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1
作者 秦玉环 吉太行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8期588-592,共5页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同期院内进行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颈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比研究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2组研究对象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符合率为67%,头颈CTA符合率为79%;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呈升高趋势,且快于对照组,闭塞患者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均慢于对照组;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呈延长趋势,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呈降低趋势,且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达峰时间、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长于对照组、轻度、中度狭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低于对照组、轻度、中度狭窄(P<0.05)。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头颈CTA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8,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颈CTA检查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狭窄符合率均较高,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头颈CTA均可评估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头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鲁雪红 王伟 刘文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16例,均进行CTA检测并进行脊柱3D重建,并以影像学结果指导实施脊柱侧弯畸形术。统计不同CT后处理...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对脊柱侧弯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16例,均进行CTA检测并进行脊柱3D重建,并以影像学结果指导实施脊柱侧弯畸形术。统计不同CT后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的满意程度,分析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并测量手术前后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结果CTA+3D脊柱重建处理方式对脊柱侧弯患者病变显示情况更好,满意度高于其他处理方式;术前评估椎体与主动脉安全性与手术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主弯角度、后凸角度、Cobb角均小于手术前(P<0.05)。结论CTA与脊柱3D重建联合检测脊柱侧弯畸形术前患者可评估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脊柱3d重建 脊柱侧弯畸形术
下载PDF
不同碘浓度对比剂对胸腹主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蒲维荣 齐伟伟 +3 位作者 程赛明 奚娟 杨呈伟 黄连军 《大医生》 2022年第11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碘浓度对比剂(CM)对胸腹主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相关影像检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10月上海德达医院收治的60例行胸腹主动脉CT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碘浓度对比剂(CM)对胸腹主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相关影像检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10月上海德达医院收治的60例行胸腹主动脉CT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碘浓度CM分为试验组(采用碘美普尔400 mgI/moL)和对照组(采用碘海醇350 mgI/mol),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CTA检查结束后行图像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各血管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2分,且试验组患者各血管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主动脉弓、T_(8)水平胸主动脉、L_(2)水平腹主动脉、双侧肾动脉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TA检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0 mgI/mol碘美普尔的较高碘浓度CM能提高临床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与CT值,且并未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浓度 对比剂 胸腹主动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山 朱曼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3期1431-1432,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HI分型、病灶位置。结果:62例患者经DSA诊断共确诊50例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HI 48例(96.00%)较对照组41例(82.00%)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8.23±1.03)mm~2,病灶数量为(2.56±0.44)个,CT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10.38±1.17)mm~2,病灶数量为(2.48±0.37)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1)。结论:CT、DW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但MRI能够明显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出血性脑梗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程银铸 冯承哲 王春林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9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以DSA作为&...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检查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确诊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以DSA作为"金标准",对比MRI、CT单独与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临床价值。结果: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确诊多发性脑梗死,MRI、CT联合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准确率97.00%(194/200)高于MRI 80.00%(160/200)、CT 75.50%(151/200)单独诊断(P<0.05);200例患者均经DSA诊断,基底节区病灶178个,脑室旁病灶67个,额叶病灶122个,顶叶病灶91个,丘脑病灶63个,颞叶病灶45个,小脑病灶52个,MRI、CT联合诊断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顶叶、丘脑、颞叶、小脑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诊断(P<0.05);MRI、CT联合诊断平均病灶检出数较单独诊断多,病灶大小较单独诊断小(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查能提高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尤其是病灶较小患者检查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早期针对性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脑梗死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对脑梗塞患者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飞 《甘肃医药》 2020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X-CT)对脑梗塞(CI)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我院CI患者139例。均行MRI、X-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MRI、X-CT单独与联合检...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X-CT)对脑梗塞(CI)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我院CI患者139例。均行MRI、X-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MRI、X-CT单独与联合检查CI的检出率、平均病灶检出数及大小。结果:139例患者均经DSA检查确诊,发病时间<24h患者,MRI联合X-CT诊断检出率较MRI、X-CT单独诊断高,发病时间24~72h患者,MRI联合X-CT诊断检出率较MRI、X-CT单独诊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72h患者MRI、X-CT检查、联合诊断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MRI联合X-CT诊断平均病灶检出数较MRI、X-CT单独检查多,最小病灶直径较MRI、X-CT单独检查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联合X-CT诊断CI检出率较高,且能提高病灶检出数,发现微小病灶,可为临床早期确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脑梗塞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颈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与颅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
7
作者 朱利伟 单婷婷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4年第4期14-16,20,共4页
目的探析头颈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CTA)、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疑似... 目的探析头颈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CTA)、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疑似脑动脉狭窄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联合CTA和颅脑MRA,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为参照,对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头颈联合CTA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颅脑MRA,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头颈联合CTA、颅脑MRA的阳性预测值、狭窄程度符合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头颈联合CTA与颅脑MRA均可对脑动脉狭窄进行有效诊断,并对脑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进一步诊断,但头颈联合CTA相比颅脑MR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将其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低辐射剂量下不同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多维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薛刚 徐大强 庄德才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3期50-55,共6页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CTA)低辐射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和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多维影像特征。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根据低辐射剂量下重建算法的不同将其分为FB...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CTA)低辐射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和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算法对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及多维影像特征。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根据低辐射剂量下重建算法的不同将其分为FBP组和IMR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图像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指标。结果:IMR组诊断符合率(93.33%)高于FBP组,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4,P<0.05);IMR组腘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股动脉近端、髂动脉分叉及主动脉分叉的血管内CT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显著升高,噪声显著降低,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血管内CT值)=2.517,t=1.942,t=3.899,t=4.262,t=4.311;tCNR=6.663,t=6.897,t=9.227,t=8.872,t=8.535;tSNR=5.776,t=6.029,t=8.479,t=8.176,t=7.985;t_(噪声)=-14.319,t=-11.057,t=-28.305,t=-18.531,t=-20.995;P<0.05);IMR组小腿段、股-腘动脉段及主-髂动脉段的血管对比度、噪声、伪影、诊断信心评分显著升高,与F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对比度)=11.006,t=10.242,t=14.182;t_(噪声)=16.990,t=15.234,t=10.972;t_(伪影)=9.406,t=16.892,t=8.813;t诊断信心=8.320,t=6.743,t=10.453;P<0.05)。结论:低辐射剂量下IMR重建算法与FBP比较,对下肢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更高,CTA多维影像的质量更好,对临床早期诊治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有着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辐射剂量 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 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诊断价值 影像特征
下载PDF
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勇 胡容 +4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余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中段)和静脉(颈内静脉、乙状窦、上矢状窦)的CT值和峰值时间,计算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平均峰值时间及两者之差;对比不同性别、BMI(<18.5 kg/m2、18.5~23.9 kg/m2、>23.9 kg/m2)、体质量(<60 kg、60~80 kg、>80 kg)患者之间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研究中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91±0.78)、(6.61±1.40)、(1.52±1.43)s;动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1.77±3.09)s,静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8.76±3.68)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为(6.99±1.01)s;按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男性主动脉弓峰值时间、动脉系统峰值时间、静脉系统峰值时间、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分别为(20.65±3.61)、(22.55±2.83)、(29.90±3.13)、(7.36±0.90)s,女性分别为(19.00±3.05)、(20.56±3.15)、(26.99±3.83)、(6.44±0.9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BMI和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动静脉峰值时间差相近,动静脉峰值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女性峰值时间更早,动静脉循环时间更短外,不同体质量、不同BMI之间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临床应用切实可行,最佳动脉期与最佳静脉期间隔时间为6.9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脑血管循环时间 4d⁃CTA 头颈血管CT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莲 王珅 +2 位作者 朱桂杰 龚媛媛 刘东昭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影像科检查的122例心率波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大螺距扫描组(行大螺距双期模式头颈... 目的:分析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心率波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影像科检查的122例心率波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大螺距扫描组(行大螺距双期模式头颈心CTA一站式扫描)和常规扫描组(行头颈CTA减影扫描和冠状动脉CTA扫描),每组61例。比较两组CTA检查图像的主观评分、头颈CTA检查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以及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CTA检查图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扫描组头颈CTA检查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标准偏差(SD)指标均高于大螺距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8,t=13.613,t=15.888;P<0.05)。常规扫描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的CNR、SD高于大螺距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3,t=7.821;P<0.05)。大螺距扫描组对比剂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低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96,t=15.575,t=29.132;P<0.05)。结论:大螺距双期模式下行头颈和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心率波动患者中具有应用可行性,而较低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即可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大螺距双期模式 心率波动 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 头颈血管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1
作者 钟梦洁 朱铠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0期90-94,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ICV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疑似ICV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和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60例疑似ICVD患者经DSA诊断为ICVD的有48例,非ICVD的有12例。MRA诊断ICVD的准确率为96.67%,高于CT诊断的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诊断ICVD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SA诊断的48例确诊为ICVD的患者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脑梗死22例,颈动脉狭窄9例;MR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及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疑似ICVD患者的检查中,MRA和CT检查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MRA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性更高,在临床对ICVD患者中更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缺血性脑血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下载PDF
头颅CTA及DS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
12
作者 宋鑫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9期1092-1094,共3页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 目的:对比和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实施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CTA检查及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漏诊原因,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不同部位、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符合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CT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89.80%,DSA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5.92%,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0.089、0.154、0.102、0.200、0.061,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分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0.042、0.051、0,P>0.05);CTA图像质量优于DSA,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7、1.480、0.901,P>0.05)。结论:头颅CTA及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均较高,均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漏诊率,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提高疾病确诊率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DUS、CTA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DSA的一致性分析
13
作者 程任捷 王伟 +1 位作者 唐文成 李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DUS、 CTA、DSA检查。查看并对比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Kappa分析CDUS、 CTA单独及联合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的效能。结果 在1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对象中,经CDUS检查证实有117例存在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CTA检测出94例,DSA检测出40例,CDUS、CTA及DSA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在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共检测出80块斑块,CDUS、 CTA及DSA之间不规则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致性分析,CTA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不规则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CDUS,联合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高于CTA、CDUS单独诊断。结论 通过与DSA检查结果对比,CDU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具有一定一致性,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程度 斑块形态 一致性
下载PDF
对腹壁上动脉穿腹直肌点的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定位及其意义
14
作者 张佳琦 张金明 +1 位作者 陈宇宏 冀晨阳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通过应用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对腹壁上动脉进行定位,以评估乳房再造术后其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5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建立坐标系,以脐为原点,平脐水平线为X轴,脐垂直线为Y轴。... 目的通过应用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对腹壁上动脉进行定位,以评估乳房再造术后其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5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建立坐标系,以脐为原点,平脐水平线为X轴,脐垂直线为Y轴。在上述坐标系中定位腹壁上动脉穿腹直肌点(下简称穿肌点)的位置。结果50例患者在CT检测下共发现392个穿肌点,平均每例7.84个穿肌点。第1象限的穿肌点横轴主要分布在1.45-5.47cm,纵轴主要分布在2.52-16.38cm。第2象限的穿肌点横轴主要分布在2.02-6.80cm.纵轴主要分布在2.30-14.46cm。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腹壁上动脉穿肌点的定位可以避免术中切取多余的腹直肌,对减少腹壁供区的并发症有很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乳房再造术 腹壁上动脉 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原文传递
颅脑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估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马乃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64-667,共4页
目的 分析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04月-2023年04月就诊的12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血管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 目的 分析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04月-2023年04月就诊的12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血管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 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120例疑似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09例,非颅内动脉瘤的有11例;经Kappa检验显示,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Kappa值为0.598,一致性较好;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的灵敏度为92.66%,特异度为18.18%,阳性预测值为98.06%,阴性预测值为52.94%;脑血管造影检查瘤体长轴、短轴以及瘤颈宽与颅脑CT血管成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4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刘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血管造影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结合4D-CTA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帆 徐缓 +1 位作者 李运祥 成亚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36-38,共3页
目的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结合4D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4D-CTA)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到医院就诊MCA闭塞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脑CTP结合4DCTA检查。统计MCA闭... 目的 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结合4D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4D-CTA)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到医院就诊MCA闭塞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脑CTP结合4DCTA检查。统计MCA闭塞患者闭塞侧及对侧脑灌注参数,统计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开放及未开放灌注参数相对值,统计侧支循环开放患者Willis环及软脑膜吻合支灌注参数相对值。结果 MCA闭塞患者闭塞侧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最大峰值时间(TTP)高于对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低于对侧(P<0.05);侧支循环开放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高于未开放组(P<0.05);侧支循环开放患者中Willis环组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低于软脑膜吻合支组(P<0.05)。结论 320排全脑CTP结合4D-CTA检测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开放者rCBF、rCBV高于未开放组,其可用于评估MCA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4d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动脉血管闭塞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双低剂量CT主动脉血管造影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振华 黄钰坚 +3 位作者 方挺松 曹贤东 李均洪 柯祺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71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在64排螺旋CT应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进行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把佛山市中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需行CT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双低组,每组40例。... 目的探讨在64排螺旋CT应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进行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把佛山市中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需行CT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双低组,每组40例。常规组120 kV,200 mA,对比剂80 mL、注射速率5.0 mL/s;双低组100 kV,244 m A,对比剂0.75 m L/kg、注射速率5.0 mL/s。比较两组患者碘对比剂的使用量、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内碘对比剂的强化程度、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主动脉CTA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双低组患者的主动脉升部、降部、腹腔干、肾动脉水平处腹主动脉、左髂总动脉内所测量的CT值分别为(486.5±88.6) Hu、(460.3±82.7) Hu、(447.4±79.2) Hu、(459.0±86.8) Hu、(454.4±77.9) Hu,常规组对应测量部位的CT值分别为(446.0±46.0) Hu、(420.0±62.3) Hu、(407.9±49.6) Hu、(414.1±73.7) Hu、(409.5±77.2) Hu,双低组的CT值较常规组高约1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部位小动脉的显示双低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其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分别为(4.5±0.5)分和(4.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和对比剂使用量分别为(9.63±1.05) mGy、(609.5±52.5) mGy·cm、(9.1±0.8) mSv和0.75 mL/kg,常规组对应值为(13.08±1.38) mGy、(820.9±68.5) mGy·cm、(12.3±1.0) mSv和80 mL/kg,双低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采用双低剂量行主动脉血管造影的方法可行,其能显著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且对小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主动脉血管造影 小动脉 低辐射剂量 低对比剂剂量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世宾 杨华 +3 位作者 陈益民 韩锋 徐卡娅 汪春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 目的探讨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巨大脑膜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27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D-CTA,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据此制定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及需要保护的毗邻血管神经。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据此制定手术方案,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出血平均175 ml,3例术后轻偏瘫,1例瘤腔内出血2,3例恢复良好。结论在颅内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生长侵袭方向及其与相邻血管、骨性解剖标志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脑膜瘤 多排三维螺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下载PDF
MRI与MS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丽 谭红艳 宋有文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10~2018-10到医院就诊胰腺癌患者86例,其中胰周血管侵犯63例,无血管侵犯2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MSCT血...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SCTA)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10~2018-10到医院就诊胰腺癌患者86例,其中胰周血管侵犯63例,无血管侵犯2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与MSCT血管造影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检查胰周血管受侵犯的诊断效能、对不同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情况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准确度高于MRI(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1~4等级血管侵犯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血管侵犯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A检测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胰腺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