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旧·成长·发展——关于“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 被引量:13
1
作者 贺仲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8-144,164,共7页
"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具有强烈的怀旧特点,他们在创作题材上以回忆为主,执着于对往昔乡村伦理的怀念和对现实乡村伦理的批判。这些创作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融合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但也呈现出写作深度... "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具有强烈的怀旧特点,他们在创作题材上以回忆为主,执着于对往昔乡村伦理的怀念和对现实乡村伦理的批判。这些创作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融合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但也呈现出写作深度和宽度上的局限,影响他们对乡村世界关注的持续性。这与乡村社会的巨大变异和他们个人生活环境有关,不能简单以深入生活来要求他们,更期待他们在思想深度上的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乡土小说 怀旧 成长
下载PDF
70后作家的历史主体再生产——以周瑄璞、吴文莉、徐则臣、葛亮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昱娟 周燕芬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238,共7页
从周瑄璞、吴文莉、徐则臣、葛亮四位70后作家的"家族史"写作,可见其是如何通过重塑"现代时间""乡土空间""家庭血缘"以及"日常生活"来进行"历史主体再生产",而由此生成的&... 从周瑄璞、吴文莉、徐则臣、葛亮四位70后作家的"家族史"写作,可见其是如何通过重塑"现代时间""乡土空间""家庭血缘"以及"日常生活"来进行"历史主体再生产",而由此生成的"新的意识形态"最终指向"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作为当代严肃文学新力量,他们创作的"现代性"体现出较为一致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再生产 70后作家 日常生活 现代性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皈依——70后作家“寻根”刍议
3
作者 王昱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四位70后作家的五部作品《多湾》《叶落长安》《叶落大地》《朱雀》以及《耶路撒冷》为例,探讨这部分作品的"寻根"意识。区别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些诞生于新世纪的"70后文学"通过重塑时间、生产... 以四位70后作家的五部作品《多湾》《叶落长安》《叶落大地》《朱雀》以及《耶路撒冷》为例,探讨这部分作品的"寻根"意识。区别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些诞生于新世纪的"70后文学"通过重塑时间、生产乡土以及重述家庭史,将日常生活"赋魅",从而塑造出"新的意识形态",并最终指向"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 70后作家 身份认同 日常生活
下载PDF
浅论70后作家的被表象遮蔽小说的创作特色
4
作者 刘洋 《阴山学刊》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70后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是尴尬的,被寄予着接受使命的期待和承接重任的厚望,却又给人留下种恨铁不成钢的印象。其实一些70后作家的作品文风细腻,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看似用着不正经的语言叙述一个个荒诞不经的任性的故事,却是在骨子里流... 70后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是尴尬的,被寄予着接受使命的期待和承接重任的厚望,却又给人留下种恨铁不成钢的印象。其实一些70后作家的作品文风细腻,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看似用着不正经的语言叙述一个个荒诞不经的任性的故事,却是在骨子里流淌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的真诚深刻的关注,并没有回避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所以,这样的70后作家作品是被表象遮蔽的,而被表象遮蔽的作品拥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路内 石一枫 小说 创作特色
下载PDF
70后作家地域文化的杰出书写——以叶炜长篇小说《后土》为例
5
作者 田振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79-83,共5页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自新文学发现以来,一代代作家都把地域文化书写看做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70后作家叶炜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文章以叶炜的长篇新作《后土》为例,主要从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原型、文化象征符号、方...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自新文学发现以来,一代代作家都把地域文化书写看做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70后作家叶炜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文章以叶炜的长篇新作《后土》为例,主要从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原型、文化象征符号、方言口语等展现苏北鲁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几个方面来阐释作品中流露出的地域文化情结,以及对这种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意义,进而透视70后作家的地域文化书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地域文化 《后土》
下载PDF
贵州70后作家叙事角度的不同书写
6
作者 王伶俐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1期215-216,共2页
随着新世纪文学的崛起和繁荣,贵州一批反映乡土文学的70后作家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传统的零聚焦叙述手法的继承与书写、零聚焦、外聚焦与内聚焦叙事的流畅转换,分析贵州70后作家在建构小说时所采用的独特叙事角度,以及对西方叙事学的继... 随着新世纪文学的崛起和繁荣,贵州一批反映乡土文学的70后作家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传统的零聚焦叙述手法的继承与书写、零聚焦、外聚焦与内聚焦叙事的流畅转换,分析贵州70后作家在建构小说时所采用的独特叙事角度,以及对西方叙事学的继承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角度 贵州70后作家 叙事学
下载PDF
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丽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7,共13页
百年来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断裂现代性的审美姿态。然而,这种文学发展的断裂式审美姿态和作家代际成长模式,在新世纪受到了阻滞和延缓。作为文坛中坚力量的70后作家,处于历史夹缝的遮蔽和存在尴尬之中。因此,对70后作家的文化背景、精神... 百年来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断裂现代性的审美姿态。然而,这种文学发展的断裂式审美姿态和作家代际成长模式,在新世纪受到了阻滞和延缓。作为文坛中坚力量的70后作家,处于历史夹缝的遮蔽和存在尴尬之中。因此,对70后作家的文化背景、精神气质、创作风格和审美局限进行整体性、立体化、全景观的研究分析,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这不仅关系到70后作家一代人的文学创作,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文学未来命运的重要问题。历史和现实已经为70后一代人提供了无比丰厚的精神滋养、无比宽阔的现实土壤和艺术想象力的庞大空间。70后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去深入民间、大地、历史去呈现这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建立起属于这一代人打通过去和未来的经典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审美断裂 存在尴尬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城市中的性与爱——“70后”作家的身体突围与伦理重构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雪花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6期67-69,共3页
"70后"是与欲望写作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写作群体,但是综观近几年的创作发现,"70后"正在试图突破欲望性写作,从身体中突围出来而进行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重构。这种重构包括多个方面,对亲情、爱情的寻找,对传统价... "70后"是与欲望写作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写作群体,但是综观近几年的创作发现,"70后"正在试图突破欲望性写作,从身体中突围出来而进行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重构。这种重构包括多个方面,对亲情、爱情的寻找,对传统价值和主流价值的认同,走向世俗人生等等。通过身体的突围,"70后"将走出欲望的专制与陷阱,带给社会更多的良知,并走向更深邃的创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身体突围 伦理重构
下载PDF
“70后”作家与鲁迅的对话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艳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1-27,共7页
“70后”作家是一个差异性与共性并存的创作群体,以鲁迅为视角观照这一代作家的写作,会看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自觉的启蒙立场,还是故乡叙事,或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我们在相隔百年的作家思想履历和文学审美建构中,看到... “70后”作家是一个差异性与共性并存的创作群体,以鲁迅为视角观照这一代作家的写作,会看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自觉的启蒙立场,还是故乡叙事,或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我们在相隔百年的作家思想履历和文学审美建构中,看到了某种致敬和隐约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鲁迅 对话
下载PDF
试论70、80后作家作品中的日常生活诗性建构
10
作者 刘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16-118,124,共4页
70后作家喜欢书写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构建得非常具有诗意,更加曼妙梦幻,使人读后内心倍加温暖,这是一代作家创作的独特之处。但是,作家如果仅写日常生活,而不是从中以小见大,发掘出社会历史现实意义,那么,作品的内涵还是... 70后作家喜欢书写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构建得非常具有诗意,更加曼妙梦幻,使人读后内心倍加温暖,这是一代作家创作的独特之处。但是,作家如果仅写日常生活,而不是从中以小见大,发掘出社会历史现实意义,那么,作品的内涵还是不够深邃和强大,作家恐怕是难以步入经典作家的行列之中。70后和80后作家是相似的,对历史的感受稀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缺席,无意识地疏远历史,过度热衷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建构,追求个性。每代作家都是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不是应该被指责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创作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作家对日常生活美的追求就是他们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陈彦 霍艳
下载PDF
70后乡土小说视野中的鲁迅传统
11
作者 王迅 《新传奇》 2023年第1期24-28,共5页
70后作家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体现在题材类型、审美视角、叙事结构、创作思维等诸多方面。他们以“在场”的姿态介入现实,借助乡土叙事来关切回应时代命题,对时代精神病象做了深度透视,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他们对精神病... 70后作家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体现在题材类型、审美视角、叙事结构、创作思维等诸多方面。他们以“在场”的姿态介入现实,借助乡土叙事来关切回应时代命题,对时代精神病象做了深度透视,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他们对精神病象的探讨以及对时代问题的回应,赓续了五四文学传统,印证了鲁迅传统强大生命力,照亮了当代乡土文学发展的再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鲁迅 乡土小说
下载PDF
一个农民·一座城市·一部心灵成长史——刘玉栋长篇新作《年日如草》研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丽军 房伟 +6 位作者 马兵 赵月斌 吴文峰 宋嵩 盖永爽 李浴洋 苏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长篇小说创作凋零和缺失状况下,刘玉栋《年日如草》的出版,对于刘玉栋本人和整个70后作家群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从"二十世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农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如何融入城市、进入城市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 在长篇小说创作凋零和缺失状况下,刘玉栋《年日如草》的出版,对于刘玉栋本人和整个70后作家群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从"二十世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农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如何融入城市、进入城市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心问题。刘玉栋的《年日如草》塑造了一个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二代农民形象,一个带有某种狡黠而不失善良本性的、以法律取代人情意识的农民形象。这是以往文学史所没有的,具有突破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刘玉栋 《年日如草》 进城农民
下载PDF
70后六作家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167,共16页
70后作家正在崛起,他们日趋成为文学界的中坚力量。70后作家与先锋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起步之初受其影响,之后或坚持先锋文学,或改走他路。总结起来,70后作家与先锋文学有六种较有代表性的关系:坚持者、转向现实主义者、转向底... 70后作家正在崛起,他们日趋成为文学界的中坚力量。70后作家与先锋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起步之初受其影响,之后或坚持先锋文学,或改走他路。总结起来,70后作家与先锋文学有六种较有代表性的关系:坚持者、转向现实主义者、转向底层文学者、转而描写摩登都市者、转向古典者、转向女性主义者。本文通过解读李浩、张楚、李云雷、卫慧、东君和盛可以,讨论了70后作家和先锋文学的六种较有代表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李浩 张楚 底层文学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中间态”定位与“小叙事”突围——中国“70后”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房伟 洪晓萌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5-52,共8页
"70后"作家的小说成为新世纪文学热点之一,短篇小说是"70后"创作的重阵,在后发现代性文化景观中,"70后"短篇小说具有异质性文学品格:在继承传统主题书写基础上,又有新延展;文体方面则呈现出轻逸含混的&qu... "70后"作家的小说成为新世纪文学热点之一,短篇小说是"70后"创作的重阵,在后发现代性文化景观中,"70后"短篇小说具有异质性文学品格:在继承传统主题书写基础上,又有新延展;文体方面则呈现出轻逸含混的"小叙事"特质。同时他们的创作也存在很多局限,批判意识与构建意识不强,个人化写作导致同质化现象明显,作品缺乏历史感,以及指向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短篇小说 中间态情结 小叙事
原文传递
“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会议全程实录
15
作者 李惠 王爱军 +8 位作者 陈楠 鲍湘佳 蒋金 季晓燕 郭峥嵘 胡飞 邢莹莹 魏惠惠 吴慧慧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3-105,共13页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街” “京漂” 《耶路撒冷》 70后作家
下载PDF
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的历史书写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欣怡 《南腔北调》 2022年第12期86-92,43,共8页
葛亮和徐则臣这两位同年出生的70后作家近年来都在书写历史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努力。本文以《北鸢》《北上》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指出《北鸢》《北上》这两部作品的历史书写,不仅均以家族史的叙述方式将... 葛亮和徐则臣这两位同年出生的70后作家近年来都在书写历史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努力。本文以《北鸢》《北上》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与对比研究的方法,指出《北鸢》《北上》这两部作品的历史书写,不仅均以家族史的叙述方式将目光集中于人的日常生活,而且都采取了他者视角介入、多重空间生产、整体意象塑造的方法来建构历史。结合具体文本及两位作家的成长与创作经历,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二者历史书写的差异、价值与不足,希冀为70后作家的历史书写研究提供更多样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北鸢》 徐则臣 《北上》 历史书写 70后作家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 70 后作家作品阅读推广研究
17
作者 施泽润 《休闲》 2021年第7期0037-0038,共2页
高校图书馆除了承担着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外,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对主动挖掘 70 后作家作品开展阅读推广,将开拓大学生文学新认知,加深对“小时代”下社会、生活、人生、自我情感的理解,并... 高校图书馆除了承担着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外,还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对主动挖掘 70 后作家作品开展阅读推广,将开拓大学生文学新认知,加深对“小时代”下社会、生活、人生、自我情感的理解,并指引当代大学生走出生活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 阅读推广 70后作家作品 价值
下载PDF
书写历史的方式——葛亮《北鸢》与徐则臣《北上》创作比较
18
作者 丁茂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1-56,共6页
葛亮的《北鸢》与徐则臣的《北上》两部小说同为书写历史的题材,《北鸢》借一只风筝建构出一个理想中的温情民国,《北上》则通过运河娓娓道来一段清末至今的家族史诗。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消解宏大叙事,在对民间的描绘中,建构起一个时代... 葛亮的《北鸢》与徐则臣的《北上》两部小说同为书写历史的题材,《北鸢》借一只风筝建构出一个理想中的温情民国,《北上》则通过运河娓娓道来一段清末至今的家族史诗。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消解宏大叙事,在对民间的描绘中,建构起一个时代。但在具体叙事风格上,二人又各不相同,葛亮选择“新古典主义”,温柔敦厚,赋予残酷的时代一丝温情;徐则臣则选择“江湖书写”,野蛮生长,给予流转的时代些许血性。二人不同的叙事风格呈现出70后作家“和而不同”的叙事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鸢》 《北上》 历史书写 70后作家
下载PDF
现代说书人的理想
19
作者 吴佳燕 赵志明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21,共8页
诗歌好比精灵,小说更像怪物吴佳燕(以下简称“吴”):志明兄好!一直以为你是80后呢,没想到是出产不薄的70后作家。收到你的快递,吓一大跳,不声不响地出了这么多书呵,厉害。感觉你是一个很有生活经历的人,从乡村到城市,从南京。
关键词 说书人 70后作家 地出
原文传递
“豪华落尽见真淳”——李师江小说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丽军 常思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5-204,共10页
作为70后作家,李师江早年写作年少狷狂,中途转型探索,终归于精淳的写作路程,代表了大多数70年代出生作家们的创作探索过程。李师江从最初《逍遥游》《比爱情更假》中的咆哮与愤怒,变成《哥仨》中的反思与深邃,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李师... 作为70后作家,李师江早年写作年少狷狂,中途转型探索,终归于精淳的写作路程,代表了大多数70年代出生作家们的创作探索过程。李师江从最初《逍遥游》《比爱情更假》中的咆哮与愤怒,变成《哥仨》中的反思与深邃,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李师江在创作的沉淀与反思中,将青春的激情化作成熟而深刻的生命思索,探寻出一条直达人心之路——耐心、笨拙、诚实、细心。寻找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与创作主题,这不仅仅是李师江所需要探索的事情,这是70后一代作家都要经历的心灵求索与成长历程。时代赋予他们特殊的经验,他们必以诚心记录之,这是李师江的使命,也是70后一代作家不可推卸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师江 70后作家 创作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