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研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段斌 王啸江 孔玲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乳腺病变患者,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35例)和恶性病变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TMR动态增强曲线... 目的分析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乳腺病变患者,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35例)和恶性病变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TMR动态增强曲线、ADC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3.0TMR动态增强曲线、ADC单独诊断的准确率以及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诊断的检出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病变组患者的动态增强曲线结果与恶性病变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恶性病变组患者ADC值为(6.24±1.42)%,良性病变组患者ADC值为(12.63±2.25)%,恶性病变组患者ADC值与良性病变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与3.0TMR动态增强曲线、ADC单独诊断相比,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诊断的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3.0TMR动态增强曲线联合ADC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获得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mr动态增强曲线 ADC 鉴别诊断
下载PDF
3.0TMR动态增强扫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琪亮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9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应用3.0TMR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26例患者作为内膜癌组,再将同期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27例患者作为息肉组。全部患者均接受3.0T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参... 目的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应用3.0TMR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26例患者作为内膜癌组,再将同期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27例患者作为息肉组。全部患者均接受3.0T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参数后对比两组不同时段信号强度差值及扫描参数(强化峰值时间、曲线最大强化率、早期相对信号强化率)。结果内膜癌组各期信号强度差值均明显低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患者的强化峰值时间、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均明显低于息肉组,且总体相对信号强化率明显高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MR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不同时段的强化特点,通过定量观察为疾病诊断提供有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mr动态增强扫描 Ⅰ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息肉 鉴别诊断
下载PDF
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干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琦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4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016年12月内所收治的行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择80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实施研究,以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016年12月内所收治的行3.0 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择80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实施研究,以随机法将8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西门子3.0 T超导磁共振实施腹部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屏气配合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扫描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均显著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完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伪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3.0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扫描配合度,有效缓解患者扫描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扫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腹部动态增强扫描 护理
下载PDF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4
作者 罗兆丽 杨春华 +2 位作者 王芳芳 姚辉莉 刘跃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 目的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DCE联合DWI诊断ALN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96.23%、89.74%与98.08%;ALN转移与无ALN转移患者边界、早期强化模式、DWI信号、长径、短径、早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皮质厚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短径及ADC值是ALN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诊断ALN转移曲线下面积(AUC)为0.619、0.745、0.734,各指标联合诊断ALN转移AUC值为0.835。结论3.0 T 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有效检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ALN转移,测定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联合有助于提高患者ALN转移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志强 秦思思 +2 位作者 张昕昕 张秀玲 殷倩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1年第5期7-14,共8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检出的总共188例患有210个乳腺肿瘤(136个恶性和74个良性)的患者,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使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检出的总共188例患有210个乳腺肿瘤(136个恶性和74个良性)的患者,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描述指标,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扫描和T2加权成像上标记肿块(n=182)和非肿块(n=28),同时使用BI-RADS描述指标中DCE、T2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特点,以ADC≤1.255×10-3 mm2/s作为标准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标准,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结果。结果在模型1中,ADCmean(P<0.003)、DCE肿块边缘(P=0.002)和DCE平台型或流出型增强(P=0.001)与乳腺癌的诊断显著且独立相关。模型2确定ADCmean(P=0.001)、DCE肿块边缘(P=0.001)、早期快速强化(P=0.042)和DCE平台型或流出型增强(P=0.001)与乳腺癌诊断显著独立相关。T2加权成像变量未包含在最终模型中。结论使用3.0 T磁共振采用多通道乳腺专用线圈检查,其DCE和DWI定量和定性描述指标的模型可实现准确的乳腺癌诊断,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发现T2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没有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T_(2)加权成像 3.0 T磁共振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