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了开拓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9·11文学 新现实主义
下载PDF
美国后9·11文学的伦理阐释
2
作者 任冰 《活力》 2016年第8期133-133,共1页
当代美国作家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致力于书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人伦道德,思考人性进而反观整个人类的命运。本文从三篇典型的后“9·11”小说入手,论述美国后9·11文学体现的... 当代美国作家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致力于书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人伦道德,思考人性进而反观整个人类的命运。本文从三篇典型的后“9·11”小说入手,论述美国后9·11文学体现的人文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伦理阐释 创伤记忆
下载PDF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和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在文学表现方式上并未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尚难断言"9·11文学"代表了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中国学界目前对"9·11文学"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厘清总体思路,但不应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大语境,不能罔顾自身的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从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英文学 9·11文学 “后9·11文学 反叙事 审美转向
原文传递
西方“9·11文学”研究:方法、争鸣与反思 被引量:10
4
作者 但汉松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5年第4期30-38,共9页
近五年来,英美学界的"9·11文学"研究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着重考察了这段时期国外此类研究的主要视角、方法和论点,并从"归零地"叙事、后殖民批判与叙事伦理这三个角度归纳并阐释当前已有研究的内部争... 近五年来,英美学界的"9·11文学"研究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着重考察了这段时期国外此类研究的主要视角、方法和论点,并从"归零地"叙事、后殖民批判与叙事伦理这三个角度归纳并阐释当前已有研究的内部争鸣。在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差异性和分歧点进行分析梳理后,本文试图提炼"9·11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亟需反思和商榷的几个核心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走向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创伤 后殖民 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南亚裔流散作家“9·11文学”的政治书写
5
作者 罗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9·11事件”后,文学成为南亚裔流散作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场域,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保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意蕴。在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南亚裔流散作家必须跳出政治语境对文学话语的桎梏,在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9·11事件”后,文学成为南亚裔流散作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场域,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保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意蕴。在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南亚裔流散作家必须跳出政治语境对文学话语的桎梏,在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文学创作的虚构性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弱化政治话语对人物情境的预设,从形象塑造的细节处入手,丰富人物个性化与群相特征,避免人物脸谱化倾向;此外,拉开与美国作家创伤叙事的距离,立足于流散作家的双重身份,论证创伤过程反向发生的可能性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裔流散作家 9·11文学 政治书写
原文传递
论9·11文学在美国的兴盛与揭示
6
作者 黄林林 《求索》 CSSCI 2013年第4期168-170,共3页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 "9·11"是美国历史上继"珍珠港事件"之后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事件,也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它留下的创伤和阴影是深刻的。文学是现实的写照和揭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9·11文学在美国如此兴盛,这与美国文化密切相关。恐怖主义的凶残为9·11文学提供了材质,却并不能决定它的兴盛。从根本上来看,9·11文学的兴盛,是与美国的社会心理需要和读者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就9·11文学在美国的兴起及其接受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美国 兴起 接受学
原文传递
“9·11”文学作品:小说《屈服》引介
7
作者 余艳娥 王庆奖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6-37,共2页
"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已十余年,美国文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持续关注,并诞生了许多与之关联的文学作品。2011年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发表了她的小说处女作《屈服》。作为一部与"9·11事件"密切... "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已十余年,美国文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持续关注,并诞生了许多与之关联的文学作品。2011年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发表了她的小说处女作《屈服》。作为一部与"9·11事件"密切相关联的文学作品,《屈服》关注的是该事件对整个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民众的改变。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准确而又深刻地为读者呈现出了"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屈服》 9·11事件” 美国社会
下载PDF
南亚穆斯林流散作家的“9·11文学”创作
8
作者 罗琼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3期107-112,共6页
"9·11事件"爆发以来,以美国文坛为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系列直接描述"9·11事件"或间接阐述事件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同于美国本土作家将关注点集中在个人情感和民族创伤层面,一批原籍反恐战争前线的南亚穆斯林流散作... "9·11事件"爆发以来,以美国文坛为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系列直接描述"9·11事件"或间接阐述事件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同于美国本土作家将关注点集中在个人情感和民族创伤层面,一批原籍反恐战争前线的南亚穆斯林流散作家主要从穆斯林—西方的双重视角入手,以南亚穆斯林人物形象为刻画中心,采用非母语的英语进行创作。非母语的叙述者通过语言的杂语化运用来暗示的身份的多重性,赋予文字符号以不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延伸感,同时擅长于借助语句节奏变化来改变原有语意,以达到重新阐释的目的。这些语言艺术表现方式既表现出流散作家双重身份的创作优势,也突出了南亚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 流散作家 9·11文学 叙述语言
原文传递
《踩影游戏》的后“9·11”文学书写特征
9
作者 黄晓丽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7期13-16,共4页
“9·11”事件所催生的叙事文体推动了全球对生命、民族等问题的思考。本文以露易丝·厄德里克的《踩影游戏》为例,从“9·11”这个过渡性时刻入手,讨论本次事件前后小说人物行为和观点的变化,分析恐怖袭击事件对本土裔美... “9·11”事件所催生的叙事文体推动了全球对生命、民族等问题的思考。本文以露易丝·厄德里克的《踩影游戏》为例,从“9·11”这个过渡性时刻入手,讨论本次事件前后小说人物行为和观点的变化,分析恐怖袭击事件对本土裔美国人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新英雄和话语转向成为后“9·11”文学的特征,一方面小说叙事者战胜恐惧、对抗权威、走出伤痛的阴影,成了新英雄的代表;另一方面,多元民族认同的建构,使年轻一代本土裔美国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族群发展寻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新话语 民族认同
下载PDF
“9·11”文学与评论中的美国天真神话
10
作者 胡亚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5,159,共9页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早期文学作品主要是幸存者和目睹者对灾难的叙述,反映该事件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美国作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都力图从自己的角度反思恐怖袭击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美国文化和第...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早期文学作品主要是幸存者和目睹者对灾难的叙述,反映该事件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美国作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都力图从自己的角度反思恐怖袭击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美国文化和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冲击。美国对"9·11"文学的评论,也从最初沉溺于创伤,到后来试图抛弃美国的天真神话、更深刻地审视美国文化的过程。不少评论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揭示美国天真神话的虚假性,以及恐怖袭击事件带来的新东方主义倾向。"9·11"文学及评论说明,美国人只有抛弃笃信的天真神话,才能对恐怖袭击有更为客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9·11文学评论 美国天真神话
原文传递
“后9·11”文学中西方“紧急状态”解析
11
作者 吴荣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11"文学转向关注恐怖袭击事件和反恐战争将西方卷入的本雅明式的"紧急状态",即"身处危险的年代"的生存危机、"神的缺席"下的信仰危机和"大众"冷漠的异化危机。这种在当代政治格局的审视中对非常时期人的生命状态的变迁的阿甘本式的思索,呈现了"后9·11"文学的人文关怀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文学 紧急状态 本雅明
原文传递
《坠落的人》中的“坠落”隐喻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晓男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通过“反叙事”的书写方式表现了对政府及主流媒体所炮制出来作为“爱国主义奇观”的“主流叙事”的反抗与消解。他拒绝清晰的道德表达与对事件意义的声明,而是将焦点投射到经历了“9·11”事件的美国普通... 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通过“反叙事”的书写方式表现了对政府及主流媒体所炮制出来作为“爱国主义奇观”的“主流叙事”的反抗与消解。他拒绝清晰的道德表达与对事件意义的声明,而是将焦点投射到经历了“9·11”事件的美国普通民众身上,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普通民众的心理创伤及对他们的深切悲悼与关怀之情。而在这种“创伤书写”的背后,德里罗通过莫兰迪的静物画、“坠落人”的行为艺术、赌博与阿尔兹海默症三重“坠落”隐喻,更流露出了对后“9·11”时代的世界的“末世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9·11文学 隐喻
下载PDF
边缘生存的想像:罗斯的《反美阴谋》中的另类历史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3,共5页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社会和历史,尝试回答谁在反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后9·11文学 边缘生存 另类历史
下载PDF
论《安德鲁的大脑》中的叙事治疗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袁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5,共7页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的安排提供了创新契机,同时也为疗治作品人物及作家的文化创伤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对小说中叙事治疗机制的分析,论文指出:该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治愈"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安德鲁的大脑》 叙事治疗 9·11文学
下载PDF
美国当代戏剧中“9·11”事件的在场与缺席
15
作者 施清婧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39-48,共10页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戏剧界涌现出一批以"9·11"及其后续事件为主题的严肃政治戏剧,对美国人民在"9·11"中的反应进行了描绘,也对该事件及其后续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讽刺。然而这些戏剧或囿...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戏剧界涌现出一批以"9·11"及其后续事件为主题的严肃政治戏剧,对美国人民在"9·11"中的反应进行了描绘,也对该事件及其后续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讽刺。然而这些戏剧或囿于美国国内政治戏剧不受重视的传统,或囿于未尽人意的艺术水准,或由于美国国内政治走向,或由于演出场所条件有限,没能够在主流戏剧奖项中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实际影响力往往只局限于少部分观众、对美国戏剧比较关注的专业剧评人以及高校戏剧专业的师生等,因而迄今未能在美国形成如同"9·11小说"那样具有命名性质的文艺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美国当代戏剧 政治戏剧
原文传递
挥之不去的梦魇:保罗·奥斯特《黑暗中的人》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意义。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然而主人公奥古斯特的叙事治疗机制并未成功治愈自身的心灵创伤,可见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烙印,难以抚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黑暗中的人》 后“9·11文学 创伤叙事
下载PDF
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艳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6,共7页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21世纪初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反映了小说作为"文化话语"、"伦理范式"、"预言方式"和"主观模式"等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星期六》 9·11文学 小说的功能
原文传递
迷失的旅程——评巴基斯坦裔作家纳克维的小说《同乡密友》
18
作者 罗琼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5年第2期68-73,共6页
在巴基斯坦裔作家纳克维小说《同乡密友》中,作者描述了"9·ll"事件前后三个巴基斯坦裔青年人在美国的遭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以小见大,立足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推演出以三个人为主的故事主线,并通过大量俚语、双关语及来... 在巴基斯坦裔作家纳克维小说《同乡密友》中,作者描述了"9·ll"事件前后三个巴基斯坦裔青年人在美国的遭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以小见大,立足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推演出以三个人为主的故事主线,并通过大量俚语、双关语及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地区的外来语汇,搭建出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语意符号,刻画了西方世界中的穆斯林群体在夹缝中左右摇摆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迷失 身份 叙事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