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变暖减缓期陆地地表气温变化特征和CMIP5多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金海 詹丰兴 +1 位作者 祁莉 王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2000年后全球气温的增温率显著下降,全球进入变暖减缓期。本文基于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2000年后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变暖的减缓特征,评估了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试验多模式对全球变暖减缓的模拟及未来气温变化预估。结果表明,2000年后全球陆地平均地面气温的增温率大幅下降至0.14°C(10 a)-1,仅为1976~1999年加速期增温率的一半。全球陆地13个区域中有9个地区的增温率小于2000年前,4个地区甚至出现了降温。其中以欧亚中高纬地区最为特殊。加速期(1976~1999年)增温率达到0.50°C(10 a)-1,为全球陆地最大,2000年后陡降至-0.17°C(10 a)-1,为全球最强降温区,为全球变暖的减缓贡献了49.13%。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依赖,减缓期冬季增温率下降了-2.68°C(10a)-1,而秋季升高了0.86°C(10 a)-1,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CMIP5多模式计划中仅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和MRI-ESM1模式在RCP8.5下的模拟较好地预估了全球及欧亚中高纬地区在2000年后增温率的下降以及欧亚中高纬秋、冬温度的反位相变化特征。BCC-CSM1.1在RCP2.6情景下预估欧亚中高纬地区2012年后温度距平保持在1.2°C左右,2020年后跃至2°C附近振荡。而MRI-ESM1在RCP8.5情景下预估的欧亚中高纬度温度在2030年前一直维持几乎为零的增温率,之后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减缓 欧亚中高纬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平均环流场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田亮 江志红 陈威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0-392,共13页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5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5)提供的30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的夏季逐月环流场资料及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泰勒图及各种评估指标,探讨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 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Phase 5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5)提供的30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的夏季逐月环流场资料及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泰勒图及各种评估指标,探讨全球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平均大气环流场的模拟能力,寻求具有较好东亚夏季环流场模拟能力的气候模式。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模式能够模拟出东亚夏季平均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CMIP5模式的总体模拟能力较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3)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CMIP5模式对东亚大部分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的模拟偏差在6 h Pa以内。2)模式对不同层次环流场的模拟能力存在差异,500 h Pa高度场的模拟能力最强,其次为100 h Pa高度场、850 h Pa风场,SLP场最弱;对东亚夏季主要环流系统的模拟对比发现,模式对印度热低压及东伸槽强度指数的模拟能力最好。3)综合CMIP5模式对东亚夏季各层次平均环流场以及主要环流系统的模拟能力,发现模拟较好的5个模式为CESM1-CAM5、MPI-ESM-MR、MPI-ESM-LR、MPI-ESM-P和Can ESM2。4)相对于单一模式,多模式集合平均(MME)模拟能力较强,但较优选的前5个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能力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模拟 东亚大气环流 模式评估 气候模式
下载PDF
GLDAS和CMIP5产品的中国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分析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述文 刘源 +1 位作者 曹帮军 李少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利用GLDAS同化产品和12个CMIP5模式的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的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 利用GLDAS同化产品和12个CMIP5模式的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的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年及RCP4.5辐射强迫情景下50年(2006~2055年)的4个代表性区域夏季耦合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8~2013年期间,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新疆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为夏季中国土壤湿度与降水耦合的最强区域;陆面耦合指数ILH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出现在华北、华南、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发生转折。2006~2055年的平均而言,预估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仍为耦合最强区;与历史时期(1958~2005年)比较,新疆中部和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的耦合指数ILH增大,而广西和广东地区的则减小;对于耦合指数ILH的年代际变化(2006~2055年),2026~2035年间华北最大而华南最小,西北地区变化不大,而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耦合强度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降水耦合 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5) 中国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06-2013年CMIP5模式中国降水预估误差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蓓 戴新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1-994,共14页
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0个模式模拟结果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气候研究机构(CRU)的最新降水格点分析资料比较,评估了三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排放情景下模式集合对2006-2013年中国降水预估误差,结果发现模式间... 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0个模式模拟结果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气候研究机构(CRU)的最新降水格点分析资料比较,评估了三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排放情景下模式集合对2006-2013年中国降水预估误差,结果发现模式间年降水预估在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差异较明显,在沿海地区模式降水估计偏少,在西部和北方大部分地区偏多;冬半年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明显偏多,部分地区甚至偏多一倍以上;夏半年东部季风区降水估计偏少,但西部仍然偏多。模式降水误差随时间变化,夏半年误差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部地区,冬半年在东北南部、华东及华南等地。此外,提高排放情景对年降水量估计影响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的部分地区,加剧了西北模式降水估计偏多程度,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大。El Ni?o与La Ni?a年的模式降水误差分布相似,仅在沿海部分地区和华北北部差异较明显,逐年误差分布特征也与此相似。各种误差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式降水误差可能多来自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积云对流参数化、固体降水物理过程、地形处理及分辨率等。这些误差特征说明,直接使用CMIP5模式集合情景输出资料估计未来降水的方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对其进行评估,以降低潜在用户或决策者们制定未来规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cmip5 RCPs 排放情景 集合预估 误差分析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春季北极涛动影响后期冬季ENSO不对称性的模拟能力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玉琼 陈文 陈尚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454,共20页
根据观测资料的研究指出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对随后冬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对称性。春季AO处于正位相时,它对随后冬季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的影响显著,然而春... 根据观测资料的研究指出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对随后冬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影响具有明显不对称性。春季AO处于正位相时,它对随后冬季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的影响显著,然而春季AO负位相对随后冬季拉尼娜(La Nina)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分析了30个来自CMIP5的耦合模式对春季AO与随后冬季ENSO不对称性关系的模拟能力。30个CMIP5耦合模式中,只有CNRM-CM5和GISS-E2-H-CC模式能较好地抓住春季AO与冬季ENSO的联系。进一步分析这两个模式中春季AO与冬季ENSO的不对称性关系,发现CNRM-CM5模式能较好地再现春季AO与冬季ENSO的非对称关系,即春季AO正(负)位相会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El Nino(La Nina)型海表温度增暖(冷却)。然而,GISS-E2-H-CC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春季AO对随后冬季ENSO的影响是对称的。本文随后解释了CNRM-CM5(GISS-E2-H-CC)模式能(不能)模拟出春季AO与冬季ENSO不对称关系的原因。对于CNRMCM5模式,在春季AO正位相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存在明显的异常气旋和正降水异常,正降水异常通过Gill型大气响应对赤道西太平洋异常西风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异常西风通过激发向东传播的暖赤道Kelvin波对随后冬季El Nino事件的发生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在春季AO负位相年,副热带北太平洋的异常反气旋和负降水异常较弱,导致赤道西太平洋的异常东风不明显,因此,春季AO负异常对随后冬季La Nina的影响不显著。所以,CNRM-CM5模式能够较好地抓住春季AO对随后冬季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影响。相比之下,对于GISS-E2-H-CC模式,春季AO正(负)位相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存在显著的正(负)降水异常,通过Gill型大气响应在赤道西太平洋激发出明显的异常西(东)风从而影响随后冬季的El Nino(La Nina)事件。因此,在GISS-E2-H-CC模式中,春季AO对随后冬季ENSO具有对称性影响。另外,模式捕捉春季AO对随后冬季ENSO非对称性影响的能力与模式对春季AO空间结构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北极涛动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不对称性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MIP5 Earth System Models in Reproducing Leaf Area Index and Vegetation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6
作者 鲍艳 高艳红 +9 位作者 吕世华 王青霞 张少波 许建伟 李瑞青 李锁锁 马迪 孟宪红 陈昊 常燕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6期1041-1060,共20页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 The abilities of 12 earth system models(ESM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CMIP5) to reproduce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models tend to overestimate the observed leaf area index(LAI)and vegetation carbon above the ground,with the possible reasons being overest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precipitation.The model simulations show a consiste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observed LAI over most of the TP during the reference period of 1986-2005,while they fail to reproduce the downward trend around the head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shown in the observation due to their coarse resolutions.Three of the models:CCSM4,CESM1-BGC,and NorESM1-ME,which share the same vegetation model,show some comm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ir simulations according to our analysis.The model ensemble indicates a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but overestimated land coverage,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1.48%per decade) for tree coverage an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0.58%per decade) for bare ground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5.No significant sign of variation is found for grass.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in representing the observed mean state,seasonal cycle,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 model ranking method was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simulated LAI.INMCM4,bcc-csm-1.1m,MPI-ESM-LR,IPSL CM5A-LR,HadGEM2-ES,and CCSM4 were ranked as the best six models in reproducing vegetation dynamics among the 12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vegetation cover earth system model(ESM)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DGVM)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CMIP5模式对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指标的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佳瑞 牛自耕 +2 位作者 冯岚 姚瑞 陈鑫鑫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7-1904,共18页
为研究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对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22个大气环流模式数据进行精度评估、Delta降尺度并计算16个极端气温指标,采用可靠性集合平均方法对两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极端气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外,两... 为研究长江和黄河流域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对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22个大气环流模式数据进行精度评估、Delta降尺度并计算16个极端气温指标,采用可靠性集合平均方法对两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极端气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除四川盆地外,两流域的观测值与REA(ensemble reliability average)值在空间上具有较好一致性;未来三个时期(2020s、2050s、2080s),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4.5情景下指标变化趋势依次递减,RCP8.5情景下变化趋势逐渐递增;RCP4.5和RCP8.5情景下指标年际变化在21世纪40年代之前是相似的,但之后变化趋势差异增加;两流域的大多数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冬季趋势相较于其他季节更显著;两流域之间冷极端指标的差异大于暖极端指标.总的来说,两流域的暖极端事件将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of a New Coupled Model CAMS-CSM to Idealized CO_2 Forcing: A Comparison with CMIP5 Models 被引量:13
8
作者 Xiaolong CHEN Zhun GUO +5 位作者 Tianjun ZHOU Jian LI Xinyao RONG Yufei XIN Haoming CHEN Jingzhi S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31-45,共15页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are basic and important metrics to a climate system. They determine how lar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under CO_2 forcing ultimatel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carbon reduct...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feedbacks are basic and important metrics to a climate system. They determine how larg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under CO_2 forcing ultimatel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carbon reduction policies to achieve a specific warming target. In this study, these metrics are analyzed in a climate system model newly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CAMS-CSM) and compared with multi-model result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Based on two idealized CO_2 forcing scenarios, i.e.,abruptly quadrupled CO_2 and CO_2 increasing 1% per year, the 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 and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 in CAMS-CSM are estimated to be about 2.27 and 1.88 K, respectively. The ECS is near the lower bound of CMIP5 models whereas the TCR is closer to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MME) of CMIP5 due to compensation of a relatively low ocean heat uptake(OHU) efficiency. The low ECS is caused by an unusually negative climate feedback in CAMS-CSM, which is attributed to cloud shortwave feedback(λSWCL) over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The CMIP5 ensemble shows that more negative λSWCL is related to larger increase in low-level(925–700 hPa)cloud over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under warming, which can explain about 90% of λSWCL in CAMS-CSM. Static stability of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the pre-industrial simulation is a critic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low-cloud response and λSWCL across the CMIP5 models and CAMS-CSM. Evidently, weak stability in CAMS-CSM favors lowcloud formation under warming due to increased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ith the help of enhanced evaporation from the warming tropical Pacific. Consequently, cloud liquid water increases, amplifying cloud albedo, and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unusually negative λSWCL and low ECS in CAMS-CSM. Moreover, the OHU may influence climate feedbacks and then the ECS by modulating regi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nsitivity CLIMATE FEEDBACK cloud shortwave FEEDBACK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LIMATE system model(CAMS-CSM) Coupled MODEL 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原文传递
全球1.5和2℃温升时的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 被引量:51
9
作者 胡婷 孙颖 张学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098-3111,共14页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 基于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评估了全球近地面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温升时,主要包括1.5和2℃温升时的响应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升温1.5℃的时间出现在2036,2028,2033和2025年,升温2℃的时间在后3个情景为2049,2056和2039年,而RCP2.6情景在2100年前没有达到2℃温升(尽管有些单个的模式试验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气温到达不同温升的时间主要与不同排放路径上达到的辐射强迫和排放浓度有关.不同情景达到1.5℃(2℃)温升时的辐射强迫和CO_2当量浓度值相近,分别为2.9~3.0 W/m^2^(3.7^3.9 W/m^2)以及450.6~454.1 ppm(523.0~539.1 ppm).因此,基于不同组合的排放路径选择决定了温升阈值出现的时间,1.5℃温升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开发更低的排放路径组合.利用气候敏感度为指标对不同模式间差异的分析表明,一般而言,瞬时气候响应高(偏暖)的模式到达1.5和2℃温升的时间早,瞬时气候响应低(偏冷)的模式到达的时间晚,但其他因子也可能影响到达某个特定温升的时间.进一步对多模式集合的空间分布的研究显示,在达到同一温升值时,不同情景驱动下的全球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布基本不存在差异,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和高低排放情景的定义(基于2100年的辐射强迫)基本无关.由此对RCP8.5情景下每升温0.5℃的模式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排放和辐射强迫的增加,全球气温和降水基本呈现出高纬温度增幅大于低纬、陆地增温大于海洋、湿润的地方降水增多、干旱的地方降水减少等未来气候变暖的普遍特征.气温每增加0.5℃的区域响应特征基本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这些变化基本都是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2℃ 温升 气温 降水 全球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 预估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排放情景的洞庭湖流域水资源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正最 周慧 +1 位作者 张莉 毛德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6,共8页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和降水,构造符合研究区产汇流特性的水文模型,计算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并分析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如何,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在未来60a呈现增加态势,汛期水量增加概率加大,而在高排放情景下枯季水资源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的时程分配将更趋不均匀化,而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将使其变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mip5 RCPs情景 PCMDI 水资源演化 趋势 洞庭湖流域
下载PDF
未来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祖子清 凌铁军 +2 位作者 张蕴斐 刘煜 唐茂宁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预估数据,分析了黄、渤海区域内海表面2m气温的增量,并将该增量叠加在1978—2008年的再分析气象场上,驱动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对2015—2045年黄、渤海的海冰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 4种排放情景下,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4个海湾的海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随着排放增多,4个海湾的海冰并非单调的减少,而在RCP4.5下减少最多,RCP6.0和RCP8.5次之,RCP2.6最少。对4种情景下的海冰冰情进行平均,可以发现4个海湾结冰面积依次减少438、121、23和84 km2;结冰范围依次减少9、7、2和7 nmi(海里,1 nmi=1.852 km)。就整个黄、渤海而言,未来31a内结冰面积减少24%,结冰范围减少19%,持续天数缩短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 渤海和黄海北部 未来海冰预估 2m气温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暖对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1 位作者 高佳佳 次旺顿珠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5-858,共14页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牧草青草期的变化,以期了解和预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49a自然保护区平均每10a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2.81d,终止日推迟2.74d,天数延长5.56d;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5.86℃·d·10a^(−1)、15.84mm·10a^(−1)和27.58h·10a^(−1)。(2)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上,20世纪70−90年代各站青草期开始日晚、终止日早、持续天数短、水热条件偏差;21世纪00−10年代截然相反,青草期开始日早、终止日晚、持续天数长、水热资源充沛。(3)M-K法检验显示,青草期开始日、终止日和天数的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2006年、1991年和1988年;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在1988年、1999年和1981年也发生了由偏少变偏多的突变。(4)青草期要素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青草期开始日提早、终止日推迟、天数延长,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增加的变化趋势仍将持续。(5)在RCP4.5排放情景下,未来80a自然保护区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10d、终止日推迟9d、天数延长17d,这有利于牧草生长,牲畜抓膘,对牧业生产、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期 5℃积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cmip5预估
下载PDF
21世纪前期中国降水预估及其订正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蓓 戴新刚 杨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5-1398,共14页
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 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回归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降水在西部和北部明显偏多,东南沿海偏少;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偏多,暖季(5~10月)东南沿海季风区偏少。1956~2005年多模式集合平均历史模拟降水偏差中84%属于气候漂移,其余是偏差的非定常模态。扣除气候漂移后,RCP4.5情景下2006~2015年中国模式降水预估偏差减小90%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差百分率分布在±5%以内,仅在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中部等地区模式降水偏多10%~40%;暖季降水偏差分布与年降水量类似;冷季偏差较大,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检验表明,一元线性对数差分回归方程订正后,模式降水对于2006~2015年期间西南和江南中部的干旱少雨气候均能再现,且距平同号率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扣除气候漂移的结果。用该方法对RCP4.5情景下2016~2035年模式预估降水进行订正,结果显示,南方(淮河以南)降水减少5%~20%,河套、内蒙古和华北北部减少20%~40%,东北南部、淮河流域、西北大部增加10%~40%及以上,东南沿海和台湾省降水增加10%~20%。以上降水预估结果说明,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前期持续十年的西南干旱会略有缓解,但南方降水偏少格局变化不大,淮河流域和三江源区及其以西等地降水可能明显增加。中国降水异常分布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但北方和西部高山地带的降水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 中国降水预估 偏差订正 线性回归 旱涝格局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土壤水分影响的预测
14
作者 李健明 鄯仁欠姐 +6 位作者 杨颖 祁雪姣 哈妍晖 王雨欣 何奕 李悦姣 卢素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5-784,共10页
采用线性回归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含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CMIP5全球气候模型的3种情景(RCP2.6、RCP4.5、RCP8.5)下耦合... 采用线性回归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含量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法对长江源区2011—202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与土壤水分含量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CMIP5全球气候模型的3种情景(RCP2.6、RCP4.5、RCP8.5)下耦合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预测长江源区未来(2022—2100年)土壤水分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源区2011—2021年土壤水分整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3种RCPs气候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81—2090年)土壤水分含量较21世纪中期(2041—2050年)减少,4—9月土壤水分占全年土壤水分占比较21世纪中期降低.土壤水分年际间波动较大,在50%~500%之间变动,土壤水分年内分布不均匀,1—5月土壤水分增加,6—12月土壤水分递减,1—2月土壤水分变化趋势相对平稳,年内各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差别较大.在3种RCPs气候情景下,长江源区未来土壤水分存在明显减少趋势,应加强长江源区土壤水系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cmip5 RCPs SWAT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