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2年中国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1
作者 陈源 崔鹏飞 +9 位作者 施建忠 张元成 于晴晴 颜成 张亚萍 王丛丛 张洁 王燕 邓国华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0-1832,共13页
【背景】H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亚型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 【背景】H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亚型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的】通过对我国H6N1亚型AIV的演化动态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2年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家禽喉和泄殖腔拭子,通过接种鸡胚分离到7株H6N1亚型AIVs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结果】遗传演化分析表明,7株病毒的基因与分离于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野鸟源病毒基因同源性较高,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贝叶斯演化分析表明,H6亚型AIV HA基因曾发生过多次的跨洲际传播,欧亚谱系病毒在北美地区也有着较长时间流行。1株病毒HA基因与北美地区毒株基因高度同源,根据贝叶斯演化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在野鸟体内经历了复杂的基因重配后形成,后经野鸟传入我国。特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此外,另有1株病毒的NP蛋白发生Y52H突变,据报道,该突变对AIV获得抵抗人干扰素刺激基因BTN3A3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受体结合特性分析表明,部分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但结合人源受体能力弱于结合禽源受体能力。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试验表明,鸡感染A/chicken/Jiangxi/S40445/2019(H6N1)后能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排毒,并且病毒可在鸡群内通过接触传播。鸡感染A/duck/Jiangxi/S10941/2019(H6N1)后仅有少数鸡通过呼吸道排毒,病毒无法在鸡群间通过接触传播。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表明,H6N1亚型AIV无需提前适应便可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但对小鼠仍呈低致病力。【结论】2019—2022年分离于我国的H6N1亚型AIV基因大部分来源于野鸟源病毒,候鸟可经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将病毒传入我国;部分病毒能够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并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表明该亚型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6n1 禽流感病毒 跨洲际传播 重配 感染性
下载PDF
鸭源性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猪和人呼吸道的复制及其基因特点
2
作者 解中 钟伟娟 张增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618-623,共6页
目的:探索鸭源性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否可在人以及流感病毒的重要中间宿主猪中有效复制、感染。方法:选择前期分离的2株鸭源性H6N1病毒DK/Jiangxi/35634/2016、DK/Guiyang/2462/2007,受体结合特异性法分析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全基因组... 目的:探索鸭源性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否可在人以及流感病毒的重要中间宿主猪中有效复制、感染。方法:选择前期分离的2株鸭源性H6N1病毒DK/Jiangxi/35634/2016、DK/Guiyang/2462/2007,受体结合特异性法分析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基因位点的变化,体外感染人和猪呼吸道组织。结果:2株鸭源性H6N1病毒均与禽型SAα-2,3Gal受体结合,基因测序分析显示HA裂解位点为PQIETR/GL,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HA、NA、PB2等主要基因位点未发生突变,但病毒可在人肺组织的肺泡细胞和巨噬细胞、猪气管上皮细胞以及肺组织的肺泡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并引起细胞损伤、组织结构的破坏。结论:鸭源性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特点,虽然仍与禽型SAα-2,3Gal受体结合,但已具有跨种间屏障感染猪和人的能力。因此,必须密切监测家禽中流感病毒H6N1流行和进化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基因特点 呼吸道组织
下载PDF
一株鸡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的分子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丽玲 李雁冰 +5 位作者 施建忠 田国彬 张翼 曾显营 刘娣 陈化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4-217,共4页
2008年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期间分离到1株鸡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ZheJiang/80/2008(H6N1)(简称为CK/ZJ/80/08),为了弄清该病毒的分子特征,我们对其8个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对每个... 2008年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期间分离到1株鸡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ZheJiang/80/2008(H6N1)(简称为CK/ZJ/80/08),为了弄清该病毒的分子特征,我们对其8个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对每个基因进行BLAST分析,找出同源性最高的毒株。利用DNAStar中的Megalign功能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K/ZJ/80/08的HA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QIETR↓GLF,推测可能为一株低致病力AIV。其HA基因与日本北海道的A/duck/Hokkaido/228/2003(H6N8)和黑龙江的A/mallard/Heilongjiang/131/2006(H6N2)以及香港早期分离株A/chicken/HongKong/17/77(H6N1)等处于同一分支;NA基因在颈部没有缺失,与A/duck/Tsukuba/718/2005(H1N1)、A/goose/Guangdong/1/96(H5N1)等处于同一分支;M基因与A/duck/Hokkaido/W90/2007(H10N7)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NS基因与A/duck/Denmark/65047/04(H5N2)和A/goose/Guangdong/1/96(H5N1)处于同一分支。NP、PA、PB1、PB2分别与贵州和江西分离的H5N2亚型AIV的相应基因关系密切,同源性分别为98%、97%、97%、97%。由此推测CK/ZJ/80/08可能是由H6N2、H1N1、H10N7、H5N2等多个亚型病毒重组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全基因 分子特征
下载PDF
人易感H6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建课 袁健 +2 位作者 高继光 朱晓蕾 林爱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7,22,共5页
目的预测人易感H6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并分析其进化特征。方法从GISAID和Gen Bank两大数据库获得人易感H6N1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及近缘序列,采用多款预测软件分别预测了其B细胞线性和构象型抗原表位,并分析了这些表位... 目的预测人易感H6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并分析其进化特征。方法从GISAID和Gen Bank两大数据库获得人易感H6N1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及近缘序列,采用多款预测软件分别预测了其B细胞线性和构象型抗原表位,并分析了这些表位的保守性、适应性和进化特征。结果综合各种因素共预测出4个线性表位(表位A、B、C和D)和2个构象型表位(表位E和F)。表位C和位点41、157、186、187在进化过程中易发生突变,其余表位较为保守,其中表位D最保守;位点157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它可能是H6N1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一个关键位点。结论人易感H6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拥有5个保守的B细胞抗原表位(3个线性、2个构象型)和1个正选择作用位点,将为其疫苗的研制、致病机制的理解和病毒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易感H6n1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蛋白 抗原表位 生物信息学 进化
下载PDF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增辉 朱银川 +2 位作者 王熹婧 蒙远雁 张增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禽流感病毒H6N1亚型广泛存在于水禽和陆禽,是最常分离到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病毒可能是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的前体。随着病毒基因的持续进化,H6N1可跨种间屏障传播至哺乳动物,其对于哺乳动物小鼠、猪和雪貂已经具有较强... 禽流感病毒H6N1亚型广泛存在于水禽和陆禽,是最常分离到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遗传分析表明该病毒可能是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的前体。随着病毒基因的持续进化,H6N1可跨种间屏障传播至哺乳动物,其对于哺乳动物小鼠、猪和雪貂已经具有较强感染能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少数人H6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2013年5月,我国台湾出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6N1亚型流感病毒。因此,H6N1病毒宿主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些宿主内可发生病毒基因突变、基因重配,进而演变为具有感染人类潜能的新变异株的可能。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等方面对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H6N1禽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H6n1亚型 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 哺乳动物
下载PDF
PB2 E627K对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凯慧 于志君 +13 位作者 忻悦 张坤 黄靖 岳秀芳 丁洁 杨霞 乔军 王铁成 杨松涛 黄耕 赵永坤 高玉伟 华育平 夏咸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1-27,共7页
目的利用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平台,评估PB2 E627K对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探究A/H6N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分子基础。方法通过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San-Jiang/275/2007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和点突变技术拯救病毒... 目的利用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平台,评估PB2 E627K对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探究A/H6N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分子基础。方法通过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San-Jiang/275/2007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和点突变技术拯救病毒rA/H6N1和PB2 E627K位点发生突变的rA/H6N1-627,两株拯救病毒分别以101EID50~106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死亡率、病毒滴定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平台,rA/H6N1的8个基因片段完全源于A/H6N1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生物学特性与A/H6N1完全一致。rA/H6N1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MLD50>106.5EID50),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各个脏器中的病毒滴度与A/H6N1保持一致;rA/H6N1-627能感染小鼠,引起小鼠体重下降,但不能引起所有106EID50组小鼠死亡,病毒能在小鼠的肺脏和脑部进行增殖。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H5N1禽流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PB2-E627K位点并非A/H6N1流感病毒的毒力决定因子。A/H6N1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还有待继续研究,该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和点突变技术的建立为研究该亚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及病毒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H6n1亚型流感病毒 反向遗传操作 生物学特性 E627K
下载PDF
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评估及与2009 A/H1N1亚型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凯慧 于志君 +13 位作者 忻悦 张坤 丁洁 黄靖 岳秀芳 杨霞 乔军 王铁成 杨松涛 黄耕 赵永坤 高玉伟 华育平 夏咸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61-66,I0009,I0010,共8页
目的探讨人、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为下一步研究H6亚型禽流感病毒重配和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野鸭源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SanJiang/275/2007以101EID50~106EID50的攻毒剂量经鼻内途径感染小... 目的探讨人、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为下一步研究H6亚型禽流感病毒重配和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野鸭源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SanJiang/275/2007以101EID50~106EID50的攻毒剂量经鼻内途径感染小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毒滴定和病理切片观察进行病毒学和组织学两方面检测对小鼠的致病性;同时,将此病毒与2009年A/H1N1流感病毒A/Changchun/01/2009(H1N1)混合感染豚鼠,分析两株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每天采集豚鼠鼻洗液并用噬斑纯化技术获得重配病毒,对获得的重配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结果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小鼠,但对小鼠不致死。106EID50的攻毒剂量可有效感染小鼠,攻毒后第5天,小鼠表现出被毛较粗乱、活动减少、体重下降、呼吸急促的临床症状,但至攻毒后第10天开始康复,而对照组(MOCK)小鼠在14 d的观察期内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主要在小鼠肺脏和鼻甲骨中复制,病毒滴度可达104.5EID50/mL。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肺泡壁增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并伴有轻微出血;在A/H6N1和A/H1N1混合感染豚鼠的重配实验中,经过三轮噬斑纯化从豚鼠鼻洗液中分离到6株重配病毒,说明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与A/H1N1亚型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遗传兼容性,能在豚鼠体内能发生重配。结论野鸭源A/H6N1亚型流感病毒无需适应就能够感染哺乳动物;该病毒与A/H1N1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遗传兼容性,在哺乳动物体内能够发生基因重配,产生新的重配病毒,其公共卫生意义应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 A H1N1亚型流感病毒 致病性 兼容性
下载PDF
一例输入型H6N1亚型禽流感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艳 李金平 +6 位作者 张磊萍 程善菊 张强 李春阳 侯广宇 彭程 蒋文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8年第2期69-72,共4页
为确认进口食品中的禽流感病毒(AIV)携带状况,对从台湾地区进口的冻鸡食品进行了禽流感带毒情况检测,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和致病性试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IV为H6N1亚型病毒,与台湾本地流行的毒株同源性最高;分离株... 为确认进口食品中的禽流感病毒(AIV)携带状况,对从台湾地区进口的冻鸡食品进行了禽流感带毒情况检测,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和致病性试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IV为H6N1亚型病毒,与台湾本地流行的毒株同源性最高;分离株的HA裂解位点基序为PQIATR/G,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处第186、190、226和228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为脯氨酸(P)、缬氨酸(V)、谷氨酰胺(Q)、丝氨酸(S),具有结合人样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子特征。SPF鸡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的静脉致病指数(IVPI)为0,为低致病性AIV。Balb/c小鼠感染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可在小鼠下呼吸道和肺脏中复制;高剂量感染可使小鼠体重发生轻微变化,但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检测结果表明,该H6N1亚型毒株虽然目前致病力较弱,但有突变为高致病性毒株风险,对人类和家禽存在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6n1 禽流感 致病性
下载PDF
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进化分析
9
作者 杨建课 宫磊 +2 位作者 高继光 林爱琴 徐思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8-832,共5页
目的检测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分子特征、致病机制、来源及进化。方法从Flu和GISAID两大数据库中获得人感染H6N1及近缘禽流感病毒的HA序列,通过ML、MP、BI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测进化速率和最近共同祖先(TMRCA)时间,并分析相关... 目的检测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分子特征、致病机制、来源及进化。方法从Flu和GISAID两大数据库中获得人感染H6N1及近缘禽流感病毒的HA序列,通过ML、MP、BI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测进化速率和最近共同祖先(TMRCA)时间,并分析相关变异位点、糖基化位点及裂解位点。结果人感染与台湾3株禽感染H6N1病毒聚成一支,最近共同祖先时间为2002年,目前正在流行,且进化速度很快。其氨基酸序列含有5个N-糖基化位点和2个O-糖基化位点,裂解位点上游仅1个碱性氨基酸,拥有两个特异的变异位点P186L和A287T。结论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目前仍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HA基因由家鸡的序列进化而来。由于其高的进化速率及病毒重配的可能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 分子特征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一株野鸟源重组禽流感(H6N1)病毒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晓宇 孙静 +14 位作者 吕欣孺 李祥 陈丽霞 付恬 马天 马沛然 李仪 王玉龙 侯志军 曾祥伟 王亚君 杨思远 张国钢 孙颖 柴洪亮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1-464,共14页
2017年在江苏省野生豆雁粪便中分离得到1株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ser fabalis/Jiangsu/J746/2017(H6N1)(J746)。本研究对J746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HA和NA基因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wil... 2017年在江苏省野生豆雁粪便中分离得到1株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Anser fabalis/Jiangsu/J746/2017(H6N1)(J746)。本研究对J746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与HA和NA基因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wild waterfowl/Korea/F14-5/2016(H6N1),同源性为99.4%。HA基因与流行于韩国、日本和孟加拉的N1、N2、N8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NA基因与韩国野生水禽的H6、H7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B2基因与中亚及东亚地区低致性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B1基因和NP基因与流行在东南亚的低致病性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A基因和M基因均处于欧亚分支,但PA形成了独立的小分支,NS基因与分离于中国中南部和日本的毒株聚集在一起。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神经氨酸(NA)蛋白存在H274Y突变,该突变可增强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性;同时在PB2蛋白中发现与增强对小鼠致病性有关的L89V突变,在NS1蛋白中发现与增强对小鼠致病性、提高复制能力和改变宿主嗜性有关的P42S、L103F、I106M、N205S突变。综上所述,J746毒株基因组构成来源复杂,是由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的一株多元重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 序列分析
下载PDF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思思 谢芝勋 +8 位作者 谢志勤 邓显文 刘加波 谢丽基 黄莉 黄娇玲 曾婷婷 张艳芳 王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6-332,共7页
根据GenBank中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经反应条件优化,本试验建立了检测H6N1亚型AIV的二重荧光RT-PCR方法。该法特异性强,只对H6亚型和N1亚型AIV进行特异... 根据GenBank中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经反应条件优化,本试验建立了检测H6N1亚型AIV的二重荧光RT-PCR方法。该法特异性强,只对H6亚型和N1亚型AIV进行特异性扩增,对其他H亚型AIV、N亚型AIV及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该法敏感性好,对H6N1亚型AIV的检测限为100拷贝/μL。本试验建立的H6N1亚型AIV的二重荧光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为H6N1亚型AIV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二重荧光RT-PCR
下载PDF
The three newest emerging influenza H10N8, H5N6 and H6N1: comparison of it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12
作者 Somsri Wiwanitkit Viroj Wiwanitkit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5年第5期360-360,共1页
To the editor,Sir,the emerging influenza infection is the present global concern.There are many new emerging influenza infections at present and those infections are usually problematic.Of several new infections,the m... To the editor,Sir,the emerging influenza infection is the present global concern.There are many new emerging influenza infections at present and those infections are usually problematic.Of several new infections,the most recent emerging ones include to H6N1,H5N6 and H10N8 influenza infections.To lear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ose three new emerging infections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can give the data for further referencing.Here,the aut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ING H5N6 and H6n1 PROBLEMATIC mortality MORBIDITY editor facilities SEVERITY illness CONFLICT
下载PDF
微生物所等揭示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
13
《江西饲料》 2015年第3期48-49,共2页
2013年6月,在台湾发现了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6N1亚型禽流感病例。从患者体内所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显示,此病毒为一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台湾本土家禽中的H6N1病毒株非常接近,其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成为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 2013年6月,在台湾发现了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6N1亚型禽流感病例。从患者体内所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显示,此病毒为一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台湾本土家禽中的H6N1病毒株非常接近,其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成为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课题组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EMBO Journal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传播机制 H6n1 国际杂志 病毒株 低致病性禽流感 中科院院士 类感染 研究成果 台湾本土
下载PDF
野鸭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洁 桑晓宇 +7 位作者 程凯慧 于志君 张坤 柴洪亮 王铁成 高玉伟 夏咸柱 华育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99,共6页
扩增、克隆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mallard/Sanjiang/275/2007(M-275)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并探讨该病毒的进化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克隆2007年从三江自然保护区野鸭身上分离到的H6N1亚型AIV,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同源性... 扩增、克隆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mallard/Sanjiang/275/2007(M-275)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并探讨该病毒的进化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克隆2007年从三江自然保护区野鸭身上分离到的H6N1亚型AIV,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发现,M-275与H6亚型和N1亚型AIV同源性最高,说明M-275为H6N1亚型。其裂解位点为PQIETR↓G,无连续碱性氨基酸的插入,说明M-275属于典型的低致病性毒株。通过序列比对,M-275的HA基因与2000年以后北美以及中国地区分离到的H6亚型AIV同源性在97%以上,与HA基因同源性最高的毒株为A/northern pintail/Alaska/44202-143/2006(H6N1)和A/northern pintail/Alaska/44204-158/2006(H6N4),与N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是A/mallard/ON/499/2005(H5N1),推测M-275的NA基因片段来自于该病毒谱系。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A基因与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N1、H2、N4、N8和N9等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NA基因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H2、H5、H6、H11、H3等亚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B1基因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流行的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而PB2、NP、M以及NS基因则与日本、韩国、香港和中国地区的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PA同中国地区和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的毒株处于同一分支。M-275毒株基因组构成来源复杂,NA基因和NP基因分别与野鸭源的H5N1和H1N1等毒株同源性很高,表明H6亚型禽流感病毒也在不断的发生重排,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台湾地区H6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适应性进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建课 朱晓蕾 +1 位作者 汪萍 高继光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9-534,共6页
2013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发现了第一例人感染H6N1禽流感,研究该地区H6N1病毒血凝素基因(HA)的适应性进化特征和种群动力学,将为人感染H6N1病毒的来源、进化及致病机制的理解提供更多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一定帮助。本研究从Flu和G... 2013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发现了第一例人感染H6N1禽流感,研究该地区H6N1病毒血凝素基因(HA)的适应性进化特征和种群动力学,将为人感染H6N1病毒的来源、进化及致病机制的理解提供更多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一定帮助。本研究从Flu和GISAID两大数据库中获得中国台湾地区所有已释放的H6N1病毒的H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进化动力曲线,并推测其进化速率,分析其适应性进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台湾地区H6N1病毒的HA有五种类型,其中人感染H6N1病毒的HA所属类型为目前当地优势类型;该病毒种群于1971年底第一次扩张,2008年迅速减少,而后又略有增加。同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3个位点受到正选择作用的影响,增加了病毒的适应能力;89个位点受负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在病毒的复制、流行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中剪切位点附近的329位所受负选择作用强烈(PSLAC0.001、PFEL0.000、BFREL137),此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有关。中国台湾地区H6N1病毒的HA已发生了明显的适应性进化,具有发生疫情的可能性,人们应高度重视,并能及时给与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 适应性进化 进化动力学 血凝素 生物信息学方法
原文传递
Origi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infecting H6N1 infl uenza virus in Taiwan 被引量:27
16
作者 Weifeng Shi Yi Shi +2 位作者 Ying Wu Di Liu George F.Gao 《Protein & Cell》 SCIE CSCD 2013年第11期846-853,共8页
In June 2013,the fi rst human H6N1 infl uenza virus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in Taiwan.However,the origi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virus,A/Taiwan/2/2013(H6N1),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thus far.In the p... In June 2013,the fi rst human H6N1 infl uenza virus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in Taiwan.However,the origi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virus,A/Taiwan/2/2013(H6N1),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thus far.In the present report,we performed phylogenetic and coalescent analy-ses of this virus and compared its molecular profi le/char-acteristics with other closely related strains.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6N1 revealed that it is a typical avian infl uenza virus of low pathogenicity,which might not rep-licate and propagate well in the upper airway in mammals.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virus clusters with A/chicken/Taiwan/A2837/2013(H6N1)in seven genes,except PB1.For the PB1 gene,A/Taiwan/2/2013 was clus-tered with a different H6N1 lineage from A/chicken/Taiwan/A2837/2013.Although a previou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PB2,PA,and M genes of A/Taiwan/2/2013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H5N2 viruses,coalescent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se H5N2 viruses were derived from more recent strains than that of the ancestor of A/Taiwan/2/2013.Therefore,we propose that A/Taiwan/2/2013 is a reassor-tant from different H6N1 lineages circulating in chickens in Taiwan.Furthermore,compared to avian isolates,a sin-gle P186L(H3 numbering)substitution in the hemaggluti-nin H6 of the human isolate might increase the mammali-an receptor binding and,hence,this strain’s pathogenicity in humans.Overall,human infection with this virus seems an accidental event and is unlikely to cause an infl uenza pandemic.However,its co-circulation and potential reas-sortment with other infl uenza subtypes are still worthy of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coalescent analysis H6n1 infl uenza virus TAIWAN
原文传递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思思 谢芝勋 +5 位作者 谢志勤 邓显文 刘加波 黄莉 黄娇玲 曾婷婷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6-1630,共5页
根据GenBank中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基因、N1亚型AIV的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的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筛选出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引物之间的浓度,建立了H6N1亚型AIV三重RT-PCR检测方法。对该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根据GenBank中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基因、N1亚型AIV的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的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筛选出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引物之间的浓度,建立了H6N1亚型AIV三重RT-PCR检测方法。对该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对H6N1亚型AIV可特异性扩增出447(H6亚型AIV)、325(N1亚型AIV)和669bp(AIV)目的条带,对H6亚型AIV扩增出447、669bp目的条带,对N1亚型AIV扩增出325、669bp目的条带,对其他亚型AIV仅扩增出669bp目的条带,对常见禽病病原体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该法对H6N1亚型AIV检测下限为0.1pg;305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一致。本研究所建立的H6N1亚型AIV三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同时快速鉴别检测H6、N1亚型AIV和所有亚型AIV,为H6N1亚型AIV的检测提供1种简便、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三重RT-PCR
原文传递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思思 谢芝勋 +5 位作者 谢志勤 邓显文 刘加波 黄莉 黄娇玲 曾婷婷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27,共4页
根据GenBank中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A、NA基因,分别设计并筛选出2对特异性引物,用于H6亚型AIV和N1亚型AIV的检测,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H6N1亚型AIV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对该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检验,并用该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 根据GenBank中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A、NA基因,分别设计并筛选出2对特异性引物,用于H6亚型AIV和N1亚型AIV的检测,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H6N1亚型AIV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对该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检验,并用该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对H6N1亚型AIV可特异性扩增出447 bp(H6亚型)和325 bp(N1亚型)目的条带,对H6Ny亚型AIV仅扩增出447 bp目的条带,对HXN1亚型AIV仅扩增出325 bp目的条带,对常见禽病病原体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该法对H6N1亚型AIV检测下限为5×102拷贝/μL;341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一致。本研究所建立的H6N1亚型AIV RT-PCR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一管可同时检测H6和N1亚型AIV,为H6N1亚型AIV的检测提供一种简便、快速和有效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二重RT-PCR
原文传递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GeX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思思 谢芝勋 +8 位作者 谢志勤 谢丽基 邓显文 范晴 黄娇玲 张艳芳 王盛 曾婷婷 张民秀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根据基因库中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HA基因、N1亚型AIV 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 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筛选出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H6N1亚型AIV GeXP检测方法。该法对H6亚型AIV的检测出现194 bp (H6)、164 bp (AIV通用检测... 根据基因库中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HA基因、N1亚型AIV NA基因和所有亚型AIV 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筛选出3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H6N1亚型AIV GeXP检测方法。该法对H6亚型AIV的检测出现194 bp (H6)、164 bp (AIV通用检测) 2个目的峰,对N1亚型AIV的检测出现249 bp (N1)、164 bp 2个目的峰,对H6N1亚型AIV的检测出现194 bp、249 bp和164 bp 3个目的峰,对其他亚型AIV的检测只出现164 bp通用检测目的峰,对常见禽病病原体均未出现任何检测峰;该法对H6亚型和N1亚型AIV检测下限为102拷贝/μL。本研究建立的H6亚型和N1亚型AIV高通量GeX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同时快速鉴别检测H6亚型、N1亚型和所有亚型AIV,为H6N1亚型AIV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6n1亚型 GeXP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老年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铎 徐菲 +3 位作者 吴晓琴 邹天辉 刘尧 王寰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8-91,共4页
目的 探讨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E2F8转录因子8(E2F8)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46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表达。随访患者并... 目的 探讨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E2F8转录因子8(E2F8)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46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表达。随访患者并记录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时间。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乳腺癌组织YTHDF1与E2F8蛋白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YTHDF1、E2F8蛋白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老年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二者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06,P<0.05)。TNM分期Ⅱ期、肿瘤最大径>2 cm、合并淋巴结转移老年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Ⅰ期、肿瘤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均<0.05)。32例患者发生肿瘤进展,YTHDF1、E2F8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低于其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均<0.05)。TNM分期Ⅱ期、合并淋巴结转移、YTHDF1蛋白阳性表达、E2F8蛋白阳性表达是老年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老年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YTHDF1、E2F8蛋白高表达,且与老年乳腺癌患者肿瘤TNM分期、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有关,是患者无进展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老年人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 E2F转录因子8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