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忧患、写实:怀想中国的一种方式——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散论
1
作者
解孝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30,共6页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同方式之一,在此共同方式之下,他们的小说文本又显现了群体的差异与个体的多样性。以华文文学史为背景,对这两个移民作家群体的小说进行比较,能彰显他们的群体差异、个体的独特以及"离散"状态下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60年代旅外作家
“新移民
作家
”
小说
写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色经典”的发生学探微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志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5,共4页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发生学
20世纪
50
-
60
年代
作家
心态
历史记忆
文学作品
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群体间的摩擦与融合
3
作者
陕丹
徐辉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0年第2期35-36,共2页
当80后作家活跃在文坛时,有记者曾采访作家王朔,当问及是否会被80后作家取代的时候,王朔对此不以为然,“我觉得现在是50年代人、60年代人掌握社会资源,就是让你在这儿玩会儿。
关键词
摩擦
群体
50
年代
社会资源
60
年代
作家
王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祖光夫妇“还钱”
4
作者
段燕勤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8-48,共1页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剧作家吴祖光的爱人新凤霞在评剧《刘巧儿》、《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会计姑娘》、《花为媒》等戏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新凤霞更以甜美、圆润的唱腔独树一帜,自...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剧作家吴祖光的爱人新凤霞在评剧《刘巧儿》、《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会计姑娘》、《花为媒》等戏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新凤霞更以甜美、圆润的唱腔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名扬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慕名而来的学艺者摩肩接踵,即使到了新凤霞晚年也未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祖光
夫妇
60
年代
50
年代
新凤霞
剧
作家
金沙江
评剧
演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一代“农民作家”冯金堂的凄然人生
被引量:
1
5
作者
冯梅芳(口述)
李郁(整理)
《纵横》
2012年第10期44-47,共4页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我叔叔冯金堂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只上过几年小学的他,因出版多部风靡全国的长、短篇小说而成为文坛新秀。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黄水传》,当时在河南,特别是在豫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我叔叔冯金堂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只上过几年小学的他,因出版多部风靡全国的长、短篇小说而成为文坛新秀。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黄水传》,当时在河南,特别是在豫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位中国第一代“农民作家”在“文革”中,却以自杀的方式凄然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作家
第一代
人生
60
年代
50
年代
20世纪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原文传递
我与老作家孙谦
6
作者
孟友亮
《中国老年》
2016年第20期42-42,共1页
孙谦是闻名全国的山药蛋派老一代作家之一。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机缘巧合,我与孙谦有过几次会面,那些难忘的时光仍在记忆...
孙谦是闻名全国的山药蛋派老一代作家之一。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机缘巧合,我与孙谦有过几次会面,那些难忘的时光仍在记忆中闪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山药蛋派
文学流派
60
年代
50
年代
20世纪
赵树理
巧合
原文传递
毛泽东“答李淑一”背后的故事
7
作者
雷克昌
《党史纵横》
2019年第4期28-29,共2页
关于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周振甫等都曾撰文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有过连篇累牍的论述,无庸我在此赘言。笔者谨就前贤未尽之言,略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毛泽东写《...
关于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周振甫等都曾撰文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有过连篇累牍的论述,无庸我在此赘言。笔者谨就前贤未尽之言,略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毛泽东写《蝶恋花》词的由来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蝶恋花》词,笔者与李淑一(1901—1997)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几封信件的往来,从中了解到毛泽东当年写《蝶恋花》词的鲜为人知的内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蝶恋花》
故事
20世纪
50
年代
著名
作家
60
年代
郭沫若
原文传递
题名
忧患、写实:怀想中国的一种方式——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散论
1
作者
解孝娟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30,共6页
文摘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同方式之一,在此共同方式之下,他们的小说文本又显现了群体的差异与个体的多样性。以华文文学史为背景,对这两个移民作家群体的小说进行比较,能彰显他们的群体差异、个体的独特以及"离散"状态下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
50、60年代旅外作家
“新移民
作家
”
小说
写实
Keywords
expatriate writers during the 19
50
s and 19
60
s
New Emigrant writers
fiction
realism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色经典”的发生学探微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志忠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5,共4页
文摘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发生学
20世纪
50
-
60
年代
作家
心态
历史记忆
文学作品
创作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群体间的摩擦与融合
3
作者
陕丹
徐辉
机构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编辑部
出处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0年第2期35-36,共2页
文摘
当80后作家活跃在文坛时,有记者曾采访作家王朔,当问及是否会被80后作家取代的时候,王朔对此不以为然,“我觉得现在是50年代人、60年代人掌握社会资源,就是让你在这儿玩会儿。
关键词
摩擦
群体
50
年代
社会资源
60
年代
作家
王朔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祖光夫妇“还钱”
4
作者
段燕勤
出处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8-48,共1页
文摘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剧作家吴祖光的爱人新凤霞在评剧《刘巧儿》、《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会计姑娘》、《花为媒》等戏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新凤霞更以甜美、圆润的唱腔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名扬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慕名而来的学艺者摩肩接踵,即使到了新凤霞晚年也未间断.
关键词
吴祖光
夫妇
60
年代
50
年代
新凤霞
剧
作家
金沙江
评剧
演技
分类号
J803 [艺术—戏剧戏曲]
F71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一代“农民作家”冯金堂的凄然人生
被引量:
1
5
作者
冯梅芳(口述)
李郁(整理)
出处
《纵横》
2012年第10期44-47,共4页
文摘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我叔叔冯金堂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只上过几年小学的他,因出版多部风靡全国的长、短篇小说而成为文坛新秀。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黄水传》,当时在河南,特别是在豫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位中国第一代“农民作家”在“文革”中,却以自杀的方式凄然而去。
关键词
农民
作家
第一代
人生
60
年代
50
年代
20世纪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分类号
I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我与老作家孙谦
6
作者
孟友亮
出处
《中国老年》
2016年第20期42-42,共1页
文摘
孙谦是闻名全国的山药蛋派老一代作家之一。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机缘巧合,我与孙谦有过几次会面,那些难忘的时光仍在记忆中闪光。
关键词
作家
山药蛋派
文学流派
60
年代
50
年代
20世纪
赵树理
巧合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毛泽东“答李淑一”背后的故事
7
作者
雷克昌
机构
不详
出处
《党史纵横》
2019年第4期28-29,共2页
文摘
关于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周振甫等都曾撰文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有过连篇累牍的论述,无庸我在此赘言。笔者谨就前贤未尽之言,略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毛泽东写《蝶恋花》词的由来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蝶恋花》词,笔者与李淑一(1901—1997)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几封信件的往来,从中了解到毛泽东当年写《蝶恋花》词的鲜为人知的内幕。
关键词
毛泽东
《蝶恋花》
故事
20世纪
50
年代
著名
作家
60
年代
郭沫若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忧患、写实:怀想中国的一种方式——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散论
解孝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红色经典”的发生学探微
张志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群体间的摩擦与融合
陕丹
徐辉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吴祖光夫妇“还钱”
段燕勤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第一代“农民作家”冯金堂的凄然人生
冯梅芳(口述)
李郁(整理)
《纵横》
2012
1
原文传递
6
我与老作家孙谦
孟友亮
《中国老年》
2016
0
原文传递
7
毛泽东“答李淑一”背后的故事
雷克昌
《党史纵横》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