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原M5.7级地震前视应力特征分析
1
作者 陈卓 张璇 +1 位作者 张帆 韩迪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文章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得到2017年7月18日至2018年6月12日松原宁江区ML ≥ 2.5的地震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视应力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松原5.7级地震前,滑动平均视应力出现增高趋势,较小震级区... 文章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计算得到2017年7月18日至2018年6月12日松原宁江区ML ≥ 2.5的地震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视应力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松原5.7级地震前,滑动平均视应力出现增高趋势,较小震级区间(ML 2.5~3.0)滑动平均视应力存在显著上升–转折–下降的变化形态,即较大地震前,中小地震视应力存在上升变化,分析认为,松原地区视应力升高异常对该地区地震趋势判定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5.7地震 视应力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地震前兆还是降雨干扰?——与“宁强5.7级地震前陕西定点形变的异常现象”作者商榷
2
作者 杨小林 丁晓光 +1 位作者 杨锦玲 危自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在宁强MS5.7地震(2008年5月27日)发生前2天,宝鸡台洞体应变NS和EW分量分别记录到了大幅应变异常,有研究认为该异常是宁强地震的短临前兆^([1])。为客观验证该结论的真伪性,本文采用重复地震检验和统计实证等方法,对该异常进行了较系统... 在宁强MS5.7地震(2008年5月27日)发生前2天,宝鸡台洞体应变NS和EW分量分别记录到了大幅应变异常,有研究认为该异常是宁强地震的短临前兆^([1])。为客观验证该结论的真伪性,本文采用重复地震检验和统计实证等方法,对该异常进行了较系统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干扰才是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强MS5.7地震 定点形变 地震前兆 降雨 宝鸡台 洞体应变
下载PDF
双级时效工艺对Al-5.7Zn-2.2Mg-1.5Cu-0.20Cr合金锻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艺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借助拉伸试验机、涡流电导仪、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双级时效工艺对Al-5.7Zn-2.2Mg-1.5Cu-0.20Cr合金锻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级时效温度对合金锻件的性能影响不大;随第二级时效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锻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增大后... 借助拉伸试验机、涡流电导仪、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双级时效工艺对Al-5.7Zn-2.2Mg-1.5Cu-0.20Cr合金锻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级时效温度对合金锻件的性能影响不大;随第二级时效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锻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电导率明显升高;对锻件进行121℃5 h+163℃20 h双级时效处理后,其力学性能、电导率达到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5.7Zn-2.2Mg-1.5Cu-0.20Cr合金锻件 双级时效 力学性能 电导率
下载PDF
2019年甘肃夏河Ms5.7地震的时频分析及能量分布特征
4
作者 王维欢 蒲举 +1 位作者 王祖东 陈晓龙 《甘肃科技》 2023年第7期44-47,共4页
对甘肃测震台网测定的2019年10月28日发生在甘肃省夏河县Ms5.7地震的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波的优势能量在面波段,优势频段在1 Hz以下,第二优势能量在S波段,频带略宽于面波。峰值振幅主要分... 对甘肃测震台网测定的2019年10月28日发生在甘肃省夏河县Ms5.7地震的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波的优势能量在面波段,优势频段在1 Hz以下,第二优势能量在S波段,频带略宽于面波。峰值振幅主要分布在震中南侧,与Okada理论模型给出的地面位移分布结果大体一致,峰值区走向与一些机构给出的断裂走向基本相符,也佐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同时也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在大震后可以快速提供地震振幅峰值的地理分布特征,能够为地震机理、发震构造确定,以及灾情分布的预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Ms5.7地震 地震波形 时频分析 能量分布
下载PDF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47
5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中并不存在.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并建立了“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该模型显示,震后“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明显减弱.因此认为,“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曲面样条模型 地磁异常 九江-瑞昌Ms5.7地震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山区树木年轮-积温关系及≥5.7℃积温的重建 被引量:21
6
作者 袁玉江 邵雪梅 +2 位作者 魏文寿 何清 喻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6-762,共7页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 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 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 .7℃... 为了研究云杉树木年轮生长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计算出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大西沟气象站9种类型的36 9个积温因子序列和9个差值树轮年表的2 7个年轮指数序列,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积温与年轮指数序列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西沟气象站≥5 .7℃积温与树木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对≥5 .7℃的积温进行对数变换,使用提取主分量在回归方法建立其与年轮场的4个主分量间的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可解释196 2~1992年大西沟气象站≥5 .7℃积温方差的5 5 %。交叉检验表明该转换函数是稳定的。由此重建出了1796~1991年≥5 .7℃积温长序列。≥5 .7℃积温长序列完整地经历了7个偏多及7个偏少阶段,存在着3.32、34、3.84、9、4 .36及6 .5 3a的变化准周期。≥5 .7℃积温变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偏冷年出现的频率大于偏暖年,二是暖年出现的频率多于冷年。两个最暖年出现在1917年及194 4年,其≥5 .7℃积温分别为4 15 .6℃和386 .0℃,两个最冷年出现在180 3年及196 1年,≥5 .7℃积温分别是2 6 .5℃和2 6 .9℃。最显著的≥5 .7℃积温减少趋势出现在180 6~185 2年,减少率为15 .2℃/10 a,显著水平为0 .0 0 0 3。最显著的≥5 .7℃积温增加趋势出现在195 8~1987,积温增多率是16 .6℃/10 a,显著水平达到0 .0 0 3。Ma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乌鲁木齐河山区 树木年轮 重建 5.7℃积温
下载PDF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的精确定位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光明 朱良保 +1 位作者 苏有锦 王清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3-746,885,共14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采用时间域互相关技术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获得高精度的事件对走时差;然后分别使用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和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等3种不...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采用时间域互相关技术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获得高精度的事件对走时差;然后分别使用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和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等3种不同的数据组合,对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3种数据组合的主震定位结果、参与重定位的地震事件数、最终被定位的地震事件数及重定位结果标准差等对比结果表明,同时使用目录数据和波形互相关数据所获得的重定位结果最佳.重定位结果显示,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为(27.790°N、100.707°E),震源深度为10.4km,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32.74秒.本文结果表明,震源区附近NW走向的永宁断裂为宁蒗-盐源MS5.7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盐源MS5.7地震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永宁断裂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定点潮汐形变的异常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卫华 李胜乐 陈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 采用形态法、矢量图和潮汐分析方法,利用EIS2000软件,对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Ms5.7地震距震中200km范围内的黄梅、麻城地震台2003~2005年的倾斜、应变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上述台站的倾斜、应变资料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倾斜 应变 潮汐 异常
下载PDF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沈小七 郑先进 李玲利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以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分析速度结构模型、震源定位误差、初动与振幅比资料和台站分布等对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以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分析速度结构模型、震源定位误差、初动与振幅比资料和台站分布等对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OCMEC方法应采用研究区内的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各层速度误差在5%内时,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2类精度内的震中定位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造成入射角变化不大的震源深度的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在初动和台站数量较少时也能准确确定震源机制解。因此FOCMEC方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初动 振幅比 速度结构 九江-瑞昌MS5.7地震
下载PDF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浅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朝忠 杨攀新 熊仁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0-147,共8页
本文在分析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特征、震害分布基础上,结合区域第四纪地层分布成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三维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断层地貌解译分析,认为此次5.7级地震是北西向永宁断裂正断为主活... 本文在分析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特征、震害分布基础上,结合区域第四纪地层分布成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三维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断层地貌解译分析,认为此次5.7级地震是北西向永宁断裂正断为主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在影像上线性延伸,断层崖发育,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建立区域新构造变形模式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盐源5.7级地震 地震构造 永宁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震害分布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0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源模型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处理获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场,其中,雷达视线方向(LOS)最大地表位移达到0.16 m。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通过非线性和线性反演确定了包含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的震源模型,最后对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具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浅部隐伏正断层,断层走向为319°,倾角为44°,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6 km深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4 km处且达到0.8 m。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4.14×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_(W)5.7,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次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申扎—定结主断裂南端"Y"字型的分支断裂,该地区"Y"字型构造的存在可能是小震集中于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定日M_(W)5.7地震 INSAR 震源模型
下载PDF
2012年彝良M_S5.7和M_S5.6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苗苗 丁志峰 +3 位作者 徐小明 李大虎 叶庆东 郑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5-898,1,共14页
利用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云南、贵州地区的17个流动台站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和MS5.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ML≥1.0)进行重定位.在获得精确的震源位置后,采用CAP法反演了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利用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云南、贵州地区的17个流动台站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和MS5.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ML≥1.0)进行重定位.在获得精确的震源位置后,采用CAP法反演了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彝良MS5.7主震位于(27.509°N,103.971°E),震源深度为9.7km,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51°、倾角66°、滑动角150°,节面Ⅱ走向354°、倾角63°、滑动角27°;彝良MS5.6主震位于(27.563°N,104.034°E),震源深度为10.0km,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35°、倾角39°、滑动角14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0°、滑动角56°.反演结果显示断层的几何形态、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等均有很好的一致性.综合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和地质构造背景,推测彝良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昭通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即NE走向的石门断裂.导致震区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彝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能量释放多发生在地壳浅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良MS5.7和MS5.6地震 双差定位法 CAP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滔 马建新 +1 位作者 丁宁霞 苏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1-798,共8页
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本文即选取了青海地下流体台网中出现异常的门源水位水温、平安水位水温、乐都水温、佐署水温、湟源水氡、西宁水氡,对异常变化形态、时间进程和同步性、异常空间分... 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本文即选取了青海地下流体台网中出现异常的门源水位水温、平安水位水温、乐都水温、佐署水温、湟源水氡、西宁水氡,对异常变化形态、时间进程和同步性、异常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异常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夏河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这些异常不是夏河地震震源体活动导致的,而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应力场整体变化的结果,是场兆而不是源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河5.7级地震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应力场变化
下载PDF
2018年吉林松原M_(S)5.7地震地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志宏 郭安宁 +2 位作者 李梦莹 黄明威 杨牧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06-12414,共9页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多台同一天或相邻两天同步跨越式短期异常2次;三岗、铁岭地磁谐波振幅比存在同方向不同周期不同步趋势异常,异常形态表现为趋势下降-上升-恢复,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阶段;两种方法结合预测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中效果较好。可见,地磁多方法是地磁学预测地震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松原M_(S)5.7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谐波振幅比
下载PDF
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破裂参数及余震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俊 孙业君 +3 位作者 詹小艳 霍祝青 阮祥 郑江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 根据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多台波谱参数推算九江—瑞昌MS5.7地震的震源破裂参数,得到主震的破裂方位角φ0≈319.6,°破裂速度约为2.3 km/s,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关系数极值约为0.80。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主震在4.8级强余震的两个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量,结果显示:主震在4.8级余震节面Ⅰ、Ⅱ上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为正值,分别为0.48 MPa和0.02 MPa。主震在节面Ⅰ、Ⅱ上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的变化十分接近。应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主震断层的右侧,应力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震中南部。统计显示:绝大部分余震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内,尤其是在节面Ⅰ上,表明主震破裂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4.8级余震的发生有重要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多数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Ms5.7地震 震源破裂参数 静态库仑应力 余震触发
下载PDF
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广岭 沈军 +1 位作者 胡伟华 戴晓敏 《内陆地震》 2008年第1期66-72,共7页
介绍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严重的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东侧,极震区烈度为7度,圈定出6度1条等震线。同时归纳分析了灾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 介绍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严重的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东侧,极震区烈度为7度,圈定出6度1条等震线。同时归纳分析了灾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克斯5.7级地震 地震烈度 房屋震害 震害特征
下载PDF
应用ANSYS5.7软件模拟激光淬火曲轴温度场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花银群 杨继昌 +1 位作者 胡涛 张永康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7-39,共3页
介绍了曲轴激光淬火强化技术 ,采用千瓦级快速轴流式激光器对球铁曲轴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采用ANSYS5 7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计算机上再现了曲轴圆角激光淬火过程中内部温度分布的拟实模型 ,探讨了直接在计算机上优化曲轴圆角激光淬火工... 介绍了曲轴激光淬火强化技术 ,采用千瓦级快速轴流式激光器对球铁曲轴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采用ANSYS5 7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计算机上再现了曲轴圆角激光淬火过程中内部温度分布的拟实模型 ,探讨了直接在计算机上优化曲轴圆角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等。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淬火 球铁曲轴 温度场 ANSYS5.7软件 热分析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兵 王青华 +4 位作者 罗海元 马伶俐 蒲晓霞 李菲菲 苏琴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0-376,517,共7页
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 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测量 重力场 川滇地区 宁蒗—盐源5.7级地震
下载PDF
2018年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青华 冯建林 +1 位作者 檀玉娟 李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地震前重力场由“趋势性重力异常变化→低值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②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重力场变化 四川
下载PDF
2019年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4 位作者 刘芳 徐云马 张国庆 毛经伦 朱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7,共11页
本文对2017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采集到的5期相对重力测网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简要分析了甘东南研究区内测点平差精度,进而分析了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90%测点平差后重力... 本文对2017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采集到的5期相对重力测网数据进行了平差计算,简要分析了甘东南研究区内测点平差精度,进而分析了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90%测点平差后重力值精度小于10×10^-8 m·s^-2,与绝对重力观测结果符合性也较好,表明观测质量较高,数据可靠;(2)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临潭—宕昌断裂南西侧重力正变化、北东侧重力负变化,与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重力变化反向,断裂西段夏河、合作附近出现显著的重力差异变化;(3)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临潭—宕昌断裂南西侧重力变化-10×10^-8~-30×10^-8 m·s^-2、北东侧重力变化+20×10^-8~+30×10^-8 m·s^-2,夏河MS5.7震中附近重力变化不明显,呈现出围绕夏河县、泽库县和碌曲县等三县交界地区准四象限分布的特征;(4)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九寨沟MS7.0地震后,我们曾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夏河MS5.7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夏河MS5.7地震 重力变化 临潭—宕昌断裂 前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