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支持下行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中患者辐射剂量研究
1
作者 陈美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6期25-27,共3页
探究3D-DSA支持下行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中患者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符合条件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 探究3D-DSA支持下行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中患者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符合条件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二维-DSA(2D-DSA)引导支架取栓术治疗,观察组采用3D-DSA技术支持下支架取栓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辐射剂量相关参数、主要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残余血管闭塞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FT、AK、DAP少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组NIHSS评分逐渐下降,且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再通率和残余血管闭塞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男性DAP、AK高于女性(P<0.05)。结论3D-DSA技术支持下行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中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小,且优化了残余血管闭塞和再通率,为今后临床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术的治疗方案优化奠定研究基础和提供临床经验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支架取栓术 3d-dsa 辐射剂量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3D-DSA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国平 靳强 郭卫平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1:1原则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给予基于3D-DSA技术的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基于2D...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1:1原则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给予基于3D-DSA技术的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基于2D-DSA技术的介入治疗,记录检查效果与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介入操作时间、曝光剂量、对比剂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检查清晰度甲级片、乙级片、丙级片分别为40例、7例、0例,对照组分别为33例、10例、7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3个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68.1%(P<0.05)。两组介入后3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含量低于介入前1d(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患者通过使用3D-DSA技术能改变肿瘤大小,对其精准治疗及插管,减少肿瘤靶血管误栓,提高检查清晰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2d-dsa 肝脏肿瘤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下载PDF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乾 任彤 +3 位作者 黄巍 韩凯伟 钱康 黄承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 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 目的探讨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及其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例脑AVM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3D-DSA、MRI和MRA检查,在Philips大平板DSA机(Allura Xper FD20)的后处理软件Interventional tool上进行DSA-MRI融合,并做术前评估。结果融合过程中,采用MRA-DSA图像进行人工配准的方法更可靠、易行,经上述方法处理得出的DSA-MRI融合影像,可清楚显示AVM的血管构筑及其与脑组织、血肿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3D-DSA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对显示脑AVM与脑组织的位置毗邻关系有重要价值,对AVM的术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影像融合 3d-dsa MRI 治疗策略
下载PDF
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7 位作者 刘亚杰 张炘 彭志康 刘亚洪 汪求精 何旭英 黎凯锋 贺雄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联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9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73例;年龄6~81岁,平均年龄49.31岁。全部病例进行DSA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按其治疗过程分为2组:第一组104例全部行3D-DSA及2D-DSA检查并联合roadmap治疗,分析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及脑动脉狭窄在3D-DS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2D-DSA比较;第二组65例全部行2D-DSA检查并在roadmap指示下行介入治疗,与第一组3D-DSA检查并结合roadmap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方面:3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和瘤颈判别上与2D-DSA比较,3D-DSA对动脉瘤准确率比2D-DSA高16.3%(7/43),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比2D-DSA高48.2%,对AVM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构筑显示方面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内斑块形态的显示3D-DSA比2D-DSA高30.7%,对血管狭窄率的精确测量3D-DSA比2DDSA高42.3%。在治疗方面:3D-DSA联合roadmap技术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oadmap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和X射线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2D-DSA相比,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用量、X射线剂量、手术时间和X射线曝光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ROADMAP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狭窄
下载PDF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美丹 陈建龙 +2 位作者 赵军 蔡仁端 张月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 目的:探究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后再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动脉瘤检出率,评价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显示情况,比较对比剂用量。结果:经2D-DSA和3D-DSA检查,检出动脉瘤分别为76例(88枚)和82例(98枚),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80%和100%;2D-DS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6,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率均显著高于2D-DS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6,x^2=72.554;P<0.05);2D-DSA检查患者平均对比剂用量显著高于3D-DS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8,P<0.05)。结论:3D-DSA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清晰显示瘤颈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减少检查中对比剂的使用量,提高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 颅内动脉瘤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邓明 林翠君 +1 位作者 秦忠宗 黄春榆 《中国数字医学》 2017年第12期41-43,84,共4页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 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20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131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动静脉畸形21例,烟雾病4例,脑肿瘤2例,其检出率为(186/200)93.0%;经2D-DSA检测,检出率为(160/200)80.0%;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脑血管疾病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治疗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再玉 马廉亭 +2 位作者 李俊 杜浩 张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 目的探讨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应用双微导管辅助技术结合3D-DSA的多次应用治疗12例复杂难治性颅内临界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7例,>90%栓塞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无缺血并发症发生。11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双微导管技术结合术中3D-DSA应用可有效治疗颅内复杂的临界宽颈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微导管技术 3d-dsa 临界宽颈动脉瘤 可脱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3D-DSA与MRA联合应用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超 陈健龙 +2 位作者 黄薇园 曾维斌 赵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937-2940,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MRA及3D-DSA检查。对获取的数据及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MRA联合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老年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MRA及3D-DSA检查。对获取的数据及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MRA联合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结果102例老年动脉瘤患者共有113个动脉瘤,其中,3D-DSA共检出112个,灵敏度为99.12%;漏诊1个;MRA共检出106个,灵敏度为93.81%;漏诊7个(0.06%)。3D-DSA及MRA的灵敏度及漏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联合MRA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更好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MRA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3D-DSA技术支持下支架取栓术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美丹 张帆 +2 位作者 张茂 赵军 陈日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支持下支架取栓术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系统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传统二维...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支持下支架取栓术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系统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传统二维-DSA(2D-DSA)引导支架取栓术治疗,实验组在静脉溶栓基础上使用3D-DSA引导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残余血管闭塞情况、颅内出血情况,且随访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及3 d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总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残余血管闭塞≤3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技术支持下支架取栓术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血管再通率,可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支架取栓术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红法 张栋 +1 位作者 刘一之 倪才方 《当代医学》 2012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间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各... 目的探讨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间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造影,并经3D-DSA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例患者中发现39例共50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占10例11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枚。其中,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在3D-DSA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微小动脉瘤 颅内微小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
下载PDF
3D-DSA辅助下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金录 罗祺 +2 位作者 王宏磊 李超 许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3-484,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前交通动脉瘤 3d-dsa 血管内栓塞治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生长方向 颅内动脉瘤 手术夹闭
下载PDF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谢红 杨克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9期179-182,共4页
目的比较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价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或脑... 目的比较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3D-DSA、3D-CT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技术的检出率以及评价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开颅手术治疗或脑血管介入治疗证实罹患颅内动脉瘤,共发现71个动脉瘤,与3D-CTA比较,3D-DSA技术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则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技术更适宜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更好的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诊断 3d-dsa成像 3D-CTA成像
下载PDF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志 黄纯海 +5 位作者 朱英杰 王新明 周桂林 向顺民 万一 张晶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3期97-98,共2页
目的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 目的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2d-dsa 3d-dsa 检出率
下载PDF
1例运用3D-DSA及球囊辅助杂交术式治疗破裂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勤 谢萍 +4 位作者 顾志娥 黄文诺 胡林婕 耿素萍 蔡明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146-148,共3页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1-2]。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3]。近年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首...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1-2]。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3]。近年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技术 球囊辅助 眼动脉段 动脉瘤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3D-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成晓江 卡合尔曼.卡德尔 +3 位作者 买买提力.艾沙 麦麦提力.米吉提 周庆九 栾新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3年第5期961-962,共2页
目的通过颈动脉狭窄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CT血管造影(CTA)的比较研究,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94例做过CTA且在2w内做过DSA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 目的通过颈动脉狭窄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CT血管造影(CTA)的比较研究,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94例做过CTA且在2w内做过DSA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CTA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7.0%,正确指数(Youden's index)为94.1%;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2。结论 3D-CTA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同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A 3d-dsa 颅外颈动脉狭窄 比较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双期16层螺旋CTA与3D-DSA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晓峰 史保中 陆兆丰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8期80-82,共3页
目的:运用双期16层螺旋CTA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与DSA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点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微观分析,对每个患者进行逐个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的异同。结果:笔者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整理... 目的:运用双期16层螺旋CTA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与DSA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点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微观分析,对每个患者进行逐个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的异同。结果:笔者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整理了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通过CTA检查发现其中阳性病例51例,假阳性病例0例,假阴性病例1例。而运用3D-DSA检查时发现其结果与双期CTA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期CTA可以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A 3d-dsa
下载PDF
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晓刚 杨东旭 +1 位作者 张文博 郭俊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30期6257-6257,共1页
目的:对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脑动脉瘤临床患者20例,对其分别采取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3D-DSA对动脉瘤... 目的:对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脑动脉瘤临床患者20例,对其分别采取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3D-DSA对动脉瘤、动脉瘤形态、动脉瘤瘤颈以及动脉瘤同毗邻血管关系的显示等级均较2D-DSA高(P<0.05)。结论:3D-DSA在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中较2D-DSA有优势,临床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脑动脉瘤 临床诊断 介入放射学 应用价值
下载PDF
3D-DSA联合2D-DSA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文妙 周卫国 陈义雄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20期4074-4076,共3页
目的:探讨3D联合2D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脑AVM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3D及2D技术的效果。结果:2D-DSA显示供血动脉全程清晰11例,引流静脉行程显示清晰13例;3D-DSA显示供血动脉全程清... 目的:探讨3D联合2D技术在脑AVM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脑AVM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3D及2D技术的效果。结果:2D-DSA显示供血动脉全程清晰11例,引流静脉行程显示清晰13例;3D-DSA显示供血动脉全程清晰15例,引流静脉行程显示清晰10例;3D-DSA联合2D-DSA在一定位置供血动脉全程显示清晰20例,引流静脉行程显示清晰19例。结论:3D-DSA联合2D-DSA技术对脑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显示清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 2d-dsa 脑AVM 介入治疗
下载PDF
3D-DSA诊断脑血管疾病5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校建波 王伯良 +3 位作者 江伟 李海荣 王琦 徐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3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与2D-DS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怀疑为脑血管疾病患者52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常规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0例患者中,检... 目的分析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与2D-DS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怀疑为脑血管疾病患者52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同时进行常规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0例患者中,检出脑动脉瘤320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脑动静脉畸形55例,烟雾病25例,颅内占位性病变10例。2D-DSA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0.38%(418/520),3D-DSA的检出率为92.88%(483/520),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脑血管疾病,3D-DSA更具有临床价值,可以作为2D-DSA检查的优化或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 脑动脉瘤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