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es and the U-Net 3D Model
1
作者 Weiyan Li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4期578-593,共16页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 Deep learning, especially throug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uch as the U-Net 3D model, has revolutionized fault identification from seismic data,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eap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Our review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CNN, emphasizing the adaptation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U-Net 3D model in automating seismic fault delineation with unprecedented accuracy. We find: 1) The transition from basic neural networks to sophisticated CNN has enabled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image recognition, which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analyzing seismic data. The U-Net 3D model, with its innovative architecture, exemplifies this progress by providing a method for detailed and accurate fault detection with reduced manual interpretation bias. 2) The U-Net 3D model has demonstrated its superiority over traditional fault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several key areas: it has enhanced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increas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reduced the subjectivity of manual methods. 3) Despite these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need for effective data preprocessing, acquisition of high-quality annotated datasets, and achieving model generalization across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mai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herefore focus on developing more complex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strategies to refine fault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further. Our findings confirm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deep learning, particularly CNN like the U-Net 3D model, in geosciences, advocating for its broader integration to revolutioniz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eism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Seismic fault Identification U-Net 3d mode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下载PDF
The Method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3D Geological Model from Coalfield Exploration 2D Maps
2
作者 Hui Su Qingyuan Li +4 位作者 Duohu Hao Ke Xiong Wei Hu Xinyong Wei Xu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3年第7期635-654,共20页
3D geological model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al exploration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al mining for green, fine, transparent and Intelligent m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Coalfield exploration geologica... 3D geological model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al exploration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al mining for green, fine, transparent and Intelligent m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Coalfield exploration geological reports, the spatial expression form for the coal seam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ocks are 2D maps. These 2D maps are excellent data sources for constructing 3D geological models of coal field exploration areas. How to construct 3D models from these 2D maps has been studying in coal exploration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and still no breakthrough has been achieved so fa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method and software design idea of constructing 3D geological model of an exploration area with 2D maps made by AutoCAD/MapGIS. At first, the paper analyzes 3D geological surface expression mode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softwa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lthough contour method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coal field exploration, TIN (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 is still the standard configuration of 3D modeling software for coal field.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2D line features obtaining elevation and upgrading 2D curve to 3D curve. Next, the method of semi-automatic partition is introduced to build the boundary ring of the surface patch, that is, the user clicks and selects the line feature to build the outer boundary ring of the surface patch. Then, Auto-process method for fault line inside of the outer boundary ring is discussed, it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fault ring, determining fault ring being normal fault ring or reverse fault ring and an algorithm of dealing with normal fault ring. An algorithm of dealing with reverse fault ring is discussed detailly, the method of expanding reverse fault ring and dividing the duplicate area in reverse fault into two portions is introduced.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extraction ridge line/valley 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fault plane,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um and coal body. The above ideas and methods have been initially implemented in the “3D modeling platform for coal field exploration” software, and applied to the 3D modeling practice of data from several coal field exploration areas in Ningxia, Shanxi, Qinghai,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field Exploratio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Semi-Automatic Partition Partition Triangulation Reverse fault Duplicate Area Triangulation
下载PDF
川滇主要断裂带应力应变积累速率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初步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建玲 王辉 +2 位作者 刘晓霞 张晶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9-1852,共14页
川滇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众多,强震活动频繁.了解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对于评估该区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新建立川滇地区及其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其中考虑了该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以... 川滇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众多,强震活动频繁.了解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对于评估该区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新建立川滇地区及其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其中考虑了该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以及介质在水平和深度方向的不均匀性;采用1996—2018年的平均GPS水平速度场约束模型的侧边界,同时考虑川滇地块深部介质的拖曳力过程,模拟计算了构造加载作用下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区域变形特征和断裂的应力积累速率.模拟的位移场能很好拟合GPS观测的速度场,模拟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川滇块体和华南块体西缘与地震震源主应力方向相符,反映所建模型与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尝试将模拟的应力积累速率与基于GPS/GNSS观测的应变速率相结合,计算能反映区域地壳应变积累程度的弹性应变能密度分布;讨论了主要断裂带的背景应力、弹性应变能密度和库仑应力积累速率与M≥6.0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除了模型边界附近的应力奇异地带外,川滇其余地区1996年以来M≥6.0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模拟应力积累速率高或次高的断裂带(段),以及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中偏高的断裂带(段).在模拟的背景应力速率高而且库仑应力增长快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鲜水河断裂带最南段,分别在本文写作和定稿阶段发生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6.1地震和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6.8地震.认为研究区具有类似高或者次高的模拟应力和弹性应变能密度积累速率、但至今无强震发生和记录的断裂带(段),潜在的地震危险性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黏弹性模型 有限元模拟 断层应力积累速率 弹性应变能密度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Evolution of 3D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fault movement in North China
4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2 位作者 郭若眉 许桂林 张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1年第4期371-383,共13页
Based on data of fault movement surveying, we simulat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dimensional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by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Evolutional patterns in one-year time scale fro... Based on data of fault movement surveying, we simulat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dimensional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by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Evolutional patterns in one-year time scale from 1986 to 1997 have been illustrated an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field have been analyz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among that time interval in North China, we have primari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stress field and seism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fault displacem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evolutional pattern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5
作者 陈叔阳 何云峰 +3 位作者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等方法...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等方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以模型进行油气储量和油藏数值模拟,将拟合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型储层按层级由大到小分为走滑断裂影响带、断控体、类洞穴、类洞穴内簇充填和裂缝带共5个层级。(2)走滑断裂影响带受应力差异影响具有分段性,可细分为挤压段、拉分段和平移段;断控体在拉分段发育断裂交会型、单支走滑型,在平移段发育双断裂交错型和两断裂交会型,在挤压段发育双断裂扭曲型和双断裂交会型,共有6种平面组合样式;类洞穴在地震剖面上呈串珠状反射特征;类洞穴内部分为栅体与栅间(基岩),其中栅体又可进一步分为簇(角砾带)、簇间(裂缝带),整体表现为栅状结构,簇的物性更好;裂缝带为类洞穴的主要储集空间,在簇内部比簇间更发育,在一间房组比鹰山组更发育,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均以发育高角度裂缝为主,在两者连接处则以发育水平缝为主。(3)地质模型预测的油气储量与地质分析储量误差为1.75%,模型模拟的生产井地层压力及累产液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度较高,拟合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断控体 类洞穴 碳酸盐岩储层 三维地质建模 深度学习 奥陶系 顺北1号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的机遇
6
作者 姚琪 鲁人齐 +3 位作者 苏鹏 王辉 朱亚玲 王力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简述了地震数值预测目前存在的难点。随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和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以及国内外三维公共断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情况。结合以上2部分内容,对如何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解决地震数值预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包括多源多精度异构数据的联合建模、地质模型-属性模型-数值模型一体化建模、平直断层结构建模、三维断层结构建模、数据-模型-计算的迭代与相互驱动等。最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地震数值预测应用中的难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有望为地震数值预测及相关数值计算领域提供更逼近现实的数值模型和几何模型,可缩短建模工期,实现快速更新迭代,从而解决建模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地震数值预测 三维公共断层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三维复杂地质结构模型的InterfaceGrid表达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牛露佳 石成岳 +1 位作者 王占刚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针对规则网格、PillarGrid和SBRT模型等难以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精细表达问题,本研究提出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充分考虑地质结构和属性的地下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匀性、不连续性和空间多尺度性,且表现出纵向分层特性和多属性场耦合的相关性。基于InterfaceGrid设计理论模型和数据结构,构建统一描述三维地质结构的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矢量栅格一体化表达。基于GeoAtom地原子理论构建InterfaceGrid的形式化表达框架,提出InterfaceGrid的构建流程,以及基于InterfaceGrid模型设计数据更新和空间查询算法。采用GPU光线投射和自适应采样策略实现地质网格的体可视化和在线浏览,结果显示,与SBRT模型相比较,InterfaceGrid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地质边界情况,提高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准确性。在全球岩石圈三维网格化构建应用InterfaceGrid,验证了InterfaceGrid在大规模地质数据组织管理中的适用性,相比较PillarGrid数据量减少约1/3,更加适合基于大数据量的网络地学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InterfaceGrid 可视化 断层建模 空间查询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8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建模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准噶尔盆地断层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熊雨薇 张艳 +3 位作者 马金钰 李哲 雷成 孙文铁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及断层稳定性对复杂区域的水平井井位部署、钻井方位及水力压裂设计等方面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构造运动剧烈,地层特征较为复杂,需厘清地应力变化规律,判别断层稳定性,把控钻井风险,以提高钻井作业效率。该文以区域地... 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及断层稳定性对复杂区域的水平井井位部署、钻井方位及水力压裂设计等方面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构造运动剧烈,地层特征较为复杂,需厘清地应力变化规律,判别断层稳定性,把控钻井风险,以提高钻井作业效率。该文以区域地质构造、地震等资料为基础,优选地应力计算模型,进行三维地质力学建模。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区域地应力大小和特征,判断区域特征为走滑断层控制过渡到正断层控制;基于模拟结果对三段重点层位进行研究,分析得到断层对地应力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Coulomb破坏函数对研究区域内5条主干断层进行力学判别,分析得到F1和F3断层处于稳定状态,F2、F4和F5断层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一判断结果有助于实现钻井风险的及时预警。该研究通过系统的地质力学建模和断层稳定性分析,为复杂区域相关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钻井作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地应力 三维地质建模 断层稳定性 模型计算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10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下载PDF
变工况下齿轮减速箱典型故障动力学仿真研究
11
作者 蔡爽 张继旺 +2 位作者 格日乐 王乐 王志敏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8期237-241,共5页
考虑到齿轮传动系统的工况复杂性以及齿轮故障实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了齿轮箱各部分三维实体模型,并分别建立了裂纹、断齿故障齿轮模型。利用ANSYS对研究的齿轮进行了柔性化处理,并对正常齿轮与... 考虑到齿轮传动系统的工况复杂性以及齿轮故障实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了齿轮箱各部分三维实体模型,并分别建立了裂纹、断齿故障齿轮模型。利用ANSYS对研究的齿轮进行了柔性化处理,并对正常齿轮与齿轮裂纹、断齿模型在稳定工况与变速工况下进行了ADAMS动力学仿真。通过分析故障状态下齿轮振动加速度的时、频域图,结果表明,在稳定工况下,断齿齿轮产生的振动最剧烈,呈周期性,裂纹齿轮会在运转初期产生较大振动;在变速工况下,随着速度的增加,齿轮产生的振动幅度越来越大,而随着速度的减小,振动幅度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工况 齿轮故障 三维建模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高精度三维复杂断层建模方法及应用
12
作者 张泽人 郭峰 +1 位作者 于海生 董贵斌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利用常规建模方法建立复杂构造模型,需对断层模型做近似处理,往往导致断层模型与构造解释成果匹配度降低,影响模型精度。为此,应用Petrel建模软件及其方法模块,采用角点网格方法与构造框架方法交互式建模的技术思路,通过判定、落实削截... 利用常规建模方法建立复杂构造模型,需对断层模型做近似处理,往往导致断层模型与构造解释成果匹配度降低,影响模型精度。为此,应用Petrel建模软件及其方法模块,采用角点网格方法与构造框架方法交互式建模的技术思路,通过判定、落实削截断层相互接触关系,对断层模型组合进行相交处理,并优化各断层模型面参数,建立高精度三维复杂断层模型。用此方法完成中亚A油田全区断层模型的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各类复杂断块油田高精度断层建模工作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 三维地质建模 高精度断层模型 构造模型 Petrel建模软件
下载PDF
某露天矿断层发育条件及对边坡稳定影响的研究
13
作者 李兆龙 张诏飞 沙原亭 《中国钼业》 2024年第3期14-19,32,共7页
以小兴安岭地区某露天矿山为例,为研究断层的发育条件,采用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等手段,综合分析断层信息,形成压扭断层的认识。分析钻探结果以及岩石、岩体结构等,划分断层发育段落,形成断层产状、规模、岩体特征等认识。分析水文... 以小兴安岭地区某露天矿山为例,为研究断层的发育条件,采用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等手段,综合分析断层信息,形成压扭断层的认识。分析钻探结果以及岩石、岩体结构等,划分断层发育段落,形成断层产状、规模、岩体特征等认识。分析水文地质数据及物探结论,形成阻水断层的认识;建立断层区域三维地质模型,以FLAC^(3D)数值分析研究断层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至最终境界,F3断层基本被采剥,边坡主体处于稳定状态。从位移量、剪应变增量、塑性区展开及安全系数结果,西北帮上部断层后背遗留的碎裂岩体是最终境界边坡稳定的主要风险因素,经计算,相关区域的安全系数小于1.0,是边坡治理的重点方向;采用削坡减载+压脚治理方案,经初步研究和计算,削坡工程量5000000 m^(3),压脚量约500000 m^(3)。与F3断层发育条件明确之前相比,治理成本基本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断层 三维地质模型 阻水 边坡
下载PDF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14
作者 张雅静 李正芳 +1 位作者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20,共19页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SKUA-GOCAD三维模型 最大潜在地震
下载PDF
实景三维模型质量评定思考与探索
15
作者 乔新 赖超 +3 位作者 刘佳佳 贾晓宇 马欠逊 丁晓龙 《城市勘测》 2024年第4期124-128,共5页
为了解决目前实景三维质量评定的难点,本研究分析了质量元素的关注点,在确保表述全面、逻辑协调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细化、量化形成了错漏分类表,并改善形成了可针对不同面积模型产品进行科学质量评定的公式,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景三... 为了解决目前实景三维质量评定的难点,本研究分析了质量元素的关注点,在确保表述全面、逻辑协调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细化、量化形成了错漏分类表,并改善形成了可针对不同面积模型产品进行科学质量评定的公式,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景三维模型质量评定标准和方法。通过多模型、多角色的质检测试,验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普适性,证明其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景三维模型的质量评定工作,打通了标准规范到质检实操的最后一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景三维模型 质量评定 错漏分类 标准
下载PDF
基于Unity 3D的舰船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剑波 马玉成 张乔斌 《兵工自动化》 2022年第10期54-59,共6页
针对当前舰船装备维修培训存在的条件限制和训练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设计基于Unity 3D的舰船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并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3DSMAX实现装备模型、训练场景和维修资源等3维模型的构建,基于组件化建模、实例复用等对... 针对当前舰船装备维修培训存在的条件限制和训练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设计基于Unity 3D的舰船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并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3DSMAX实现装备模型、训练场景和维修资源等3维模型的构建,基于组件化建模、实例复用等对模型数据库进行优化;开展逻辑仿真分析与设计,提出装备操作逻辑仿真方法;通过故障树工具,对故障现象、故障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相关描述模型。运行实践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良好的操作便利性和拓展移植性,可提升受训者的训练质效,为后续开展类似系统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维修 建模 Unity 3d 逻辑仿真 故障树
下载PDF
GIS-based analysis of fault patterns in urb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Irkutsk city, Russia 被引量:2
17
作者 R.M. Lobatskaya I.P. Strelchenk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87-294,共8页
The capabilities of GIS in modeling fault patterns are explored for Irkutsk city in East Siber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ground stability. The neotectonic structure of the area is visualized in three dimension (3D) ta... The capabilities of GIS in modeling fault patterns are explored for Irkutsk city in East Siber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ground stability. The neotectonic structure of the area is visualized in three dimension (3D) taking into account fault dips, using the ArcGIS, GlobalMapper and Paradigm Geophysical packages.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blocks of different size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length-based ranks of the bounding faults, which are of five classes distinguished with the equal interval method. The blocks show different deformation patterns,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strikes of crossing and bounding faults. The data are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using GIS to estimate the deformation degrees of blocks in arbitrary units per square kilometer using the attributes of rank and crossing/bounding position of faults and the size of blocks. The deformation degrees are then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stimates of ground stability measured as a score of points corresponding to destabilizing factors. Although the comparison generally confirms some linkage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degree of blocks and their ground stability, the correlation is intricate and ambiguou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dvantages of GIS in building and analyzing 3D models of fault patterns for estimating ground stability and mitigating geological hazards, it is expected in the future to proceed from the reported initial step of visualization to more advanced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3d modeling fault pattern faultS BLOCKS Ground stability
下载PDF
基于地质构造约束的3D速度建模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复杂断块区域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海龙 赫建伟 +4 位作者 任婷 邓盾 江凡 王瑞敏 张文祥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7-544,共8页
南海琼东南盆地陵A油田由于中深层发育复杂断块以及纵横向地层速度变化剧烈,导致该地区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以致地震成像结果不可靠。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精细速度建模以提高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精度。为此,采用一种... 南海琼东南盆地陵A油田由于中深层发育复杂断块以及纵横向地层速度变化剧烈,导致该地区资料信噪比低、难以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以致地震成像结果不可靠。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精细速度建模以提高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精度。为此,采用一种基于地质构造约束的高精度3D速度建模方法,在层析成像速度基础上引入断层和层位解释数据,对层析反演速度进行控制,设计了新的速度模型更新策略。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导向速度建模流程提高了断块区域3D速度场精度,进而提高叠前深度偏移的剖面质量,为精细层位解释和断块构造的落实提供了优势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地质构造约束 三维速度建模 层析反演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基于FLAC3D软件对地震引发断层形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子平 王鹏 +1 位作者 王曙煜 董文阳 《油气地球物理》 2020年第1期77-80,共4页
断层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构造形态,在许多构造环境中均有断层发育。它不仅是一个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也与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大型工程的基础稳定性、地震危险区划分等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以模拟... 断层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构造形态,在许多构造环境中均有断层发育。它不仅是一个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也与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大型工程的基础稳定性、地震危险区划分等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以模拟的简单断层体为例,运用计算公式由地震波数据计算出对应的应力,应用美国ITASCA公司开发的仿真计算软件FLAC^3D对相对的应力模拟出相对位移量,从有限差分的基本原理出发,力求更精确地预测出震后的断层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软件 断层形变 本构模型 相对位移量
下载PDF
利用Virtual Quake地震模拟器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复发周期
20
作者 李晓帆 马延路 +2 位作者 解滔 岳冲 吉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2-492,共21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断裂上。本文依据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几何形态、断层面物理力学参数、断层滑移速率等基础资料,构建断裂带三维模型,基于Virtual Quake地震模拟器开展鲜水河断裂带准静态数值模拟。...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断裂上。本文依据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几何形态、断层面物理力学参数、断层滑移速率等基础资料,构建断裂带三维模型,基于Virtual Quake地震模拟器开展鲜水河断裂带准静态数值模拟。对七条分支断裂独立模拟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的最大震级和复发周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模型长度影响震级大小,滑移速率影响地震复发周期。断层面几何弯曲展布使得断层面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弯曲处出现应力积累的现象,易触发地震,并出现了地震分段破裂现象,降低了几何弯曲断层的地震频次,为强震的孕育创造了条件。联合模拟的10000年时间内,鲜水河断裂带共发生了33次M≥7.0地震,最大震级为M7.6,地震活动性呈现一定的活跃期与平静期。断层系统地震间的相互应力作用和复杂的断层几何结构影响着地震迁移的复杂性。道孚断裂上相距40年发生两次M≥7.0地震,乾宁断裂北端相距5.8年发生M≥7.0双震,此类现象与历史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泸定M_(S)6.8地震 三维数值模拟 地震活动性 VIRTUAL QUAK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