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的光谱和电化学特征
1
作者 常昊宇 谭知涵 +4 位作者 孙晓杰 张军 邢美燕 董滨 席北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为了探讨污泥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本研究以污泥堆肥过程中的HyI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维... 为了探讨污泥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本研究以污泥堆肥过程中的HyI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维相关光谱(2D-COS)和电化学方法,对其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堆肥的进行,HyI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醌基含量增加,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增加,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增强.酰胺和多糖类物质在HyI中占据主导地位,HyI中的羧基含量增加,而酚类含量降低.电化学分析显示,在堆肥过程中,HyI的电子供给能力(electron donating capacity,EDC)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HyI的电子接受能力(electron accepting capacity,EAC)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HyI的电子转移能力(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ies,ETC)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堆肥过程提高了HyI的氧化还原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HyI分子量越小、硅酸盐和多糖含量越低,越利于HyI给出电子;而HyI羧基含量越高、类胡敏酸物质越多、腐殖化程度越高、芳香性越强,越利于HyI得到电子.研究显示,污泥堆肥过程中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HyI分子量的降低、功能基团硅酸盐含量的降低和腐殖化程度的升高与HyI的电子转移能力有密切关系.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污泥堆肥过程中HyI的形成及其氧化还原特性,为发挥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亲水性组分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光谱特征 电子转移能力
下载PDF
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的光谱特征研究
2
作者 陆笑澜 姜婷 +4 位作者 郭冲 田雯 韩阳春 朱国荣 吕宝一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4,共13页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停靠上海洋山港和江苏省江阴港的42艘入境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并探讨了FDOM用于鉴别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停靠上海洋山港和江苏省江阴港的42艘入境船舶压载水中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并探讨了FDOM用于鉴别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船舶压载水中FDOM主要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1,λex为275 nm,λem为332 nm;UVB类腐殖质组分C2,λex为290和315 nm,λem为386 nm;UVA类腐殖质组分C3,λex为250和360 nm,λem为446 nm。组分C1在船舶压载水FDOM中荧光强度百分比最高,其次为组分C3,组分C2最低。显著性分析显示,未置换压载水中组分C1显著高于置换压载水(p<0.05)的,而组分C2和C3则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指数分析表明,未置换压载水FDOM受陆源输入和微生物活动的共同影响,而置换压载水由于远离近岸,水体生物活动为其主要来源。未置换压载水中类腐殖质组分C2和C3显著相关(p<0.01),而置换压载水中3种荧光组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这也表明2类压载水中FDOM的来源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结合荧光强度、荧光指数(FI)和盐度作为判定标准,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后续可结合加装时间及其他理化性质等因素,更准确地解析压载水性质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压载水 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 三维激发-发射荧光光谱(3d-eems)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典型断面水体DOM荧光特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道萍 张铃松 +4 位作者 孟凡生 王业耀 杨琦 薛浩 叶匡旻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9-1110,共12页
为研究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腐殖质的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特征,通过野外调查、静态浸泡试验和动态淋溶试验,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荧光定量指标,分析水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 为研究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腐殖质的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特征,通过野外调查、静态浸泡试验和动态淋溶试验,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及荧光定量指标,分析水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①ρ(COD Mn)在平水期和丰水期出现了畸高现象,平水期和丰水期水体DOM的相对含量高于冰封期.水体DOM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长波段类腐殖酸(C1)、短波段类腐殖酸(C2)、类富里酸(C3)和类色氨酸(C4)〕,其中类腐殖质总贡献率在50%以上,属于类腐殖质主导型.平水期、丰水期和冰封期水体DOM的FI(荧光指数)值分别为1.48~1.61、1.51~1.63和1.52~1.79,BIX(生物源指数)值分别为0.56~0.75、0.55~0.73和0.61~0.92,HIX(腐殖化指数)值分别为5.84~13.42、5.70~15.78和2.84~12.05,表明水体DOM是陆源和自生源贡献相结合,具有自生源特征和强腐殖质特征.②通过静态浸泡试验模拟土壤溶解,识别出5种荧光组分,除C1~C4外,还识别出类酪氨酸(C5);通过动态淋溶试验模拟降雨过程,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C1~C4).土壤DOM的荧光特性与水体DOM相似,表明水体DOM与土壤DOM具有相似的来源.③3个水期各荧光组分的荧光强度均与ρ(DOC)呈线性相关.其中,C1、C2和C3的荧光强度与ρ(DOC)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平水期、丰水期、冰封期C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2、0.8524和0.9568,C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83、0.2659和0.8784,C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82、0.8025和0.9545;但C4的相关系数差别较大,分别为-0.0644、0.0219和0.8474,说明类腐殖质荧光组分是DOC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黑龙江流域水体DOM以类腐殖质为主,水体DOM具有强腐殖质特征,源头水的背景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DOM) 三维荧光光谱(3d-eems)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荧光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不同生态混凝土坡岸中溶解性有机质与镉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明欣 寇莹莹 +4 位作者 王京刚 何连生 张琪 徐红灯 袁冬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57-1868,共12页
为研究生态混凝土坡岸中DOM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通过FQT(fluorescence quenching titration,荧光淬灭滴定)试验配合3D-EEMs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三维荧光光谱)... 为研究生态混凝土坡岸中DOM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通过FQT(fluorescence quenching titration,荧光淬灭滴定)试验配合3D-EEMs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三维荧光光谱)、PARAFAC (parallel factor,平行因子分析)和2D-COS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二维相关光谱)探究了AEC(applied eco-concrete,应用型生态混凝土)和IEC (improved eco-concrete,改良型生态混凝土)坡岸中DOM与Cd^2+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3D-EEMs结果显示,AECow(AEC坡岸出水)类蛋白组分荧光强度降低,水体腐殖化程度升高,而IECow(IEC坡岸出水) DOM各组分荧光强度均降低;Cd^2+能与DOM中所有组分发生络合,且随c(Cd^2+)增加,各组分的荧光强度最终趋于稳定.②PARAFAC将所有样品中DOM分离出类蛋白、类富里酸和类腐殖质3个独立组分,其中类富里酸组分随c(Cd^2+)增加表现稳定的荧光淬灭效果.③通过Ryan and Weber模型计算Cd^2+与DOM中各组分的络合常数(lg K)发现,所有样品中Cd2+与DOM中类富里酸组分的lg K值均大于类蛋白组分.进一步发现,不同坡岸出水lg K值大小依次为RW(原水)>AECow>IECow;④2D-COS分析得出,DOM中类蛋白组分对Cd^2+的敏感度最大.RW中Cd^2+与DOM位点的络合顺序为340 nm→273 nm→282 nm,AECow中络合顺序为410 nm→330 nm.研究显示:Cd^2+率先与DOM中类富里酸、腐殖质类物质络合,且络合能力强,类蛋白物质最容易受Cd^2+的干扰;AECow增加了下游水生态系统中Cd^2+的迁移风险和生物有效性,相反IECow则降低了Cd^2+的迁移风险,两种坡岸均能降低DOM组分与Cd^2+的络合能力,其中IEC坡岸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混凝土 三维荧光光谱(3d-eems) 二维相关光谱(2D-COS) 溶解性有机质(DOM) CD^2+
下载PDF
三维荧光结合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考察自来水厂有机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杜尔登 郭迎庆 +2 位作者 孙悦 高乃云 王利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46-1851,共6页
三维荧光光谱在水体监测和水处理领域日益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网络)作为一种非监督、自学习的神经网络,具有自稳定性高、抗噪声能力强等特点。使用SOM网络对某自来水厂处理流程中水样的荧光光谱进行解析,可以... 三维荧光光谱在水体监测和水处理领域日益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网络)作为一种非监督、自学习的神经网络,具有自稳定性高、抗噪声能力强等特点。使用SOM网络对某自来水厂处理流程中水样的荧光光谱进行解析,可以将三维荧光光谱聚类成三类,分别对应为络氨酸类蛋白有机物、色氨酸类蛋白有机物、紫外富里酸类物质。整个自来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其中络氨酸类、色氨酸类、紫外富里酸类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84.6%,79.9%,69.1%。研究结果表明,SOM网络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水体荧光光谱分析工具,有助于优化水处理工艺参数,提高水处理工艺性能、以及自来水厂的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来水处理 三维荧光(3d-eem)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 有机物去除
下载PDF
不同年限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和吸光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莉 刘涵 +2 位作者 赵海超 孙清轩 曹志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41-1951,共11页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壤剖面各土层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含量影响巨大.该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锡林浩特露天煤矿1~7年排土场土壤剖面(0~100 cm)DOM荧光和吸光特征深入分析,解析排土场生态演替过程中土壤... 露天煤矿开采对土壤剖面各土层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含量影响巨大.该研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锡林浩特露天煤矿1~7年排土场土壤剖面(0~100 cm)DOM荧光和吸光特征深入分析,解析排土场生态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DOM组分及来源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各土层w(DOC)在102.70~475.80 mg/kg之间,荧光组分中蛋白质类组分占比(29.97%~60.39%)最高,类腐殖酸组分占比(16.09%~44.27%)次之.土壤剖面DO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芳香性、腐殖化程度较低,且随排土场年限增加,各土层DOM紫外吸光组分芳香环中羰基、羧基、羟基、酯类含量增加,类腐殖酸组分占比先降后增,蛋白质类组分占比先增后降,类富里酸组分占比呈下降趋势.②随土壤深度增加,DOM含量呈上升趋势,DOM自生源特征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次表层(20~40 cm)出现明显波峰.随排土场年限增加,深层土壤DOM荧光组分中蛋白质类组分占比呈下降趋势,类富里酸组合占比垂向变化较小,类腐殖酸组分占比呈增加趋势.随着地表植被由无到有,DOM自生源特征降低,腐殖化程度增强.③排土场土壤剖面pH可作为评估DOM腐殖化程度的良好指标,总氮(TN)含量可作为指示DOM分子量重要指标.研究显示,不同年限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剖面DOM荧光和吸光特征能够作为露天煤矿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土壤 露天煤矿排土场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下载PDF
基于多波长LED阵列激发的三维荧光光谱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7
作者 司马伟昌 张玉钧 +4 位作者 王志刚 李宏斌 赵南京 陆志贤 刘文清 《现代科学仪器》 2007年第6期75-77,81,共4页
设计了基于多波长LED阵列为激发光源的三维荧光光谱系统,利用单片机AT89C52控制LED阵列和光谱仪的步进电机,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光谱的实时显示。通过对3种荧光物质的12个不同浓度的样品进行荧光光谱测量,并对所得的数据组成的EEM谱... 设计了基于多波长LED阵列为激发光源的三维荧光光谱系统,利用单片机AT89C52控制LED阵列和光谱仪的步进电机,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光谱的实时显示。通过对3种荧光物质的12个不同浓度的样品进行荧光光谱测量,并对所得的数据组成的EEM谱进行解析,计算出各样品的浓度与实际浓度相符,验证了本系统在多组分分析中的可行性,同时LED光源的应用将为分析仪器的小型化和便携式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多组分分析 AT89C52 步进电机
下载PDF
新疆奎屯地区高砷地下水DOM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翔 罗艳丽 +1 位作者 邓雯文 戴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74-4981,共8页
新疆奎屯地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地方性砷(As)中毒病区,为了解析该地区高As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分和来源,探索其在As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对奎屯地区水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As... 新疆奎屯地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地方性砷(As)中毒病区,为了解析该地区高As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分和来源,探索其在As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对奎屯地区水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As含量范围在1.30~400.68μg/L,平均值为61.18μg/L,有68.99%的地下水为高As地下水.地下水中DOM含有3种组分:类腐殖质C1(260(325)nm/425nm),占2.78%;类色氨酸C2(275nm/350nm),占18.74%;微生物源的还原性醌类C3(260(375)nm/475nm),占54.12%.研究区水体DOM的荧光指数在1.2~1.52之间,均值为1.36,水中DOM以陆源为主.该地区地下水整体呈现还原-弱碱性环境,地下水中As的释放过程主要有铁氧化物矿物还原和脱硫酸作用,水中的DOM参与了铁、硫酸盐的还原反应过程,类色氨酸C2主要在微生物呼吸过程中充当电子供体角色,还原性醌类C3担任了电子飞行过程中的电子穿梭体,增强了As从含水层沉积物中释放到地下水的迁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屯 地下水 溶解性有机物(DOM)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下载PDF
不同堆肥工艺处理的城市污水污泥对滨海湿地土壤中养分释放特征和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贾培寅 王馨 +1 位作者 花玉婷 姜志翔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25-5035,共11页
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4种不同堆肥[纯城市污水污泥堆肥、玉米秸秆生物炭(CSB)改良堆肥、益生菌菌剂(EM)改良堆肥和CSB+EM改良堆肥]在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钾等养分释放特性及其对土壤溶解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 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4种不同堆肥[纯城市污水污泥堆肥、玉米秸秆生物炭(CSB)改良堆肥、益生菌菌剂(EM)改良堆肥和CSB+EM改良堆肥]在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钾等养分释放特性及其对土壤溶解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添加可显著降低土壤的pH,提高土壤的电导率,同时提高土壤中植物可利用养分[如可溶性有机碳(DOC)、 NH^(+)_(4)-N、 NO^(-)_(3)-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比较不同堆肥发现CSB+EM改良堆肥(CSB+EM-C)具备更高的养分释放潜力,且同时显著提高土壤DOM的腐殖化程度;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堆肥添加可以增加优势菌门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如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但不同堆肥之间有所差异,其中CSB+EM-C的提高潜力最大.综合上述结果证实CSB+EM的堆肥工艺具有最佳的堆肥养分供应和改善土壤质量的潜力.该研究能够为建立有效的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滨海湿地退化土壤改良综合技术策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城市污水污泥堆肥 养分释放特性 三维荧光光谱(3d-eems)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全氟化合物的分布、转化及去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婷婷 林涛 刘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13-2621,共9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存在于地表水、自来水甚至商业饮用水中,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以太湖为源头的某大型饮用水处理厂(DWTPs)中研究了14种PFASs的检出和转化.结果表明,共有10种PFASs在水样中被检测到,说明PFASs在饮用水中分布广...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存在于地表水、自来水甚至商业饮用水中,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以太湖为源头的某大型饮用水处理厂(DWTPs)中研究了14种PFASs的检出和转化.结果表明,共有10种PFASs在水样中被检测到,说明PFASs在饮用水中分布广泛.原水中的PFASs总浓度为127.4ng·L^(-1),其中最高浓度为全氟辛酸(PFOA,49.8ng·L^(-1)).预臭氧会导致PFASs的浓度反向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前体物的存在或由短链向长链进行转化导致.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PFASs,O_(3)-BAC在DWTPs的处理过程中对PFASs的去除(20.74%)具有主导作用.O_(3)-BAC作为DWTPs的主要去除工艺,其反冲洗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PFASs,分布特征与原水相似.利用中试装置,对比了5种常见的滤池反冲洗水处理工艺,结果表明,GAC-超滤可以在保证浊度较高去除率(99.08%)的基础上,吸附并截留一定量的PFASs.从三维荧光分析可得,GAC-超滤也可去除大部分荧光微污染物,对于原水含有较高浓度的PFASs的DWTPs来说,将其作为滤池反冲洗水回用处理工艺是实际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 滤池反冲洗水 超滤 三维荧光(3d-eem)
原文传递
Evidence on the causes of the rising levels of COD_(Mn) along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Diversion Project in China:The role of alg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被引量:6
11
作者 Chao Wang Hong Zhang +3 位作者 Pei Lei Xiaokang Xin Aijing Zhang Wei Y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81-290,共10页
As the biggest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scheme in the world,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NWD) wa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water crisis in North China.The main channel of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NWD... As the biggest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scheme in the world,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NWD) was designed to alleviate the water crisis in North China.The main channel of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NWD is of great concern in terms of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In this study,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derived from the planktonic algae causes the rising levels of COD_(Mn) along the middle route by monitoring data on water quality(2015-2019,monthly resolu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gal density in the main channel increased along the channel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OD_(Mn)(p <0.01).Five fluorescent components of DOM,including tyrosine-like(14.85%),tryptophan-like(22.48%),microbial byproduct-like(26.34%),fulvic acid-like(11.41%),and humic acid-like(24.92%) components,were detected.The level of tyrosine-like components increased along the channel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lgal density(p<0.01),indicating that alga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level of DOM in the channel.Algal de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mechanisms that drive the changes in COD_(Mn).Therefore,controlling algal density would b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further increase in CODMn and for the guarantee of excellent wate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Algae COD_(Mn) South-to-North Diversion Project Danjiangkou reservoir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3d-eems)
原文传递
不同粒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EPS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定昌 王琦 +2 位作者 高景峰 高永青 张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31,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分布及物理化学特性,探究AGS的最优培养粒径,采用超声结合加热法提取了SBR中8种不同粒径成熟AGS的EPS,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化学法对其主要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分布及物理化学特性,探究AGS的最优培养粒径,采用超声结合加热法提取了SBR中8种不同粒径成熟AGS的EPS,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结合化学法对其主要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3D-EEM分析结果显示,随着AGS粒径的不断增大,AGS中蛋白质类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蛋白质类物质在大粒径(d>1.25 mm)AGS内分布较多,蛋白质类物质有助于污泥的颗粒化。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强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意味着腐殖酸类物质在小粒径AGS中分布较多,表明其可能对AGS的形成影响不大。在AGS的培养过程中,并非粒径越大越好。研究中,不同粒径AGS的蛋白质/多糖在1.6~2.0 mm范围内达到最大,且在此范围内AGS的SVI30值最低,因此可以认为1.6~2.0 mm是AGS的最优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粒径 EPS 超声加热法 3d-eem
原文传递
南昌市湖泊水体中不同粒径胶体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聂明华 刘慧慧 +3 位作者 熊小英 晏彩霞 刘冲 徐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9-1938,共10页
基于切向流超滤系统及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及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对南昌市典型湖泊水体中不同粒径胶体的荧光物质组分、来源及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PARAFAC解谱发现,各粒径胶体主要由5种荧光组分... 基于切向流超滤系统及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及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对南昌市典型湖泊水体中不同粒径胶体的荧光物质组分、来源及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PARAFAC解谱发现,各粒径胶体主要由5种荧光组分组成,即类腐殖质组分(C1~C3)及类蛋白质组分(C4~C5).其中,类腐殖质组分主要集中在小分子量(1~10 k Da)胶体中,而类蛋白质组分则主要存在于大分子量(100 k Da^0.45μm)胶体中.同时,利用光谱指数(FI、BIX、HIX、UV254)表征胶体组分来源及其特性,结果表明,大分子量胶体以自生源为主,而小分子量胶体的腐殖化程度及芳香性更高,这与其较高比例的类腐殖质组分有关.经SOM训练,探讨了不同粒径分级胶体在SOM映射图中的分布情况,其结果与PARAFAC所得结果一致,即小分子量胶体及大分子量胶体主要分别映射于SOM的下部和上部,而类蛋白质荧光峰强度占总荧光强度的比例为自右上至左下方向递减.PARAFAC与SOM的有效结合,可为了解水体中的物质组成、掌握胶体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及其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归趋作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PARAFAC-SOM 分级胶体 湖泊 南昌
原文传递
磁混凝预处理小城镇混合污水的效能与混凝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淳 徐东耀 +3 位作者 康赛 李晨璐 郑利兵 魏源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8-278,共11页
针对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混合进水浓度高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磁混凝技术在典型小城镇混合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与技术升级改造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优化的混凝条件为:pH=7,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600 mg·L^(-1)和4 mg·L^(-1),慢搅... 针对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混合进水浓度高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磁混凝技术在典型小城镇混合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与技术升级改造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优化的混凝条件为:pH=7,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600 mg·L^(-1)和4 mg·L^(-1),慢搅速率为30 r·min^(-1).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区域面积积分法(FRI)和平行因子法(PARAFAC)的分析结果表明,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以色氨酸类、酪氨酸类及富里酸类3种组分为主,内源性特征明显.磁种可显著提升混凝效果,优化的磁种投加量为400 mg·L^(-1),浊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9.7%和82%.在磁混凝过程中,磁种作为絮体形成的核心并促进絮体生长,可显著提升絮体的比重、密实度与沉降性能,进而强化固液分离效率,沉降时间缩短为1/6.同时,密实度的增加和微磁场的作用可进一步提升絮体颗粒间的结合力,强化水力冲击下混凝过程的稳定性.因此,与传统混凝工艺相比,磁混凝技术在典型小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混合污水 磁混凝 混凝机制 工业废水 三维荧光光谱(3d-eem) 溶解性有机物(DOM)
原文传递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al ions and the biopolymer in activated sludge: quantification and effects of system pH value 被引量:4
15
作者 Yun Zhou Siqing Xia +3 位作者 Binh T. Nguyen Min Long Jiao Zhang Zhiqiang Zh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9-87,共9页
The quantification and effects of system pH value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b(II) and the biopolymer in activated sludge were investigated. The biopolymer had two protein-like fluorescence peaks (Ex/Em = 280 nm1... The quantification and effects of system pH value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b(II) and the biopolymer in activated sludge were investigated. The biopolymer had two protein-like fluorescence peaks (Ex/Em = 280 nm1326-338 nm for peak A; Ex/Em = 220-230 nm/324-338 nm for peak B).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peak 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eak A. The fluorophores of both peaks could be largely quenched by Pb(ll), and the quencher dose for peak B was about half of that for peak A. The modified Stern-Volmer equation well depicte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itration. The quenching constant (Ka) values for both peaks decreased with rising system pH value, and then sharply decreased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at the alkaline conditions caused the reduction of available Pb(II)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Pb(OH)2 sediments. The Ka values of peak B were bigger than those for peak A at the same system pH values. Accordingly, the aromatic proteins (peak B)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al ions and the biopoly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ions BIOPOLYMER Activated sludge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 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 (FRI) technique Qua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