增强扫描检测术前各N分期的准确率为80.86%、79.25%和70.00%,显著低于高分辨MRI诊断准确率91.43%、88.68%和80.00%(P﹤0.05)。高分辨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评估中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增强扫描(P﹤0.05)。结论与CT增强扫描方式相比,直肠癌患者术前行高分辨MRI可更加有效地评估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辅助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高分辨mrI 直肠癌 术前分期 诊断效能
下载PDF
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干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琦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4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016年12月内所收治的行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择80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实施研究,以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016年12月内所收治的行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择80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实施研究,以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西门子3.0 T超导磁共振实施腹部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屏气配合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扫描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均显著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完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伪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3.0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扫描配合度,有效缓解患者扫描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扫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腹部动态增强扫描 护理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希 王仁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检查。分析高分辨率MRI、Revolution CT增强扫...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检查。分析高分辨率MRI、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并比较高分辨率MRI与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符合率。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高分辨率MRI、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均为优(Kappa值=0.888,0.820)。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T分期总诊断符合率为93.2%,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对直肠癌T分期总诊断符合率为8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分辨率MRI、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均较好,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mrI REVOLUtION Ct增强扫描成像 直肠癌 t分期
下载PDF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7
作者 罗兆丽 杨春华 +2 位作者 王芳芳 姚辉莉 刘跃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 目的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DCE联合DWI诊断ALN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96.23%、89.74%与98.08%;ALN转移与无ALN转移患者边界、早期强化模式、DWI信号、长径、短径、早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皮质厚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短径及ADC值是ALN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诊断ALN转移曲线下面积(AUC)为0.619、0.745、0.734,各指标联合诊断ALN转移AUC值为0.835。结论3.0 T 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有效检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ALN转移,测定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联合有助于提高患者ALN转移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MR高分辨率T2WI抑脂序列联合DWI及增强扫描对肛瘘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树远 黄卫明 +2 位作者 梁志明 韦人瑞 谭培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13期6-8,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MR)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抑脂(T2WIFS)序列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对肛瘘诊断价值。方法40例疑似肛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系列+高分辨率T2WIFS+DWI+增强的MR增强型检验和常规系列+高分辨率T2WIFS的MR常规型检验。... 目的探究磁共振(MR)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抑脂(T2WIFS)序列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扫描对肛瘘诊断价值。方法40例疑似肛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系列+高分辨率T2WIFS+DWI+增强的MR增强型检验和常规系列+高分辨率T2WIFS的MR常规型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肛瘘分型检验结果。结果MR增强型检验内口、外口、瘘管、脓肿的检查正确率分别为93.75%、95.65%、92.00%、100.00%,均高于MR常规型检验的62.50%、65.21%、68.00%、7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增强型检验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的检查正确率分别为92.86%、83.30%、90.00%、100.00%,均高于MR常规型检验的57.14%、75.00%、40.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肛瘘患者采用MR高分辨率T2WIFS序列联合DWI及增强扫描方法可提升诊断正确率,可为手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高分辨率 t2加权成像抑脂序列 弥散加权成像 增强扫描 肛瘘诊断
下载PDF
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志强 秦思思 +2 位作者 张昕昕 张秀玲 殷倩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1年第5期7-14,共8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检出的总共188例患有210个乳腺肿瘤(136个恶性和74个良性)的患者,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检出的总共188例患有210个乳腺肿瘤(136个恶性和74个良性)的患者,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描述指标,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扫描和T2加权成像上标记肿块(n=182)和非肿块(n=28),同时使用BI-RADS描述指标中DCE、T2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特点,以ADC≤1.255×10-3 mm2/s作为标准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标准,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结果。结果在模型1中,ADCmean(P<0.003)、DCE肿块边缘(P=0.002)和DCE平台型或流出型增强(P=0.001)与乳腺癌的诊断显著且独立相关。模型2确定ADCmean(P=0.001)、DCE肿块边缘(P=0.001)、早期快速强化(P=0.042)和DCE平台型或流出型增强(P=0.001)与乳腺癌诊断显著独立相关。T2加权成像变量未包含在最终模型中。结论使用3.0 T磁共振采用多通道乳腺专用线圈检查,其DCE和DWI定量和定性描述指标的模型可实现准确的乳腺癌诊断,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发现T2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没有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t_(2)加权成像 3.0 t磁共振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微血管通透性参数与Ⅱ期宫颈癌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志军 张碧娟 +3 位作者 郭吉敏 曹满瑞 陆玮 虞祝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四维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4D-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Ⅱ期复发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参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Ⅱ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复发17例,无复发39例)术前常规MRI及4D-THRIVE动态增强... 目的:探讨磁共振四维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4D-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Ⅱ期复发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参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Ⅱ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复发17例,无复发39例)术前常规MRI及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在Matlab平台下对兴趣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TC)及时间-平均对比剂浓度曲线(CTC)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血管通透性参数(Ktrans、Kep及Ve)值,评估宫颈癌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血管通透性的特点。结果:宫颈癌复发组较无复发组的Ktrans及Kep值显著升高(P<0.05),以Ktrans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0.92,当Ktrans≥0.73min-1时,其诊断Ⅱ期复发宫颈癌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79.5%。结论:复发宫颈癌的微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显著升高,并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术前指导临床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肿瘤复发 动态增强扫描 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 微血管通透性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2
11
作者 黄文荣 曾勇 +1 位作者 苏洁敏 林春材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925-192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病理得到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和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243例患者检出周围型肺癌197例,炎性假瘤19例,炎性肉芽肿15例,结核球12例,肺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4例,鳞癌47例,小细胞肺癌23例,其他类型1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178例,漏诊34例,误诊15例;HRCT诊断肺癌186例,漏诊19例,误诊8例;多层螺旋CT和HRCT阳性诊断肺癌157例,漏诊43例,误诊3例;多层螺旋CT或HRCT阳性诊断肺癌209例,漏诊6例,误诊18例。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74%、90.36%、78.17%和96.95%,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67.39%、82.61%、93.48%、60.87%。HRCT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扫描(P<0.05)。197例肺癌患者CT值增加幅度18~84 HU,平均(35.82±13.74)HU,CT值增加幅度>20 HU的为189例(95.94%),增加幅度超过30 HU的为132例(67.01%),强化均匀的患者153例(77.66%),有21例处于静脉期的时候在边缘点或结节中间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是周围型肺癌有效诊断方法,HRCT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具有优势,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螺旋CT增强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肺癌的确诊具有参考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高分辨率Ct
下载PDF
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春林 刘伟 +3 位作者 王建国 彭磊 张雪梅 康苏平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3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3cm)46例,全部行HRCT扫描,分析其各种CT征象.2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病灶强化前后CT值增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HRCT表现... 目的:探讨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直径≤3cm)46例,全部行HRCT扫描,分析其各种CT征象.2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病灶强化前后CT值增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HRCT表现:①分叶征(91.3%);②毛刺征(87%);③胸膜凹陷征(78.3%);④血管集束征(54.3%);⑤空气支气管征及空泡征(34.8%);⑥棘状突起(32.6%);⑦磨玻璃样密度(10.9%);⑧钙化(8.7%).强化前后CT值增幅20~30HU占16%,30~65HU占76%,>65HU占8%.结论 :HRCT及螺旋CT增强扫描是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同时具备3个及其以上CT征象,尤其是前5个征象中2个以上即可确诊,其正确率为91.3%.强化前后CT值增幅在20~65HU之间,对于肺癌诊断更加可靠,正确率达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肺癌 周围型 高分辨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下载PDF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增友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5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度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度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为70.00%,敏感度为68.42%,特异度为72.73%;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为85.00%,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81.82%,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HRCT对周围型肺癌中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3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值平均增加(46.18±12.75)Hu,其中34例CT值增加幅度>20 Hu,27例CT值增加幅度>30 Hu,30例强化均匀,10例静脉期扫描时结节中间、边缘点有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周围型肺癌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检查均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HRCT诊断效能更突出,但多层螺旋CT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诊断肺癌有良好参考价值,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结合使用以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高分辨率Ct 诊断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扫描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玉麟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8期130-132,共3页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CT扫描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78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CT扫描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78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及影像学征象检出率。结果:78例疑似患者中,周围型肺癌65例,占83.33%;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对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短毛刺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效能及影像学征象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高分辨率Ct 检查 周围型肺癌 诊断 效能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高分辨率CT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茜 马明辉 《辽宁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85-87,共3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多层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束后行HRCT扫描,观察扫描结果、CT征象,比...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多层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束后行HRCT扫描,观察扫描结果、CT征象,比较诊断价值。结果MSCT增强扫描阳性检出率80.23%,HRCT扫描阳性检出率83.71%;层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钙化、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征象检出率低于HRCT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灵敏度为83.42%,特异度为70.25%,AUC为0.781,HRCT扫描灵敏度为89.57%,特异度为83.76%,AUC为0.884。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可有效诊断周围型肺癌,HRCT检出率较高,灵敏度、特异度、AUC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对周围型肺癌也有参考价值,选用结果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高分辨率Ct 周围型肺癌
原文传递
表面等离子体无掩膜干涉光刻系统的数值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启明 郭小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8-564,共7页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具有近场增强效应,可以代替光子作为曝光源形成纳米级特征尺寸的图像.本文数值分析了棱镜辅助表面等离子体干涉系统的参量空间,并给出了计算原理和方法.结果表明,适当地选择高折射率棱镜、低银层厚度、入射波长和光刻...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具有近场增强效应,可以代替光子作为曝光源形成纳米级特征尺寸的图像.本文数值分析了棱镜辅助表面等离子体干涉系统的参量空间,并给出了计算原理和方法.结果表明,适当地选择高折射率棱镜、低银层厚度、入射波长和光刻胶折射率,可以获得高曝光度、高对比度的干涉图像.入射波长为431nm时,选择40nm厚的银层,曝光深度可达200nm,条纹周期为110nm.数值分析结果为实验的安排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光刻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克莱舒曼结构
下载PDF
BTFE与e-THRIVE序列在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前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少庆 江桂华 田军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 探讨双激发式稳态A由进动序列(BTFE)与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e-HRIVE)联合应用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MR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 目的 探讨双激发式稳态A由进动序列(BTFE)与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e-HRIVE)联合应用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MR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神经微血管压迫患者(三叉神经痛74例,面肌痉挛47例)的影像资料,患者均采用PHILIPS公司ACHIEVA NOVA DUALA-serial 1.5T磁共振扫描仪成像,成像序列除头颅常规序列外,特别进行了BTFE序列及e-THRTVE序列成像。结果 全部患者均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74例患者的三叉神经及47例患者的面神经全部显示清楚。121例患者中共118例(98%)找到责任微血管:7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52例(70%1为小脑上动脉压迫;47例面肌痉挛患者中有29例(62%)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压迫方式多呈斜行交叉、平行及垂直交叉相贴。结论 联合应用BTFE、e-THRIVE序列可清楚显示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后颅窝微血管,再结合空间Link功能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找寻到责任微血管,为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术前影像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叉神经 面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双激发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