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 被引量:1
1
作者 方进 刘秀英 潘金鹏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61-63,共3页
采用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在温和条件下经硅氢加成合成了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考查了催... 采用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在温和条件下经硅氢加成合成了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考查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溶剂、原料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当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质量的0.016%,在0-10℃下于四氢呋喃溶剂中搅拌反应12 h,产物摩尔转化率可达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3-(乙基甲基)丙基]1 1 3 3-甲基二 氢加成 1 1 3 3-甲基二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下载PDF
四丙基氢氧化铵处理TS-1催化1-丁烯环氧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左轶 刘民 +1 位作者 姜海英 郭新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1-616,共6页
在四丙基溴化铵-乙胺体系中,水热合成了晶粒尺寸为600nm的小晶粒钛硅分子筛TS-1。将其挤条成型后,采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稀溶液处理,然后用于催化1-丁烯与H2O2环氧化制备1,2-环氧丁烷的反应,并与TPAOH处理前的样品对比。结果表明,TP... 在四丙基溴化铵-乙胺体系中,水热合成了晶粒尺寸为600nm的小晶粒钛硅分子筛TS-1。将其挤条成型后,采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稀溶液处理,然后用于催化1-丁烯与H2O2环氧化制备1,2-环氧丁烷的反应,并与TPAOH处理前的样品对比。结果表明,TPAOH处理能显著提高TS-1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原因在于,晶粒外表面无定型载体的晶化疏通了TS-1的孔道,晶粒内部形成的空穴降低了反应物及产物的扩散阻力,且能提高容碳能力;少量四配位骨架钛转化为五配位钛,也使催化活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1-丁烯 1 2-丁烷 丙基氢化铵 固定床反应器
下载PDF
ABA型三嵌段聚有机硅氧烷的合成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宗林 胡文军 +2 位作者 孟凡君 董建 韩念风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D4)、八苯基环四硅氧烷 (P4)、1,3,5 ,7-四甲基 - 1,3,5 ,7-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 (V4)作为单体 ,N ,N -二甲基甲酰胺 (DMF)作促进剂 ,氢氧化锂作引发剂 ,采用活性聚合方法 ,分 3次加料 ,相继形成了二甲基 -甲基乙烯... 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D4)、八苯基环四硅氧烷 (P4)、1,3,5 ,7-四甲基 - 1,3,5 ,7-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 (V4)作为单体 ,N ,N -二甲基甲酰胺 (DMF)作促进剂 ,氢氧化锂作引发剂 ,采用活性聚合方法 ,分 3次加料 ,相继形成了二甲基 -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 (A)、二甲基 -二苯基 -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 (B) ,合成了ABA型三嵌段聚有机硅氧烷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此反应为嵌段聚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甲基 八苯基 1 3 5 7-甲基-1 3 5 7-四乙烯基环四硅氧 化锂 N N-二甲基甲酰胺 合成 表征 聚有机 三嵌段共聚物
下载PDF
新型硅-丙核/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戈成岳 毕建美 +2 位作者 陈秋阳 许军 武玉民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25-29,33,共6页
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Na)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选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作为有机硅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工艺制备硅油中间体,然后将其与丙烯酸酯类共聚,通过对工艺方法、... 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Na)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选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作为有机硅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工艺制备硅油中间体,然后将其与丙烯酸酯类共聚,通过对工艺方法、配方的调整得到了性能优良的硅-丙乳液。探讨了乳化剂加入量、种子乳液量、乙烯基硅含量(Vi-D4用量)、活性物含量等因素对硅-丙乳液转化率和接枝率以及乳胶粒形貌和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质量分数0.8%,种子乳液质量分数30%,V(D4)∶V(Vi-D4)=4∶1,活性物质量分数30%时得到了转化率和接枝率高的硅-丙乳液。电镜照片显示,粒子呈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分布图显示,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在100 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乳液 八甲基烷(D4) 种子乳液 甲基乙烯基烷(Vi-D4) 核壳结构
下载PDF
1-戊烯氧化反应合成1,2-戊二醇工艺概述 被引量:3
5
作者 翁羽飞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介绍了1-戊烯氧化反应合成1,2-戊二醇的3种重要方法。相对四氧化锇双羟基法和过氧有机酸氧化法,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法随着钛硅分子筛合成及成型技术不断进步,利用来源于裂解乙烯副产物的1-戊烯为原料,采用钛硅分子筛催化剂,过氧化氢为... 介绍了1-戊烯氧化反应合成1,2-戊二醇的3种重要方法。相对四氧化锇双羟基法和过氧有机酸氧化法,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法随着钛硅分子筛合成及成型技术不断进步,利用来源于裂解乙烯副产物的1-戊烯为原料,采用钛硅分子筛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通过催化氧化和皂化反应获得高附加值的1,2-戊醇的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可以采用固定床连续反应工艺等优点,是工业生产1,2-戊二醇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戊烯 1 2-戊烷 1 2-戊二醇 烯烃化反应 化锇 甲酸 分子筛
下载PDF
BPDE-DNA加合物体外生成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渠 杨柳桦 +3 位作者 林琳 刘淳婷 孙成均 刘丽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合成苯并(a)芘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条件。方法:以一定比例混合苯并(a)芘丙酮溶液、DNA溶液、S9混合液、于37℃孵育24 h后,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DNA图谱,得出DNA结构改变的信息;同时用HPLC检测反应体系中的苯并(a)芘含量、苯并... 目的:探讨体外合成苯并(a)芘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条件。方法:以一定比例混合苯并(a)芘丙酮溶液、DNA溶液、S9混合液、于37℃孵育24 h后,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DNA图谱,得出DNA结构改变的信息;同时用HPLC检测反应体系中的苯并(a)芘含量、苯并(a)芘代谢物及DNA加合物酸水解后的产物。确定BPDE-DNA加合物生成,质谱验证生成物的结构。结果:反应后DNA紫外最大吸收峰红移;HPLC检测发现孵育后反应体系中苯并(a)芘含量降低,反应管有新的物质生成;质谱分析生成物的分子量同于目标产物。结论:一定条件下体外可合成苯并(a)芘-DNA加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7R 8S)-二羟基-(9S 10R)--7 8 9 10-氢苯并(a)芘 DNA加合物 -苯并(a)芘
下载PDF
大鼠BPDE-DNA加合物生成及其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7
作者 杨柳桦 刘渠 +2 位作者 孙成均 郭淑妍 林少杰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2-304,共3页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诱导大鼠产生(7R,8S)-二羟基-(9S,10R)-环氧-7,8,9,10-四氢苯并(a)芘(BPDE)-DNA加合物的生成。建立以血液为样品的检测染毒大鼠BPDE-DNA加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苯并(a)芘...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诱导大鼠产生(7R,8S)-二羟基-(9S,10R)-环氧-7,8,9,10-四氢苯并(a)芘(BPDE)-DNA加合物的生成。建立以血液为样品的检测染毒大鼠BPDE-DNA加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苯并(a)芘二甲基亚砜溶液(以1%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溶剂)100 mg/kg,5 h后取股静脉血。提取抗凝全血中的DNA,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DNA的提取效果。将提取的DNA在0.1 nmol/L HCl、90℃恒温水浴箱中酸水解4 h,乙酸乙酯提取酸水解产物——四醇-苯并(a)芘,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确认。结果BaP染毒组与溶剂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有新的色谱峰产生,质谱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与四醇-苯并(a)芘一致。结论本实验的染毒方法能使大鼠产生BPDE-DNA加合物;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血液为样品检测BPDE-DNA加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R 8S)-二羟基-(9S 10R)--7 8 9 10-氢苯并(a)芘 苯并(A)芘 DNA加合物 - 并(a)芘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液相色谱-质谱(HPLC/MS)
下载PDF
环氧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容 任亚国 马家举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5,共3页
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为催化剂,在异丙醇与二甲苯混合溶剂中,通过水解缩合制备环氧基笼型倍半硅氧烷(EP-POSS),并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 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原料,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为催化剂,在异丙醇与二甲苯混合溶剂中,通过水解缩合制备环氧基笼型倍半硅氧烷(EP-POSS),并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溶剂异丙醇与二甲苯的体积比2∶1,水解时间7 h,缩合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 min,产率可达到9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笼型倍半 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 甲基氢化铵 异丙醇 二甲苯 水解缩合 合成
原文传递
硅氧烷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合成及作为增韧剂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浩 黄笔武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29,共6页
选用1,2-环氧-4-乙烯基环己烷和含氢硅氧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硅氧烷脂环族环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产物结构。将其加入环氧树脂E51中,采用甲基四氢苯酐固化,制备了环氧树脂专用料。结果表明,较佳的合成条件为1,2... 选用1,2-环氧-4-乙烯基环己烷和含氢硅氧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硅氧烷脂环族环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产物结构。将其加入环氧树脂E51中,采用甲基四氢苯酐固化,制备了环氧树脂专用料。结果表明,较佳的合成条件为1,2-环氧-4-乙烯基环己烷和含氢硅氧烷的物质的量比为2:1,Karstedt催化剂用量为含氢硅氧烷质量的0.5%,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通过对固化物力学性能及涂膜性能的测试,得到硅氧烷脂环族环氧树脂作为增韧剂在E51/甲基四氢苯酐体系中的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4-乙烯基己烷 含氢 烷脂树脂 甲基氢苯酐 增韧剂
原文传递
多官能度硅烷寡聚物的合成及其对马口铁的防腐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成军 王柱 刘海峰 《化学与粘合》 CAS 2017年第6期427-429,434,共4页
以二甲苯为溶剂,苄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将2-(3,4-环氧环己烷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30)与均苯四甲酸酐(PMDA)反应,红外分析显示反应物PMDA的酸酐特征峰(νC=O,1860cm^(-1)与1769cm^(-1))消失,产物中出现了酯基吸收峰1730cm^(-1),... 以二甲苯为溶剂,苄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将2-(3,4-环氧环己烷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30)与均苯四甲酸酐(PMDA)反应,红外分析显示反应物PMDA的酸酐特征峰(νC=O,1860cm^(-1)与1769cm^(-1))消失,产物中出现了酯基吸收峰1730cm^(-1),表明制得了多官能度硅烷寡聚物(PSO)。将KH-530及PSO水解后分别制备马口铁片防护涂层,测试涂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PSO涂层的硬度达到了4H,而KH-530涂层硬度仅为1H;两者耐冲击性能均超过100cm·kg,耐弯曲性能均达到1级;热重分析表明,在高温下PSO涂层的热稳定性较好,低温区热稳定性略有降低;极化曲线拟合数据表明,PSO涂层的腐蚀速率0.1033mm/a,优于KH-530涂层;PSO涂层耐盐雾近500h无明显锈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 4-己烷基)乙基三甲 均苯甲酸酐 防腐蚀性能
原文传递
柳叶绣线菊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颜世达 姚慧丽 +5 位作者 张英华 高华 刘坤 刘洋 董方言 王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806-2811,共6页
目的研究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柳叶绣线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R-3,5-双甲... 目的研究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柳叶绣线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R-3,5-双甲氧基-4′,7-环氧-8,5′-新木脂烷-3′,4,9,9′-四醇(1)、3β-乙酰基熊果酸甲酯(2)、3β-乙酰基齐墩果酸甲酯(3)、羽扇豆醇(4)、β-香树脂醇(5)、(7R,8S)-5-甲氧基二氢脱氢双松柏醇(6)、8-羟基-7′-表松脂醇(7)、8-羟基松脂醇(8)、fraxiresinol(9)、(+)-africannal(10)、(+)-南烛木树脂酚(11)、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柳叶绣线菊新木脂醇;化合物6、7为首次从绣线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8~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人工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绣线菊 三萜 木脂素 7S 8R-3 5-双甲-4′ 7--8 5′-新木脂烷-3′ 4 9 9′- 柳叶绣线菊新木脂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