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平山M_(S)4.3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
1
作者 陈婷 孙丽娜 +1 位作者 王晓山 张新东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3期60-66,共7页
为定量分析2022年10月3日平山M_(S)4.3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改进了“区域-时间-尺度”(RTL)算法,提高了与节点距离和时间较近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降低了距离和时间较远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采用改进的RTL算法分别扫描震中V_(RTL)值时间曲线和... 为定量分析2022年10月3日平山M_(S)4.3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改进了“区域-时间-尺度”(RTL)算法,提高了与节点距离和时间较近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降低了距离和时间较远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采用改进的RTL算法分别扫描震中V_(RTL)值时间曲线和区域V_(RTL)值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平山M_(S)4.3地震前震中西部和西南方向地震活动存在平静异常,同时发现2020年2月23日河北平山M_(L)3.5地震前震中南部存在地震平静异常;特征距离和震级下限对V_(RTL)值扫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地震活动复杂地区,特征距离对扫描结果的影响更大。该RTL算法可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变化情况,为弱震区震情跟踪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M_(S)4.3地震 RTL算法 地震活动 异常演化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2018年永清M_(S) 4.3地震前易县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分析
2
作者 刘海 马利军 +2 位作者 宋志刚 韩静 屈曼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3期154-159,共6页
2018年2月12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发生M_(S) 4.3地震,易县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易县地震台DSQ型水管仪和VP型宽频带垂直摆EW向数据记录,采用db4小波变换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管仪EW向小波分解... 2018年2月12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发生M_(S) 4.3地震,易县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选取2017年6月—2018年2月易县地震台DSQ型水管仪和VP型宽频带垂直摆EW向数据记录,采用db4小波变换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管仪EW向小波分解的第6和第7阶细节存在周期为64—256 h的信号,垂直摆EW向小波分解的第5、6、7阶细节中存在周期为32—256 h的信号,均偏离正常动态背景,不属于自然环境干扰,应为河西务断裂正断性质的破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M_(S) 4.3地震 短临异常 首都圈 小波变换 数据分析
下载PDF
2014年4月20日霍山M_S4.3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泽民 黄显良 +3 位作者 倪红玉 张炳 骆佳骥 王琐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2-410,共9页
2014年4月20日安徽省霍山发生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4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首先基于安徽省及周边省份的地震台站资料,采用Hypo2000、CAP和PTD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km;然后采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联合对主震和余震序... 2014年4月20日安徽省霍山发生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4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首先基于安徽省及周边省份的地震台站资料,采用Hypo2000、CAP和PTD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8km;然后采用Hypo2000和HypoDD方法联合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北东向分布,绝大部分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南侧;最后分别采用FOCMEC方法和CAP方法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的反演结果非常接近,节面Ⅰ与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0°/-30°与230°/60°/-160°.此外该地震的椭圆等烈度线呈北东向展布,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构造,认为该地震与北东向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活动有关.已有震源机制解资料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67°,倾角为5°,最小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358°,倾角为4°,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认为该地震是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发生的一次右旋张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MS4.3地震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落儿岭—土地岭断裂 应力场
下载PDF
阜阳M_S4.3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洪德全 赵朋 +2 位作者 倪红玉 张炳 汪小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3-1432,共10页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MS4.3地震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地震成因
下载PDF
综合研究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被引量:9
5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汪小厉 赵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4-1019,共16页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低于多年均值,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附近波动、持续处于高值状态,单台的P波初动总体优势分布明显、振幅比较为一致,均显示霍山MS4.3地震前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一致,为前震序列;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在0.6附近波动,单台的P波初动、振幅比较为紊乱,表明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紊乱,为余震序列,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霍山MS4.3地震前后震源区的震源机制经历了散乱—一致—散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一致性参数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初动 振幅比 霍山M_s4.3地震
下载PDF
2014年安徽霍山M4.3地震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总结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俊 王行舟 +5 位作者 周振贵 李军辉 何康 郑海刚 王雪莹 徐如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9-357,共9页
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4.3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进行了回顾总结。自2013年10月开始,安徽地区小震活跃,相继出现地震条带、地震频度、“霍山地震窗”开窗等3项地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位于震中200km范围内,包括流动重力、流动地磁... 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4.3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进行了回顾总结。自2013年10月开始,安徽地区小震活跃,相继出现地震条带、地震频度、“霍山地震窗”开窗等3项地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位于震中200km范围内,包括流动重力、流动地磁,蒙城台地电阻率、肥东台定点短水准、地下流体等13项。中期阶段,前兆异常月频次不断增加,具有协调性特征;短临阶段,中期异常趋于结束或测值反向,地下流体异常突出,且异常由外围逐渐向震中迁移;临震阶段,异常月频次转折下降。由此可见,霍山地震前异常特征明显,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协调性特征;空间上具有迁移性特征,异常形态具有重复性特征,为地震三要素预测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霍山M4.3地震 “霍山地震窗” 地震前兆
下载PDF
sPL震相在巴东M4.3地震序列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董彦君 王秋良 +1 位作者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1-224,232,共5页
根据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对2017-06-16巴东M4.3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频率-波数(F-K)方法模拟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波形拟合对比,得出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集中在3~4km范围内,误差约... 根据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对2017-06-16巴东M4.3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频率-波数(F-K)方法模拟不同深度下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波形拟合对比,得出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集中在3~4km范围内,误差约为1km,表明在三峡地区利用sPL震相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震相 震源深度 F-K方法 巴东M4.3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20-01-23四川石渠M S4.3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彦明 胡博 +1 位作者 戴勇 张小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2,211,共7页
基于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采用gCAP反演方法解算四川石渠M S4.3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4°、倾角82°、滑动角11°,节面Ⅱ走向42°、倾角79°、滑动角171°;最佳质心深度为9 km... 基于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采用gCAP反演方法解算四川石渠M S4.3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4°、倾角82°、滑动角11°,节面Ⅱ走向42°、倾角79°、滑动角171°;最佳质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为M W4.53。为测试震源机制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地壳速度结构、定位误差和数据质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小。余震序列展布方向为NW向,主要分布在主震偏北东侧附近,发震断层具有向NE倾的趋势。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判断石渠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即长沙贡玛断裂,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渠M S4.3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长沙贡玛断裂 鲜水河断裂带
下载PDF
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2 位作者 王熠熙 吴博洋 彭钊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2-405,I0001,共15页
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首先采用CAP方法确定了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永清地震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52°,62°和-1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0°,55°... 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首先采用CAP方法确定了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永清地震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52°,62°和-1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0°,55°和-35°;廊坊地震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48°,57°和-147°,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99°,63°和-38°。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发震断层。利用近震转换波获得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19 km和13 km。利用双差法对两次地震的主余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两个地震序列的震中均呈NE向分布,余震震源深度均浅于主震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分别集中在17—20 km和12—13 km范围内,两个序列的短轴剖面揭示了震源分布均呈现倾向SE,倾角陡立的特点。将地震序列的分布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进行对比,认为两个序列的水平展布方向与其对应的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走向比较接近,深度分布的高倾角特征也与节面Ⅰ比较相似,因此认为发震断层面均为节面Ⅰ。通过将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的参数和地震序列的分布与区域活动断层的产状性质进行比较,取得了一些关于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重要认识:①永清MS4.3地震和廊坊MS3.0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上地壳的先存正断裂-河西务断裂,不排除与中下地壳的新生构造或深大断裂有关;②永清、廊坊地震发生在13—19 km深度上,结合地壳结构、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流变结构等资料,推测该深度范围可能是廊固凹陷的壳内脆性-韧性转换区域,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有利构造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MS4.3地震 廊坊MS3.0地震 震源参数 发震构造 脆韧性转换带
下载PDF
2014年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俊 黄显良 +5 位作者 刘朝君 李军辉 何康 郑海刚 王雪莹 杨源源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总结了流体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在时间上,流体异常具有配套性、阶段性特征,震前11个月异常月频次逐渐增加;震前3个月异常月频次加速上升,进入临震阶段,震前1.5个月,... 通过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总结了流体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在时间上,流体异常具有配套性、阶段性特征,震前11个月异常月频次逐渐增加;震前3个月异常月频次加速上升,进入临震阶段,震前1.5个月,部分异常结束,异常月频次转折下降;在空间上,流体异常主要集中在震中200km范围内,且外围流体异常主要表现为趋势上升或低值,震中附近流体异常表现为突升。震前流体异常还与测项有关,水温、水化测项映震效果较好,水氡、氢气突升异常短临意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MS4.3地震 流体异常 迁移 加速性
下载PDF
永清M_S 4.3地震前永清井水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艳 何案华 +3 位作者 邓卫平 戴应洪 吕文青 王会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6期173-180,共8页
2017年12月永清井观测温度急剧下降,采用该井水温、水位多年观测数据,从仪器测量原理及精细温度梯度测量出发,结合井孔资料,认为该变化为永清M_S 4.3地震(井震距<30 km)发生前的异常信息。利用正弦累加模型计算温度异常持续时间和幅... 2017年12月永清井观测温度急剧下降,采用该井水温、水位多年观测数据,从仪器测量原理及精细温度梯度测量出发,结合井孔资料,认为该变化为永清M_S 4.3地震(井震距<30 km)发生前的异常信息。利用正弦累加模型计算温度异常持续时间和幅度,发现该异常变化存在2个周期:(1)周期42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4212℃;(2)周期16.77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1862℃。分析认为,区域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使含水层渗透性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井下温度传感器安放处水温。地震发生后近距离观测到水温异常变化尚属首次,利用模型对变化时间与幅度进行量化提取,可为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提供经典震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清井 永清MS4.3地震 水温异常
下载PDF
2021年滦州M_(S)4.3地震和2015年昌黎M_(S)4.2地震震源参数及构造意义研究
12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王熠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81-1287,共7页
基于京津冀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其M_(S)3.3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深度,结合双差定位法获得2个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结果,对发震构造及成因关联开展分析... 基于京津冀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其M_(S)3.3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深度,结合双差定位法获得2个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结果,对发震构造及成因关联开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滦州M_(S)4.3地震的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11°、85°、168°,节面Ⅱ分别为302°、78°、5°,震源错动类型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8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昌黎M_(S)4.2地震及M_(S)3.3余震的节面Ⅰ分别为189°、68°、161°及190°、61°、170°,节面Ⅱ分别为286°、72°、23°及285°、81°、29°,震源错动类型同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10.5 km,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呈NNE向,短轴剖面显示断层面倾角近垂直,认为其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2)基于滦州M_(S)4.3地震、昌黎M_(S)4.2地震及滦州M_(S)7.1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3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上地壳先存断裂,而可能与震源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即壳内包体现象是孕育这些地震的共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州M_(S)4.3地震 昌黎M_(S)4.2地震 滦州M_(S)7.1地震 发震构造 低速层
下载PDF
2017年6月16日湖北秭归M_S4.3地震成因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伟 储日升 王烁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42,共15页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湖北省秭归县发生M_S4.3地震(震中位置31.06°N, 110.48°E)。此次地震导致当地160多间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1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震区中危岩体出现一定程度破坏。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将...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湖北省秭归县发生M_S4.3地震(震中位置31.06°N, 110.48°E)。此次地震导致当地160多间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1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震区中危岩体出现一定程度破坏。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将有助于了解其震源特征和发震机制。本文首先获取了震中距在3°以内的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三分量数据,然后利用FK(Frequency wavenumber)方法计算了在不同深度下Crust2.0模型和改进的1-D模型的格林函数,分别使用Cut And Paste(CAP)方法反演得到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并采用基阶Rayleigh波振幅谱进一步约束了质心深度。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68°/59°/163°;节面Ⅱ:166°/75°/32°,最佳矩震级为M_W4.3,最佳深度约为5 km。对比2013年巴东地震、 2014年秭归地震以及2011年湖北阳新—江西瑞昌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余震信息,此次地震有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但要判断成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CAP反演 水库地震 2017年秭归M_S4.3地震
下载PDF
匹配定位方法在2014年霍山M_(L) 4.3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14
作者 汪小厉 周冬瑞 +1 位作者 刘泽民 李玲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259-261,共3页
1研究背景安徽“霍山地震窗”(31°-31.9°N,115.7°-116.5°E)(下文简称霍山窗)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地处地质构造复杂的北大别地区。从地震活动性来看,历史上安徽省共发生23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9次发生在霍山窗地区,包括2... 1研究背景安徽“霍山地震窗”(31°-31.9°N,115.7°-116.5°E)(下文简称霍山窗)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地处地质构造复杂的北大别地区。从地震活动性来看,历史上安徽省共发生23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9次发生在霍山窗地区,包括2次6级以上地震。自1970年有小震记录以来,该区域内小震活动频繁。郑兆苾等(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霍山窗内M_(L)≥1.0地震3月累积频次(≥40次)异常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定位方法 霍山M_(L)4.3地震序列 遗漏地震检测
下载PDF
2021年滦州M_(S)4.3地震地磁场同震异常变化分布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15
作者 张海洋 赵慧琴 李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6期41-49,共9页
基于2021年滦州M_(S)4.3地震前后16 d内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经地磁场的日变通化改正、长期变化改正及差值计算后,获得了震中区域地磁场同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滦州地震地磁场同震变化总体较小,可能与震中区域地壳介质较为破碎、不易积... 基于2021年滦州M_(S)4.3地震前后16 d内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经地磁场的日变通化改正、长期变化改正及差值计算后,获得了震中区域地磁场同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滦州地震地磁场同震变化总体较小,可能与震中区域地壳介质较为破碎、不易积累较大地壳应力有关。震中位于地磁场水平矢量方向变化的转向区及幅值变化的弱化区,并在震中附近分布有地磁总强度、地磁偏角、地磁倾角的“0”变线。地磁场同震异常变化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宁河—昌黎断裂和滦县—乐亭断裂基本控制着地磁场异常变化的分布,围绕两条断裂交会处,地磁场异常变化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宁河—昌黎断裂和滦县—乐亭断裂的相互作用导致应力场变化的非均匀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区 滦州M_(S)4.3地震 流动地磁观测 同震地磁场变化
下载PDF
基于新浪微博的2022年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分析
16
作者 胡越 王卓 方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舆情传播生命周期通常为震后48小时,震后舆情传播信息广度通常呈双峰分布,官方与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更易推动舆情事件热度多峰的形...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M_(S)4.3地震舆情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舆情传播生命周期通常为震后48小时,震后舆情传播信息广度通常呈双峰分布,官方与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更易推动舆情事件热度多峰的形成,政府与自媒体的介入可有效稳定网友情绪并提升网友情绪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4.3地震 网络舆情 新浪微博 数据分析
下载PDF
2023年2月5日、11日三水3.2和河源4.3级地震广东地区同震效应对比分析
17
作者 陈贵美 谭争光 +1 位作者 刘锦 王小娜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50-155,共6页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 2023年2月5日和11日广东三水、河源相继发生了3.2和4.3级地震,震后整理发现广东地区的重力、部分地倾斜、水位等记录到了同震响应波或水震波。分析了地形变、地下流体学科观测资料同震波形的表现形态及特征。从各仪器记录曲线来看,在同震响应后基本能快速恢复到震前正常观测形态,证明了广东省内地球物理观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各观测仪器地震同震响应和记录能力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2次地震对广东省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3.2级地震 河源4.3地震 地球物理观测 同震效应
下载PDF
广东佛山3.2级地震和广东河源4.3级地震应急处置及分析
18
作者 王挺 李普春 +2 位作者 陈修吾 黄恩钊 金世红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95-106,共12页
广东佛山3.2级地震和河源4.3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是对广东省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和震区所在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次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得以高... 广东佛山3.2级地震和河源4.3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是对广东省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和震区所在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次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得以高效、有序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全面总结分析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建议,为广东省今后的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3.2级地震 河源4.3地震 地震灾害 应急处置
下载PDF
2023年广东河源4.3级和东源4.5级地震余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特征
19
作者 姜喜姣 林庆西 +2 位作者 陈修吾 朱腾 梁明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短短25天之后,东源县又发生4.5级地震。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为了深入研究主震震源特性、余震序列空间分布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文中分析了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 2023年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发生4.3级地震,短短25天之后,东源县又发生4.5级地震。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为了深入研究主震震源特性、余震序列空间分布以及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和成因机理,文中分析了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并利用gCAP方法和FOCMEC方法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河源4.3级地震是一次正走滑型地震事件,余震分布呈椭圆形,P轴方位为NW向,倾伏角较为直立,与峡谷及大坝区的应力场特征一致,判断其可能受控于多条断裂,并受水体重力影响,是一次正常的应力释放过程。东源4.5级地震发震于库盆西侧区域,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NNW—SSE向的线性展布特征,判断其发震断层走向为SSE向,倾角近直立;P轴方位为NWW向,倾伏角近水平,这和锡场区西侧应力场特征一致。库盆西侧是自2019年以来发生显著地震活动的新震区,和相邻的锡场区具有众多相似性,判断两个区域可能存在同一条隐伏的“北45o西向的顺河断裂”,由于库水渗透活动自北向南延伸,从而诱发锡场区和库盆西侧接连发生较强的地震活动。两个区域均处于早期孕震阶段,结合峡谷及大坝区的老震区特点,需重点关注两个新震区未来的应力场变化特征以及强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4.3地震 东源4.5级地震 余震分布 震源机制解 FOCMEC方法 gCAP方法
下载PDF
2017年6月湖北秭归M4.3、巴东M4.1级地震震害调查及思考
20
作者 陈新强 廉超 +1 位作者 孔宇阳 兰景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89,共6页
秭归M4.3级、巴东M4.1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极震区烈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Ⅶ度;对震区的房屋建筑震害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震区典型的震害包括土坯房墙体贯通开裂、石块墙单面垮塌、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贯通开裂等;... 秭归M4.3级、巴东M4.1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极震区烈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Ⅶ度;对震区的房屋建筑震害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震区典型的震害包括土坯房墙体贯通开裂、石块墙单面垮塌、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贯通开裂等;对震区总体震害做了简要介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房屋结构形式,对房屋损伤原因做了初步分析。本文就震区所处的地形地貌和房屋结构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村镇选址、农户房屋结构形式和建设模式提出建议,供相关行业人员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M4.3地震 巴东M4.1地震 房屋结构破坏 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