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1月1日能登半岛M_(W)7.5地震作为一个可能的“龙王”事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月 吴忠良 张永仙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4期493-499,共7页
本文试图探讨,从“龙王”理论的角度看,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M_(W)7.5地震是否可被视为一次“龙王”事件.本文分析了日本气象厅(JMA)2004年以来的地震矩张量解目录,针对样本数不够多的情况,用“级序分析”方法确定这一M_(W)7.5事件... 本文试图探讨,从“龙王”理论的角度看,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M_(W)7.5地震是否可被视为一次“龙王”事件.本文分析了日本气象厅(JMA)2004年以来的地震矩张量解目录,针对样本数不够多的情况,用“级序分析”方法确定这一M_(W)7.5事件是否显著偏离Gutenberg-Richter幂律.结果表明在2006至2024年期间,M_(W)7.5地震还不能被视为显著的“龙王”事件;但在2021至2024年期间,该地震作为一次“龙王”事件特点十分明显,这一结果似乎与2020年底以来出现了复杂的前兆行为的报道吻合,标志着“龙王”事件的某种可预报性.本文建议,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对这次地震的震源过程和余震序列进行详细刻画,附之以对地震前兆的回溯性研究,或可有助于“地震龙王”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地震预测研究的进步.本文还讨论了“黑天鹅”事件、“龙王”事件及“灰犀牛”事件的相互关系,这几个概念是近年来减灾领域讨论较多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登半岛M_(W)7.5地震 级序分析 “黑天鹅” “龙王” “灰犀牛” 震群
下载PDF
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徐岳仁 杜朋 +4 位作者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熊仁伟 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5-1248,I0003,共15页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究发现,(1)总解译滑坡数量5019处,总面积635 km^2,滑坡密集沿通渭断裂分布,与X度等震线吻合,但范围均向西、向北各扩展约20 km;(2)与2008年汶川M8地震滑坡相比,面积<10^3 m^2的滑坡大量缺失,面积10^3~10^4 m^2的滑坡部分缺失,面积>10^4 m^2的滑坡数量相当;(3)尽管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并不完整,但是能够反映极震区中大型滑坡的总体特征,可据此确定极震区范围;(4)通渭地震极震区至少有27处以“泄山”等记录地震滑坡的地名,这些受滑坡影响的居民点集中在通渭断裂两侧,占比超过50%,是致7万人死亡的重要致灾因素.研究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确认密集的中大型滑坡体可能由单次历史强震触发,且排除其他远场强震影响之后,可以利用现今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获得“相对完整”的历史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修订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年通渭M 7.5地震 地震滑坡 黄土高原 遥感解译 Google Earth
下载PDF
2018年印尼帕卢M_W7.5地震——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琦 谭凯 +3 位作者 赵斌 鲁小飞 张彩红 王东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17-3023,共7页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南侧约0~50km内,另一破裂集中区覆盖了帕卢市及周边区域.破裂主要向南侧延展,破裂总长度至少100km,平均破裂速度约4.1km·s^-1,属于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帕卢MW7.5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反投影 超剪切破裂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5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喆 许力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7-391,共5页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了震级达到M7.4的地震,震中位于(98.34°E,34.59°N),震源深度为17 km。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中国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了震级达到M7.4的地震,震中位于(98.34°E,34.59°N),震源深度为17 km。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re,缩写为NEIC)也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其标定的发震时间为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13秒(协调世界时:2021年5月21日18时04分13秒),震中位于(98.2548°E,34.5864°N),震源深度为10 km。震后16小时内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共发生M>4.3的余震1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玛多M_(S)7.5地震 矩心矩张量解 断层参数 体波反演
下载PDF
对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陈侠 戴华光 +2 位作者 陈永明 徐锡伟 代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共10页
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东段,前人曾对该地震组织过4次不同程度的考察,并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果。带着上述问题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重新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和综合研究,然后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端点、最大左旋... 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东段,前人曾对该地震组织过4次不同程度的考察,并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果。带着上述问题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重新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和综合研究,然后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端点、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最大垂直位移量、宏观震中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端点在阿拉克湖以西,长度至少为240km,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为8m,垂直位移量为3.5m,宏观震中在三岔口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托索湖7.5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宏观震中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岳桥 李建 +1 位作者 李海龙 李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至今仍然难以琢磨,前人或将其归因于NW向松坪沟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或南北向岷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但地表同震破裂、地震地质、地震等烈度图等调查和研究结果都不支持这种走滑型断层的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至今仍然难以琢磨,前人或将其归因于NW向松坪沟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或南北向岷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但地表同震破裂、地震地质、地震等烈度图等调查和研究结果都不支持这种走滑型断层的地震成因。本文基于叠溪地震区构造地貌和湖相地层断层调查,结合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与2013年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类似的发震构造模型,即隐伏断坡型逆冲断层发震构造模型,认为在叠溪震区10~15km深部隐伏一条西倾的逆冲断坡,其向东逆冲作用导致了叠溪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这个发震模型有待深部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和地表大地测量资料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3年叠溪7.5地震 岷江断裂 逆冲断坡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5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
7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关键词 西藏玛尼7.5地震 趋势预测 次大地震 中国大陆 地震预报 强震活动图象 地震活动异常 西藏中部 活跃时段 7级地震
下载PDF
晋冀豫交界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巧霞 徐志萍 +6 位作者 邱勇 段永红 姜磊 莘海亮 赵延娜 贾宇鹏 张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1262,1279,共13页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 利用区域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基于2008年10月—2018年6月近震资料,对晋冀豫交界地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与P波、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重新定位后,地震空间位置得到明显改善,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形及沉积层厚度对应较好,研究区内控制性断裂和地震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区的高、低速变化梯级带上。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及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小地震和历史强震的分布关系,结合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和现今中、小震分析发震构造及深部孕震环境,为该区未来强震危险区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成像 重新定位 地壳速度结构 晋冀豫交界地区 磁县M7.5地震
下载PDF
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 被引量:19
9
作者 曾庆利 魏荣强 +2 位作者 薛鑫宇 周元泽 尹前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碎屑流运动性的主要效应及其致灾机理,并评价了类似灾害的监测预警新方法。研究认为:(1)新磨村位于1933年叠溪MS7.5地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老滑坡堆积体上,多次历史强震和历年降雨循环使滑源区砂板岩坡体表层卸荷带失稳剥离,内部岩体完整性和强度进一步损伤劣化,滑源区在2003年之前已经发育了多条宽大裂缝,并存在显著滑前变形前兆,新磨滑坡本质上是一次后地震机制的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碎屑流。(2)新磨基岩顺层滑坡体积约150×10~4m^3,但有约600×10~4m^3沟道老崩坡积体被刮铲、裹携。滑坡体高位撞击使老堆积体内"土拱效应"快速丧失并获得加速,"刮铲-裹携效应"促进了滑坡-碎屑流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大规模的裹携也限制了碎屑流运移得更远。这种冲击加载-刮铲裹携的破坏机制与1986年新滩滑坡、2000年易贡滑坡和2004年贵州纳雍左营滑坡等类似。(3)滑坡-碎屑流产生的地震信号分析可再现整个滑坡、冲击、运移、停积等全过程,震前InSAR形变资料分析则揭示了显著的变形前兆,两者结合应是未来这类超视距崩滑-碎屑流灾害早期识别、评价和预警的新方法。(4)鉴于滑后新磨流域仍然存在大量新老裂缝及其切割而成的危险块体,建议立即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避免类似灾害重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冲击加载效应 裹携效应 InSAR变形监测 崩滑地震信号 同震及震后滑坡 1933年叠溪MS7.5地震
下载PDF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海南海口召开
10
作者 黄辅琼 刘杰 +4 位作者 姚华建 胡久常 曾春梅 张慧 刘阳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886-894,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海南省地震局于2024年8月13—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17所大学(其中包含1所外籍大学)、7个科研院所与23个地震行业直属省市级分支...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海南省地震局于2024年8月13—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17所大学(其中包含1所外籍大学)、7个科研院所与23个地震行业直属省市级分支机构共47个单位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学术交流设置了13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近96篇,会期交流报告51个,其中口头报告26个,张贴展板25个;26个口头报告中,大会特邀报告7个,外籍专题邀请报告1个;从25个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报告6个,6位作者获得下一届年会的口头报告资格。兼顾会议代表的特殊条件,本次会议设置了1个小时的线上交流时间。大会邀请了3位专家分别针对首座跨越1605年7.5级地震活断层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防技术与海南火山活动监测技术开展相关科技培训;围绕“制约地震三要素的因素与地震三要素预报的瓶颈问题”举办了1.5小时的Panel讨论;组织了为期一天的“跨越1605年海南7.5级地震断裂带的建筑抗震设防技术与海南火山活动监测技术的野外科普培训”。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专家带来了不同视角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前沿性学术交流提升了对地震过程物理机制的认识,跨越活断层建筑设施的精湛抗震设防技术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了年轻学子对地震科技行业的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2024年度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1605年海南7.5地震 海南火山活动监测 海南省海口市 科普培训
下载PDF
与澜沧大震可能相关的震磁效应——小波分析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伯舫 《华南地震》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用小波法分析了与1988年澜沧大震相关的通海台地磁Z分量资料。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日变幅差”ΔTg(24)存在可能的异常变化;异常为正异常,异常幅度很大,异常结束后立即发生了地震。
关键词 小波变换分析 1988年澜沧7.5地震 通海地磁台 泉州地磁台 仑坪地磁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