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during the 4.2 ka event recorded by growth rates of corals from the North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1
作者 Shaohua Dang Kefu Yu +3 位作者 Shichen Tao Tao Han Huiling Zhang Wei Ji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10-117,共8页
The 4.2 ka even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4 500–3 900 a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cold and dry climates and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cause of this climatic event, howe... The 4.2 ka event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4 500–3 900 a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cold and dry climates and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cause of this climatic event, however, has been under debate. We collected four corals(Porites lutea) from Yongxing Island, Xisha Islands, South China Sea, dated them with the U-series method, and measured the annual coral growth rates using X-ray technology. The da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al growth ages were from 4 500–3 900 a BP, which coincide well with the period of the4.2 ka event. We then reconstructed annu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 variations based on the coral growth rates. The growth rate-based SST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decadal SSTA from 4 500–3 900 a BP wa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modern times(1961–2008 AD). A spectr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STA variations from4 500–3 900 a BP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activities. From 4 500–4 100 a BP, the climate exhibited La Nina-like conditions with weak ENSO intensity and relatively stable and lower SSTA amplitudes. From 4 100–3 900 a BP, the climate underwent a complicated period of ENSO variability and showed alternating El Nino-or La Nina-like conditions at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and large SSTA amplitudes. We speculate that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the 4.2 ka event, the cold climate caused by weak ENSO activities largely weakened social productivity. Then, during the end stages of the 4.2 ka event, the repeated fluctuations in the ENSO intensity caused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resulting in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orldwide. Thus, the new evidence obtained from our coral records suggests that the 4.2 ka event as well as the related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ere very likely driven by ENSO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 ka event ENSO variability SSTA coral growth rate Xisha Islands
下载PDF
Was the 4.2 ka Event an Anthropogenic Disaster?
2
作者 Tomasz Jarosław Szczęsny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6年第10期613-631,共19页
The article describes a possible impact of demographic explosion during the Neolith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on the global climate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is explosion in aggravating the course of 4.2 ka cooling event... The article describes a possible impact of demographic explosion during the Neolith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on the global climate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is explosion in aggravating the course of 4.2 ka cooling event. A possible role of human activity in changing the pattern of mid-latitudes westerlies, monsoons and Walker circulation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is analyzed. It is explained why during the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HCO) monsoons could have been weaker than today, not stronger, as it is commonly stated. It is described how during the HCO the humid Tibetan Plateau could have repelled the Indian monsoon to the west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o the north. The explanation for weaker El Ni&#241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during HCO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Walker Circulation MONSOON Green Sahara Period 4.2 ka event
下载PDF
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的降雨表现及其全球联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谭亮成 安芷生 +1 位作者 蔡演军 隆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最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确切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等来研究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发现4.2ka BP左右中国南北方降水普遍减少。同时期热带非洲、南欧、中东、印度、韩国、北美洲... 利用最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确切年代控制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等来研究4.2ka BP气候事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发现4.2ka BP左右中国南北方降水普遍减少。同时期热带非洲、南欧、中东、印度、韩国、北美洲中部大陆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一致表明,4.2ka BP气候事件造成了整个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干旱。文章讨论了这次气候事件的可能驱动机制,认为太阳辐射变化导致的赤道辐合带南移和大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再加上地表植被的反馈作用可能是造成这次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最后对4.2ka BP气候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中低纬度 4.2 ka BP气候事件 降雨 驱动机制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4.2ka BP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明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浴辉 孙霞 郭彩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6,共8页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 BP气候...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 BP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4.2 ka BP事件 气候突变 新石器文化
下载PDF
渤海湾4.2ka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商志文 田立柱 +4 位作者 范昌福 李建芬 王福 姜兴钰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4-1621,共8页
相距3-20km的岭头、罾口河、俵口和空港物流中心4 处埋藏牡蛎礁体的年代学研究证实,开始发育的时间不同,但同时在4.2-4.0kacalBP时结束建礁,即其灭亡与“4.2ka事件”在时间上重合.岭头、罾口河剖面〇稳定同位素和罾口河剖面孢粉数据进... 相距3-20km的岭头、罾口河、俵口和空港物流中心4 处埋藏牡蛎礁体的年代学研究证实,开始发育的时间不同,但同时在4.2-4.0kacalBP时结束建礁,即其灭亡与“4.2ka事件”在时间上重合.岭头、罾口河剖面〇稳定同位素和罾口河剖面孢粉数据进一步表明,4.5-4.3ka cal BP时研究区气候出现变冷变干的趋势,4.3-4.2ka cal BP逐渐好转,推测这一气候波动变化过程可能是对“4.2ka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牡蛎礁 4.2ka事件
下载PDF
The Gutian Invasion in the Middle East as a Possible Anthropogenic Trigger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4.2 ky Event
6
作者 Tomasz J.Szczesny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9年第9期336-359,共24页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 current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humans, especially by anthropogenic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It is justifiab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threats for life on the plane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 current global warming is caused by humans, especially by anthropogenic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It is justifiab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threats for life on the planet and human civilization. However, since millennia humans have been changing the climate locally and globally. Especiall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people have been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albedo of the planet. The cooling of the climate that took place since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and lasted until the onse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orresponds better with the growth of human population than with any other factor. The current global warming threatens with drought, hunger, migrations and inundation of coastal areas. However, throughout the human history, it was the cooling that was related to drought and hunger. The cooling and drought that occurred about 4.2 thousand years ago (the 4.2 ky event) were the most severe. It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all Neolithic civilizations. Its reason is still not explain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hypothesis how people could unwillingly cause change in monsoons’ strength and direction as well as global climate catastrophe that occurred 4.2 thousand years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 ky event Global Warming MONSOONS Global Cooling Neolith
下载PDF
长江下游4.2 kyr BP事件年代学讨论
7
作者 王晓翠 蒋玉波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全球古气候与古文明的研究表明,4.2 kyr BP前后的突变事件可能与文明的衰落关系密切。然而,4.2 kyr BP古气候事件的冷暖及干湿性质还存在争议,导致其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衰落的关系并不明确。为了探究争议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已发表的... 全球古气候与古文明的研究表明,4.2 kyr BP前后的突变事件可能与文明的衰落关系密切。然而,4.2 kyr BP古气候事件的冷暖及干湿性质还存在争议,导致其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衰落的关系并不明确。为了探究争议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已发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包含该事件前后年代的古环境研究文献。通过分析发现:对4.2 kyr BP事件性质等认定不清晰主要是由对年代框架认定的不准确造成的。由于年代框架出现的问题,所得出的4.2 kyr BP事件与良渚文化衰落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今后我们需要更多建立在可靠年代基础上的相关研究,以解决良渚文化灭亡与4.2 kyr BP事件关系这一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4.2 kyr BP事件 年代问题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年纹层石笋记录的YD与8.2ka事件转型模式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权 刘殿兵 +1 位作者 汪永进 邓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0-1148,共9页
基于青天洞两支年纹层石笋QT16和QT40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Younger Dryas(YD)和8.2 ka期间季风突变细节过程。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强度在YD和8.2 ka事件内部并不稳定。在年层时标控制下,季风强度在YD早期最弱,随后缓慢上升,其间叠... 基于青天洞两支年纹层石笋QT16和QT40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Younger Dryas(YD)和8.2 ka期间季风突变细节过程。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强度在YD和8.2 ka事件内部并不稳定。在年层时标控制下,季风强度在YD早期最弱,随后缓慢上升,其间叠加三次百年尺度次级振荡;在8.2 ka期间,季风强度整体较弱,内部出现一次持续40 a左右的强季风事件,曲线形态类似"W"结构。运用"方差法"和"RAMPFIT"法分析显示,在两事件开始,季风衰减均表现出缓慢特征(转型时间占据事件整体历时的40%~50%),但在结束期间季风迅速增强,相似变化模式得到了同区其他石笋记录的支持。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对比发现,尽管高、低纬气候在两事件结束时段变化特征基本类似,但在两事件开始,亚洲季风衰减过程却显著长于北高纬气温变化。与低纬记录对比显示,热带水文变化在两事件开始阶段均表现出与亚洲季风基本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亚洲季风的突变过程可能具有鲜明的低纬特色。这些细节差异若得到更多高分辨率地质记录验证,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亚洲季风对突变事件的响应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纹层石笋 亚洲季风 YD事件 8.2ka事件 转型模式
下载PDF
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2
9
作者 夏正楷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7-674,共8页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 ,4kaB .P .前后是我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异常洪水事件的出现与当时的降温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变冷引发的相对湿度加大和降雨量增多可能是造成这次异常洪水事件的主要原因。出现于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黄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和下游的黄淮海平原 ,异常洪水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导致这些地区早期文明的衰落 ;而位于我国地貌大势二级阶梯与一级阶梯之间的中原地区 ,尽管洪水也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 ,但它并没有导致早期文明的衰落 ,恰恰相反 ,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 ,通过与洪水的争斗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洪水事件 自然灾害 气候背景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8.2ka BP冷事件”的研究现状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杰 周尚哲 许刘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0-527,共8页
统计了全新世早期气候突变事件'8.2 ka BP冷事件', 并对其触发机制及区域气候响应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从各种气候记录的分布情况来看, 全新世早期的这次冷事件是全球性气候事件, 并非是一种局部气候变冷事件. 全新世早期Agassiz... 统计了全新世早期气候突变事件'8.2 ka BP冷事件', 并对其触发机制及区域气候响应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从各种气候记录的分布情况来看, 全新世早期的这次冷事件是全球性气候事件, 并非是一种局部气候变冷事件. 全新世早期Agassiz和Ojibway阻塞湖在大约8.47 cal ka BP时突然排泄, 可能是造成8.4~8.0 cal ka BP时期北大西洋地区突然降温的主要原因;另外, 8.4~8.0 cal ka BP期间的太阳辐射量减小或太阳活动减弱, 也可能对全新世早期的这次冷事件有一定强化作用. 由于西风带南移和季风环流减弱等原因的影响, 使得这次冷事件区域气候响应有明显的不同, 欧洲的中高纬度地区、东亚地区呈现一种冷干的气候状态;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区降水量减少、风力加强;中美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均以干旱为主;东欧、地中海地区呈现普遍的冷湿气候环境, 亚马逊盆地、智利玻利维亚高原呈现低湿的气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8.2 ka BP冷事件” 气候突变 热盐环流
下载PDF
我国季风区5 ka BP气候事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东 谭亮成 安芷生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468-479,共12页
5.0 ka BP前后全球普遍经历了一次快速的降温事件,对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的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公开发表的有高精度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石笋和湖沼沉积记录,系统回顾了5 ka BP气候事件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这次气候事件... 5.0 ka BP前后全球普遍经历了一次快速的降温事件,对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的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公开发表的有高精度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石笋和湖沼沉积记录,系统回顾了5 ka BP气候事件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雨表现。这次气候事件在我国季风区不同区域都有记录,其中在季风区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记录的最为清楚,体现为显著的干旱。事件起始于5.6—5.5 ka BP,在5.0 ka BP左右达到峰值,其后快速回升。5 ka BP气候事件对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太阳辐射减少导致的赤道辐合带南移和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导致的亚洲夏季风减弱可能驱动了此次气候事件。然而,不同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不同记录在此次事件的表现形式和开始时间有所差异。云南和湖北的泥炭记录显示此次事件为突变事件,发生于4.7—4.9 ka BP,不同于其他地质记录的渐变状态。未来还需加强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华东地区重建涵盖5 ka BP气候事件的有绝对定年的高分辨率可靠降雨记录。进一步厘清这些记录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气候代用指标和记录分辨率的不同以及测年误差导致的,还是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存在着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ka BP事件 降雨表现 文化影响 中国季风区
下载PDF
北部湾北部近岸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及对8.2ka小冷期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向青 梁开 +4 位作者 林进清 张顺枝 潘毅 霍振海 刘雄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614-622,共9页
【目的】北部湾北部是东亚夏季风、印度季风以及蒙古冷高压影响的交汇处,对气候变化敏感,该区沉积物要素在全新世的分布与变化,可反映该区气候波动特征和海岸格局演进之影响因素。【方法】在北部湾北部广西水域依次钻取3孔岩芯并进行粒... 【目的】北部湾北部是东亚夏季风、印度季风以及蒙古冷高压影响的交汇处,对气候变化敏感,该区沉积物要素在全新世的分布与变化,可反映该区气候波动特征和海岸格局演进之影响因素。【方法】在北部湾北部广西水域依次钻取3孔岩芯并进行粒度、矿物、元素、微体古生物测试鉴定以及^(14) C测年,综合分析对比沉积物要素的垂直分布、变化以及响应特征。【结果】全新世孢粉组合为热带-亚热带山地组合。岩芯粒度波动旋回变化,经历了自河床向浅海湾的变迁,沉积物具有陆源性,元素等几乎与沉积旋回细组分同步变化。早期三角洲盆地钻孔显示为盐沼环境;相对晚更新世或者末期,全新世早期沉积物颗粒粗减细增,有机质增幅超过700%。碎屑矿物种类增加,孢粉和硅藻化石逐步丰富,硅藻属种数也保持增加趋势,沉积速率为全新世平均值的1.36~1.85倍,具有风化较强、水沙丰沛、沉积快、物质分配活跃、生物较为繁盛的特点,与邻区全新世中早期气候适宜期相符合。早期气候仍然波动,可辨认出8.2ka小冷期事件的影响,Sr/Ba比值偏低。【结论】研究区作为东亚低纬度季风区海陆过渡界面,其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北部 全新世 8.2ka小冷期 区域响应
下载PDF
洛阳盆地的4.2 ka BP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亮 冯兆东 +5 位作者 冉敏 惠争闯 李开封 李洪彬 刘畅 张样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562,共17页
在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的影响下,世界主要文明和中国境内大部分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断层或崩溃,但中国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却支持了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传承和成功转型,使中国文明得以一脉相承.为探究洛阳盆地这一时期的环境状... 在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的影响下,世界主要文明和中国境内大部分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断层或崩溃,但中国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却支持了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传承和成功转型,使中国文明得以一脉相承.为探究洛阳盆地这一时期的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在AMS^(14)C年代的支持下,基于HZ-1湿地剖面孢粉分析及磁化率和粒度等指标的分析,本文重建了洛阳盆地4990~3890 cal a BP期间自然环境(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历史.自然环境重建结果显示,4990~4330 cal a BP期间气候较干,灰嘴湿地水较浅;4330~4155 cal a BP期间气候湿润,是灰嘴湿地存在的最盛阶段;4155~3995 cal a BP期间气候变干,灰嘴湿地快速萎缩;3995~3890 cal a BP期间气候短暂变湿后再次转干,发育了一层较薄的强风化层后被黄土覆盖.人类活动强度重建结果表明,4990~4330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较弱;4330~4155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有所增加;4155~3995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3995~3890 cal a BP期间人类活动强度再次减弱.用大尺度的视角审视灰嘴记录后,我们发现,在4400~3950 cal a BP时段的亚洲季风减弱期内,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洛阳盆地所在的黄土高原南缘地区确实捕捉到4.2 ka BP气候突变的信号,但二者的干湿状况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弱东亚季风事件较早出现(4400~4100 cal a BP),而黄土高原南缘地区(包括洛阳盆地)的弱东亚季风事件较晚出现(4200~3950 cal a BP).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ENSO由La Ni?a阶段转向El Ni?o阶段有关的赤道太平洋东西方向的热力梯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耦合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4.2 ka BP气候事件 孢粉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五帝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年代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所揭示出类似的“万邦”林立、相互竞争的政治景观及其社会含义,分析了“五帝时代”的可能年代,认为二者在地望、政治景观以及年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基于竞争和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联系,重建了“五帝时代”的气候背景,发现4.5—4.0kaBP阶段,即龙山中晚时期为一明显的降温期,且此降温阶段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该降温期的存在及其广域性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论证了该降温阶段气候变化与“万邦”(酋邦社会)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五帝时代”的年代极有可能相当于龙山时代的中晚期,具体年代为4.5~4.0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时代 龙山时代中晚期 4.5—4.0 ka BP气候事件 中原地区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湖北玉龙洞石笋多指标记录的4.2ka事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白雨洁 吴江滢 +1 位作者 梁怡佳 邵庆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9-972,共14页
利用湖北神农架利川市玉龙洞一支长约400 mm的石笋(TCL),结合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以及灰度等多指标重建了14.4 ka B.P.~2012 A.D.时段十年际分辨率的东亚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该时段内,δ^18O变化范围为-9.5‰^-6.6‰,平均值为-8.48‰... 利用湖北神农架利川市玉龙洞一支长约400 mm的石笋(TCL),结合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以及灰度等多指标重建了14.4 ka B.P.~2012 A.D.时段十年际分辨率的东亚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该时段内,δ^18O变化范围为-9.5‰^-6.6‰,平均值为-8.48‰.该记录与亚洲季风区同时段其他石笋记录重现性良好,说明石笋δ^18O可以较好地反映轨道至千年尺度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结合其δ^13C、 微量元素以及灰度重建了多指标气候变化.石笋δ^13C变化范围是-8.2‰^-3.8‰,围绕均值-5.4‰上下波动,主要存在千年尺度振荡,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覆盖率和土壤CO2产率的变化.石笋TCL的灰度值、Sr/Ca和Ba/Ca比值与δ^13C值在千年尺度波动上对应关系良好,间接指示了与当地水热条件相关的洞穴水文状况变化.石笋灰度与δ^13C值对应关系良好,间接指示了干湿度或降雨量的变化.石笋中Sr/Ca和Ba/Ca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当地降水量控制下土壤淋滤作用变化的影响.TCLδ^18O序列显示"4.2 ka事件"的起止时间段为4.4~4.1 ka B.P.,整体呈现"缓慢开始,快速结束"的结构特征.此时段其δ^13C值偏正,灰度以及微量元素代用指标趋势均呈现低值,这种不同指标间出现的协同变化,说明当时利川地区降水量减少,局域环境明显偏向干冷.文章推测此次干旱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海表温降低,使得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进而引起北半球中低纬度季风减弱并得以在石笋多指标记录中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4.2ka事件 玉龙洞 石笋 多指标
原文传递
The 5.5 cal ka BP climate event, population growth, circumscrip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arliest complex societies in China 被引量:8
16
作者 WU WenXiang ZHENG HongBo +1 位作者 HOU Mei GE Qua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34-148,共15页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y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evolution. China is one of the few regions in the world where the earliest complex society appeared; however, its driving mechanisms rema...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y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evolution. China is one of the few regions in the world where the earliest complex society appeared; however, its driving mechanisms remain unresolved. On the base of available evidence from both archaeology and Holocene climate, in combination with agency theor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multiple areas of China around 5.5 cal ka BP.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population growth, and circumscription, jointly act and cause regional population-resource imbalance and trigger inter-group conflicts and wars. Such competition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some power-pursuing agents to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social leveling mechanism and to become the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leaders, which further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incipient large-scale complex societies. Increase i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during 6.0–5.0 cal ka BP cooling period causes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esource stress and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inter-group competitions, which creates conditions for the legitim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centralized leadership, and finally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persistent institutionalized inequity. Our research result can explain not only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complex society formation, but also two phenomena which cannot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by previous theories, that are, why the earliest complex societies in China emerge around 5.5 cal ka BP, and why they appear simultaneously in multipl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 cal ka BP climate event Population growth CIRCUMSCRIPTION Complex society Driving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新疆托勒库勒湖孢粉记录的4.2kaBP气候事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陶士臣 安成邦 +2 位作者 陈发虎 Kam-biu Liu 唐领余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42,共9页
发生在大约4200年前的一场持续干旱可能是当时史前文明快速衰落的重要推手,这在全球许多区域均有记录,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否存在该事件依然缺乏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分析托勒库勒湖沉积地层的孢粉,发现新疆地区也存在类似4.2 ka BP气候... 发生在大约4200年前的一场持续干旱可能是当时史前文明快速衰落的重要推手,这在全球许多区域均有记录,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是否存在该事件依然缺乏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分析托勒库勒湖沉积地层的孢粉,发现新疆地区也存在类似4.2 ka BP气候事件的记录。4.5—3.8 cal ka BP期间的孢粉谱与前后时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禾本科和蒿属花粉含量快速降低、藜科急剧增加、A/C值降低;区域环境短期内变得极为寒冷-干旱,先前的草原/荒漠草原演化为荒漠。对比也发现,尽管这一事件在不同研究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略有差异,但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目前,关于这次事件的驱动机制仍不清楚,还需在新疆及其他敏感区域开展更多古气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4 2 ka BP气候事件 全新世 托勒库勒湖 新疆
原文传递
北半球72ka BP气候突变事件及其与Toba火山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帅男 陈仕涛 段福才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共7页
72 ka BP左右的强降温事件是末次冰期最大的气候突变事件,且同时期发生了第四纪以来最强的火山喷发———Toba火山喷发,后者在此次强降温事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一直是古气候学界研究的热点。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评价火山喷发... 72 ka BP左右的强降温事件是末次冰期最大的气候突变事件,且同时期发生了第四纪以来最强的火山喷发———Toba火山喷发,后者在此次强降温事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一直是古气候学界研究的热点。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评价火山喷发的环境效应,进一步完善末次冰期突变事件的成因机制。系统回顾深海岩芯、极地冰芯、洞穴石笋、黄土、湖泊等古气候载体的研究成果,这些记录对72 ka BP左右的强降温事件和/或Toba火山喷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从72 ka BP左右的强降温事件和Toba火山喷发的时间上,以及火山喷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机理上看,Toba火山喷发确实对这次强降温事件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这个影响在格陵兰冰芯记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得到了气候模拟的进一步支持。然而,部分低纬海洋记录研究表明,Toba火山喷发前后气候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至少低纬地区的气候不如高纬地区变化明显。古生物研究同时显示出Toba火山喷发并未对其生存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由此可见,72 kaBP左右的强降温事件驱动机制及其对Toba火山喷发的响应程度尚存争议。今后的研究应重视提高气候记录分辨率和探测Toba火山喷发证据的研究,从解剖事件的内部结构特征入手,进而建立气候模式与火山效应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明确"72 ka事件"驱动机制及其对Toba火山喷发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ka事件 成因机制 Toba火山 响应关系
原文传递
沙漠/黄土过渡带6 ka 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贵林 周新郢 +2 位作者 赵克良 杨庆江 李小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4-886,共13页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 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适宜的气候环境阶段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6 ka B.P.以来研究区植被类型经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4个阶段,指示6.0~4.2 ka B.P.气候较为暖湿,为全新世适宜期;4.2 ka B.P.时发生极端干旱事件,之后(4.2~1.1 ka B.P.)气候向干旱化发展;1.1~0.5 ka B.P.,气候经历短暂的湿润期;0.5 ka B.P.之后,气候再次转干。另外,通过统计沙漠/黄土过渡带6~3 ka B.P.考古遗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信息,发现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紧密相关。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量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变化,从而影响依赖水资源的旱作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强弱和考古学文化兴衰。6.0~4.2 ka B.P.降水较多,植被盖度高,毛乌素沙地固定,沙漠/黄土过渡带发育古土壤,并向西北移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旱作农业生产,导致人口增加,遗址点数量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发展。而4.2~3.0 ka B.P.遗址点大幅减少,人类活动规模减小,考古学文化衰退。4.2 ka B.P.极端干旱事件及之后持续的干旱,导致植被退化,毛乌素沙地沙丘活化,沙漠/黄土过渡带向东南方向摆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大范围衰退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带 泥炭花粉记录 4.2 ka B.P. 极端干旱事件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辽宁本溪高分辨率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东亚夏季风“2.8 ka”事件 被引量:7
20
作者 蔡炳贵 李苗发 +4 位作者 王芳 王立胜 王学锋 马志邦 闫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5-764,共10页
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2,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并集成庙洞另一支石笋MD11序列,重建了3.04~2.60 ka B.P.时期辽东地区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该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8 ka事件的详细过程,事件的核心阶段起止... 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2,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并集成庙洞另一支石笋MD11序列,重建了3.04~2.60 ka B.P.时期辽东地区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该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8 ka事件的详细过程,事件的核心阶段起止时间约为2.76~2.66 ka B.P.,中心点位于2.68 ka B.P.,稍微晚于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约2.71 ka B.P.),但是在事件的开始时间上,庙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比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晚了约100年。因此,庙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西南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中显示的缓慢减弱-快速增强模式不同,2.8 ka事件在辽东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中表现为快速减弱-突然增强的变化模式,与太阳活动代用指标一致变化,支持太阳活动是2.8 ka弱季风事件驱动因子的观点。庙洞石笋氧同位素快速响应太阳活动的变化特征,说明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减弱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8 ka事件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