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祝意青 王双绪 +3 位作者 江在森 朱桂芝 李辉 张永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 利用青藏地区 1998~ 2 0 0 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 ,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 8.1级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② 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 ;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 ;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8.1级地震 地震前兆 绝对重力 相对重力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华北地区的水平运动场与昆仑山8.1级地震的可能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1 位作者 刘广余 韩月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5,共6页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应变模型,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华北地区4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和2004年),分析了华北地区1999~2001年水平运动场的空间变化及2001~2004年相对于1999~2001年运动的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非均匀应变比较明显,不同时段的结果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2)前后两个时段的运动具有明显的不一致特性;3)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对华北地区地壳变形可能起主要控制作用,使华北地区在东西向出现明显的拉伸;4)从整体上讲,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等事件的发生对华北地区积累的能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与释放作用,华北即将进入强震活动期的条件似乎还不完全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 水平运动与应变 昆仑山8.1级地震 地震活动预测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席继楼 关华平 +6 位作者 刘超 庄楠 杨晓明 张治国 次卓嘎 格桑卓玛 马爱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3,共13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MSA功率谱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该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经历了"趋势变化-扰动变化-发震期-恢复期"等发展阶段,以及"低频变化-高频变化-平稳变化-高频变化"等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拉萨台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与相关现象和机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完整反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变化 尼泊尔8.1级地震 拉萨地磁台 能量合成累加 MSA功率谱
下载PDF
尼泊尔8.1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2 位作者 郭晓 魏从信 张丽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3,共7页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范围热红外异常,以中国静止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热异常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异常范围呈不规则带状分布,...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范围热红外异常,以中国静止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热异常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异常范围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至震时异常面积趋于峰值,震中始终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部位,震后异常快速收缩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该次热异常变化表现为初步显现、加速发展至逐步衰减的过程,持续时间在45天以上,特征周期为16天,相对变化幅度达12倍多。通过相似震例对比研究发现,该次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热红外时空演化特征存在一定共性,主要体现在热异常的演化过程、异常形态、发震时刻及震中位置与异常区域的关系上,仅特征周期和特征幅值有所不同,应与各区域应力变化、气候因素及特殊的地质环境相关。这些认识对热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判定有一定启示作用,对地震热红外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1级地震 卫星热红外亮温 相对功率谱 汶川地震
下载PDF
青新交界8.1级地震生命线工程震害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恩栋 王东升 +1 位作者 陆鸣 邵广彪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1,共5页
介绍了青新交界 8.1级地震中青藏公路沿线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震害 ,初步分析了产生震害的原因。
关键词 青新交界8.1级地震 生命线工程 震害 青藏公路 雪水河桥 输油管线
下载PDF
新青8.1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63
6
作者 张元生 沈文荣 徐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T001,T002,共6页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资料 ,取 3 4°~ 3 8°N ,86°~ 94°E为研究区域 ,对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新青 8.1级地震前的热红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从 2 0 0 1年 1 0月 1 7日起出现明显的地温...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资料 ,取 3 4°~ 3 8°N ,86°~ 94°E为研究区域 ,对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新青 8.1级地震前的热红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从 2 0 0 1年 1 0月 1 7日起出现明显的地温异常条带 ,随着时间的变化 ,异常区域不断扩大并存在迁移现象 ,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前兆 热红外异常 新青8.1级地震 地温异常
下载PDF
利用断层围陷波研究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破裂面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樊计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50,共9页
 利用横跨地表破裂带的小点距的地震测线, 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断层围陷波的观测实验. 经过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等技术, 由地震记录图中分离出了断层围陷波. 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①无论是人工地震震源还是天然地...  利用横跨地表破裂带的小点距的地震测线, 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断层围陷波的观测实验. 经过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等技术, 由地震记录图中分离出了断层围陷波. 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①无论是人工地震震源还是天然地震震源, 只要位于断层带内或紧靠断层带, 均能激发断层围陷波; ②断层围陷波的能量主要集中于断层带内, 其振幅随测点与断层带距离的增加而急剧衰减; ③断层围陷波的优势频率与断层的宽度及断层带内介质的速度有关, 断层带越宽, 或断层带内部介质速度越低, 则观测到的断层围陷波的优势频率越低; ④断层围陷波存在着频散现象; ⑤根据昆仑山口西地震测线断层围陷波的观测结果, 可推断该处破裂面宽度为300 m左右, 远远大于地表破裂带的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围陷波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破裂面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库尔勒测区相对应力场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蒋靖祥 尹光华 许凤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9-96,共8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前,库尔勒台站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特大应变变化,经多次异常落实、实地调查并进行了多次论证,确认异常是可靠的。根据库尔勒台记录资料计算了相对应力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MS8.1地...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前,库尔勒台站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特大应变变化,经多次异常落实、实地调查并进行了多次论证,确认异常是可靠的。根据库尔勒台记录资料计算了相对应力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主应力方向出现偏转变化,最大偏转量达83°。主应力值变化达1400kPa,剪应力增大了523kPa。研究了相对应力场的基本特点,并讨论了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 库尔勒测区 相对应力场 应力方向偏转 钻孔应变
下载PDF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单新建 李建华 马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破裂 IKONOS影像 地震地表破裂带 宏观震中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北部 无人区 野外考察 景观
下载PDF
云南地下流体对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立 罗睿洁 +3 位作者 高文斐 苏有锦 钱晓东 毛燕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7-544,717,共8页
统计云南地下流体对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分析和总结了水位和水温数字化资料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尼泊尔8.1级地震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其流体宏观与微观动态有较显著的同震响应。水位与水温对该大地震的记震能力明显... 统计云南地下流体对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分析和总结了水位和水温数字化资料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尼泊尔8.1级地震对云南地区的影响较大,其流体宏观与微观动态有较显著的同震响应。水位与水温对该大地震的记震能力明显高于水氡和水质;不同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最大振幅、持续时间相差很大,其变化形态水位以波动及阶升为主,水温表现为上升或下降—恢复;从主震与最大强余震的记录来看,震级越大,同震响应出现比例越高,且在同井中响应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同井不同仪器记录的同震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水温同震响应均出现在有水位同震响应井中,表明井水位与水温同震响应是密切相关的,且井水温同震响应多由井水位同震响应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1级地震 地下流体 同震响应 记震能力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琴 杨永林 +2 位作者 张永久 罗海元 郑兵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利用1981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计算多年来断层的水平扭错、水平张压以及垂直升降变化量,以此分析各测点断层随时间推移的活动习性。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的走滑和张压活动分... 利用1981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计算多年来断层的水平扭错、水平张压以及垂直升降变化量,以此分析各测点断层随时间推移的活动习性。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的走滑和张压活动分量有所改变,垂直升降活动变化则不明显。中段的沟普测点扭错活动量在逐渐减小,类似道孚6.9级地震后扭错活动逐步衰减的趋势,该测点1997年后结束了的压性活动,在2002~2005年间快速逼近"闭锁",直至2006~2007年间改变了多年的活动习性,出现张性活动趋势。同样,以左旋扭错为主的老乾宁测点在该时间段内也改变了多年的断层活动习性,出现右旋运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形变 断层活动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4 位作者 张风霜 刘峡 韩月萍 沈午春 王利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 为了从整体上(较大尺度)跟踪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并更客观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文中在区域无旋转的基础上使用了以提取中低频应变信息为主的连续非线性应变模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川滇地区GPS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1999年~2001年~2004年),以1999年~2001年的运动为基本参考(阶段性形变背景),从2001年和2004年两期资料中分离出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量。结果表明:①昆仑山8.1级地震对JII滇地区产生了可识别的影响,且形变的方式与形变背景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异;②震前运动场非常有序;震后的位移场有序与杂乱并存,GPS测站的位移量一般为数毫米;③震前的主应变场基本为近东西向显张性、南北向显压性,且以张性为优势;震后四川地区基本上为东西向压、南北向张,且以压性为优势,云南地区北东向张、北西向压,且以张性为优势;④震前面应变以膨胀为主,收缩区基本位于川滇块体的东界及附近地区;震后四川地区为面收缩地区(越往北越大),南部为面膨胀地区。从整体上看,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慎地区能量的积累有积极作用,重点应注意西昌一东川段及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8.1级地震 川滇地区 GPS水平运动与应变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活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小凤 杨立明 范兵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场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笃信 王庆良 王文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根据震源区及其附近地震前后的形变观测数据以及震后考察结果,用Okada模型反演发震断层模型参数,模拟2001年11月14日昆仑8.1级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扣除同震形变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1)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部地壳变形影响显... 根据震源区及其附近地震前后的形变观测数据以及震后考察结果,用Okada模型反演发震断层模型参数,模拟2001年11月14日昆仑8.1级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扣除同震形变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1)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部地壳变形影响显著,同震位移在德令哈一带可达40mm左右;2)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速度场比GPS原始速度场能更真实地反映地震后区域地壳运动状态和应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同震位移 GPS速度场 昆仑8.1级地震 地壳运动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鸣 徐锡伟 +1 位作者 陈文斌 孙洪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昆仑山 8.1级地震 地震调查 中国 地震烈度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勤俭 张立人 +2 位作者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0,共11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破裂 破裂长度 断层活动 走滑 地壳 最大位移 水平位移 强震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区的冻土及地震破坏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永明 王兰民 +2 位作者 代炜 王伟峰 戴华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 通过对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区冻土震害考察研究表明 ,震区主要存在冰碛、冲积、洪积和湖积等成因的冻土 ,沿地震破裂带冻土厚度变化较大。震区冻土变形破坏主要包括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破裂带和由地震振动引起的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冻土中地震破裂带在地表主要以脆性变形为主 ,在地震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作用下 ,主要由剪切裂缝、张裂缝和开裂的挤压鼓包等组成。裂缝、液化、震陷和崩塌等变形破坏的展布特征及其组合形式与震区岩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本次地震震害具有地震破裂带规模大、有建筑物分布的青藏公路一线地震烈度衰减较快和震害分布受岩土条件影响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冻土 地震破坏特征
下载PDF
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建超 蔡永建 +1 位作者 雷东宁 郑水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50,共4页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实践证明,地震应急通系统帮助地震部门建立了一套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地震部门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通 尼泊尔8.1级地震 地震应急指挥体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方 吴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7-202,共6页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作用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构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表现出的对远震的孕震、震时和震后响应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所包含的远震"孕震响应"、"震时响应"和"震后响应",正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孕育—发展—发生的全过程中在震源外的远场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下流体 远场响应 四川地区
下载PDF
尼泊尔8.1级地震通讯系统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金龙 黄勇 喻绍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首先介绍了尼泊尔国内通讯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特点,详细调查了震后两县区域内通讯系统使用功能及主要设施设备的损失情况,得到了此次地震中通讯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所调查的各... 首先介绍了尼泊尔国内通讯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特点,详细调查了震后两县区域内通讯系统使用功能及主要设施设备的损失情况,得到了此次地震中通讯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所调查的各种震害情况,对尼泊尔8.1级地震中通讯系统的总体破坏特点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其国情的通讯系统恢复重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1级地震 通讯系统 震害特征 影响因素 恢复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