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2
1
作者 苏国义 李永津 +1 位作者 陈博来 杜炎鑫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6期1369-1372,共4页
目的探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采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63(41±9.5)岁,根据患者术前冠状面3D-M... 目的探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采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63(41±9.5)岁,根据患者术前冠状面3D-MR(Hasttes TII序列)扫描三维图像重建,评估三维分区、突出物形态,对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设计穿刺的方向、角度以及术中通道成形、减压探查范围;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腿痛和腰痛疗效情况,采用腰椎JOA评分量表进行腰椎功能疗效评分,采用改良的Mac Nab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5~21(18±4.3)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2例患者术后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疼痛反复,复查见神经、神经节水肿,未见椎间盘残留,药物控制后症状减轻。结论采用3D-MR重建技术,基于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做好术前设计;在了解突出物与神经根、椎间孔的三维定位、毗邻关系基础上靶向穿刺,能定向探查摘除突出髓核,减少髓核的遗漏,3D-MR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 3d-mr
下载PDF
动态移床造影剂团注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3D-MRA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宏伟 赵国库 赵绘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890-1892,1894,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移床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MRA中的应用及其对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可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3D-CEMRA,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扫描应用care-bolus与三段移床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17例患者的腹部、盆腔... 目的探讨动态移床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MRA中的应用及其对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可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3D-CEMRA,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扫描应用care-bolus与三段移床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17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下肢动脉3D-CEMRA成像均得到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法安全、无创、价格适中,基本上可以取代创伤性的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减影技术 下肢血管 3D-CEMRA
下载PDF
3D-MR 重建技术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钱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0335-0336,共2页
研究目的主要以探讨分析 3D-MR 重建技术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主。方法:研究时间为 2019 年 3 月~2021 年 1 月,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从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120例中进行,在遵照伦理学的基础上根据1:1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予以3D-MR ... 研究目的主要以探讨分析 3D-MR 重建技术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主。方法:研究时间为 2019 年 3 月~2021 年 1 月,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从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120例中进行,在遵照伦理学的基础上根据1:1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予以3D-MR 重建技术治疗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各为60例,在评价指标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应予以高度重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明显更有优势,对比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延迟愈合的例数分别为1例、1例、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延迟愈合的例数分别为4例、4例、3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互对比存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骨肉瘤治疗中,3D-MR重建技术的实施效果确切,尤其在控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mr 重建技术 骨肉瘤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岳艳 刘月军 穆玉娟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可变翻转角空间优化对比度完善技术质子加权成像(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 3D-P... 目的研究三维可变翻转角空间优化对比度完善技术质子加权成像(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MRI成像检查,以CT三维重建表面遮盖法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同时绘制ROC曲线分析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成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金标准发现43例疑似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40例明确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阳性率为93.02%。MR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阳性36例,阳性率为83.72%;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成像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阳性39例,阳性率为90.69%;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敏感度为97.5%,特异性为100.0%;常规MRI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敏感度为90.00%,特异性为33.3%;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诊断价值远高于MRI单独检测(P<0.05)。结论MR 3D-PD-SPACE抑脂序列联合常规MRI成像可有效提高对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 3D-PD-SPACE抑脂序列 MR成像 寰枢关节半脱位 诊断价值
下载PDF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符忠祥 徐敬慈 +3 位作者 朱勇 蔡瑾 许永华 罗行中 《上海医学影像》 200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40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的患者行三维增强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仪器为1.5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n Avanto,Siemens)配置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其中24... 目的探讨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40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的患者行三维增强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仪器为1.5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n Avanto,Siemens)配置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其中24例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结果40例病例包括临床诊断或怀疑行CE-MRA中37例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阳性诊断率92.5%(37/40)。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92.7%。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8%。结论3D CE-MRA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下肢MR血管成像 下肢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
下载PDF
3D CE MRA对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剑英 彭琨 +2 位作者 冯艳林 沈伟 许鹏义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3D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中22例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3D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中22例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其中11例经手术或DSA证实,另有静脉曲张1例,正常表现为2例。结论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肢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3D^1H-MRSI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希明 白人驹 +2 位作者 孙浩然 赵新 郭亮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1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1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1H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 目的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1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1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1H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累及外周带和CG。测量CG内PC及BPH的CG体素(Cho+Cre)/Cit比值及Cho/Cre比值,并分别对PC与BPH体素的两组代谢物比值进行比较。结果CG内PC波谱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下降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CG的腺体增生组织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次之,Cre峰最低,基质增生者Cit、Cho峰均降低;CG内PC体素(Cho+Cre)/Cit比值显著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体素存在部分重叠(29/133,21.8%)。CG内PC体素的Cho/Cre比值明显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之间重叠较多(105/133,78.9%)。结论CG内PC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其(Cho+Cre)/Cit明显高于BPH的CG,但与BPH有部分重叠,综合Cit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e增大有助于CG内PC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0T-MRI 3D-SPACE序列显示神经根与骶管囊肿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魏海港 李传亭 +1 位作者 张和平 靳海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3T磁共振3D-SPACE(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flip angle evolutions,SPACE)序列在显示神经根与骶管囊肿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神经根囊肿患者行3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3D-... 目的观察3T磁共振3D-SPACE(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flip angle evolutions,SPACE)序列在显示神经根与骶管囊肿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神经根囊肿患者行3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3D-SPACE序列扫描,并在工作站对原始图像沿神经根走形进行冠状位、横轴位重建,分析常规序列及3D-SPACE序列重建图像MRI征象。结果 19例患者3D-SPECE序列冠状位重建图像均清晰的显示出神经根与骶管囊肿的关系,其中神经根中央型9例,神经根周围型7例,灯笼状3例。结论磁共振3D-SPACE序列具有扫描层面薄和多方位重建优势,能够清晰的显示囊肿的解剖部位以及囊肿与神经根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囊肿 磁共振成像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序列
下载PDF
评价磁共振3D-SPACE序列及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班秀丽 程志才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15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效能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同时行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检查,所有患者均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 目的:探讨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效能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同时行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检查,所有患者均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学特征,评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关系的能力和优势。结果:18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6.6%),Ⅱ型12例(66.6%),Ⅲ型3例(16.6%);而无症状侧Ⅰ型12例(66.7%),Ⅱ型6例(33.3%),Ⅲ型0例;双侧压迫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有血管神经接触、压迫情况的神经中,症状侧15例中近端压迫9例,远端压迫6例;无症状侧6例中近端压迫4例,远端压迫2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压迫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症状侧小脑上动脉为主要接触、压迫血管(58%)。3D-SPACE及VIBE序列能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平面重建,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位置、程度及责任血管的来源。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VIBE序列是三叉神经MR成像常用的补充序列,3D-SPACE与VIBE序列相结合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3D-SPACE序列 VIBE序列 血管神经压迫
下载PDF
基于“9点3面”配准方案的[PT+CT]异机三维图像融合实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刘琦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PT和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PT/CT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PT和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PT/CT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号叠加技术完成图像融合。结果:以肺癌患者的躯干冠状面为实例试验[PT+CT]立体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躯干结构和代谢状况的互补3D影像。结论:在[P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T+CT]3D融合仍未实现的情况下,[PT+CT]异机3D融合是[PT+CT]同机2D融合技术功用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造影术 三维重建 定位配准 异机图像融合
下载PDF
基于“9点3面”配准方案的CT+MR异机三维图像融合研究
11
作者 彭鳒侨 鞠向阳 +5 位作者 白波 刘琦 陈艺 莫建文 朱巧洪 李新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CT和MR异机三维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CT/MR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对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号叠加...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体表定位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CT和MR异机三维图像的精确融合。方法输入CT/MR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对位法进行配准,在实时工作站Mimics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通过讯号叠加技术完成图像融合。结果以患者的头、膝为实例试验[CT+MR]立体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展现头部软硬组织、膝部病变性质和位置的互补影像,携带着来自CT和MR各自的讯号特征和医学信息,既能了解MR所发现的异常组织的明确位置,又能鉴别CT所发现的异常病灶的性质。结论这种异机融合手段是对目前这一空缺技术的补充,同时,这一实验也将为进一步研制[CT+MR]同机三维融合设备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造影术 三维重建 定位配准 异机图像融合
下载PDF
基于3D-CSC的核磁共振脑组织图像分割方法
12
作者 王浩军 张改英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为了实现核磁共振脑组织图像的快速自动识别,同时克服灰度不均匀性和噪声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3D Cell Structure Code(3D-CSC)技术的三维核磁共振脑组织图像的全自动分割方法.首先通过3D Kuwahara滤波器过滤图像中的噪声,利用... 为了实现核磁共振脑组织图像的快速自动识别,同时克服灰度不均匀性和噪声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3D Cell Structure Code(3D-CSC)技术的三维核磁共振脑组织图像的全自动分割方法.首先通过3D Kuwahara滤波器过滤图像中的噪声,利用基于图像灰度和空间信息的非参数偏场纠正方法抑制灰度不均匀性,然后利用多级并行的区域增长技术—3D Cell Structure Code(3D-CSC),对图像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并通过直方图分析方法实现了不同脑组织的分类,进而利用数学形态学运算进行后处理,提高了脑组织识别的准确度.通过在8个真实T1-加权MR图像和10组模拟T1-加权MR图像上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3D-CSC 核磁共振图像 脑组织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3D U-Net婴幼儿脑组织MR图像分割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颖 雷志浩 齐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623,共8页
在婴幼儿脑组织分割领域中,婴幼儿脑组织存在对比度低、灰度不均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现有方法的精度仍然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U-Net网络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组织分割方法,融合注意力机制模块和金字塔结构模块... 在婴幼儿脑组织分割领域中,婴幼儿脑组织存在对比度低、灰度不均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现有方法的精度仍然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U-Net网络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组织分割方法,融合注意力机制模块和金字塔结构模块,可以更好地在不同的层次和位置提供模型信息,图像的上下文信息得到充分的应用以降低图像信息损失,同样还可以挖掘通道映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特征映射,提高特定语义的特征表示.在Iseg2017数据集中所提出算法的WM(白质),GM(灰质)的DICE指标结果与此前最优结果相比提高了0.7%,0.7%,CSF(脑脊液)则具有可对比性.在Iseg2019跨数据集挑战的评估当中,WM,GM的分割结果在DICE,ASD两个指标均取得了第一名,CSF的指标获得第二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脑MR图像 脑组织分割 多模态数据 3D深度学习
下载PDF
3D^1 H-MRS多模态成像技术辅助下扩大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天芳 刘钊 +3 位作者 刘攀 徐建堃 林庆堂 徐庚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目的根据术前CHO/NAA指数(CNI)值及普通MRI判断胶质瘤切除范围对肿瘤近全切除率的影响,明确3D^1H-MRS多模态成像对扩大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作用。方法将40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CNI手术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3D^1H-MRS及相... 目的根据术前CHO/NAA指数(CNI)值及普通MRI判断胶质瘤切除范围对肿瘤近全切除率的影响,明确3D^1H-MRS多模态成像对扩大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的作用。方法将40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CNI手术组,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3D^1H-MRS及相关多模态影像学检查。CNI手术组根据MRS影像中CNI> 1的范围进行手术切除。传统手术组根据普通MRI检查结果确定切除范围。术后1周内分别复查MRI平扫加增强及3D^1H-MRS,并分别计算两者的近全切除率(gross total resection rate,GTRR)与CNI-GTRR。记录患者术后1周KPS评分。结果根据普通MRI计算的肿瘤近全切除率,两组数据间无明显差异,传统手术组为85%,CNI手术组为90%。根据3D^1H-MRS影像CNI值计算的近全切率,CNI手术组(60%)较传统手术组(30%)更高。尤其在高级别胶质瘤中,3D^1H-MRS辅助手术对提高近全切率的作用(70%)较传统手术组(12. 5%)更为明显。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平均KPS评分结果相近。结论 3D^1H-MRS辅助下胶质瘤手术对肿瘤浸润区的切除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1 H-MRS 胶质瘤 手术治疗 多模态影像系统
下载PDF
3D-ASL结合~1H-MRS在常见脑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亚晗 柴梦琪 +3 位作者 李娜 陆皓 吴为民 陆玉敏 《右江医学》 2017年第6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结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成像在颅脑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肿瘤病例(其中13例胶质瘤,1...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结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成像在颅脑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5例肿瘤病例(其中13例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转移瘤),测量肿瘤在3D-ASL血流灌注图中最大肿瘤血流量(tumor blood flow,TBF)与对侧正常脑白质、脑灰质、肿瘤镜像区脑血流量(brain tumor flow,CBF),同时测量波谱图肿瘤瘤核心及对侧正常脑实质感兴趣区的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峰值及其比值,结合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与脑膜瘤、转移瘤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其他肿瘤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MRS波谱图显示胶质瘤、转移瘤瘤核心、瘤周及脑膜瘤瘤核心的Cho/Cr、NAA/Cr、Cho/NAA代谢物比值大于正常脑实质,脑膜瘤瘤核心Cho/NAA代谢物比值大于其他两种肿瘤,胶质瘤瘤周代谢物比值大于其他两种肿瘤。结论 3D-ASL与~1H-MRS均可作为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重要补充,两者结合使用对颅脑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积极临床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肿瘤
下载PDF
3D-ASL与多模态磁共振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邹春霞 冯静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期206-208,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判断TIA或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的唯一依据是有无梗死,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无关。临床上TIA常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常规MR检查一般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被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判断TIA或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的唯一依据是有无梗死,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无关。临床上TIA常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常规MR检查一般多无阳性发现。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是目前比较流行且突出的灌注成像技术,可以产生定量的灌注图像,作为研究大脑功能的一种强有力的临床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表明3D-ASL可以提供诊断TIA的依据,当联合DWI、MRA或者DSC-PWI检查时,对TIA的诊断、治疗、预后、风险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且对于不同身体耐受情况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诊断模式。本文将对不同身体耐受情况TIA患者进行3D-ASL与DWI、MRA、DSC-PWI联合诊断的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多模态磁共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头颈部3D DCE-MRA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友红 柏根基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3D DCE-MRA检查,并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5例中,120例图像满意,5例图像...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3D DCE-MRA检查,并对检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5例中,120例图像满意,5例图像不满意。结论3D DCE-MR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头颈部血管病变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录玲 史纲 +2 位作者 王润强 高井海 谢春 《华夏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IA患者均采用3D-ASL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目的:探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IA患者均采用3D-ASL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3D-TOF MRA、3D-ASL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以及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D-TOF MRA诊断TIA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458,P<0.05);3D-ASL诊断TIA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692,P<0.05);3D-ASL诊断TIA的敏感度、准确度高于3D-TOF MRA(P<0.05)。结论:磁共振3D-ASL技术诊断TIA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有利于早期发现TIA患者,并及时进行诊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Nicht-invasive Darstellung komplexer Perianaller Fistelgangsysteme mittels hochaufl sender MRT in3D-Sequenztechnik
19
作者 胡道予 王承缘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3期241-245,共5页
Es ist das Ziel der vorliegenden Arbeit, in einem Sequenzvergleich bei Patienten mit perianalen Fisteln zu untersuchen, ob die hochaufgeloste, kontrastmit telgestutzte 3D Gradientenecho Technik sensitiver hinsichtl... Es ist das Ziel der vorliegenden Arbeit, in einem Sequenzvergleich bei Patienten mit perianalen Fisteln zu untersuchen, ob die hochaufgeloste, kontrastmit telgestutzte 3D Gradientenecho Technik sensitiver hinsichtlich Detektion von Fisteln und deren Komplikationen ist als die bisher eingesetzten Standardun tersuchungsprotokolle.15 Patienten mit klinischem Verdacht auf perianale Fistel wurden mit verschiedenen kernspintomographischen Sequenzen (T1 gewichtete Seque nz vor und nach Kontrastmittel applikation, TIRM(Turbo inversion recovery m agnitude), Flash 3D Sequenz vor und nach KM Gabe sowie Bildsubtraktion und coronare Rekonstruktion) untersucht. 12 der untersuchten Patienten leiden an Mor bus Crohn. Ergebnisse:Bei einer Patientin wurde mittels MRT ein perianaler Absz e diagnostiziert. Bei 14 Patienten wurden 24 perianale Fisteln unterschiedlich er anatomischer Klassifikation dargestellt. Bei 10 Patienten waren die Fisteln v on Abszessen begleitet. In 8 Fallen zeigten sich komplex verzweigte Fistel gangsysteme. Mit der 3D Gradientenecho Technik gelang die Detektion der innere n und aueren Fisteloffnungen und der Gangaufzweigungen besser als bei allen anderen Sequenzen. Schlueefolgerungen: Die Ergebnisse lassen erkennen, da mit der 3D Gradientene cho Technik nach K M Gabe ein hervorragendes Verfahren in der MR Diagnostik perianaler Fisteln zu r Verfugung steht. Sie kann die Detektion perianaler Fisteln bei verku rzter Mezeit im Vergleich zu konventionellen Sequenzprotokollen erheblich st eig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analle Fistel MR 3D F LASH
下载PDF
<sup>31</sup>P MR Spectroscopy with 3D Chemical-Shift Imaging Detects Changes in Levels of Phosphorus Metabolites Due to Saliva Secretion in Human Parotid Glands
20
作者 Toshiyuki Sato Hiroyoshi Isoda Kaori Togashi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20年第1期42-51,共10页
.Objectives: To measure phosphorus metabolites in human parotid glands by 31P-MR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hemical-shift imaging (3D-CSI), and ascertain whether this method can capture changes in adenosine triphosphat... .Objectives: To measure phosphorus metabolites in human parotid glands by 31P-MR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hemical-shift imaging (3D-CSI), and ascertain whether this method can capture changes in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nd phosphocreatine (PCr) levels due to saliva secretion. Study Design: The parotid glands of 20 volunteers were assessed by 31P-MRS using 3D-CSI on 3T MRI. After obtaining a first (baseline) measurement, the participants took vitamin-C tablets and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twice more, in a continuous manner. The peak area ratios of PCr and β-ATP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high proportion of PCr (0.26 ± 0.08) and ATP (α: 0.16 ± 0.06;β: 0.27 ± 0.06;γ: 0.21 ± 0.03) was noted at baselin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β-ATP was observed between baseline (“pre”;0.27 ± 0.06) and the first scan after vitamin-C stimulation (“post-1”;0.19 ± 0.07, p < 0.05). There was a near-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Cr between pre (0.26 ± 0.08) and post-1 (0.23 ± 0.06, p = 0.074). Conclusions: 31P-MRS with 3D-CSI can assess the major phosphorus metabolites in human parotid glands and capture changes in their levels due to saliva secretion. This technique is simple, non-invasive, and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saliva secre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MRS 3D-CSI PAROTID G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