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发光二极管中ADN掺杂ErQ的1.54μm电致发光(英文)
1
作者 屈海京 陶利 +1 位作者 王维 冉广照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5,共5页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3为多层结构器件,ErQ:ADN为掺杂结构器件)的器件.三组器件在一定的偏压下,均可发出1.54μm的光,对应三价铒离子4I13/2→4I15/2的跃迁.其中,ADN:ErQ(1∶1)掺杂结构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强度是ADN/ErQ双层结构中的三倍.此外,不同掺杂浓度的ADN:ErQ复合膜做了以下表征: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近红外电致发光过程中存在从ADN主体分子到ErQ发射分子的高效率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发光 有机发光二级管 8-羟基喹啉铒 ERBIUM (111) TRIS (8-hydroxyquinoli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