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物探技术在城市地铁勘察中的研究与案例浅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乾坤 胡清茂 +1 位作者 赵晓亮 郑江波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06-214,共9页
在城市地铁勘察中,岩溶、断裂及软土等不良地质是主要工程隐患,严重威胁着工程后续的施工建设安全,在常规地质勘察之外,有必要采用有效且适宜于城市环境的物探手段予以查明,提高勘察资料的可靠度和覆盖面。城市环境复杂,场地条件限制多... 在城市地铁勘察中,岩溶、断裂及软土等不良地质是主要工程隐患,严重威胁着工程后续的施工建设安全,在常规地质勘察之外,有必要采用有效且适宜于城市环境的物探手段予以查明,提高勘察资料的可靠度和覆盖面。城市环境复杂,场地条件限制多,不同物性干扰强,整体物探环境恶劣。笔者以徐州地铁4、5号线勘察为例,首先针对具体场地条件进行物探环境评估;其次对各种物探方法进行技术适应性分析,提出场地环境与技术方法的最佳耦合;最后,总结出一套适用性与操作性强的物探技术模式。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微动、瞬变电磁等技术可作为城区主要的地面物探手段,能初步查明岩溶、断裂等地质体的位置与赋存特征;②在岩溶精细探测上,孔间CT(电磁波)技术能进一步圈定岩溶的发育规模和空间位置;③地面与孔间物探的合理选用或联合应用,能够提供不同勘察阶段、不同勘察精度所需的地质资料,满足城市地铁勘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地质体 徐州地铁4、5号线 地铁勘察 微动 瞬变电磁 地震映像 孔间CT
下载PDF
开发地震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冯魁 张晓帆 +1 位作者 陈川 冯新生 《地质与资源》 CAS 2009年第1期64-69,共6页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 地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手段.并且正逐步向油气开发及生产领域渗透.出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3D地震、垂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时间推移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微地震检测、随钻地震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震技术的形成过程作了简单回顾并着重对开发地震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剖面 井间地震 时间推移地震 多波多分量地震
下载PDF
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7
3
作者 云美厚 丁伟 王新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450,共7页
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管理中,但陆上油田成功实例较少。本文在认真分析储层条件、油藏条件、地震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岩石物理研究和可... 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管理中,但陆上油田成功实例较少。本文在认真分析储层条件、油藏条件、地震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岩石物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是实施陆相薄互层四维地震监测试验的基础;提高四维地震资料的可重复性是关键;叠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是四维地震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现阶段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试验应首先着眼于稠油热采监测、注气或注CO2监测以及高孔隙未固结或固结较差的砂岩水驱开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四维地震 油藏监测 水驱开采 稠油热采 四维地震监测 薄互层油藏 陆相 研究和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
下载PDF
互均衡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苏云 李国福 黄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3-636,共4页
为了有效利用四维地震勘探,保护由油藏本身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而消除非油藏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四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互均衡校正。论述了四维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寻找最佳匹配滤波器获得校正算子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某地... 为了有效利用四维地震勘探,保护由油藏本身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而消除非油藏引起的地震响应差异,必须对四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互均衡校正。论述了四维地震数据互均衡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寻找最佳匹配滤波器获得校正算子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某地区的四维地震资料,运用互均衡技术对其进行了校正处理,很好地消除了非期望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地震 互均衡校正 期望差异 非期望差异
下载PDF
从SEG2002年会看油藏描述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成宏 秦瞳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介绍了SEG2 0 0 2年会所反映的油藏地球物理描述技术的最新进展 ,包括 :高分辨率采集技术与应用效果 ,非常规波场分析 ,地震属性分析 ,与AVO分析紧密相联的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基于岩石物理正演的波场反演 。
关键词 油藏描述 SEG2002年会 地震响应 地震属性 波场分析
下载PDF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喜双 甘利灯 +2 位作者 易维启 张明 汪恩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613,共8页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向油田开发和生产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资料采集特色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井筒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如精细地震资料处理、叠后...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向油田开发和生产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资料采集特色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井筒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如精细地震资料处理、叠后与叠前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油藏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形成过程,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 高精度三维地震 井筒地震 多波多分量 四维地震 油藏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个被开发证实的隐蔽油气藏解释实例 被引量:7
7
作者 Ling Yun, BGP, Zhuo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72751,China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7,共6页
寻找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一年前,作者曾经利用形成"储层演化地震分析"模式的技术思路,对塔里木盆地北缘一个油田的隐蔽油气藏开发实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套技术思路是:首先采用基于相对保持振幅和波形... 寻找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一年前,作者曾经利用形成"储层演化地震分析"模式的技术思路,对塔里木盆地北缘一个油田的隐蔽油气藏开发实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套技术思路是:首先采用基于相对保持振幅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然后在基于参考标准层井信息标定基础上沿参考标准层进行地震属性提取,最后通过地震属性的空间变化识别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储层。该隐蔽油气藏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后结果表明,现今的开发区域和当初提供的地震振幅异常预测分布范围十分吻合。此例说明作者总结的"储层演化地震分析"解释方法在寻找隐蔽油气藏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地震分析 地震属性 储层 演化 塔里木盆地 异常 油田 技术思路 解释方法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to Detection of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in the Tahe OUfield,Tari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LIU Xiaoping YANG Xiaolan +1 位作者 ZHANG Yazhong HAN L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30-536,共7页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are the major type of producing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se beds clearly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distance...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beds are the major type of producing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se beds clearly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distance of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 from the top of the secti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becomes weak or is absent when th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are less than 2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The effect on top Ordovician reflection became weaker with deeper burial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but the developed deep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caused stronger refle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Ordovician. This interior refl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trong long-axis, irregular and bead string reflections, and was present 80 ms below the top Ordovician. Aimed at understanding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pect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which uses frequency to "tune-in" bed thickness, was used to predict Ordovicia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formations in the Tahe oilfield. Through finely adjusting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lice at 30 Hz of the tuned data cube can best represent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Two large N-S-trending strong reflection belts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along wells TK440- TK427-TK417B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along wells TK404-TK409 were observed distinctly on the 30 Hz slice and 4-D time-frequency data cube carving. A small N-S trending reflection belt in the southern part along wells T403-TK446B was also clearly identified. The predicted reservoir bed development area coincides with the fracture-cavities connection area confirmed by drilling pressure testing results. Deep karst cavities occur basically in three reservoir bed-development belts identified by the Ordovician interior strong reflecti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 proved to be a useful technique in identifying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esponse tuning cube 4-d time-frequency data cub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 bed Ordovician carbonate Tahe oilfield Xinjia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