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4-AP)P的合成及与镉反应的分光光度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同森 韩梅 +2 位作者 李伟 李志良 杨明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5-30,共6页
合成了非水溶性显色剂meso-四(4-氨基苯基)卟啉(简称T(4-AP)P),研究了Cd(Ⅱ)-T(4-AP)P-Tween-80-8-羟基喹啉体系的最佳形成条件,在pH12.5~12.8的强碱性介质中,沸水浴加热2... 合成了非水溶性显色剂meso-四(4-氨基苯基)卟啉(简称T(4-AP)P),研究了Cd(Ⅱ)-T(4-AP)P-Tween-80-8-羟基喹啉体系的最佳形成条件,在pH12.5~12.8的强碱性介质中,沸水浴加热20min反应进行完全.Cd(Ⅱ)与T(4-AP)P的摩尔比为12,在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446nm处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是3.08×105Lmol-1cm-1,镉量在0~6.0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方法应用于废水和黑米试样中痕量Cd(Ⅱ)的直接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T(4-ap)P
下载PDF
TEA、4-AP对内皮细胞超级化因子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冯楠 王晓良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3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TEA 4-ap 内皮细胞超级化因子 血管舒张反应 钾通道阻断剂
下载PDF
4-戊基苯酚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可变区的同源建模 被引量:2
3
作者 成磊 吴海珍 +3 位作者 费静 张鲁嘉 叶江 张惠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0-396,399,共8页
目的制备4-戊基苯酚(4-AP)单克隆抗体(mAb),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可变区cDNA克隆和同源建模,为4-AP单链抗体制备及抗体分子层面改造奠定基础,同时为4-AP的免疫学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将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出F1... 目的制备4-戊基苯酚(4-AP)单克隆抗体(mAb),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可变区cDNA克隆和同源建模,为4-AP单链抗体制备及抗体分子层面改造奠定基础,同时为4-AP的免疫学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将免疫小鼠脾脏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出F10阳性单抗细胞株。通过其mRNA的抽提,克隆出可变区cDNA序列,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结果在最适条件下,其间接竞争ELISA(ic-ELISA)公式为y=A_2+(A_1-A_2)/(1+(x/x_0)~p)(A_1=1.28;A_2=-0.07;x_0=12 560.75;p=0.74),相关系数(R^2)为0.997,其最低检测限为0.65μg/mL。mAb重链和轻链分别属于IgG1型和Kappa型,其与4-AP的结合力为氢键和疏水作用。结论成功制备出1株稳定分泌的4-AP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同源建模对抗体可变区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为单链抗体及抗体改造提供参考,同时为4-AP含量检测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戊基苯酚(4-ap) 单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ic-ELISA)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下载PDF
β-APRIA检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探讨
4
作者 余斌伟 徐尚敖 +1 位作者 陆志峰 徐林燕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的保存、标本溶血、脂浊血清、细菌污染等对β-A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9例血清标本置4℃保存,观察β-AP含量与保存期的关系;人为造成标本溶血观察β-AP含量;脂浊血清与脱脂血清β-AP含量比较;细菌污染血清标本后观...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的保存、标本溶血、脂浊血清、细菌污染等对β-A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9例血清标本置4℃保存,观察β-AP含量与保存期的关系;人为造成标本溶血观察β-AP含量;脂浊血清与脱脂血清β-AP含量比较;细菌污染血清标本后观察β-AP含量变化。结果:血清标本4℃贮存4dβ-AP结果无显著变化(P>0.05);溶血标本β-AP值明显增高(P<0.01);脂浊血清β-AP含量较脱脂血清高(P<0.05);细菌污染标本后对β-AP含量检测有影响。结论:β-AP在4℃保存4d含量稳定,在室温中迅速降解。标本溶血、脂浊、细菌污染均可致β-AP检测结果造成异常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保存 溶血 脂浊 细菌污染 β-类淀粉样蛋白含量 放射免疫分析 血清β-ap RIA检测 血清标本 含量比较 细菌污染 标本溶血 4℃保存 检测结果 含量变化
下载PDF
BK_(Ca)通道激动剂NS1619和Kv通道拮抗剂4-AP对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大鼠面部机械痛阈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蔡钺 李娜 +1 位作者 赵云富 马蓓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1-449,共9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临床上的顽疾,长期以来为医学界所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和动物行为学测定,对经眶下孔达三叉神经节目标注射给药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临床上的顽疾,长期以来为医学界所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法和动物行为学测定,对经眶下孔达三叉神经节目标注射给药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然后行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建立三叉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用经眶下孔达三叉神经节目标注射法分别注射BKCa通道激动剂NS1619和Kv通道拮抗剂4-AP,观察药物对大鼠面部机械痛阈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经眶下孔达三叉神经节目标注射法,药物可以准确到达三叉神经节,并产生了比一般眶下孔注射给药法更为持久的注射效果。ION-CCI术后第6天大鼠术侧面部触须垫部产生了显著的异常性疼痛(allodynia),并可以维持到至少术后第42天。在ION-CCI术后第15天大鼠,运用经眶下孔达三叉神经节目标注射法注射BKCa通道激动剂NS1619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显著提高ION-CCI组大鼠的面部机械痛阈,逆转面部痛觉过敏;而在ION-CCI术后第35天痛阈部分恢复的大鼠,同样方法注射Kv通道拮抗剂4-AP又可以显著降低面部痛阈。以上结果表明,BKCa通道激动剂NS1619和Kv通道拮抗剂4-AP可以显著影响ION-CCI大鼠的面部机械痛阈,提示激活BKCa通道可以抑制由ION-CCI引起的三叉神经病理性痛,而激活Kv通道可能对ION-CCI引起的三叉神经病理痛有紧张性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 神经病理性痛 三叉神经节 目标注射 NS1619 4-ap
原文传递
甘草总黄酮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康金森 程路峰 +2 位作者 杨建 陶义存 胡坚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951-2953,共3页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的止痒作用,初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将其开发为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提供一定的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右旋糖酐所致的小鼠皮肤瘙痒模型和4-氨基吡啶(4-AP)诱发的小鼠瘙痒模型,观察甘草总黄酮对两种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的止痒作用,初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将其开发为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提供一定的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右旋糖酐所致的小鼠皮肤瘙痒模型和4-氨基吡啶(4-AP)诱发的小鼠瘙痒模型,观察甘草总黄酮对两种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另分别在不同模型中观察其对皮肤组胺含量、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肥大细胞脱颗粒、迟发型超敏反应等的影响,综合评价甘草总黄酮的止痒作用。结果甘草总黄酮对药物所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4-AP所诱发的小鼠皮肤组胺释放;对抗组胺所致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和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甘草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可能与抗组胺及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总黄酮 止痒 组胺 右旋糖酐 4-氨基吡啶(4-ap)
下载PDF
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河豚毒素(TTX)解毒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方华 陈伟珠 +2 位作者 洪碧红 张怡评 易瑞灶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8-182,共5页
通过母体化合物4-氨基吡啶(4-AP)与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DiPP-AA)在Ph3P和C2Cl6体系下的缩合反应,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吡啶环引入到磷酸化氨基酸结构中,设计、合成了5个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A1~A5.所有目标... 通过母体化合物4-氨基吡啶(4-AP)与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DiPP-AA)在Ph3P和C2Cl6体系下的缩合反应,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吡啶环引入到磷酸化氨基酸结构中,设计、合成了5个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A1~A5.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IR,1H NMR,13C NMR,31P NMR,MS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河豚毒素(TTX)中毒的小鼠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并不同程度地延长了生存时间,而且毒性比母体化合物降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氨基吡啶(4-ap) 河豚毒素(TTX) 质谱裂解 解毒活性
原文传递
钾通道阻断剂TEA对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浩 李晓明 高天明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73-176,共4页
在大鼠四血管夹闭前脑缺血模型上 ,观察了侧脑室给予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 (TEA)和 4 氨基吡啶 (4 AP)对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 :再灌流 30min后给予TEA组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 在大鼠四血管夹闭前脑缺血模型上 ,观察了侧脑室给予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 (TEA)和 4 氨基吡啶 (4 AP)对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 :再灌流 30min后给予TEA组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而再灌流 30min后给予 4 AP组和缺血前 30min给予TEA组的存活细胞数则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表明再灌流后给予TEA对脑缺血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死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提示钾通道可能在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迟发性死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乙基铵 钾通道 脑缺血 海马 大鼠 TEA 4-ap 4-氨基吡啶
下载PDF
妇安消疹洗液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秀丽 景海霞 +3 位作者 李炯 刘文韬 杜晓 常明泉 《广西中医药》 2020年第3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妇安消疹洗液抗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方法:C57BL/6/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奈德组和妇安消疹洗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诱发小鼠Ⅳ型变态反应模型,给药后... 目的:研究妇安消疹洗液抗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方法:C57BL/6/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奈德组和妇安消疹洗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诱发小鼠Ⅳ型变态反应模型,给药后观察各组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给药7 d后以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皮肤局部瘙痒模型,观察舔体反应次数;用磷酸组织胺的累计剂量为指标测定各组的致痒阈。结果:妇安消疹洗液局部外用能显著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Ⅳ型变态反应;对4-AP导致的小鼠皮肤瘙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磷酸组织胺致痒阈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结论:妇安消疹洗液局部外用具有良好的抗Ⅳ型变态反应和止痒作用,该制剂适用于临床具有Ⅳ型变态反应特征的皮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安消疹洗液 Ⅳ型变态反应 DNCB 4-ap 致痒阈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动力学分析
10
作者 秦杨 刘一辉 +3 位作者 杨晶 王文挺 邢俊玲 胡三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81-583,共3页
目的: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手段阐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产生机制.方法:应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 V)神经元在三角波电流刺激下的放电特征,运用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Ⅱ型MesV... 目的: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手段阐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放电滞后现象的产生机制.方法:应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Mes V)神经元在三角波电流刺激下的放电特征,运用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Ⅱ型MesV神经元放电表现出滞后现象,加入4-AP转型后滞后现象消失;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理论可以对以上现象做出解释.结论:Ⅱ型神经元的亚临界霍普夫分岔使得其存在滞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中脑核 神经元 电生理学 分岔 转型 I4-ap
下载PDF
关于蛋白尿发生机制的一些新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洁 管娜 杨霁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63-764,共2页
关键词 蛋白尿 发病机制 nephrin分子 podocin分子 FSGS α-actinin-4分子 CD2-ap分子
原文传递
钾电流在甲基苯丙胺引起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雷 王军 +2 位作者 高蓉 肖杭 张劲松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及外向型钾通道在Meth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分离出的怀孕18dSprague—Dawley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Meth处理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实验方...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及外向型钾通道在Meth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分离出的怀孕18dSprague—Dawley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Meth处理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实验方法,分别记录Meth处理后外向4-AP和TEA敏感型钾电流大小的变化。通过MTT和TUNEL的方法,观察Meth作用后引起的电流变化对海马神经元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统计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n=10)比较[(87.4±12.5)pA/pF],Meth处理组(n=7)细胞外向4-AP敏感型钾电流密度明显增大[(120.1±19.6)pA/pF,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MTT结果表明,Meth明显降低细胞的活力(48.72±4.38)%,与对照组(100.07±3.3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钾通道抑制剂4-AP(61.39±3.15)%以及胞外高浓度K^+溶液(78.25±9.42)%,能有效抑制Meth引起的细胞损伤。TUNEL实验进一步表明,Meth能引起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而4-AP和胞外高浓度K^+溶液对Meth引起的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结论Meth引起外向4-AP敏感型钾电流增大,进而可能导致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4-ap敏感型钾通道 TEA敏感型钾通道 细胞凋亡 海马神经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