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磷水平与30d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静 尉俊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8期2607-2609,2612,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磷水平与30d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该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30d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n=30)和存活组(n=50)。比较血清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磷水平与30d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该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30d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n=30)和存活组(n=50)。比较血清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APACHEⅡ)评分,肺部感染(CPIS)评分,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评分),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以及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水平差异。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磷水平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磷、APACHEⅡ评分和CURB-65评分的预测30d死亡事件的AUC分别为0.732、0.664和0.682。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磷水平与30d死亡事件呈负相关(r=-0.566,P<0.05)、CURB-65评分(r=-0.392,P<0.05)和PSI评分(r=-0.235,P<0.05)呈负相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血清磷小于0.030 mmol/L(OR=1.56)和CURB-65评分大于3.9(OR=1.15)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血清磷水平与30d病死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血清磷 30d病死率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0d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陆光兵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8期2705-2707,共3页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0d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呼吸科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32例,检测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记录治疗...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0d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呼吸科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32例,检测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记录治疗30d后患者的病死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对30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截至治疗30d时,有79例患者死亡,53例患者存活。死亡患者的PCT、CRP水平及PSI得分明显高于存活患者水平及得分,PCT与CRP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CT与PSI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以PCT≥2.98ng/mL为诊断分界值预测重症肺炎患者30d病死率,其AUC为0.737,和PSI的AUC(0.78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CRP的AUC(0.586)。PCT与PSI的敏感度、特异度都明显高于CRP。结论 PCT水平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30d病死率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重症肺炎 30d病死率 C-反应蛋白 肺炎严重度指数
下载PDF
1h血清乳酸水平与ICU重症患者30d病死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其霖 张尹州 +3 位作者 孔田玉 张振辉 熊旭明 陈伟燕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742,共6页
目的探讨1 h血清乳酸(Lac)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中收集首次入住ICU 1 h内测定过Lac水平的成人(年龄≥16岁)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1 h血清乳酸(Lac)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中收集首次入住ICU 1 h内测定过Lac水平的成人(年龄≥16岁)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 h Lac水平将患者分为<2 mmol/L组、2~4 mmol/L组、>4 mmol/L组,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1 h Lac水平对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30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此外,对各分类变量分层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969例ICU重症患者,30 d死亡673例,30 d总病死率为16.96%。1 h Lac<2 mmol/L 1664例,1 h Lac 2~4 mmol/L 1588例,1 h Lac>4 mmol/L 717例,3组患者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心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呼吸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以及主要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h Lac每增加1 mmol/L,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将增加0.24倍〔优势比(OR)=1.24,95%可信区间(95%CI)为1.19~1.29,P<0.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1 h Lac预测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为0.669~0.718),最佳截断值为3.35 mmol/L时,敏感度为0.499,特异度为0.779,阳性似然比为2.260,阴性似然比为0.643。根据1 h 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35 mmol/L)和低乳酸组(<3.35 mmol/L),其30 d病死率分别为31.58%(336/1064)和11.60%(337/29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30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Log-rank检验:χ^2=247.72,P<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呼吸机使用及主要诊断等因素,高乳酸组30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2.34倍(OR=2.34,95%CI为1.90~2.88,P<0.0001)。对所有分类变量进行分层分析显示,1 h Lac与30 d病死率的关系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在ICU重症患者中,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1 h Lac水平超过3.35 mmol/L的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h血清乳酸 30 d 重症患者 MIMIC-Ⅲ数据库
原文传递
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0d预后预测Nomogram图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小荣 张蓓 +1 位作者 马鑫 马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44-350,共7页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30 d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Nomogram图。方法 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符合SAP患者的数据,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以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30 d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Nomogram图。方法 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符合SAP患者的数据,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以30 d是否死亡为主要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校正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omogram图的效果。结果 纳入713例SAP患者,建模组499例,验证组214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呼吸频率、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总胆红素和是否机械通气是SAP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以此建立Nomogram图,模型AUC为0.720,校正曲线C-index为0.805;验证组AUC为0.755,校正曲线C-index为0.821,提示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以年龄、呼吸频率、RDW、总胆红素、是否机械通气建立的Nomogram图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相关指标进行早期干预,尤其SAP患者早期行机械通气可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 预后 Nomogram图 30d病死率 危险因素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机械通气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预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30天病死率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潘碧云 伍羿 +2 位作者 陈仕银 温达 王燕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 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否有助于预测急诊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07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主要临床结局为30 d病死率.结果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29.9%)是最常见的出院诊断,... 目的 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否有助于预测急诊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07例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主要临床结局为30 d病死率.结果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29.9%)是最常见的出院诊断,其次是癌症(14.8%)和肺炎(12.5%).30 d病死率风险从最低(RDW 12.9%)逐步增加到最高(RDW> 14.3%) RDW三分位数(1.4% vs.8.3%、18.3%,对数秩P<0.001).在多变量Cox风险分析中,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RDW是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 1.23,95%CI1.11~1.36,P<0.001).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 0.873~0.885,P=0.023)和重分类改善指标(NRI=14.1%,P<0.001)/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0.038,P=0.006),在常规临床预测因子中加入RDW可显著改善30 d病死率的预测.结论 急诊入院检测的RDW是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入院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和附加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急性呼吸困难 30 d
下载PDF
急诊科患者30 d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湘 雷光锋 +2 位作者 张雪晴 朱首珍 童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月1日至3月31日的741例患者为建模组,4月1日... 目的探讨急诊科患者30 d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0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月1日至3月31日的741例患者为建模组,4月1日至6月30日的350例患者为验证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急诊科首次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并记录30 d转归。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30 d死亡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所建模型的一致性,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最终1091例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建模组741例,男性356例、女性385例,年龄(51.42±17.33)岁,30 d病死率为28.88%;验证组350例,男性188例、女性162例,年龄(52.88±16.11)岁,30 d病死率为24.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急诊科时主要诊断、意识、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MEW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体质量指数(BMI)可能是急诊科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EWS评分〔优势比(OR)=14.22,95%可信区间(95%CI)为1.46~138.12〕、ESR(OR=46.71,95%CI为20.48~106.53)、PCT(OR=4.97,95%CI为2.46~10.02)、BMI(24.0~27.9 kg/m^(2):OR=37.82,95%CI为14.69~97.36;≥28.0 kg/m^(2):OR=62.11,95%CI为25.77~149.72)是急诊科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建模组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95%CI为0.753~0.983),验证组模型的AUC为0.963(95%CI为0.740~0.97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P=1.270)。结论MEWS评分联合BMI、ESR、PCT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科学、有效地预测急诊科患者30 d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30 d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重症患者30,d死亡及不良事件预测指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艳秀 刘云 +4 位作者 周春雷 张中文 左祥荣 李京杭 曹权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重症患者30 d死亡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重症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血常规、生化指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序贯...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重症患者30 d死亡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提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重症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血常规、生化指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结局指标。计算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第1天的M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MLR对重症患者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及MLR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LR与重症患者30 d死亡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共纳入43174例重症患者。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LR预测重症患者3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5,95%可信区间(95%CI)为0.632~0.687,依据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出MLR截断值为0.5,其中有16948例患者MLR≥0.5(高MLR组),有26226例患者MLR<0.5(低MLR组)。②与低MLR组比较,高MLR组重症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及体质量指数(BMI)更高〔年龄(岁):66.0(51.7,78.4)比57.6(27.1,74.6),男性:57.2%比52.5%,BMI(kg/m^(2)):26.5(22.5,31.1)比24.7(14.3,29.7)〕,且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49.2%比44.6%,慢性心功能不全:32.6%比21.7%,糖尿病:27.0%比2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5%比16.1%,肾功能不全:19.3%比13.1%)及更高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糖、血乳酸(Lac)、血肌酐(SCr)、SIRS评分及SOFA评分〔WBC(×109/L):13.8(9.6,19.2)比11.5(8.4,15.6),血糖(mmol/L):8.66(6.88,11.49)比8.27(6.55,10.88),Lac(mmol/L):2.2(1.5,3.7)比2.1(1.4,3.3),SCr(μmol/L):106.1(70.7,176.8)比88.4(70.7,132.6),SIRS评分(分):3(2,4)比2(2,3),SOFA评分(分):4(2,7)比3(1,5)〕,30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5 d、总住院时间>14 d、使用CRRT及机械通气>5 d的患者比例在高MLR组也显著升高(30 d病死率:20.0%比8.3%,ICU住院时间>5 d:33.2%比20.4%,总住院时间>14 d:33.7%比16.2%,使用CRRT:3.6%比0.7%,机械通气>5 d:18.4%比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R升高是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54,95%CI为1.37~1.72,P<0.001〕,并且MLR升高与重症患者使用CRRT(OR=2.77,95%CI为2.18~3.51,P<0.001)、机械通气>5 d(OR=2.45,95%CI为2.21~2.72,P<0.001)、ICU住院时间>5 d(OR=2.29,95%CI为2.10~2.49,P<0.001)、总住院时间>14 d(OR=2.28,95%CI为2.08~2.49,P<0.001)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结论通过大样本回顾性分析表明,MLR升高是重症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重症患者使用CRRT、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MLR可用于重症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重症患者 危险因素 30 d 预后
原文传递
休克期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例对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昆 赵斐 +1 位作者 万江波 乐爱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3-399,共7页
目的:近年有研究报道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休克期使用血浆代用品的抗休克效果不佳,然而由于临床上冰冻血浆供应紧张,无法保障患者在休克期内都有冰冻血浆作为胶体液来进行抗休克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休克期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例对... 目的:近年有研究报道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休克期使用血浆代用品的抗休克效果不佳,然而由于临床上冰冻血浆供应紧张,无法保障患者在休克期内都有冰冻血浆作为胶体液来进行抗休克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休克期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例对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586例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入院48 h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例≥2:1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反之则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预后转归指标,并采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30 d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30 d生存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48 h冰冻血浆及血浆代用品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死亡率及30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烧伤面积/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是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8,95%CI:1.010~1.439,P=0.039),而入院48 h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0.016,95%CI:0.001~0.960,P=0.023)。实验组30 d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入院48 h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例是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保护因素。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应早期使用冰冻血浆作为胶体液(冰冻血浆与血浆代用品输注比≥2:1)进行抗休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比例 大面积烧伤 30 d 冰冻血浆 预后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 张旭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16期2411-2415,共5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1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基本资...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1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出现死亡分为观察组(术后30 d死亡患者,39例)与对照组(术后30 d存活患者,1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PNI、LM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肿破入脑室、基底核区发生血肿、脑叶发生血肿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丘脑发生血肿率、血肿体积分别为87.2%(34/39)、(54.23±7.68)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 d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7.98±5.32)g/L、(34.55±5.24)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2 d、4 d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4.85±3.02)×10^9/L、(3.25±1.69)×10^9/L、(4.26±2.02)×10^9/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单核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4 d、7 d的P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7 d的LM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NI术前、术后4 d、7 d,LMR术后7 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术前PNI、LMR预测价值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水平、术后2 d淋巴细胞水平、术前PNI及血肿体积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PNI、LMR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死亡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并且术前PNI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预后营养指数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30 d 预测
下载PDF
基于后负荷校正的心功能参数建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丽丽 魏星 +4 位作者 许琪 杨其霖 张振辉 熊旭明 陈伟燕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6-1301,共6页
目的基于后负荷校正心功能参数(ACP)建立脓毒症心肌病(SCM)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早期识别预后不良患者,积极寻找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目的基于后负荷校正心功能参数(ACP)建立脓毒症心肌病(SCM)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早期识别预后不良患者,积极寻找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24 h、经计算ACP<80%被诊断为SCM的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查SCM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危险因素与SCM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最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一致性指数(C-index)对模型进行区分度及校准度分析。结果共纳入102例SCM患者,30 d病死率为60.8%(62例)。102例SCM患者中,心功能轻度受损(60%≤ACP<80%)57例(占55.9%),30 d病死率为43.9%(25/57);心功能中度受损(40%≤ACP<60%)39例(占38.2%),30 d病死率为79.5%(31/39);心功能重度受损(ACP<40%)6例(占5.9%),30 d病死率达100%(6/6);3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156,P<0.001)。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筛选出的SCM患者30 d死亡潜在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测SCM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ACP〔APACHEⅡ:风险比(HR)=1.031,95%可信区间(95%CI)为1.002~1.061,P=0.039;VIS:HR=1.003,95%CI为1.001~0.005,P=0.012;CRRT:HR=2.106,95%CI为1.089~4.072,P=0.027;ACP:HR=0.952,95%CI为0.928~0.977,P<0.001〕。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和年龄建立列线图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CI为0.795~0.935,P<0.001;C-index为0.797,95%CI为0.747~0.847,P>0.05。结论基于年龄、APACHEⅡ评分、VIS评分、CRRT和ACP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SCM患者30 d生存概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 后负荷校正心功能参数 列线图 30 d
原文传递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薄世宁 赵志伶 +1 位作者 奚晶晶 么改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给予脓毒症患者较高的肠内营养供应是否能改善其临床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45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66例;中位年... 目的:探讨给予脓毒症患者较高的肠内营养供应是否能改善其临床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45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66例;中位年龄68(61,73)岁。通过泊松对数线性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评估患者改良的危重营养风险评分(mNUTRIC)、每日能量摄入和蛋白质补充量与患者临床结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纳入的145例患者mNUTRIC评分中位数为6(3,10)分;其中70.3%(102例)的患者属于高分组(≥5分),29.7%(43例)的患者为低分组(<5分);入ICU期间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平均约为0.62(0.43,0.79)g·kg-1·d-1,每日能量摄入量平均为64.4(48.1,86.2)kJ·kg-1·d-1。Cox回归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增加与住院病死率的增加有相关性〔风险比(HR)=1.12,95%可信区间(95%CI)为1.08~1.16,P=0.006;HR=1.04,95%CI为1.01~1.08,P=0.030;HR=1.08,95%CI为1.03~1.13,P=0.023〕。较高的平均每日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较低的mNUTRIC评分和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同样与较低的30 d病死率有显著相关性(HR=0.45,95%CI为0.25~0.65,P<0.001;HR=0.77,95%CI为0.61~0.93,P<0.001;HR=1.10,95%CI为1.07~1.13,P<0.001;HR=1.07,95%CI为1.02~1.13,P=0.041;HR=1.15,95%CI为1.05~1.23,P=0.014);而性别和并发症数量与住院病死率无显著相关性。脓毒症发病30 d内,每日平均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与无呼吸机天数未发现显著相关性(HR=0.66,95%CI为0.59~0.74,P=0.066;HR=0.78,95%CI为0.63~0.93,P=0.073)。患者平均每日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的增加与较低的住院病死率(HR=0.41,95%CI为0.32~0.50,P<0.001;HR=0.87,95%CI为0.84~0.92,P<0.001)、较短ICU住院时间(HR=0.46,95%CI为0.39~0.53,P<0.001;HR=0.82,95%CI为0.78~0.86,P<0.001)和医院住院时间(HR=0.51,95%CI为0.44~0.58,P<0.001;HR=0.77,95%CI为0.68~0.88,P<0.001)均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在mNUTRIC评分≥5分的患者中,增加每日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能够降低住院病死率(HR=0.44,95%CI为0.32~0.58,P<0.001;HR=0.73,95%CI为0.69~0.77,P<0.001)及30 d病死率(HR=0.51,95%CI为0.37~0.65,P<0.001;HR=0.90,95%CI为0.85~0.9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较高的蛋白质摄入量预测住院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预测30 d住院病死率的AUC为0.94,均明显高于较高的能量摄入预测住院病死率和30 d住院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87和0.83)。mNUTRIC评分<5分的患者中仅观察到增加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降低患者的30 d病死率(HR=0.76,95%CI为0.69~0.83,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平均每日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增加与降低的住院病死率和30 d病死率、较短的ICU住院时间和医院住院时间显著相关,尤其是mNUTRIC评分较高的患者,较高的蛋白和能量摄入能够降低住院病死率及30 d病死率,而对于低mNUTRIC评分的者,营养支持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内营养 住院 30d病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