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和温度对4-甲基二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永强 商红岩 刘晨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研究了4 甲基二苯并噻吩(4 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 γ 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 MDBT在CoMo γ Al2O3上的加氢脱硫... 研究了4 甲基二苯并噻吩(4 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 γ 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 MDBT在CoMo γ 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且两者反应速率相当;DBT在CoMo γ 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 MDBT分子位于4位的甲基阻碍其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硫原子的端连吸附,从而降低了其直接氢解脱硫路径的反应速率,因而也降低了其总的加氢脱硫转化率。反应压力降低,DBT和4 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反应速率明显下降,而其对氢解路径影响较小,但效果却与加氢路径相反,反应压力对4 MDBT转化率的影响大于DBT。反应温度对DBT和4 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和氢解路径都有明显影响,但是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小于加氢路径,而对4 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稍高于加氢路径,4 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相连苯环的加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苯并噻吩 苯并噻吩 加氢脱硫 反应网络 CoMo/γ-Al2O3
下载PDF
二苯并噻吩和4-甲基二苯并噻吩在Mo和CoMo/γ-Al_2O_3催化剂上加氢脱硫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永强 赵瑞玉 +2 位作者 商红岩 赵会吉 刘晨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21,共8页
研究了二苯并噻吩(DBT)和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在Mo/γ-Al_2O3和CoMo/γ-Al_2O_3上加氢脱硫反应的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并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DBT在Mo/γ-Al_2O_3上的加氢脱... 研究了二苯并噻吩(DBT)和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在Mo/γ-Al_2O3和CoMo/γ-Al_2O_3上加氢脱硫反应的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并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DBT在Mo/γ-Al_2O_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两种途径的作用相近;在CoMo/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MDBT在Mo/γ-Al_2O_3和CoMo/γ-Al_2O_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加氢路径进行。Co的加入有助于提高Mo/γ-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尤其是直接氢解脱硫活性。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的相对作用显著大于DBT加氢脱硫反应的加氢路径,间接证明4-MDBT的加氢脱硫过程存在对“端连吸附”的空间位阻。4-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促进苯环的加氢反应,从而有助于缩小与DBT分子间加氢脱硫活性的差别。在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反应压力和温度对加氢路径的影响大于对氢解路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吩 4-甲基二苯并噻吩 氧化铝 Mo/γ-Al2O3 CoMo/γ-Al2O3 催化剂 加氢脱硫 反应机理
下载PDF
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永强 赵瑞玉 +2 位作者 商红岩 赵会吉 刘晨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采用将二苯并噻吩先锂化、再烷基化的方法 ,可以合成 4 甲基二苯并噻吩 (4 MDBT)。优化的合成条件如下 :正丁基锂 (n BuLi)与二苯并噻吩 (DBT)的摩尔比为 3∶1,正丁基锂己烷溶液的浓度为 1.5mol/L ,磺甲烷与DBT的摩尔比为 3∶1,在 - 3... 采用将二苯并噻吩先锂化、再烷基化的方法 ,可以合成 4 甲基二苯并噻吩 (4 MDBT)。优化的合成条件如下 :正丁基锂 (n BuLi)与二苯并噻吩 (DBT)的摩尔比为 3∶1,正丁基锂己烷溶液的浓度为 1.5mol/L ,磺甲烷与DBT的摩尔比为 3∶1,在 - 35℃下进行锂化、烷基化反应。在此条件下 ,DBT的转化率最高 ,达 90 %以上 ;4 MDBT的色谱收率达 82 .3%。粗产品经活性白土脱色及在 - 2 0℃下用 95 %甲醇重结晶 2次后 ,产品纯度达 96 .1% ,产率为6 1 6 %。对合成产品 4 MDBT进行的GC MS、1H NMR、FT IR、XRD分析表征结果表明 ,合成产物的确为 4 MD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二苯并噻吩 合成 表征 苯并噻吩 锂化 烷基化
下载PDF
中空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博 储金宇 +2 位作者 刘路宽 徐婉珍 黄卫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48-1553,共6页
以SiO2为载体,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结合牺牲载体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特异性识别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中空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氮气吸附实验、扫描电镜对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在模拟油中的静态吸附试验,对印... 以SiO2为载体,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结合牺牲载体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特异性识别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中空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氮气吸附实验、扫描电镜对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在模拟油中的静态吸附试验,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SiO2表面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分子印迹层,经过牺牲载体法处理后得到的中空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好的表面特性,提高了吸附性能。中空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对4-甲基二苯并噻吩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识别性能,吸附动力学满足Lan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在328K下的吸附容量为18.31498mg/g,吸附平衡时间为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二苯并噻吩 中空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性能
下载PDF
2-(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苯并噻吩的合成
5
作者 万小强 欧阳贵平 柯杨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9-80,共2页
目的合成目的产物2-(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苯并噻吩。方法以3-甲氧基苯硫酚和对甲氧基-苯乙酮为原料经溴化、烃基化、环合重排排制得目标产物。结果此法操作简便并得到高收率的标题化合物。结论改进的合成路线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2-(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苯并噻吩 合成
下载PDF
4-甲基二苯并噻吩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卞丽华 周威 +1 位作者 倪惠琼 徐婉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69-2074,共6页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4-甲基二苯并噻吩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表面4-甲基二苯并噻吩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对其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该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4-甲基二苯并噻吩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表面4-甲基二苯并噻吩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对其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该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载体表面合成了印迹聚合物,其吸附量远大于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前者吸附动力学符合pseudo-first-order model,后者符合pseudo-first-order model和pseudo-second-ordermodel。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满足Freundich等温吸附方程,属于多分子层吸附;与结构类似的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模板4-甲基二苯并噻吩显示了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此外,印迹聚合物还能循环再生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4-甲基二苯并噻吩 表面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
下载PDF
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在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殷长龙 翟西平 +1 位作者 赵蕾艳 刘晨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91-997,共7页
研究了二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在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反应机理,给出了它们在非负载型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反应网络。研究发现,由于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二... 研究了二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在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反应机理,给出了它们在非负载型催化剂上加氢脱硫反应网络。研究发现,由于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加氢脱硫转化率顺序为4,6-DMDBT≈4-MDBT<DBT,而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具有很高的芳环加氢活性,有利于烷基取代的芳环加氢,减弱空间位阻效应,使烷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得到有效脱除。DBT的脱硫产物会被进一步加氢,其产物分布与联苯加氢产物相似。4-MDBT有两种预加氢脱硫反应路径,甲基取代的苯环由于甲基的供电子效应会被优先加氢。非负载型催化剂存在的L酸中心会使部分4-MDBT和4,6-DMDBT通过脱甲基反应生成DBT再进行脱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吩 4-甲基二苯并噻吩 4 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 加氢脱硫 反应网络 非负载型NiMoW催化剂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催化柴油中硫化物类型分布及数据对比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永坛 王征 +1 位作者 杨海鹰 陆婉珍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17-1521,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FID-SCD)联用技术,建立了催化柴油中各种硫化物类型分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色谱条件对催化柴油中各种硫化物分离的影响,定性了某催化柴油中的120多个硫化物,该方法还可以同时提供...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FID-SCD)联用技术,建立了催化柴油中各种硫化物类型分布的分析方法.考察了色谱条件对催化柴油中各种硫化物分离的影响,定性了某催化柴油中的120多个硫化物,该方法还可以同时提供催化柴油中正构烷烃含量的分布信息.硫化物中的硫在1.5~700 mg/L时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99,响应与硫化物的类型无关.催化柴油中苯并噻吩、4-甲基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4-甲基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等主要硫化物浓度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0 %.当信噪比(S/N)为3时,测得苯并噻吩硫的检出限为0.1 mg/L.将该方法用于不同来源柴油中各种硫化物类型分布的研究,并与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GC-AED)测硫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两种检测器的定量结果大多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 柴油 分析 硫化物 类型分布 气相色谱法 催化柴油 浓度测定 4-甲基二苯并噻吩 数据对比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2种含硫芳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静 韩典峰 +4 位作者 宫向红 邓旭修 张华威 乔丹 张秀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3-227,共5页
建立了水产品中2种含硫芳烃(4-甲基-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Na OH-乙醇皂化,二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1∶1)洗脱,经DB-17ms毛细管柱分离,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 建立了水产品中2种含硫芳烃(4-甲基-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Na OH-乙醇皂化,二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1∶1)洗脱,经DB-17ms毛细管柱分离,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测定。研究结果表明,4-甲基-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标准曲线在0.5~100μg/L线性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不低于0.997,方法的检出限0.1μg/kg。在1、10、20μg/kg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6.5%~93.2%,相对标准偏差为5.4%~7.1%。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水产品中上述含硫芳烃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含硫芳烃 气相色谱-质谱法 4-甲基-苯并噻吩 4 6-二甲基-苯并噻吩
下载PDF
CoO/MoO_3/Al_2O_3复合物催化H_2O_2氧化模型柴油脱硫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倩 刘进 《浙江化工》 CAS 2016年第12期30-35,共6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O/MoO_3/Al_2O_3催化剂。采用N_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对CoO/MoO_3/Al_2O_3进行表征分析。以二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为模型柴油的有机硫化物,30%的过氧化氢为氧化... 以γ-Al_2O_3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O/MoO_3/Al_2O_3催化剂。采用N_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对CoO/MoO_3/Al_2O_3进行表征分析。以二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为模型柴油的有机硫化物,30%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考察了CoO/MoO_3/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研究了不同Mo/Co摩尔比、催化剂焙烧温度、投加量、反应时间及温度对氧化脱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_2O_2-CoO/MoO_3/Al_2O_3构成的氧化体系能有效氧化模型柴油中的有机硫化物,DBT和4-MDBT脱硫率分别达到98.8%、93.4%;Mo/Co摩尔比、催化剂焙烧温度、投加量、反应时间及温度对有机硫化物的氧化脱硫均有影响;CoO/MoO_3/Al_2O_3催化剂经过再生处理后可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MoO3/Al2O3 H2O2 苯并噻吩 4-甲基二苯并噻吩 氧化脱硫
下载PDF
Thermal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highly matur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被引量:5
11
作者 LI Ying ZHU YangMing +2 位作者 HAO Fang ZOU HuaYao GUO TongL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960-1969,共10页
Based on the GC-MS analytical data of aromatic fractions of over forty highly matur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the thermal evol... Based on the GC-MS analytical data of aromatic fractions of over forty highly mature coal-bearing source rock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during late-mature to over-mature stage (R0=1.13%-2.85%) was characterized, and aromatic indicators suitable for recognizing the organic sourc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high maturity source rock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low carbon-cycle naphthalene as well phenanthrene series reduce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Ro at the highly mature levels. However, some high-cyclic components such as chrysene, benzofluoranthene, and benzo[e]pyrene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companying an enhancement of parent aromatic compounds. The variations are attributed to thermal cracking and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due to continuous dehydrogenation under enhanced burial temperature. As thermal maturity rises, MPI1 (Methylphenanthrene Index) values display a two-modal varying trend, namely, increasing when Ro is below 1.80% and decreasing above 1.8% R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 and MPI1 are Ro=0.98MPI1+0.37 for R0〈1.80% and R0=-0.90MPI1+3.02 at R0〉1.8%,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amount of dibenzofurans declines sharply at Ro higher than 1.1%,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relative composition among dibenzothiophenes, dibenzofurans and fluorenes (referred as three-fluorenes series composition). Thus, this parameter appears to be unsuitable for identifying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highly matured source rocks. 4-/1-MDBT (methyldibenzothiophene) ratio could be served a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organic facies, and can distinguish coals from mudstones at over-maturity in this case. The ratios of 2,6-/2,10-DMP (dimethylphenanthrene) and 1,7-/1,9-DMP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triaromatic steroids in these highly mature rock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biological source parameters for relative input of terrigenous versus aquatic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 mature source rock aromatic hydrocarbon Methylphenanthrene Index three-fluorenes series Xujiahe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