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3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CT眼球重建技术用于评估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球形态和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精确度的研究
1
作者 买尔哈巴·玉素甫 刘晓弟 甫拉提·阿布都热衣木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82-190,共9页
目的探索3D CT眼球重建技术在评估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球形态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预测精确度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8—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AL)≥26.5 mm,共计52例(52眼),随访1个月。完善眼... 目的探索3D CT眼球重建技术在评估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球形态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预测精确度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8—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AL)≥26.5 mm,共计52例(52眼),随访1个月。完善眼眶薄层CT(扫描层厚0.3 mm),记录眼底黄斑萎缩、牵引、新生血管病变(ATN)分级,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屈光度平均绝对误差(MAE),分析不同类型后巩膜葡萄肿的眼球形态之间的差异。利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度近视眼3D CT眼球形态分类如下:球形8眼(15.4%)、椭球形4眼(7.7%)、锥形13眼(25%)、鼻侧扭曲形12眼(23.1%)、颞侧扭曲形7眼(13.5%)、桶形8眼(15.4%)。在年龄<60岁患者组中,球形8眼(25.0%)、锥形8眼(25.0%),比例最高,椭球形1眼(3.1%)、颞侧扭曲形4眼(10.5%),比例最低;在年龄≥60岁患者组中,没有球形眼球,而锥形5眼(25%)和鼻侧扭曲形7眼(35%),比例最高,提示随着年龄增加,后巩膜葡萄肿出现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当AL<28 mm时,球形眼球7眼(38.9%),比例最高;而当AL≥30 mm时,没有球形眼球,锥形6眼(26.1%)、颞侧扭曲形5眼(21.7%)和桶形5眼(21.7%),比例增加,提示随着AL增加,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增加,并且容易出现黄斑区的葡萄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后巩膜葡萄肿的球形眼球患者白内障术后有87.5%的患者BCVA达到20/40及以上,而伴有后巩膜葡萄肿者视力预后不佳,尤其锥形有6眼(46.2%)和颞侧扭曲有3眼(42.9%)的BCVA<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5,P<0.001)。高度近视黄斑ATN分级提示,锥形、颞侧扭曲和桶形眼球的眼底病变更加明显,分级更高。高度近视眼中有30眼(57.7%)白内障术后MAE<0.5 D,其中椭球形、锥形和颞侧扭曲形眼球IOL度数预测准确性最差,仅有25%、53.9%和37.5%眼MAE<0.5 D;球形和鼻侧扭曲形眼球预测性最好,有75%眼MAE<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35,P<0.001)。结论高度近视眼轴越长,越容易出现眼球畸形。其中,锥形、颞侧扭曲和桶形等眼球往往伴有严重的近视黄斑病变,白内障术后的视力预后也不佳。球形和鼻侧扭曲形眼球,白内障术中IOL度数预测性更佳,可能与后巩膜葡萄肿位置远离黄斑区域,从而生物测量更加准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后巩膜葡萄肿 3d ct 屈光度误差
下载PDF
颅底3D CT重建测量卵圆孔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程敏 王涵 +3 位作者 李朝辉 赵兴利 田宇 郭志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术前应用颅底3DCT重建图像测量卵圆孔(Foramen Oval,FO),分析数据并评估其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 目的术前应用颅底3DCT重建图像测量卵圆孔(Foramen Oval,FO),分析数据并评估其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行颅底3DCT重建并于轴位及穿刺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的横径、纵径,计算卵圆孔的面积。分析测量结果并与实际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卵圆孔的轴位及穿刺位的最大横径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纵径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穿刺位最大纵径小于轴位最大纵径。卵圆孔最大横径<6.0 mm的有18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横径>6.0 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卵圆孔最大横径<6.0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横径>6.0mm者。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有20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纵径>3.2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纵径>3.2mm者。解剖面积<15.0mm^2有16例,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术前应用3DCT重建图像测量FO可以提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颅底3dct重建 卵圆孔
下载PDF
应用3D CT重建评估翼突外侧板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志钢 王涵 +3 位作者 李朝辉 赵兴利 田宇 程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3期420-422,共3页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常规行颅底3DCT重建,于颅底穿刺视角观察翼突外侧板及其与FO的关系。于轴位CT图像测量并计算FO的解剖面积(AFO),于穿刺角度3DCT重建图像计算FO的被遮挡面积(CFO),根据结果计算出FO的实际可用穿刺面积(APFO),并与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有9例的翼突外侧板遮挡FO,其中8例的APFO<15.0mm2,较其AFO明显降低,且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翼突外侧板的遮挡影响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每例患者术前应行3DCT重建,并分析翼突外侧板的遮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颅底3dct重建
下载PDF
3D CT及X线片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分析
4
作者 李玖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19-22,共4页
3D CT及X线片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 按照案例回顾性分析法,对2021年4月-2022年2月进行3DCT、X线检查的肩关节损伤疑似病患者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X线检查,观察组为3D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对比对照组,观... 3D CT及X线片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分析。方法 按照案例回顾性分析法,对2021年4月-2022年2月进行3DCT、X线检查的肩关节损伤疑似病患者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X线检查,观察组为3D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误诊率、漏诊率较低,指标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病症分型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患者的真实而言存在病症分型差异,但是指标对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CT和X线片都可以作为肩关节损伤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可作为病症分型的参考,但是3DCT检查技术对比X线片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可择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t X线片 肩关节损伤 诊断效果分析
下载PDF
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指导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陆超 刘玉蒙 +3 位作者 孙庆军 陈启兴 宋涛 吴若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95-96,99,共3页
目的 探究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6月收治的需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在... 目的 探究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6月收治的需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进行普通胸部增强CT检查,观察组在术前应用CT Pulmo3D后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制定术前计划并模拟手术过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在患者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前采用CT Pulmo3D处理技术制作肺叶模型并模拟手术过程,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保证手术安全并快速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Pulmo3d处理技术 肺叶模型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应用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肺癌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王贵刚 董跃华 +3 位作者 魏玉磊 杜晖 张丽美 杨燕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87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术前采取...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87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术前采取常规CT检查患者44例(常规组)、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检查患者43例(联合组),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2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常规组和联合组的病变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45%(42/44)、100%(4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2.001,P值=0.157)。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胸管引流量降低(P<0.05),切缘宽度增加(P<0.05),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低于常规组的31.82%(P<0.05)。结论:使用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有助于提高早期NSCLC患者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效果,包括准确定位病灶、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段切除术 ct支气管血管成像 3d打印技术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用于髋臼骨折手术的价值研究
7
作者 王姗姗 牛俊巧 +3 位作者 王佳 李小娟 洪悦 王利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5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扫描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髋臼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并以3D打印辅助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质量评分及分项百分制髋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26、4.216、3.425、17.78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74%和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3、-5.776、-6.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9,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围术期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可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手术质量和效率,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三维重建 3d打印 髋臼骨折
下载PDF
3D-CT指导单孔分体脊柱内镜精准切除钩状突减压颈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刘昌震 王红艳 +4 位作者 孙兆忠 孙宁 冯志萌 李洒 李岳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521,共7页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单孔分体脊柱内镜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钩状突尖端
下载PDF
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
9
作者 张润楠 孙利丽 +2 位作者 孙秀霞 赵琴 杨晓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0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扁桃体腺样体患儿,根据评估方式的不同将采用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42例患儿纳入...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喉镜联合鼻咽3D-CT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效果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扁桃体腺样体患儿,根据评估方式的不同将采用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42例患儿纳入联合评估组,采用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30例患儿纳入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采用鼻咽3D-CT评估的34例患儿纳入鼻咽3D-CT评估组,对3组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与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和单纯鼻咽3D-CT评估在术后评估中的准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42例联合评估组患儿鼻咽3D-CT联合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手术效果,有效20例,无效22例,评估有效率为47.62%(20/42);30例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组患儿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有效5例,无效25例,评估有效率为16.67%(5/30);34例鼻咽3D-CT评估组患儿单纯鼻咽3D-CT评估,有效13例,无效21例,评估有效率为38.24%(13/34)。联合评估组手术效果评估有效率明显高于两个单独评估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4,P<0.05)。联合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60%、83.30%、55.60%、80.00%和53.60%;单纯电子鼻咽喉镜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6.70%、47.60%、35.70%、18.20%和44.40%;单纯鼻咽3D-CT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0%、83.30%、50.00%、72.20%和54.30%。结论:联合应用鼻咽3D-CT和电子鼻咽喉镜,可以提高对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术后的评估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3d-ct 电子鼻咽喉镜 儿童扁桃体腺样体手术 术后评估 有效率
下载PDF
面向3D肝脏CT图像分割的改进vnet模型
10
作者 杨舒琪 韩俊玲 +3 位作者 康晓东 杨靖怡 郭洪洋 李博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5-340,共6页
分割3D医学影像是放疗计划的重要步骤。临床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肝脏及肝肿瘤的3D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由于肝脏复杂的边缘结构及纹理特征,肝脏分割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3D肝脏CT图像精准分... 分割3D医学影像是放疗计划的重要步骤。临床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肝脏及肝肿瘤的3D医学影像图像分割。由于肝脏复杂的边缘结构及纹理特征,肝脏分割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3D肝脏CT图像精准分割的改进vnet模型。首先,将肝脏CT图像进行HU值截断和重采样,以完成三维数据集的预处理;同时,将vnet解码器和编码器中的卷积核替换为SG模块,即逐通道卷积和逐点卷积的组合,以减小网络模型的参数量。与vnet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方法在肝脏分割数据集上的评估结果总体优越,Dice系数为94.93%,比vnet模型提高了3.49%,大大减少了模型的参数量;同时该方法在MSD脾脏分割数据集和新冠肺炎数据集上也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并取得了优越的分割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肝脏 vnet ct 3d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CTA与C臂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1
作者 林宇佳 曾国斌 +5 位作者 廖政贤 廖立安 张国栋 张文 吴兴华 韩淑辉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列腺增生17例,前列腺癌22例)的术前PA的CTA检查及术中C臂3D-CT血管成像的影像资料,分为CTA组及3D-CT组。分别对CTA、3D-CT检查出的PA起源、数目及走行判定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以超选至PA的DSA造影为标准,评估两种前列腺动脉成像技术对PAE的指导价值。结果:在39例患者的78侧髂内动脉中共超选95支PA并经DSA造影证实,其中CTA共诊断出75支PA,诊出率为78.9%,3D-CT共诊断出92支PA,诊出率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其中3侧髂内动脉共3支CTA诊断为PA,而3D-CT排除为PA。5侧髂内动脉共5支PA CTA未能显示,而3D-CT可显示;9侧髂内动脉共11支PA:CTA仅能诊断出其起源于髂内动脉,而3D-CT可明确其具体起源位置。CTA对大于0.625 mm的PA可以清楚显示其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3D-CT可以显示小于0.625 mm的PA的走行情况并显示前列腺组织的染色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染色情况。结论:C臂3D-CT相比于前列腺动脉CTA在PAE术中能更清楚地显示PA的起源、数目及其走行关系,能更好地指导PAE,而术前CTA作为无创检查亦能为术者提供PA及其周围血管的解剖,为术前PAE评估提供了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ctA C臂3d-ct
下载PDF
基于CBCT与3D打印技术对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患者术后VAS评分、并发症、邻牙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刘杰 邵贝贝 +1 位作者 王伟涛 魏鹏飞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63-668,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 (CBCT)与3D打印技术对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和邻牙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0例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 (CBCT)与3D打印技术对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和邻牙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0例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1:1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术前对照组患者经CBCT数据进行3D可视化处理,通过3D可视化模型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CBCT与3D打印技术,获取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制定手术计划。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牙窝完整性、邻牙松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肿胀程度、张口受限度、牙齿功能、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随访至术后1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软组织美学效果[红色美学评分(PES)]、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Ⅲ级占比、邻牙松动度Ⅲ级占比分别为6.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1%、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牙窝完整性分别为(27.82±4.58) min、(2.87±0.42)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04±5.43) min、(3.66±0.24)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5.22±0.62)分、(3.56±0.78)分、(2.26±0.7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3±0.64)分、(4.86±0.75)分、(3.41±0.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分别为(3.72±1.14) mm、(2.61±0.73) mm、(1.73±0.52)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42±1.19) mm、(3.58±0.80) mm、(2.39±0.64)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张口受限度分别为(5.82±1.65) mm、(4.54±1.20) mm、(3.37±0.88)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7.26±1.43) mm、(5.63±1.22) mm、(4.25±0.9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评分分别为(32.62±4.12)分、(37.41±5.43)分、(41.36±5.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1±4.37)分、(31.23±5.25)分、(35.82±5.9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分别为(34.96±6.21)分、(40.67±7.23)分、(44.86±6.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2±5.79)分、(32.57±5.15)分、(37.58±6.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别为(34.96±6.21)分、(40.67±7.23)分、(44.86±6.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2±5.79)分、(32.57±5.15)分、(37.58±6.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2%、18.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3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ES评分、满意度分别为(10.25±0.51)分、95.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8±0.43)分、84.62%,而OHRQOL评分为(12.57±1.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3±1.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应用CBCT与3D实体模型打印技术制定手术计划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肿胀及邻牙松动,促进牙齿功能恢复,且有利于减少术中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 锥形束ct 3d打印 视觉模拟评分法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宗露 秦伟英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 探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与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颈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 目的 探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3D黑血技术与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颈部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A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法所得管腔面积、管壁面积、管壁外界面积。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及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狭窄、溃疡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与CTA所测管腔面积、管壁面积、管壁外界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金标准,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血管狭窄>70%真阳性62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35例,假阴性3例;CTA诊断真阳性62例,假阳性3例,真阴性34例,假阴性3例。两种方式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真阳性49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50例,假阴性2例;CTA诊断真阳性38例,假阳性17例,真阴性35例,假阴性12例。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诊断溃疡斑块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高于CTA(P<0.05)。结论 两种检查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参考价值,高分辨MRI 3D黑血技术对于溃疡斑块的诊断参考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3d黑血技术 ct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谭叙强 江梦谣 +3 位作者 黄声乐 潘式新 何锦威 李茂壮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79-82,90,共5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0例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前计划的不同分为研究组(...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0例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前计划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5)。两组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以传统方法行术前计划,研究组以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行术前计划。比较两组手术指标、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一次置钉成功率为82.22%(37/45),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6,P=0.034)。研究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辅助3D打印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确保骨折精确复位固定,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术后恢复,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三维重建 多层螺旋ct 3d打印技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CT影像设备X射线球管模型设计与开发
15
作者 李翰威 王浩文 +1 位作者 齐宏亮 陈宏文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4年第2期12-15,共4页
CT影像设备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部件之一是X射线球管,传统学习X射线球管构造及原理缺乏教学内容互动,无法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加深对X射线成像原理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参考西门子Plus 4单排CT... CT影像设备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部件之一是X射线球管,传统学习X射线球管构造及原理缺乏教学内容互动,无法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加深对X射线成像原理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参考西门子Plus 4单排CT的原厂X射线球管,进行零部件划分和实物尺寸测量,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进行实体建模,利用实验室2台3D打印机打印。该模型还原了真实CT球管的外观及构造,具有重量轻、拆卸方便、耐用度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影像设备 X射线球管 3d打印 建模 教学
下载PDF
上颈椎不稳的3D-CT等影像学和临床表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恒华 王超 +3 位作者 杜俊杰 刘冬州 张洋 侯中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84-2088,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对上颈椎不稳的认识和重视,系统观察该疾病的3D-CT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收集诊治的上颈椎不稳患者62例,采用CT(3D-CT、CTA)、X片等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按轴性、前后、旋转不稳3种情况分别展示、描述,并对其进行总结分... 目的为了提高对上颈椎不稳的认识和重视,系统观察该疾病的3D-CT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收集诊治的上颈椎不稳患者62例,采用CT(3D-CT、CTA)、X片等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按轴性、前后、旋转不稳3种情况分别展示、描述,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和治疗。结果采用3D-CT技术,可以很好的发现和显示上颈椎不稳的原因及解剖结构异常,MRI能发现脊髓、脑干受压畸形等情况。通过对该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阅读、能够及时发现,避免漏诊,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结论采用X片、CT(3D-CT),可以有效发现上颈椎不稳,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不稳 三维ct及重建 影像学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和RAUNet-3D的玉米籽粒三维结构测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建军 李大壮 +3 位作者 廖生进 卢宪菊 郭新宇 赵春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4-253,289,共11页
玉米籽粒构成和精细结构与玉米产量及品质直接相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T图像的玉米籽粒三维结构自动测量方法,快速提取、统计玉米籽粒成分和结构性状,评估不同玉米品种籽粒间性状差异。首先,利用Micro-CT获取批量玉米籽粒CT图像,通过Wat... 玉米籽粒构成和精细结构与玉米产量及品质直接相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T图像的玉米籽粒三维结构自动测量方法,快速提取、统计玉米籽粒成分和结构性状,评估不同玉米品种籽粒间性状差异。首先,利用Micro-CT获取批量玉米籽粒CT图像,通过Watershed算法准确分割出单颗籽粒;进而,设计基于注意力机制RAUNet-3D网络准确提取出籽粒胚;最后,建立自动化玉米籽粒表型管道,计算籽粒、胚、胚乳和空腔的共23项性状,用于玉米籽粒性状分析和品种鉴定。选取4个玉米品种籽粒(登海605、京科968、先正达408和农华5号)共120颗籽粒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籽粒CT扫描成像效率提高到1 min/粒,籽粒表型提取效率为10 s/粒,胚分割精度可达93.4%,粒长、粒宽和粒厚的R^(2)分别为0.902、0.926和0.904,籽粒品种分类精度达90.4%。本文方法实现了玉米籽粒及其胚、胚乳、空腔三维结构无损、快速测量,提取的性状能够表征不同玉米品种籽粒间表型差异,为开展大规模玉米籽粒三维表型鉴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语义分割 三维表型 MICRO-ct RAUNet-3d
下载PDF
基于CT薄层扫描数据的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4
18
作者 成翔宇 纪斌 +6 位作者 王臻 潘伟成 陆维佳 章筛林 王文燕 宋坤 庞金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薄层扫描数据的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9月纳入本研究的4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均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的精确复位内固定术。其中AO/ASIF分类B型3例,C型38例。将... 目的探讨基于CT薄层扫描数据的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9月纳入本研究的4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均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的精确复位内固定术。其中AO/ASIF分类B型3例,C型38例。将术前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3D打印机,快速定制模型以分析具体骨折情况,同时进行模拟的复位内固定手术,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手术。记录患者实际使用的接骨板规格和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估患者术后复位效果(改良sarmiento系统)和腕关节功能(Dienst标准)。结果 41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9±17) min,术中出血量为(39±21)mL,实际手术时采用的接骨板规格与模拟手术时全部相同,螺钉长度的准确率达98.5%(4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8.7±1.1)周。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2.7%(38例),桡骨高度为(10.6±2.6) mm,掌倾角为(11.3±3.4)°,尺偏角(21.2±5.4)°。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5.1%(39例)。结论借助3D打印技术可快速定制骨折模型,术者可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分析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情况。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模拟手术,按定制的手术方案实施精准手术,能提高实际手术的效率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3d打印 ct扫描 内固定
下载PDF
融合加权随机森林的自动3D椎骨CT图像主动轮廓分割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侠 甘权 +2 位作者 李冰 刘晓 王波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46,共12页
为了解决CT图像主动轮廓分割方法对初始轮廓的敏感和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加权随机森林的自动3D椎骨CT主动轮廓分割方法WRF-AC。该方法提出加权随机森林算法和包含边缘能量的主动轮廓能量函数。首先,通过提取椎骨CT的3D Ha... 为了解决CT图像主动轮廓分割方法对初始轮廓的敏感和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加权随机森林的自动3D椎骨CT主动轮廓分割方法WRF-AC。该方法提出加权随机森林算法和包含边缘能量的主动轮廓能量函数。首先,通过提取椎骨CT的3D Haar-like特征值训练加权随机森林获得的椎骨中心作为分割的初始轮廓,然后,求解包含边缘能量的主动轮廓能量函数最小值完成椎骨CT图像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在相同数据集上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分割脊柱CT图像提取椎骨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分割 ct图像 加权随机森林 主动轮廓
下载PDF
原木CT图像3D重建及其虚拟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训华 业宁 +1 位作者 丁建文 王厚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0,共4页
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原木CT图像的3D重建中,实现了一个具有用户交互切削、虚拟加工功能的系统Wood3D。使用该系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虚拟切割出复杂形状的木产品,并通过阈值选取,实现对原木中缺陷图像的分割。通过进一步对缺陷3... 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原木CT图像的3D重建中,实现了一个具有用户交互切削、虚拟加工功能的系统Wood3D。使用该系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虚拟切割出复杂形状的木产品,并通过阈值选取,实现对原木中缺陷图像的分割。通过进一步对缺陷3D立体化显示,使用户对缺陷的大小和分布有最直观的了解,进而选择最佳的切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木 虚拟加工 ct图像 3d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