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区35°线附近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与地震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3
1
作者 华爱军 刘西林 +2 位作者 郑建常 李红 马玉香 《东北地震研究》 2002年第2期24-36,共13页
结合地震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并利用地震学有关方法 ,对北纬 3 5°线附近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发现 5级以上地震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迹象 ,近 3 0a来 5级以上地震主要在菏泽 -黄海一带活动。通过分析认为 ,近期北纬 3... 结合地震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并利用地震学有关方法 ,对北纬 3 5°线附近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发现 5级以上地震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迹象 ,近 3 0a来 5级以上地震主要在菏泽 -黄海一带活动。通过分析认为 ,近期北纬 3 5°线与聊考带交界处及与响水 黄海构造带交界处 ,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危险性 响水-黄海构造带 地球自转 离心力
下载PDF
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安宁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北纬35°线是一条地震特发带,上地幔软流圈对流方向恰好在该线附近发生 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密切相关.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地震活动性 北纬35°线 软流圈 地震
下载PDF
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孙晨 朱秉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0-1892,共13页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与物理侵蚀、构造、气候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利用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针对北半球中纬度典型造山带(中亚黑河流域和北美内华达山脉)开展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再分析,估算了黑河流域的LCWR值和物理侵蚀速率(E)值并与内华达山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内华达山脉的LCWR分别为17.4~895t/km^(2)/a、1~173t/km^(2)/a,CDF分别为0.17~0.81、0.02~0.61,LCWR与E均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仅局部相关。研究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供应受限型”风化,但黑河流域局部地区已处于“供应受限”与“动力学受限”过渡的风化阶段。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速率受到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但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而化学风化剥蚀率则主要受控于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 化学风化剥蚀率 物理侵蚀速率 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 中纬度造山带
下载PDF
冬季亚洲中强震与夏季我国东部主雨带的准同纬性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红岩 张拥军 +2 位作者 汤懋苍 李栋梁 杨瑜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6-711,共6页
根据1954~2003年50年亚洲中强震与我国地温资料,分析了冬季震中纬度-震涡中心纬度-冬季我国东部强地热涡中心纬度-夏季我国东部主雨带纬度4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冬季中强震与夏季主雨带之间具有较好的准同纬性.这是每年汛期降水预报... 根据1954~2003年50年亚洲中强震与我国地温资料,分析了冬季震中纬度-震涡中心纬度-冬季我国东部强地热涡中心纬度-夏季我国东部主雨带纬度4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冬季中强震与夏季主雨带之间具有较好的准同纬性.这是每年汛期降水预报的一个指标.文中也讨论了应用此预报指标时的一些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中强震 夏季主雨带 准同纬性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热带辐合带与南海气候 被引量:21
5
作者 杨彩福 焦新龙 彭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7,共5页
统计分析最近 11 a 资料,得出热带辐合带 ( ITCZ) 各月都有,其纬度以 2 月最低,8 月最高。850 hPa 的 ITCZ 比 500 hPa 明显偏多,尤其在冬季,更是偏多一倍以上。ITCZ 对南海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南海热带气旋的纬度和个数与 50... 统计分析最近 11 a 资料,得出热带辐合带 ( ITCZ) 各月都有,其纬度以 2 月最低,8 月最高。850 hPa 的 ITCZ 比 500 hPa 明显偏多,尤其在冬季,更是偏多一倍以上。ITCZ 对南海气候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南海热带气旋的纬度和个数与 500 hPa ITCZ 的纬度和频率有着一致的逐月变化趋势;南海各站的降雨、相对湿度和温度与 850 hPa 的 ITCZ 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辐合带 纬度 频率
下载PDF
MIS3晚期典型阶段气候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于革 赖格英 +1 位作者 刘健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24,共13页
我国大量地质资料反映了全球海洋氧同位素 3阶段 (MIS 3)晚期具有间冰阶海侵、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对这一阶段的气候成因论证 ,将为现代温室效应的气候增温提供重要的历史相似型。本文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 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 (AGCM ... 我国大量地质资料反映了全球海洋氧同位素 3阶段 (MIS 3)晚期具有间冰阶海侵、暖湿的气候环境特征。对这一阶段的气候成因论证 ,将为现代温室效应的气候增温提供重要的历史相似型。本文使用含有陆面过程的全球 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 (AGCM +SSiB) ,采用地球轨道参数驱动的太阳辐射、北半球第四纪冰盖和东亚植被预置的下垫面对 35kaB .P .气候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MIS 3晚期中、低纬度大部分大陆全年温度增加 ,欧亚大陆腹地气温增高主要是冬季增温贡献 ,反映太阳辐射变化通过大气环流作用引起的更加显著的气候效应。南北海陆水汽交换的加强首先使低纬度季风区降水收益。 (2 )相当于LGM 50 %规模的第四纪冰盖不仅仅具有高纬度区降温效应 ,还强化了辐射纬向差异造成的南北温差 ,从而增强了水汽从低纬度区向高纬度区输送的能力 ,使青藏高原、南亚和非洲季风区的降水进一步增加。 (3) 35kaB .P .东亚植被对辐射的低纬度区增温具有增强效应 ,而对冰盖高纬度区降温具有减缓效应 ,结果扩大了欧亚内陆的降水增加范围 ,使中国高降水带向北推移。 (4)中国各大区域 35kaB .P .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当中国东部与太平洋在同纬度带的热力差异减小时 ,东西向水汽输送减弱 ,造成东部沿海降水减少 ;但当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气候模拟 辐射-环流效应 冬季增温 降水带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 古气候
下载PDF
电机绕线转子铁心表面无纬带的绑扎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青 《电机与控制应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7-50,共4页
对功率较大、转速较高的电机,当采用在转子铁心表面绑扎无纬带的方式来取代槽楔固定线圈时,若无纬带箍没有足够的预紧力,会在线圈离心力作用下拉伸、膨胀,并可导致定、转子相擦的事故。分析了电机绕线转子铁心表面无纬带箍的受力情况,... 对功率较大、转速较高的电机,当采用在转子铁心表面绑扎无纬带的方式来取代槽楔固定线圈时,若无纬带箍没有足够的预紧力,会在线圈离心力作用下拉伸、膨胀,并可导致定、转子相擦的事故。分析了电机绕线转子铁心表面无纬带箍的受力情况,讨论了无纬带箍预紧力和抗拉强度的设计计算,认为电机最高转速时铁心部位线圈的离心力应小于等于无纬带箍紧贴转子铁心表面时的预紧力。采用了由多个模拟推力极组成的试验工装对无纬带箍的延伸性能进行了试验,对分析、计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绕线转子 铁心 电枢 无纬带 预紧力
下载PDF
飞船跟踪测控中的球面区域覆盖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文辉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64-66,共3页
飞船绕地球飞行,因地球自转,其飞行轨迹呈网状分布于运行球面的某个区域,需用多个测控站的测控区域予以全域覆盖,以实现全程跟踪测控。为此建立了测控圆的立体角计算公式和测控圆的经纬度方程,设计出无空隙的多层覆盖方案及精确计算覆... 飞船绕地球飞行,因地球自转,其飞行轨迹呈网状分布于运行球面的某个区域,需用多个测控站的测控区域予以全域覆盖,以实现全程跟踪测控。为此建立了测控圆的立体角计算公式和测控圆的经纬度方程,设计出无空隙的多层覆盖方案及精确计算覆盖纬度的公式。以神州7号的数据为例,给出了测控站数目最少的、能达到全域覆盖的最优方案,并对最优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船测控 区域覆盖 测控圆 覆盖带 经纬度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有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增建 吴瑾冰 《山西地震》 2003年第3期31-33,45,共4页
用"垂震底继"的准则讨论了1303年和1695年山西2次大地震的关系。指出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与华北其他8级大震的时间间隔多为25a的倍数。讨论了1303年大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是块体交界和近于35°纬带。讨论了共轭断层轮换... 用"垂震底继"的准则讨论了1303年和1695年山西2次大地震的关系。指出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与华北其他8级大震的时间间隔多为25a的倍数。讨论了1303年大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是块体交界和近于35°纬带。讨论了共轭断层轮换发震观点的困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洪洞地震 垂震底继 地震复发间隔 块体交界
下载PDF
南印度洋测控海域大风分析
10
作者 陈信雄 营小华 +1 位作者 杨涛 翟国庆 《海洋预报》 2006年第2期56-62,共7页
在辽阔的东南印度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为中国卫星和载人飞船执行测控服务。该海域风大浪急,缺乏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本文利用1980-1990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包括地面图和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有三类天气系统容易引起测控海... 在辽阔的东南印度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为中国卫星和载人飞船执行测控服务。该海域风大浪急,缺乏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本文利用1980-1990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包括地面图和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有三类天气系统容易引起测控海域的大风巨浪:冷锋、中纬度气旋和强梯度带。该结论有助于东南印度洋的远洋气象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印度洋 冷锋 中纬度气旋 强梯度带
下载PDF
一种低轨成像卫星星座覆盖性能快速统计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少飞 刘新学 +1 位作者 杨其 刘庆国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40,341,共6页
针对传统星座覆盖性能统计在低轨星座设计中方法计算量大、计算速度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图理论的新的低轨成像星座覆盖性能统计模型。首先提出了一种二维图理论,分析了卫星和目标点在天球面的相对几何关系,建立了二维图的解析... 针对传统星座覆盖性能统计在低轨星座设计中方法计算量大、计算速度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图理论的新的低轨成像星座覆盖性能统计模型。首先提出了一种二维图理论,分析了卫星和目标点在天球面的相对几何关系,建立了二维图的解析数学模型。其次讨论了卫星对二维图的覆盖条件,并进一步研究了卫星单次经过纬线时的覆盖范围模型和算法。通过将目标区域划分成纬度条带,研究了星座对单个纬度条带的覆盖性能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并建立了整个目标区域的覆盖性能模型和流程。最后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传统统计模型和该算法模型的时间复杂度,验证了上述方法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成像卫星星座 二维图理论 覆盖性能统计 纬度条带
下载PDF
Leaping prediction oftwo big earthquakes MS>7 in 1996~1997
12
作者 ZENG JIAN GUO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Lanzhou 730000,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6期117-119,共3页
n1991,wefoundhistoricalbigearthquakeactivitiesalongthelatitudelineof35°inChinahaveaperiodof60yearsanditsmu... n1991,wefoundhistoricalbigearthquakeactivitiesalongthelatitudelineof35°inChinahaveaperiodof60yearsanditsmultiple,theepi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ping prediction latitude line of 35° big earthquake INTER sective region
下载PDF
30°E以西非洲热带辐合带位置异常分析
13
作者 唐丽英 《阴山学刊》 1999年第5期47-49,共3页
一月在几内亚湾北部及其北岸中段存在的局部热低压是一月份30°E以西的非洲热带辐合带位于北半球而不是南半球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与几内亚湾暖流及上几内亚高原的南侧在一月份能充分地截获斜射的太阳光热有关.
关键词 非洲 热带辐合带 纬度位置 热低压 自然地理
下载PDF
广西省23°N纬度带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幼婵 管杰裕 零绍珑 《内蒙古气象》 2016年第2期13-15,22,共4页
文章选取广西23°N纬度带上22个气象站1960—2013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4a来该区域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a来,该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以平均... 文章选取广西23°N纬度带上22个气象站1960—2013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4a来该区域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a来,该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以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显著。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107.5°E、110.4°E附近存在两个强增温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均经历了一次由冷到暖的明显突变,平均气温在秋、冬季突变显著。平均最低气温在春、秋季突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突变
下载PDF
Spatial variation of altitudinal belts as dividing index between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被引量:2
15
作者 ZHAO Fang LIU Junjie +2 位作者 ZHU Wenbo ZHANG Baiping ZHU Lianq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642-656,共15页
To determine the dividing index between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 based on the spectra of altitudinal belts,this paper collected 33 spectra of altitudinal belt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from published ... To determine the dividing index between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 based on the spectra of altitudinal belts,this paper collected 33 spectra of altitudinal belt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from published literatur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structure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from south to north,from west to east and based on exposure direc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1)From south to north,the basal belt gradually changes from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to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the spectra of altitudinal belts change from complex to simple;the dominant belt changes from montane broadleaf-conifer mixed forest and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mixed forest to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2)From west to east,the structures of the altitudinal belt spectra show complexity in the east and west but simplicity in the middle section;the upper limits of both the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mixed forest belt and montan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belt present a quadratic curv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However,the upper limit of the montane broadleaf-conifer mixed forest belt exhibits a nearly linear decrease in the west-east direction.3)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have the similar basal belt,whereas it varies greatly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in the Daba Mountains.Comparably,dominant belts are very similar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north slope of the Daba Mountains,but the south slope of the Daba Mountains has its own unique dominant belt: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mixed forest.This implies that the Daba Mountains are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e Qinling Mountains to act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warm-temperate zones in centra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Daba MOUNTAINS mountain altitudinal belt latitude LONGITUDE quadratic curve
原文传递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问题 被引量:33
16
作者 赵芳 张百平 +3 位作者 朱连奇 姚永慧 崔耀平 刘俊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901,共13页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著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山地垂直带谱 纬度 经度 二次曲线
原文传递
全球大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艳 刘杰 +1 位作者 尹继尧 宋治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1-198,共8页
分析了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P系)和低纬度环球剪切带(E系)的地震活动特征,并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活动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地震活动存在45.5a和32.0a的显著周期成分,P系为45.5a,E系为30.9a和47.5a;(2)全球及两... 分析了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P系)和低纬度环球剪切带(E系)的地震活动特征,并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活动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地震活动存在45.5a和32.0a的显著周期成分,P系为45.5a,E系为30.9a和47.5a;(2)全球及两大构造系7.0级以上地震频度均显示30.0a左右的周期特征,但地震频度与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活动是不同步的,不能作为判定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依据,频度变化可能反映全球尺度的某种活动对地震产生的影响;(3)全球地震具有50.0a尺度的活跃期与平静期;当前全球地震活动处于2004年开始的以8.5级以上地震活动为特点的大释放阶段,这种状态还将持续数年;E系处于Mw≥7.8大震活跃期的尾声,而2010年智利Mw=8.8地震可能标志着P系开始进入大释放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活动周期 环太平洋地震带 低纬度环球剪切带 小波分析 地震波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钰玲 张莹 +3 位作者 朱安豹 王式功 尚可政 苏俊礼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2-342,共11页
为研究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特征,利用筛选后的100个测站1960—2014年的日降水量数据,根据站点降水趋势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中国不同年降水量对应的降水等级进行强度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不同等级降水分地区... 为研究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特征,利用筛选后的100个测站1960—2014年的日降水量数据,根据站点降水趋势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中国不同年降水量对应的降水等级进行强度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不同等级降水分地区、分季节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中纬度带东、西部降水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降水类型以中等以下强度降水过程为主且暴雨和大雨主要发生在夏季。(2)全球变暖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西部降水均出现转折,西部降水由少变多,暖湿化加剧;东部降水减少,由湿变干;东、西部降水反相变化。(3)近几十年西部暖湿化加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不同等级年降水量显著增加,东部降水减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年暴雨和大雨量减少。(4)东、西部不同等级年降水日数对相应等级年降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5)东、西部降水日数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远大于降水强度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且东部降水强度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较西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带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