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乌什7.1级地震灾害及应急救援行动
1
作者 宋立军 刘宣瑞 +3 位作者 梁志远 王耀华 王伟 姚远 《中国应急救援》 2024年第2期69-73,79,共6页
介绍了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构造背景、余震序列和建筑工程破坏及震害特征,概述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行业应急救援行动,讨论了新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经验,提出了未来做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新疆乌什7.1级地震 震情灾情 应急救援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Hd1、Ghd7、Ghd7.1对稻花香抽穗期的改良
2
作者 李璐 李瑞琪 +4 位作者 段海燕 王敏 黄鸿宇 陆美光 姜恭好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1-7,共7页
旨在对‘稻花香’进行抽穗期改良,使其获得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以‘空育131’作为调控抽穗期的Hd1、Ghd7、Ghd7.1基因的早熟型等位基因供体,与‘稻花香’杂交建立遗传群体,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测得了群体抽穗... 旨在对‘稻花香’进行抽穗期改良,使其获得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以‘空育131’作为调控抽穗期的Hd1、Ghd7、Ghd7.1基因的早熟型等位基因供体,与‘稻花香’杂交建立遗传群体,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测得了群体抽穗期的数据。结果表明在群体后代中得到了7种基因型,即Hd1、Ghd7、Ghd7.1、Hd1+Ghd7、Hd1+Ghd7.1、Ghd7+Ghd7.1、Hd1+Ghd7+Ghd7.1。在‘空育131’和‘稻花香’群体中,水稻抽穗时间在97~109 d之间。水稻抽穗时间主要集中在97、101、109 d。对植株抽穗期的调查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植株抽穗期明显提前,为进一步改良‘稻花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Hd1、Ghd7、Ghd7.1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2021年日本福岛海域M_(W)7.1地震S-net海底地震动特征
3
作者 崔鑫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谭景阳 周旭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0-271,共12页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Off-Fukushima)发生的M_(W)7.1地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系统——日本海沟地震和海啸海底观测网(S-net)——迄今为止记录到最大的俯冲带地震.为认识海底地震动并探究海陆差异,本文介绍了S-net海域...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Off-Fukushima)发生的M_(W)7.1地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系统——日本海沟地震和海啸海底观测网(S-net)——迄今为止记录到最大的俯冲带地震.为认识海底地震动并探究海陆差异,本文介绍了S-net海域台网及其数据处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分析了Off-Fukushima地震的地震动幅值、频谱和持时特征,比较了海底与陆地震动衰减特性的异同,对比了近海岸埋置台站、近海沟未埋台站及陆地台站地震动的差异,并与俯冲带地震动模型(GMM)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Off-Fukushima地震海底水平向PGV和周期大于0.5 s的加速度反应谱值显著大于陆地记录;相比陆地,海底动力放大系数谱向长周期方向偏移,表明海底记录长周期成分更丰富;受到海水的抑制作用,海底记录V/H反应谱比值小于陆地记录;由于海底记录与陆地GMM在路径和场地方面存在差异,水平向PGA及反应谱的残差分布出现明显偏移;海底近海岸埋置台站与近海沟未埋台站的地震动特征存在系统性差异,水平向差异很可能与海底地形有关,而竖向可能受到布设方式对台站与海底耦合程度的影响.本文对Off-Fukushima地震动参数特征和衰减特性的分析结果可为海域地震预警、海域区划和海域危险性分析中的海底地震动特征及GMM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S-net M_(W)7.1 Off-Fukushima地震 地震动特性 地震动模型
下载PDF
小鼠白细胞介素18基因克隆、测序及重组质粒pIRES-IL18-B7.1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光辉 田梅 +1 位作者 金顺子 刘树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克隆小鼠白细胞介素 1 8( m IL- 1 8)编码区的 c DNA序列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全长 m IL-1 8,与 p MD1 8T连接作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 目的 :克隆小鼠白细胞介素 1 8( m IL- 1 8)编码区的 c DNA序列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 RT- PCR)法 ,以小鼠脾细胞 m RNA为模板 ,扩增获得全长 m IL-1 8,与 p MD1 8T连接作全自动测序 ,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含 m IL- 1 8和 B7.1的双基因表达质粒 p IRES- IL1 8- B7.1。结果 :经测序证实获得的 m IL- 1 8序列与文献报道完全一致 ,并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结论 :成功克隆了 m IL- 1 8的 c DNA,并构建了双基因表达载体 p IRES- IL1 8- B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免疫学 B7.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pIRES—IL18-B7.1表达载体
下载PDF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5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苏桂武 王继 李智敏 张晓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1地震 地表破裂 甘孜-玉树断裂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 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被引量:19
6
作者 许力生 邸海滨 +1 位作者 冯万鹏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6-1373,共8页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_s 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_s 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近断层地面运动(速度场和位移场),再现了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图像.根据这个图像,震源的单侧破裂过程导致了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地震波自震中向四周扩散开去,但沿着断层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地震波的幅度更大、波峰更密.玉树县城恰好位于地面静态位移较大的区域,也位于较强烈的位移波和速度波穿越的地带.与实际的地面运动相比,虽然我们的计算还不够精确,但无容置疑,破裂过程导致的多普勒效应是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破裂过程 多普勒效应 地面运动 地震灾害
下载PDF
基于LabVIEW7.1的PC机与PLC通信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振锋 刘献礼 +1 位作者 王鹏 蒋新苗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0-33,36,共5页
针对钢球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需要,构建了基于LabVIEW7.1的PLC控制系统的实 时控制和状态监测平台.该平台利用VISA技术实现了自由通信模式下PC机与西门子S7-200 PLC 的串行通信.PC机通过串口对PLC进行控制,并将PLC采集到的传感器和执... 针对钢球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需要,构建了基于LabVIEW7.1的PLC控制系统的实 时控制和状态监测平台.该平台利用VISA技术实现了自由通信模式下PC机与西门子S7-200 PLC 的串行通信.PC机通过串口对PLC进行控制,并将PLC采集到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状态信息在 PC机中存储、显示和回放,完成状态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完成一次通信时间为220ms,说明该 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C LABVIEW7.1 串口通信 VISA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8
作者 常利军 丁志峰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13-2619,共7页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 本文对2010年玉树M_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NEE向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观测到了快、慢波到时延迟的趋势性变化,空间上,位于震源区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断裂上L6304和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位于南支断裂上的L6303的结果,同时YUS台的到时延迟又大于L6304台的;时间上,YUS台的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玉树地震主震区的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向东南转移,导致了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L6304台的;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断裂,而南支断裂对其影响较小;YUS台附近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地壳应力 玉树MS7.1地震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27
10
作者 秦松涛 李智敏 +3 位作者 谭明 胡伟华 侯建盛 夏玉胜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害调查 震害特点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孟国杰 苏小宁 +3 位作者 徐婉桢 任金卫 杨永林 Nikolay V.Shestakov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570-4583,共14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 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震后形变 构造活动 余震活动 震后余滑
下载PDF
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小涛 陈化然 +3 位作者 马新欣 刘晓灿 姚丽 袁亚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38-42,共5页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甘孜6个台站都出现了异常,而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性较好,震前的7±3天之内有5个台站同步出现突变异常,异常幅度范围在15~400 mV/km。时间和空间特征异常在震前已出现,反映了异常来自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玉树7.1级地震 断裂带 动态演化 机理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齐文华 苏桂武 +3 位作者 魏本勇 达杰 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3-548,共16页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害现象 震害特点
下载PDF
基于LabVIEW 7.1的PID温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林 王颖 +1 位作者 李秀娟 班银龙 《自动化与仪表》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以NI公司M系列数据采集卡PCI-6221为硬件,以LabVIEW 7.1和PID工具包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一个具有实时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卡对现场的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并由开发的软件平台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使当前温度值逼近... 以NI公司M系列数据采集卡PCI-6221为硬件,以LabVIEW 7.1和PID工具包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一个具有实时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卡对现场的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并由开发的软件平台对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使当前温度值逼近设定值,从而实现温度的实时控制。同时将采集的数据存盘,以备系统运行时随时查阅和分析。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测量精度高、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VIEW 7.1 数据采集 温控 PID
下载PDF
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0-195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成户的达56户,被伤157户.现行地震目录将其震级确定为6(1/2)级.本文通过对地震史料的考证研究,结合历史地震形变带特征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1/2)级左右,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和当江段的组合破裂,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仅是其中的玉树段再次破裂的结果,因此,其西侧的当江段具有再次破裂活动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1738年玉树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分段破裂
下载PDF
ZnPcS_2P_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联合mGM-CSF、mB7.1基因修饰的瘤苗治疗小鼠淋巴瘤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慧芳 陈元仲 +1 位作者 吴勇 李乃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两亲性酞菁锌光敏剂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PDT)联合GM-CSF、B7.1基因修饰的EL-4细胞,对小鼠淋巴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反复多次转染的方法,分别将逆转录病毒pLXSN、pLXSNmGM-CSF、pLXS-NmB7.1导入EL-4细胞,分别命名为... 目的研究两亲性酞菁锌光敏剂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PDT)联合GM-CSF、B7.1基因修饰的EL-4细胞,对小鼠淋巴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反复多次转染的方法,分别将逆转录病毒pLXSN、pLXSNmGM-CSF、pLXS-NmB7.1导入EL-4细胞,分别命名为EL-4/pLXSN、EL-4/GM和EL-4/B7。进行ZnPc-PDT时,经荷瘤小鼠的尾静脉注射ZnPcS2P2,4h后局部用波长670nm的激光照射瘤体;光源为670nm的半导体激光仪。将40只荷瘤小鼠分为5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EL-4/B7+EL-4/GM对照组、ZnPc-PDT对照组、ZnPc-PDT+EL-4/pLXSN对照组、ZnPc-PDT+EL-4/B7+EL-4/GM实验组。隔天测量瘤块的大小,观察荷瘤小鼠淋巴瘤的生长情况,并计算瘤块的相对体积(RTV)。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及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的生存率高于各个对照组(P<0.01)。Zn-Pc-PDT组小鼠的生存期略高于EL-4/B7+EL-4/GM组(P=0.01)。结论mB7.1、mGM-CSF基因修饰的瘤苗可显著增强ZnPc-PDT的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T 酞菁锌 淋巴瘤 GM—CSF B7.1 免疫基因治疗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前震识别及短临预报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1,共5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识别 地震活动 短临预报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GHA预激化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其与共刺激分子B7.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银霞 马肖容 +3 位作者 张王刚 刘捷 曹星梅 何爱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02-1005,共4页
本研究探讨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探索其与共刺... 本研究探讨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G-CSF[200μg/(m2·d)皮下注射,第1-14天];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点滴,第1-14天];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治疗79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传统MA方案化疗组比较,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GHA预激化疗治疗后难治性AML缓解率60.7%(完全缓解率43%,部分缓解率17.7%),治疗MDS有效率52.4%。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平均持续时间3.5天。重症感染发生率3%,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轻微,患者均痊愈。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AML-M2组、AML-M5组完全缓解率较高(60.9%,61.9%),最长持续缓解期已4年。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0%-66.7%),正常对照组为0,AML-M2组和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和正常对照组,且表达率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结论: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和治疗相关死亡率,无病生存期长,是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可能与预激化疗疗效有关,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化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7.1
下载PDF
CCK-8对LPS作用下巨噬细胞B7.1和B7.2表达及其协同刺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风华 李淑瑾 +7 位作者 丛斌 张正茂 朱桂军 马春玲 丛军 刘宁 倪志宇 付丽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71-1275,共5页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LPS活化的巨噬细胞B7.1和B7.2表达及其协同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CK-8(10^-12~10^-6)mol·L^-1和(或)脂多糖(LPS)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B7.1和B7.2含量...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LPS活化的巨噬细胞B7.1和B7.2表达及其协同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CCK-8(10^-12~10^-6)mol·L^-1和(或)脂多糖(LPS)孵育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B7.1和B7.2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细胞分离CD4^+T细胞,按4:1数量比与腹腔巨噬细胞[预先用LPS、CCK-8和(或)抗B7.1抗体、抗B7.2抗体、CCK1R拮抗剂CR1409、CCK2R拮抗剂CR2945孵育24h]共同体外培养,同时加入ConA5mg·L^-1,采用^3H参入法测定CD4^+T细胞增殖反映巨噬细胞的协同刺激活性。结果CCK-8可以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B7.1和B7.2表达,抑制LPS活化的巨噬细胞的协同刺激活性。CCK-8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最大效应剂量在(10^-7-10^-9)mol·L^-1之间。CR1409及CR2945均能逆转CCK-8的上述作用,且CR1409的作用较CR2945更明显。抗B7.1抗体和抗B7.2抗体可减轻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协同刺激活性。结论CCK-8通过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B7.1和B7.2表达而抑制其协同刺激活性,该作用由CCK1R及CCK2R介导,其中CCK1R起主要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K-8 B7.1 B7.2 LPS 巨噬细胞 协同刺激
下载PDF
影响地震救灾效率的因素分析——以汶川8.0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阿颖 张朝 +1 位作者 史培军 刘晓菲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灾效率 多元素分析法 死亡人数 汶川8.0级地震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