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及谱结构的季节变化与半球际差异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雅芬 王盘兴 李巧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7-457,共11页
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 ( 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 ,分析了北、南半球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 ,南半球强于北半球 ;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 ,而向冬... 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 ( 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 ,分析了北、南半球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 ,南半球强于北半球 ;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 ,而向冬季的转换北半球较南半球快。2 )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具有简单的球函数谱结构 ,它们主要由超长波波段的球函数 ( 0≤m、k≤ 3,m、k不全为 0 )、特别是其中的带状球函数 ( m=0 )构成 ,因而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 3)对北半球用约 2 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 (按 r*m,k≥ 0 .0 5%标准 )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 ,而对南半球仅用 1 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 ;因此 ,北半球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 4 )北半球 50 0 h Pa气候高度场的季节变化较南半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 季节变化 半球际差异 谱结构 环流 气候场强度 球函数分析
下载PDF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定常波不平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国华 王盘兴 +2 位作者 施宁 李巧萍 佘高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6,共9页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 提出并阐明Lorenz环流分解意义下的定常波不平稳性概念,它是月平均图上纬向波动分量气候变率与定常波强度相对大小的表征。根据Lorenz环流分解,定义全域(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Ius(Iu1s),分析了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定常波强度较大的30°—60°N纬带的定常波不平稳性,结果表明:(1)全域定常波不平稳带位置存在季节性北进、南退过程。平稳的定常波出现在冬季的35°—55°N的中纬度带和夏季的副热带地区(35°N以南),分别与冬季的东亚大槽、北美槽和较弱的欧洲槽,以及夏季的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相联系。不平稳度的高值中心出现在春季的35°N和夏季的50°N,这与定常波强度季节变化和月平均图上槽脊位置、强度年际异常有关。(2)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存在着明显的纬向不对称性。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的强槽强脊所控制的区域,而不平稳带通常位于定常波强度较弱的区域。副热带(35°N及以南)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冬强于夏,中纬度(35°N及以北)则夏强于冬。夏季局域定常波不平稳度地理分布具有复杂的结构。但无论冬夏,北欧是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北美大陆附近的定常波则相对平稳。(3)夏季,从华北经东北至北太平洋存在一个定常波不平稳度高值带,其高值中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部(45°N,130°E),主要影响中国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可能是该区夏季气候脆弱带的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位势高度场 定常波不平稳性 定常波不平稳度 气候脆弱带 环流成因
下载PDF
500hPa气候异常高度场强度及谱结构的季节变化与半球际差异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雅芬 李巧萍 +1 位作者 王盘兴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7-587,共11页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北、南半球500hPa气候异常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半球异常冬强于夏,北半球强于南半球。2)500hPa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它们主要由超长波及长波波段(0...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北、南半球500hPa气候异常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半球异常冬强于夏,北半球强于南半球。2)500hPa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它们主要由超长波及长波波段(0≤m、k≤6)的球函数构成。3)北半球500hPa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集的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夏季较冬季复杂。仅用超长波及长波波段的球函数拟合半球500hPa异常位势高度场,就可保证其有足够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 气候异常场强度 球函数分析 季节变化 半球际差异 环流特征
下载PDF
前期500hPa高度场与贵州降水可预报性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严小冬 严华生 +1 位作者 金建德 雷云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年第5期19-23,33,共6页
基于秩序统计量三因子最优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采用北半球500hPa逐月高度场和贵州15个站1~12月各月降水资料,研究前期3~5个月500hPa高度场预报后期贵州各站月降水量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 基于秩序统计量三因子最优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采用北半球500hPa逐月高度场和贵州15个站1~12月各月降水资料,研究前期3~5个月500hPa高度场预报后期贵州各站月降水量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除夏季外,可预报性存在着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时间变化上看,2、6月降水的可预报性没有4、12月降水的可预报性好。另外,虽然影响贵州降水的前期环流集中分布在主要的环流关键区,但不同时段提供的预报信息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hPa高度场 降水可预报性 时空分布变化
下载PDF
近20年全球冬、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高度场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曾红玲 高新全 戴新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3,共8页
利用 195 8— 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 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 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在 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 ;突变... 利用 195 8— 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 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 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发生在 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 ;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 ,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的阿留申低压增强并发生了东移 ,与之对应的冬季 5 0 0hPa高度场上的东亚大槽减弱 ,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东移 ;冬季 ,蒙古高压北部减弱 ,南部稍有增强 ;夏季 ,印度低压和东亚的季风低压均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平面气压场 500hpa高度场 年代际气候突变 冬季 夏季
下载PDF
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严华生 严小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5-414,共10页
利用 1 95 2~ 2 0 0 1年我国 1 60个测站汛期降水和前期 5 0 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资料以及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 ,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同时作为预报因子与汛期降水求相关。结果发... 利用 1 95 2~ 2 0 0 1年我国 1 60个测站汛期降水和前期 5 0 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资料以及三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 ,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同时作为预报因子与汛期降水求相关。结果发现 :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并且存在着较好的“隔多季度相关”现象。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为上一年的 6~ 9月。影响我国汛期降水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汛期降水可预报性在北方和长江以南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hPa高度场 海温场 汛期降水 最佳子集回归
下载PDF
500 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段明铿 王盘兴 吴洪宝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724,共8页
基于百分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气候等概率区间得到了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区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报结果检验评价方案;以此为基础,对2003年夏季亚欧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 基于百分位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气候等概率区间得到了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区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报结果检验评价方案;以此为基础,对2003年夏季亚欧区域的500hPa位势高度场极端天气事件的NCEP集合概率预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分析时段和区域内的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比气候平均状况略偏高。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异常偏低的极端事件的预报易偏高,但相对比较可靠;对相对异常偏高极端事件的预报频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大而减小,时效小于3d时预报频率偏高,时效大于5d时显著偏低,预报可靠性相对差一些。2)EV(economic value,经济价值)分析表明,NCEP集合预报系统对偏高(低)极端事件的概率预报效果明显高于正常天气事件。3)预报命中率分析表明,在高概率阈值下,预报命中率较低,这与预报系统在部分个例中的不发散有关。随着概率阈值的降低,预报命中率稳步提高,说明集合成员的发散使之可以覆盖实况可能出现的区间,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500hpa位势高度场 极端天气事件 概率预报
下载PDF
辽宁地区“8.16”特大暴雨过程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被引量:8
8
作者 梁寒 陈传雷 +3 位作者 聂安祺 田莉 贺慧 黄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地面气象站和探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式预报的产品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降水、500 h Pa位势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压指数等。结果表明: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T639模式整体优于EC模式,暴雨预报平... 利用地面气象站和探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式预报的产品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降水、500 h Pa位势高度场和副热带高压指数等。结果表明:一般性降水预报准确率T639模式整体优于EC模式,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EC模式略高于T639模式,T639模式和EC模式降水预报正负距平出现位置近似。多个数值模式对清原站主要降水时段(8月16日11—23时)的降水预报明显偏弱,WRF模式预报的全省3 h最大降水量远大于实况,T639模式和EC模式预报的降水量级均明显小于实况。EC模式和多模式集成72 h内降水落区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相对较稳定,过去15 d的滑动平均检验结果对降水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72 h内EC模式的特征线预报一致性明显高于T639模式,对于辽宁省大部地区及上游高空槽附近EC模式降水预报的离散度小于T639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预报 500 hPa位势高度场 副热带高压指数 稳定性 检验
下载PDF
基于DERF2.0产品的重庆月动力延伸期预测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唐红玉 董新宁 +1 位作者 周秀华 覃志年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根据2015年国家气候中心实时下发的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DERF2.0)逐日资料和历史回算资料,统计构建不同时间起报的月500 hPa高度场格点数据序列,针对重庆2月气温和8月降水量方差和预测难度较大的事实,分别分析2010—2014年逐年1月和7... 根据2015年国家气候中心实时下发的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DERF2.0)逐日资料和历史回算资料,统计构建不同时间起报的月500 hPa高度场格点数据序列,针对重庆2月气温和8月降水量方差和预测难度较大的事实,分别分析2010—2014年逐年1月和7月16日、21日、26日、31日起报的2月和8月500 hPa高度场预报场与同期NCEP资料实况场的分布型。结果表明:预测效果低纬好于中高纬,8月总体好于2月;基于上述滚动的500 hPa预报场,试验了4个关键区和5种统计降尺度方法,对重庆2010—2015年2月气温和2010—2014年8月降水量进行回报预测和检验。结果表明,16日起报的模式场对2月气温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配合最好的关键区为本区上空,而降尺度方案中Lamb方法效果最佳,二者结合的预测效果最好;虽然8月降水预测效果不如2月气温,但在预测关键区取自定义关键区时,车氏方法的降尺度方案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F2.0 500 hPa高度场 检验 降尺度预测 重庆
下载PDF
贵州秋绵雨的气候特征及异常成因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丹 任曼琳 +1 位作者 张东海 严小冬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贵州省83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1年逐日降水数据,定义贵州省单站秋绵雨过程,构建了综合考虑秋绵雨最长时段日数、其余时段累计日数、9—10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的秋绵雨综合强度评估指标,通过小波分析、突变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 利用贵州省83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1年逐日降水数据,定义贵州省单站秋绵雨过程,构建了综合考虑秋绵雨最长时段日数、其余时段累计日数、9—10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的秋绵雨综合强度评估指标,通过小波分析、突变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秋绵雨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全球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绵雨指数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条带状分布,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秋绵雨指数年际波动大,近61 a来以0.064/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秋绵雨指数EOF分析第1模态空间型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是贵州秋绵雨气候变率的主模态;贵州省秋绵雨存在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1997年为贵州秋绵雨突变点;重秋绵雨年500 hPa高度场欧亚大陆上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850 hPa距平风场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为显著的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ENSO对贵州秋绵雨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当前期8月热带东太平洋偏暖、热带西太平洋偏冷时,对应El Niño年贵州秋绵雨偏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绵雨 气候特征 500 hPa位势高度 850 hPa风场 海温
下载PDF
全球大气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分析
11
作者 李雅芬 王盘兴 江晓南 《福建气象》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Ia)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项目的全球40年月平均气候异常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并分析了对流层下、上部半球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全球Ia存在明显的时(季节)空(高度、半球... 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Ia)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项目的全球40年月平均气候异常高度场的时空结构,并分析了对流层下、上部半球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全球Ia存在明显的时(季节)空(高度、半球)差异;构造出三组参数高度概括地给出地球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环流球函数谱结构的基本特点;通过球函数展开的某些系数与半球500hPa等压面平均高度异常成正比,也近似与大气下半部(半球)平均温度成正比,揭示出不同层次大气平均温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海洋SSTA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 气候异常场强度 球函数分析 时空结构 大气平均温度异常
下载PDF
江苏夏季旱涝环流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陶玫 吕军 于波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利用NCEP/NCAROLR月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逐月高度场距平格点资料,讨论江苏夏季旱涝天气气候的环流特征。研究表明:菲律宾以西太平洋暖池区OLR低值区值强弱直接影响江苏夏季降水,OLR值越低,该区辐合越强,则其北部副热带高压偏强,有利于副... 利用NCEP/NCAROLR月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逐月高度场距平格点资料,讨论江苏夏季旱涝天气气候的环流特征。研究表明:菲律宾以西太平洋暖池区OLR低值区值强弱直接影响江苏夏季降水,OLR值越低,该区辐合越强,则其北部副热带高压偏强,有利于副高的北抬和西伸,使副高北侧的雨带偏东偏北,江苏易偏旱;反之江苏易偏涝。500hPa在东亚地区南北呈"+、-、+"的纬向分布,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夏季500hPa高度距平场为明显的正距平区,在该地区形成双阻或单阻有利于形势的稳定,使降水持续,江苏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R 500 hPa高度距平 旱涝年
下载PDF
河北冬季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宏 赵岩 +2 位作者 李宗涛 王万筠 王蓉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97-1203,共7页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09年冬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应用奇异谱分解(SVD)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河北冬季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09年冬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应用奇异谱分解(SVD)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河北冬季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冬季降水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性,从10a以下尺度看,冬季降水存在8~10和2~3a的变化周期;冬季东亚地区500hPa高度场从低纬到中高纬呈正、负、正的东亚一太平洋(EAP)遥相关型时,河北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沧州和承德的东部;当北太平洋海温场为PDO正位相,赤道中太平洋SSTA为E1Nino型时,河北省冬季多雨,邢台、邯郸及沧州一带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空间型态 500 hPa高度场 太平洋海温异常 冬季
下载PDF
冬季欧亚阻塞高压的空间特征及其对中国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19-424,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阻塞高压与冬季中国温度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阻塞高压指数(TM指数)挑选出1950/1951~2014/2015年冬季发生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及鄂霍次克海的阻塞事件,研究3个区域阻塞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区域造成的不... 为进一步了解阻塞高压与冬季中国温度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阻塞高压指数(TM指数)挑选出1950/1951~2014/2015年冬季发生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及鄂霍次克海的阻塞事件,研究3个区域阻塞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事件发生次数最多,主要造成中国新疆北部地区强降温,其阻塞经向范围与新疆西北温度异常呈现负相关。贝加尔湖阻塞事件次数最少,且阻塞平均强度最弱,主要使华中华北地区发生强降温,但阻塞经向范围不直接与温度相关。鄂霍次克海阻塞平均强度最强,主要导致中国东北地区低温异常,其阻塞经向范围与华中华北区域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阻塞高压 位势高度场 温度场 低温异常 经向范围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ationary-Wave Nonstationar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500-hPa Height Field
15
作者 周国华 王盘兴 +2 位作者 施宁 李巧萍 佘高杰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wave nonstationarity is presented and elucid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renz circulation decomposition.This concept indicates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zonal nonuniform a...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wave nonstationarity is presented and elucid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orenz circulation decomposition.This concept indicates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zonal nonuniform abnormity to the intensity of stationary waves on the monthly mean scale.Based on the Lorenz circulation decomposition,the nonstationarity degree I_(us)(I_(us)~1) of the global(local) stationary waves is defined,and then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ionary-wave nonstationarity at 30°-60°N,where the intensity of stationary waves at 500 hP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as is well known,is very high.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obtained:(1) There exist seasonal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movement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nonstationarity zones of the global stationary waves.The steady stationary waves occur in midlatitudes (35°-55°N) in winter and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south of 35°N) in summer,associated with the major troughs over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and the weak European trough in winter,and with the relatively steady subtropical high system in summer.A high value center of I_(us) is at 35°N in spring and 50°N in summer,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tationary-wave intensity,particular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rough/ridge positions of stationary waves on the monthly mean maps.(2) There exists obvious asymmetry in I_(us)~1,with the steady zones always located in the areas controlled by strong troughs/ridges and the unsteady ones in the areas where the stationary-wave intensity is low.The I_(us)~1 in the subtropics(south of 35°N) is larg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and vice versa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north of 35°N).The summertime distribution of I_(us)~1 on the whole shows a rather complicated structure.However,North Europe is the most unsteady area for local stationary waves,as represented by high values of I_(us)~1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while over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bout 120°E-60°W),the I_(us)~1 is slightly less than 1 in summer,indicating that the stationary waves in this region are more steady than those over other mid and high latitude regions.(3) From North China to Northwest Pacific,there is a high value zone of I_(us)~1 in summer,with its center(45°N,130°E) located in the 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This influences the summer climate of northern China,including Northeast, North,and Northwest China.It is obvious that the nonstationarity is an intrinsic attribute of stationary waves,and can be regarded as being of the same importance as the intensity and energy-spectrum structure of stationary waves in the studies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stationary waves nonstationarity general circulation system
原文传递
欧亚大气环流对中国北方夏季沙尘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康林 季明霞 黄建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205,共9页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夏季沙尘指数51年来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夏季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环流场发现:500hPa高度场...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夏季沙尘指数51年来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夏季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环流场发现:500hPa高度场上强烈发展的高原贝加尔湖平均脊和减弱的东亚大槽,减少了高空低值系统对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地面场上"北负南正"的变压场分布使得两个地区西风和西北风减小,最终导致夏季南疆和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沙尘指数高值年时影响两个地区天气系统的差异在于:影响南疆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的西路冷空气和地面场上发展的南疆热低压,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则是北路和偏北路冷空气以及地面场上强烈发展的蒙古内蒙古热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指数 500 hPa高度场 850 hPa风场 海平面气压场
原文传递
欧亚大气环流对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康林 季明霞 +1 位作者 黄建平 管晓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3-1460,共8页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沙尘指数51年来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其中内蒙古沙尘指数总体较小、年际变化较大,而南疆沙尘指数的波动较小。...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沙尘指数51年来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其中内蒙古沙尘指数总体较小、年际变化较大,而南疆沙尘指数的波动较小。通过分析南疆和内蒙古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春季环流场发现,控制两个沙尘源区的环流场存在明显差异:南疆沙尘指数低值年时,西路入侵的冷空气减少,受此影响蒙古气旋和南疆热低压减弱,导致南疆地区近地面西风减弱,最终导致南疆沙尘天气减少;内蒙古沙尘指数低值年时,西北路和北路冷空气入侵次数减少,地面场上西伯利亚冷高压和蒙古高压减弱,并且蒙古气旋的发生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内蒙古西部近地面西北风和偏西风减小,最终导致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指数 500hpa高度场 500hpa风场 850hPa风场 海平面气压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