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钟向阳 陈相猛 +3 位作者 卢冬莹 李政 麦栩榆 陈美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CTP)和3D DCE MRA检查。采用ROC曲线下面...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CTP)和3D DCE MRA检查。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诊断有无GEV及GEV分级的价值。结果GEV 0级13例,GEV 1级21例,GEV 2级20例,GEV 3级6例。不同GEV分级在不同年龄亚组和性别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EV分级在CTP分级和3D DCE MR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P分级、3D DCE MRA分级与内镜下GEV分级显著相关(P<0.05)。2名医师3D DCE MRA分级结果与内镜结果的Kapppa值为0.743[95%CI(0.612~0.895)];CTP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0.00%和69.00%;3D DCE MRA分级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8.00%和76.00%;联合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8.00%和90.00%;CTP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4.00%和78.00%;3D DCE MRA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00%和80.00%;联合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00%和95.00%。结论相较于CTP检查,3D DCE MRA对GEV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评估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可在采用CTP初步筛查后针对高风险群体联合3D DCE MRA作为罹患GEV高风险群体患者病情诊断及分级的无创、便捷方案,从而有效提高临床GEV的诊断准确率,并降低因GEV发生和病情进展造成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T门静脉血管成像 食道静脉曲张
下载PDF
低场磁共振3D动态增强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武志勇 韩杰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5期2302-2304,共3页
目的总结低场磁共振3D动态增强血管造影(3D-DCE-MRA)在体部大血管成像方面的技术方法,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对36例患者经静脉团注射给药行动态增强血管造影,通过对造影剂剂量、注射方法、扫描时间的控制,一次屏气完成靶血管的三维数... 目的总结低场磁共振3D动态增强血管造影(3D-DCE-MRA)在体部大血管成像方面的技术方法,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对36例患者经静脉团注射给药行动态增强血管造影,通过对造影剂剂量、注射方法、扫描时间的控制,一次屏气完成靶血管的三维数据采集,经MIP血管后重建处理,得到颈动脉、胸腹主动脉、髂血管及门静脉的血管影像。经过两名高年资医师双盲阅片,与高场3D-DCE-MRA或DSA相对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5例均可清晰直观的显示上述大血管的形态结构(1例失败),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血管腔内的病变,能够为临床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结论低场磁共振3D-DCE-MRA的技术关键是扫描时刻的把握,其在大血管成像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磁共振 3d动态增强血管造影 大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下载PDF
腹部大血管病变的3D DCE-MRA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卫权 张雪林 +2 位作者 赵修义 曾庆乐 林志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26-829,共4页
目的 阐述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MRA)的原理及其在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2例腹部大血管3D 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 目的 阐述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MRA)的原理及其在腹部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2例腹部大血管3D 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团注试验:对比剂通过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内的高峰时间为17-23s;(2)正常表现3例,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3)腹主动脉瘤7例,均显示主动脉受累段不规则增宽及实际的动脉腔;(4)腹主动脉夹层18例,均显示内膜片、真假两腔以及分支动脉起源的位置,显示破口12处、再破口16处;(5)动脉粥样硬化3例,均显示腹主动脉迂曲,管径粗细不均;(6)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髂总静脉未显影。结论3DDCE-MRA是一种非损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对腹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大血管病变 诊断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对比剂
下载PDF
3D CE MRA对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剑英 彭琨 +2 位作者 冯艳林 沈伟 许鹏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3D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中22例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3D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中22例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其中11例经手术或DSA证实,另有静脉曲张1例,正常表现为2例。结论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肢血管疾病
下载PDF
透视跟踪技术3DCE-MR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秦红卫 樊长姝 +1 位作者 赵晓梅 伍惠琼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年第6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透视跟踪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61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做下肢3 D CE-MRA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对其成像表现及均值曲线(mean curv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当靶血管感... 目的探讨透视跟踪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61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做下肢3 D CE-MRA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对其成像表现及均值曲线(mean curv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当靶血管感兴趣区(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对比剂信号强度mean值上升到40~60范围内开始触发扫描,也就是感兴趣区有造影剂显影第4~6s触发扫描能准确地观察3段(下腹及盆腔、大腿、小腿)动脉血管,3段血管充盈饱满并且静脉干扰少。结论透视跟踪技术3 DCE-MRA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操作简便、快捷、节省造影剂用量等优点,而触发扫描时间点的正确选择更有利于动脉病变的检出,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病变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 DCE-MRA在腹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彭琨 冯艳林 +1 位作者 沈伟 刘起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病变中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搜集18例腹部血管的3DDCE-MRA检查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3DDCE-MRA血管均显示满意,表现正常者4例,动脉硬化2例,腹主动脉瘤1例,门脉高压6...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病变中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搜集18例腹部血管的3DDCE-MRA检查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3DDCE-MRA血管均显示满意,表现正常者4例,动脉硬化2例,腹主动脉瘤1例,门脉高压6例,门静脉瘤栓5例,其中2例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3DDCE-MRA无损伤,成像速度快,对腹部大血管的病变能清楚显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腹部 血管疾病 造影剂
下载PDF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清 白英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8期833-834,共2页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轻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间歇跛行,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可能,下肢动脉栓塞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多器官疾病,其中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轻者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间歇跛行,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坏疽,甚至有截肢可能,下肢动脉栓塞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2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下肢动脉进行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观察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图像,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 血管造影诊断 2型糖尿病 临床应用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血管造影检查
下载PDF
头颈部3D DCE-MRA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友红 柏根基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3D DCE-MRA检查,并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5例中,120例图像满意,5例图像...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3D DCE-MRA检查,并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5例中,120例图像满意,5例图像不满意。结论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头颈部血管病变
下载PDF
K空间技术降低3D DCE-MRA造影剂剂量的应用
9
作者 陈彪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 目的探讨通过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临床双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行动脉3D DCE-MRA磁共振检查,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中心填充,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选择椭圆中心填充.结果单倍剂量组及双倍剂量组图像质量无差异,单倍剂量组K空间填充方式为椭圆填充,造影剂的剂量减少.结论改变K空间填充方式可以降低3D DCE-MRA顺磁性造影剂剂量,3D DCE-MRA是一种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又能进行形态学评价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空间技术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3d dCE-MRA) 造影剂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3D CE-MRA检查对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蔺世敏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0年第5期93-94,共2页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3D CE-MRA检查,7d后行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3D CE-MR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存在170段下肢动脉血管,3...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疑似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3D CE-MRA检查,7d后行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3D CE-MRA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存在170段下肢动脉血管,3D CE-MRA在诊断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中灵敏度为97.87%,特异度为94.74%,准确度为96.47%。结论3D CE-M RA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具有无创性、重复性高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dF) 下肢动脉病变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 血管数字减影(d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