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强MS5.3地震前的LURR综合分析
1
作者 王秋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9-1456,共8页
2018年9月12日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了MS5.3地震,震源深度11 km。基于陕西区域2014—2018年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选取地下水位、洞体应变、体应变以及地电场等观测手段的20个观测站点,采用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 2018年9月12日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了MS5.3地震,震源深度11 km。基于陕西区域2014—2018年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选取地下水位、洞体应变、体应变以及地电场等观测手段的20个观测站点,采用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各个站点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对此次地震前的异常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获知:(1)LURR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2017年底至2018年5月,其中地下水位LURR出现异常变化时间最早,出现极大值的时间也最早,而洞体应变、体应变、地电场LURR异常开始时间较晚,集中在2018年2—5月,极大值出现时间集中在2018年3—7月。(2)从各观测手段的异常变化幅度来看,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最小,洞体应变和体应变的变化幅度最大,地电场的变化幅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不同测项的异常站点有分布较为集中的现象。(3)周至地电场LURR与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在时域上较为同步。(4)总体上,地下水位、洞体应变、体应变以及地电场这几种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反映的LURR异常演化具有准同步性。这为尝试多种观测资料计算LURR,进行多重物理量相互验证,提高异常信息的可信度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强MS5.3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下水位 洞体应变 体应变 地电场
下载PDF
2021年12月19日青海茫崖Ms5.3地震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维云 张丽峰 +3 位作者 黄浩 李启雷 刘文邦 郭瑛霞 《高原地震》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以2021年12月19日青海茫崖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震的构造背景、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推测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西侧的一条北北西向隐伏断裂带,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震源... 以2021年12月19日青海茫崖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震的构造背景、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推测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带西侧的一条北北西向隐伏断裂带,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兼走滑型,视应力位于青海地区M_(L)≥3.0视应力均值线附近,序列视应力变化稳定。该结果有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本次茫崖Ms5.3地震,为该区域中强地震对比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崖Ms5.3地震 构造背景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视应力
下载PDF
2018年宁强M;5.3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永奇 韩美涛 +1 位作者 曹建平 郑增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4-716,共13页
利用陕甘川地区2016—2018年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宁强M;5.3地震前半年和1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宁强M;5.3地震震中区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4阶小波分解,并对1~4阶小波细节图像进行分析。研... 利用陕甘川地区2016—2018年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宁强M;5.3地震前半年和1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宁强M;5.3地震震中区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4阶小波分解,并对1~4阶小波细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宁强M;5.3地震重力场呈现"正向变化—正向减弱—负向变化—负向减弱"演化过程,震前重力场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鞍部位置,符合走滑型地震特征;(2)布格重力异常2~3阶小波细节对宁强M;5.3地震孕震特征有较好的反映,对应的场源深度为10~15km,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1km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强M 5.3地震 重力观测 重力场变化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下载PDF
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M_S5.3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异常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建明 王琼 +4 位作者 聂晓红 高歌 张琳琳 张治广 向阳 《内陆地震》 201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介绍了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MS5.3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中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以及200 km范围内定点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兼左旋走滑分量的逆... 介绍了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MS5.3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中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以及200 km范围内定点前兆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兼左旋走滑分量的逆断类型;(2)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余震衰减快且呈北东向展布;(3)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2~4级地震嵌套平静、柯坪块体4级地震平静、3级地震条带、普昌断裂中等地震异常增强区和地震学参数;(4)定点前兆观测资料主要异常特征以突变为主。除哈拉峻钻孔倾斜外,其他定点前兆观测异常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近及远、向震中外围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M5 5.3地震 序列特征 地震活动特征 定点前兆观测异常
下载PDF
2013年12月1日柯坪M_S5.3地震前部分前兆异常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赖爱京 《内陆地震》 2015年第4期362-370,共9页
研究乌什台、阿合奇台、柯坪数字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13年12月1日柯坪MS5.3地震前3个台站前兆资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震前乌什地震台水管仪、伸缩仪、新46井水位、体应变、钻孔应变、阿合奇地倾斜仪和柯坪钻孔倾斜仪数字前兆资... 研究乌什台、阿合奇台、柯坪数字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13年12月1日柯坪MS5.3地震前3个台站前兆资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震前乌什地震台水管仪、伸缩仪、新46井水位、体应变、钻孔应变、阿合奇地倾斜仪和柯坪钻孔倾斜仪数字前兆资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短临异常主要以记录曲线出现阶变、畸变、变粗,趋势异常;以加速、转向的形变异常比较明显,以期总结震例,做好震情跟踪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观测 柯坪Ms5.3地震 异常特征
下载PDF
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在2018年陕西宁强M_S 5.3地震震源参数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媛媛 赵韬 +2 位作者 惠少兴 张宝文 关昕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18年9月12日陕西宁强MS 5.3地震的波形数据,使用新震级国标计算了此次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得到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W。结果显示:利用5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的波形数据测得此次地震的MS...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18年9月12日陕西宁强MS 5.3地震的波形数据,使用新震级国标计算了此次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得到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W。结果显示:利用5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的波形数据测得此次地震的MS(BB)为5.0,与GCMT测定的MS震级一致;由CAP方法反演得到的最佳双力偶参数为节面Ⅰ:走向169°/倾角81°/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78°/倾角81°/滑动角171°;矩震级MW为5.0,与USGS公布的结果较一致,与GCMT公布的结果仅差0.1。研究认为,此次地震震级应为5.0左右,在日常地震速报中可将MW作为首选发布震级;而对于中强地震,MS(BB)震级相较于MS震级作为发布震级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强MS5.3地震 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 矩震级MW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6年新疆轮台M_(S)5.3地震序列尾波Q_(c)值分析
7
作者 李姗姗 张小飞 +1 位作者 李晓东 夏爱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3期18-24,共7页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轮台地震台单台记录,计算并分析2016年1月14日新疆轮台M_(S)5.3地震及余震序列尾波Q_(c)值震后变化,拟合得出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18.0±3.19)f^(1.184±0.072)。结果表明,Q_(c)值在...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轮台地震台单台记录,计算并分析2016年1月14日新疆轮台M_(S)5.3地震及余震序列尾波Q_(c)值震后变化,拟合得出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18.0±3.19)f^(1.184±0.072)。结果表明,Q_(c)值在序列初期起伏较大,随着强震后能量的释放,Q_(c)值趋于平缓;低频段的Q_(c)值在较大余震发生前有显著变化;不同中心频率点的Q_(c)值变化形态不一致。对Q_(c)值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台M_(S)5.3地震 SATO模型 尾波Q_(c)值
下载PDF
2011年炉霍M_S5.3地震前后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分析
8
作者 张永久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291-299,共9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区,震后余震活动微弱;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流体和形变等出现了一些短期前兆异常;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个别强震的长期背景,但是4月10日发生的炉霍MS5.3地震难以简单地作为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短期紧迫性和危险程度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MS5.3地震 鲜水河断裂 前兆异常
下载PDF
科左后旗M_(S) 5.3地震前Lg波衰减参数变化特征
9
作者 邵媛媛 钱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93-395,共3页
1研究背景一般认为,波在地壳介质中经多次全反射形成Lg波。Lg波是区域震相中强度最为突出且能量最大的震相,对地壳构造及地壳介质物理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刘建华等,2004)。一般,地下介质Q值反映了地震波的衰减程度,高Q值对应弱衰减,低Q... 1研究背景一般认为,波在地壳介质中经多次全反射形成Lg波。Lg波是区域震相中强度最为突出且能量最大的震相,对地壳构造及地壳介质物理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刘建华等,2004)。一般,地下介质Q值反映了地震波的衰减程度,高Q值对应弱衰减,低Q值对应强衰减。邵媛媛等(2022)基于Lg波谱比联合反演方法(朱新运,2007)分析了2013年灯塔M_(S) 5.1地震前后Lg波衰减参数的变化,所得结果较为理想。本文拟利用相同方法,分析2013年4月22日科左后旗M_(S) 5.3地震震前区域介质Lg波Q值和η值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左后旗M_(S)5.3地震 LG波 Q值
下载PDF
2013年通辽M_S5.3地震及其前震序列判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1 位作者 张帆 倪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 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 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 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中强地震;地震精确定位结果显示,通辽MS5.3地震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延伸约10km,ML≥3.0余震集中发生于主震南侧约2km处;MS5.3主震和ML4.4前震的震中相距约1.8km,震源深度分别为7.208、7.089km,表明两者的震源位置比较接近,可能发生于同一断层面;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通辽MS5.3主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余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凌乱,由前期的走滑为主转变为后期的正断层和逆冲型;3次较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均为正断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震中区地壳介质在宏观破裂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为裂隙的定向排列,这种"一致性"的震兆状态在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孕育发生了主震。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点和震源机制相似性,综合判定通辽MS5.3地震应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5.3地震 HypoDD定位 CAP 震源机制相似性 前震判定
下载PDF
2013年4月22日科尔沁左翼后旗M5.3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芳 刁桂苓 +3 位作者 韩晓明 张帆 金小溪 冀宝荣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5期63-67,共5页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地震 地震参数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16年西藏定结M_W5.3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金烁 刘传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28-1232,共5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2016-05-22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M_W5.3地震LOS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图像,分析InSAR形变结果的变化特征,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该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定结M W5.3地震发震断... 利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2016-05-22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M_W5.3地震LOS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图像,分析InSAR形变结果的变化特征,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该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定结M W5.3地震发震断层走向近SN,断面倾向E,倾角约43°,破裂长度约9 km,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在2~5 km深度范围内,以正断倾滑为主,最大滑动量为0.24 m,矩震级为5.3级。2016年定结地震发震构造是定结-申扎伸展断裂系中的一条新生盲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结M W5.3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发震构造 正断层
下载PDF
利用CAP方法和瑞利面波振幅谱联合反演宁强5.3级地震震源深度
13
作者 赵韬 王莹 +2 位作者 徐一斐 刘盼 刘春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3-901,共9页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为进一步确定宁强5.3级地震的震源深度,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瑞利面波振幅谱和CAP深度误差函数联合反演,进一步测定了此次地震的矩心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得到的陕西宁强5.3级地震矩心深度约为12km,瑞利面波振幅谱测定的矩心深度为13km,结合引入的误差函数联合反演,最终确定陕西宁强5.3级地震的矩心深度为13km左右,表明此次地震仍属于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CAP 瑞利面波振幅谱 宁强5.3地震
下载PDF
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青5.3级地震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道阳 刘小龙 +3 位作者 马尔曼 肖丽珠 陈文彬 高晓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2,共4页
2001年7月11日在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发生了MS5.3地震,经震后现场考察,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与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 肃南Ms5.3地震 地震参数 烈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3年通辽5.3级地震及余震的破裂特征讨论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晓明 张帆 +2 位作者 陈立峰 李娟 胡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5-697,共13页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 对比使用了2种速度模型,采用Hypo DD方法对通辽5.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精确定位后的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定量拟合了发震断层面参数,综合判定了通辽5.3级地震的断层面几何形态、破裂特征及可能的发震构造。Hypo DD定位结果显示,通辽5.3级地震的位置为42.95°N,122.37°E,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早期余震分散分布于NW方向,晚期余震则集中分布于NEE方向;随着时间推移,余震活动逐渐向地壳浅部扩展。通过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认为以NNW向余震分布进行断层拟合的结果比较符合主震的断层面破裂特征;即通辽5.3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的空间顶点坐标为左上角(43.00°N,122.35°E;深度3.3km)、左下角(43.00°N,122.35°E;深度8.9km)、右上角(42.92°N,122.37°E;深度8.9km)、右下角(42.92°N,122.37°E;深度3.3km)。按照假定的矩形进行断层形状规划,则通辽5.3级主震断层面的扩展范围为5.6km×9.0km,断层面走向349°(NNW向)、倾角86°、滑动角15°,断层面错动类型为左旋走滑型;由此推断主震破裂的整体过程自震源处向断层的NW和SE两侧剪切破裂,东南侧破裂程度较大,晚期破裂集中于此但破裂未及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辽5.3地震 破裂特征 断层面拟合 地震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05年云南会泽、文山5.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再认识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树华 张立 +4 位作者 王世芹 唐采 王永安 刘强 黄云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29,共5页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异常主要分布在距离震中20~180km范围内,集中出现在震前2个月。水温异常对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5.3地震 文山5.3地震 地震短临预报 前兆异常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背景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裴惠娟 韩晓明 +2 位作者 张帆 胡博 陈文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247,共6页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5级以上地震具有基于时间相依的空间对跳现象,通辽5.3地震是继2008年6月10日阿荣旗与鄂伦春交界5.2级地震之后,对跳发生于松辽盆地东南边缘的一次中强地震;对比东北地区以往震例分析认为,通辽5.3级地震既具有符合历史统计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不同于历史统计规律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强震前后东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过渡带、环渤海地区至开鲁盆地的"菱形"区域是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响应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同时受到日本9.0级地震和鄂霍次克海8.2级深震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2013年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史无前例的发生了8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未来东北地区很可能将重启新的地震活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开原断裂 通辽5.3地震 序列特征 地震定位 地震形势
下载PDF
云南文山5.3级地震跨断层形变短期前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施顺英 张燕 +1 位作者 吴云 安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8,共4页
将云南东部的断层网络视为一个互有关联的动力学系统,利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对该系统15条跨断层短水准和14条短基线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8月云南文山5.3级地震前,断层形变短期异常明显,且水平运动异常较垂直运动更为... 将云南东部的断层网络视为一个互有关联的动力学系统,利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对该系统15条跨断层短水准和14条短基线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8月云南文山5.3级地震前,断层形变短期异常明显,且水平运动异常较垂直运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5.3地震 断层网络系统 断层形变 信息合成 前兆异常
下载PDF
2018年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青华 冯建林 +1 位作者 檀玉娟 李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地震前重力场由“趋势性重力异常变化→低值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②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地震 重力场变化 四川
下载PDF
2008年新疆和静5.3级地震异常特征及短临跟踪回顾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莹甄 聂晓红 +3 位作者 王在华 杨晓芳 蒋靖祥 王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7,共7页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并对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做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静5.3地震 地震短临跟踪 地震预测 前兆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