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E,6E)-3,7-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的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建平 戴乐 +1 位作者 张昊 陈芬儿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合成(2E,6E)-3,7-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方法以香叶醇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加成-消除、取代、氧化、重排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各步中间体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确证,最终目标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确证,总... 目的合成(2E,6E)-3,7-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方法以香叶醇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加成-消除、取代、氧化、重排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各步中间体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确证,最终目标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确证,总收率为49.7%。结论通过实验探索出一条新的合成(2E,6E)-3,7-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的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醇 (2E 6E)3 7-甲基-8-羟基-2 6--1-醇乙酸酯 药物合成
下载PDF
显色剂1-(2-苯并噻唑)-3-(5,7-二溴-8-喹啉)-三氮烯的合成及与钴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舒婷 王文革 +1 位作者 黄梅清 赵书林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合成了新显色剂 1- (2 -苯并噻唑 ) - 3- (5 ,7-二溴 - 8-喹啉 ) -三氮烯 (BTDBQT) ,并研究了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与钴的显色反应。在 p H9.5— 10 .5的硼酸盐缓冲介质中 ,钴与该试剂形成 1∶ 2的蓝色铬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6 4... 合成了新显色剂 1- (2 -苯并噻唑 ) - 3- (5 ,7-二溴 - 8-喹啉 ) -三氮烯 (BTDBQT) ,并研究了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与钴的显色反应。在 p H9.5— 10 .5的硼酸盐缓冲介质中 ,钴与该试剂形成 1∶ 2的蓝色铬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在 6 42 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0 5× 10 5L· mol-1·cm-1,钴 ( )的浓度在0— 2 4 0 μg/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显色反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常见离子除铜、镍外 ,基本不干扰测定。已应用于维生素 B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苯并噻唑)-3-(5 7--8-喹啉)-三氮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8-二甲基-7-甲氧基-5-烯-壬腈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机理
3
作者 孙成科 林雪飞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用过渡态理论和AM 1方法 ,对 8-二甲基 - 7-甲氧基 - 5 -烯 -壬腈氧化物分子内环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存在两种产物的平行反应 ,对两个反应的速率常数比值的计算 ,得到反式和顺式的产率比为 90 .5∶9.5 ,与实验产率比值 (... 用过渡态理论和AM 1方法 ,对 8-二甲基 - 7-甲氧基 - 5 -烯 -壬腈氧化物分子内环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存在两种产物的平行反应 ,对两个反应的速率常数比值的计算 ,得到反式和顺式的产率比为 90 .5∶9.5 ,与实验产率比值 (≥ 85∶15 )结果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甲基-7-甲氧基-5--壬腈氧化物 环加成反应 反应机理 过渡态理论 AM1方法 量子化学
下载PDF
8-羟基喹啉衍生物及其锌配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鸿 蔡建伟 +1 位作者 陈耀来 李华彬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20-1325,共6页
自从1987年美国Kadak公司C.W.Tang及其合作者首次用8-羟基喹啉铝(Alq3)作为发光层,得到了在较低直流电压(约10V)驱动下高亮度(1000cd/m^2)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以来,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的有机金属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就一直成为人们... 自从1987年美国Kadak公司C.W.Tang及其合作者首次用8-羟基喹啉铝(Alq3)作为发光层,得到了在较低直流电压(约10V)驱动下高亮度(1000cd/m^2)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以来,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的有机金属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就一直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近年来,人们不断对8-羟基喹啉配体进行化学修饰,在喹啉环结构上引入不同基团,改变分子轨道中HOMO和LUMO能级差,使配合物发光峰改变,成功合成出各种发不同荧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呋喃乙-8-羟基喹啉 5-((4-甲氧基苯基)基)-8-羟基喹啉 锌配合物 荧光性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Ground State and Excited State of 2,7′- (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
5
作者 Hui-xue Li Su-juan Pan +1 位作者 Xiao-feng Wang Tai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269,共7页
2,7′-(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 was optimized with DFT/B3LYP and ab initio HF methods, so ion- ization potential and electron affinity could be determined. Absorption spectrum was calculated by ZINDO and TD-... 2,7′-(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 was optimized with DFT/B3LYP and ab initio HF methods, so ion- ization potential and electron affinity could be determined. Absorption spectrum was calculated by ZINDO and TD-DFT. CIS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1 excited states of the compound and afterwards the emission spectrum was computed. When the solvent effect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computed results show encouraging agreement with known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ergies and absorption spectra indicate 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porting electrons is strengthened compared with 8-hydroxyquinoline and that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are red-shifted. The intramoleeular reor- ganization energy of tris(2,7′-(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 implies its electron transporting property is worse than 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 The predicted maximum emission wavelength is red-shifted compared with 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7′(Ethylene)-bis-8-hydroxyquinoline Absorption spectrum Emission spectrum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下载PDF
高山猴头菌的化学成分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6
作者 周洁 王雨曦 +2 位作者 魏玉莲 武昕 袁海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407-5417,共11页
目的研究高山猴头菌Hericium alpestre大米固体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HP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 目的研究高山猴头菌Hericium alpestre大米固体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HP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mass spectrometer,MS)、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通过pNPG法对化合物进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试。结果从高山猴头菌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枸橼蒽类固醇B(1)、7-氧代-β-谷甾醇(2)、22E-7α-甲氧基-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3)、5α,8α-过氧麦角甾醇(4)、4-羟基-17R-甲基甾醇(5)、dankasteronesA(6)、14α-羟基麦角甾-4,7,9,22-四烯-3,6-二酮(7)、5′-epichaxineB(8)、dankasteroneB(9)、灵芝果苷D(10)、5α,6α-环氧-3β-羟基-(22E,24R)-麦角甾-8,22-二烯-7-酮(11)、(3β,5α,6β,22E)-6-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5-二醇(12)、6β-甲氧基麦角甾-7,9(11),22E-三烯-3β,5α-二醇(13)、(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4)、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15)、4-对羟基苯甲醛(16)、(S)-2-羟基-2-(4-甲氧基苯基)乙酸(17)、对羟基苯乙醇(18)、1-O-(9Z,12Z-十八碳二烯酰基)甘油(19)、亚油酸甲酯(20)和9,10-二羟基十八烷酸酯(21)。化合物1、3、6、8、10、14、15、17和19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38、2.61、2.61、6.22、2.28、1.86、1.59、3.15、2.96μmol/L。结论化合物17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9~11、13、16~21首次从猴头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8、10、14、15、17和19具有潜在的降血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猴头菌 甾体类化合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枸橼蒽类固醇B 22E--甲氧基- -环氧麦角甾-8(14) 22--- 灵芝果苷D (S)-2-羟基-2-(4-甲氧基苯基)乙酸
原文传递
中药荆芥的单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帆 张仁延 +1 位作者 陈江弢 杨崇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对传统中药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中的单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光谱测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中药荆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 2个新的和 3个已知的单萜类化合物。结论 根据理化... 目的 对传统中药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中的单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光谱测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中药荆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 2个新的和 3个已知的单萜类化合物。结论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 3-羟基 - 4(8) -烯 -对 -薄荷烷 - 3(9) -内酯 ;1,2 -二羟基 - 8(9) -烯 -对 -薄荷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唇形科 单萜 3-羟基-4(8)---薄荷烷-3(9)-内酯 1 2-羟基-8(9)---薄荷烷 化学成分 中药
下载PDF
甘肃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浩斌 郑旭东 +1 位作者 胡怀生 张玉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研究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东紫苏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达右松脂-15-烯-8β,12β-... 目的研究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东紫苏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达右松脂-15-烯-8β,12β-二醇(1),表没食子儿茶素(2),小麦黄酮(3),金合欢素(4),槲皮素(5)和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三达右松脂-15--8β 12β- 表没食子儿茶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拟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麻兵继 申进文 +1 位作者 王佩佩 刘吉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5-1257,共3页
从高等真菌拟白蘑(Tricholomopsis rutalis)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软脂酸甲酯(1)、软脂酸(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β,5... 从高等真菌拟白蘑(Tricholomopsis rutalis)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软脂酸甲酯(1)、软脂酸(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和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O-葡萄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白蘑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白蘑 甾体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O-葡萄糖苷
下载PDF
新型氯喹酸类除草剂的合成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杨蕾 王鹏 +1 位作者 石将军 周德瑞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针对目前高效除草剂氯喹酸(3,7-二氯喹啉-8-羧酸)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其酯类化合物新型高效除草剂-3,7-二氯喹啉-8-羧酸烯丙酯进行了酯化合成工艺研究。以3,7-二氯喹啉-8-羧酸和烯丙醇为原料,采用SO2-4/TiO2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进行了... 针对目前高效除草剂氯喹酸(3,7-二氯喹啉-8-羧酸)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其酯类化合物新型高效除草剂-3,7-二氯喹啉-8-羧酸烯丙酯进行了酯化合成工艺研究。以3,7-二氯喹啉-8-羧酸和烯丙醇为原料,采用SO2-4/TiO2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进行了催化合成反应,制备出了3,7-二氯喹啉-8-羧酸烯丙酯,建立了最优化工艺条件,并首次采用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谱对该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3 7-氯喹啉-8-羧酸丙酯 酯化反应
下载PDF
银杏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光义 罗波 +3 位作者 武孔云 徐必学 陈昌祥 郝小江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 研究银杏 (GinkgobilobaL .)叶中酚酸类化合物 ,为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 ,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银杏叶中分离得到 4个酚酸类化合物 (Ⅰ Ⅳ ) ,通过... 目的 研究银杏 (GinkgobilobaL .)叶中酚酸类化合物 ,为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 ,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银杏叶中分离得到 4个酚酸类化合物 (Ⅰ Ⅳ ) ,通过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 :6 ( 13碳烷 ) 水杨酸 (Ⅰ )、6 ( 8′Z 15碳烯 ) 水杨酸 (Ⅱ )、6 ( 8′Z ,11′Z 17碳二烯 ) 水杨酸 (Ⅲ )和 6 ( 10′Z 17碳烯 ) 水杨酸 (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酚酸类化合物 6-(8′Z 11′Z-17碳)-水杨酸
下载PDF
五加皮中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雪 解盈盈 +5 位作者 刘琦 关永霞 赵淑秀 刘青芝 林永强 郭东晓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7709-7716,共8页
目的 对五加皮Acanthopanacis Cortex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MCI树脂柱、硅胶柱、薄层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五加皮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 目的 对五加皮Acanthopanacis Cortex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MCI树脂柱、硅胶柱、薄层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五加皮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试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五加皮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个对映海松烷型二萜7β-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7-酮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2)、7β-甲氧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3)、6,8(14),15-三烯-19-异海松羧酸(4)、14-酮基-8,15-二烯-19-异海松羧酸(7)、14-羟基-16-乙烯基-8,11,13-三烯-17-异海松羧酸(8)、7α-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1);以及6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16α,17-二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5)、17-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6)、异贝壳杉烯酸(9)、17-醛基-19-异贝壳杉烯酸(10)、17-醛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2)和17-羟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3)。其中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细柱五加酸G1;3和4为首次从细柱五加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13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3、7的活性较好。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较贝壳杉烷型二萜强,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7位取代活性强弱顺序为β-OH>β-OCH_(3)>Δ^(6)双键>C=O>α-OH。结论 五加皮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为五加皮专属性质控方法建立、药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加皮 萜类 抗炎活性 细柱五加酸G1 -甲氧基-8(14) 15--19-异海松烷酸 6 8(14) 15--19-异海松羧酸
原文传递
玄参内生真菌Nigrospora oryzae D7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3
作者 沈湛云 崔明超 +2 位作者 王娟 朱波 秦路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4299-4304,共6页
目的研究玄参内生真菌Nigrospora oryzae D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N.oryzae D7培养物的醋酸乙酯萃... 目的研究玄参内生真菌Nigrospora oryzae D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N.oryzae D7培养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4,5,8-三羟基-6-甲氧基-2-甲基-3-2-丙酰-3,4-二氢萘-1(2H)-酮(1)、(S)-2-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4-羧酸(2)、3-羟基-2-甲氧基-5,6-二甲基苯甲酸(3)、2-乙氧基-3-羟基-5,6-二甲基苯甲酸(4)、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醛(5)、2,5-二甲基间苯二酚(6)、2-(4-羟苯基)乙酸乙酯(7)、酪醇(8)、α-acetylorcinol(9)、(20S,22E,24R)-5α,8α-桥二氧-麦角甾烷-6,22-二烯-3β-醇(10)、(3β,5α,6β,22E)-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1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9.25±1.60)、(11.37±2.10)μmol/L;化合物10和11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5.23±2.50)、(27.48±1.90)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萘醌类新化合物,命名为稻黑孢醌A;化合物1对A549细胞和MDA-MB-435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0和11对A549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内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Nigrospora oryzae 稻黑孢醌A (20S 22E 24R)- 8α--麦角甾烷-6 22---
原文传递
毛叶合欢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嫩玲 胡江苗 +2 位作者 刘玉清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研究毛叶合欢Albizia mol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 C-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合欢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 目的研究毛叶合欢Albizia mol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 C-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合欢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桉脂素(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金合欢酸内酯(4)、桦木醇(5)、表儿茶素(6)、(-)-表阿夫儿茶精(7)、β-香树酯醇(8)、ergosta-7,22-dien-3β-O-β-glycopyranoside(9)、3-吲哚甲酸(10)、1-O-十八烷酸甘油酯(11)、正二十七烷醇(12)、1-O-β-D-葡萄糖苷-(2S,3R,4E,8E)-2-N-(2′-羟基-二十一碳酰基)-十八碳鞘氨醇-4,8-二烯(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合欢 白桦酸 1-O-β-D-葡萄糖苷-(2S 3R 4E 8E)-2-N-(2’-羟基--碳酰基)-十八碳鞘氨醇-4 8-二烯
原文传递
小驳骨中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彦君 陈豪杰 +3 位作者 高美玲 冯卫生 陈辉 卞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研究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地上部位的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大孔吸附树脂AB-8等柱色谱方法以及半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驳骨药材95%乙... 目的研究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地上部位的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大孔吸附树脂AB-8等柱色谱方法以及半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驳骨药材95%乙醇总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驳骨萜A(1)、4,4,14α-三甲基孕甾-8-烯-3β,20α-二醇(2)、华木酮(3)、过氧化麦角甾醇(4)、熊果酸(5)、齐墩果酸(6)、3β-羟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28,13β-内酯(7)、当药苷(8)、马钱子苷(9)、脱水莫诺苷元(10)。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驳骨萜A;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对其氢谱和碳谱数据进行归属;化合物3~5、7~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驳骨 萜类化合物 驳骨萜A 4 4 14α-三甲基孕甾-8-- 20α- 华木酮 熊果酸 当药苷 马钱子苷
原文传递
甘草废渣中1个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9
16
作者 路静静 曹家庆 +2 位作者 李巍 牛秀丽 赵余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废渣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新疆产甘草废渣75%乙醇提取物中分...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废渣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新疆产甘草废渣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槐香豆素C(1)、3β-O-对羟基-反-肉桂酰-齐墩果酸(2)、3-羰基甘草次酸(3)、3β,18-O-异丙叉-8(14),15-异右松脂烷二烯(4)、3β,18-O-异丙叉-7,15-异右松脂烷二烯(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槐香豆素C;化合物2、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废渣 香豆素 槐香豆素C -O-对羟基--肉桂酰-齐墩果酸 3-羰基甘草次酸 18-O-异丙叉-8(14) 15-异右松脂烷 18-O-异丙叉-7 15-异右松脂烷
原文传递
芦竹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清茹 李娟 +3 位作者 赵小芳 徐博 彭文达 李顺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研究芦竹Arundo donax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芦竹根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芦竹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1)、正二十二烷(2... 目的研究芦竹Arundo donax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芦竹根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芦竹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1)、正二十二烷(2)、十四烷酸甘油酯(3)、3,7-二羟基-5,6-桥氧-8(14),22-二烯麦角甾醇(4)、3,7-二羟基-5,6-桥氧-8(9),22-二烯麦角甾醇(5)、3β-羟基-5,8-桥二氧-6,22-二烯麦角甾醇(6)、3,6-二酮-4-烯豆甾醇(7)、3β-羟基-6,9-桥氧-7,22-二烯麦角甾醇(8)、3,6,9-三羟基-22-烯豆甾醇(9)、3,4,5-三甲氧基-苯酚(10)、2,6-二甲氧基-1,4-苯醌(11)、芥子醛(12)、对羟基肉桂酸(13)、β-谷甾酮(14)、α-细辛醚(15)、4-十二烷基苯甲醛(16)、β-谷甾醇(17)、α-波甾醇(18)、对羟基苯甲醛(19)、熊果酸(20)、N-乙酰色胺(21)、胡萝卜苷(22)、(-)-丁香树脂醇(23)。结论所得化合物中除β-谷甾醇外的2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芦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根 苯丙素类 甾醇 3 7-羟基-5 6-桥氧-8(14) 22-麦角甾醇 3 7-羟基-5 6-桥氧-8(9) 22-麦角甾醇 3 4 5-三甲氧基-苯酚 2 6-甲氧基-1 4-苯醌 芥子醛
原文传递
逍遥散中当归的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宫文霞 周玉枝 +6 位作者 李肖 高丽 王月华 田俊生 高晓霞 秦雪梅 杜冠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856-2862,共7页
目的指认逍遥散中君药当归对复方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并筛选其中潜在的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PDA技术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及当归相应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匹配,通过对比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全波长紫外光谱图,归属当归对... 目的指认逍遥散中君药当归对复方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并筛选其中潜在的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PDA技术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及当归相应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匹配,通过对比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全波长紫外光谱图,归属当归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贡献成分进行导向分离,采用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验证。结果共归属并鉴定出当归对逍遥散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贡献成分5个,分别为阿魏酸松柏醇酯(1)、E-丁烯基苯酞(2)、藁本内酯(3)、Z-丁烯基苯酞(4)、12-异戊烯酰基-14-乙酰基-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5),其中化合物5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能有效保护谷氨酸损伤的SH-SY5Y和PC12细胞。结论 UPLC-PDA导向分离技术可快速、准确指认复方来源于其单味药材的贡献成分。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可能为当归贡献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 当归 导向分离 抗抑郁 UPLC-PDA 阿魏酸松柏醇酯 E-基苯酞 藁本内酯 Z-基苯酞 12-异戊酰基-14-乙酰基-2E 8E 10E--4 6--1-
原文传递
疣孢黄枝瑚菌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坤 王俊丽 +3 位作者 赵乐 许东婷 李建飞 张璐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85-1288,共4页
目的对疣孢黄枝瑚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疣孢黄枝瑚菌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Ⅰ),5α,8α-过氧化麦角... 目的对疣孢黄枝瑚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疣孢黄枝瑚菌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Ⅰ),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Ⅱ),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Ⅲ),苯乙酸(Ⅳ),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Ⅴ),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9(11)-二烯-3β-醇(Ⅵ),豆甾醇(Ⅶ),D-阿洛醇(Ⅷ),α-D-(+)-葡萄糖(Ⅸ),3-O-β-D-吡喃葡萄糖-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Ⅹ),3-O-β-D-吡喃葡萄糖-22E,24R-5α,8α-过氧化物麦角甾-6,9,22-三烯(Ⅺ)。结论 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瑚菌科 疣孢黄枝瑚菌 甾醇 结构鉴定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 8α-过氧麦角甾-6 9(11) 22---
原文传递
沉香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吕开原 雷智冬 +3 位作者 刘元瑞 高晓霞 赵艳敏 刘岱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390-2394,共5页
目的研究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MS、1D和2D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9... 目的研究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MS、1D和2D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试了分得的单体化合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沉香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a,5-二甲基-3-(丙-2-烯基)-八氢萘-2β,8a-二醇(1)、白木香酸(2)、白木香醇(3)、vetaspira-2(11),6-dien-14-al(4)、白木香醛(5)、(-)-10-表-γ-桉叶醇(6)、9β-羟基-α-沉香呋喃(7)。其中化合物1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10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2β,8aα-二羟基-11-烯-荒漠木烷,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白木香 倍半萜 抑菌活性 8-羟基-11--荒漠木烷 白木香醇 (-)-10--γ-桉叶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