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展现清代《春秋左传》学研究的整体成就
1
作者 刘跃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9-16,F0003,共9页
《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将268部著作分类系年,勾勒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起点、学术方法的确立、学术范式的建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精英文化与下层通俗文化的沟通交流等多个面相,全面展现了清代《春秋左传》学在经学、史学、文... 《清代春秋左传学论著提要》将268部著作分类系年,勾勒出清代《春秋左传》学的起点、学术方法的确立、学术范式的建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精英文化与下层通俗文化的沟通交流等多个面相,全面展现了清代《春秋左传》学在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学者受制于王权,经史考辨虽精,但难以在义理上有所建树,也难有超出时代的史论、史识,但在文章学上,清人对于行文贯通、不平的要求,以及对文章诵读的领会,对现今《左传》文章学研究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春秋左传》 史学 文章学
下载PDF
《春秋》“雨木冰”异象书写的汉、宋学诠释进程
2
作者 何潇 刘明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春秋》为灾异言说之肇始,而异常气象是灾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雨木冰”为例,《春秋》三传起初目的是正人事仪则,而汉儒通过“天人感通”之说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加强了灾异的神秘感验性,更以京氏易等术数思想使得神异的主观随意性解说... 《春秋》为灾异言说之肇始,而异常气象是灾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雨木冰”为例,《春秋》三传起初目的是正人事仪则,而汉儒通过“天人感通”之说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加强了灾异的神秘感验性,更以京氏易等术数思想使得神异的主观随意性解说变得固定化和学理化,从而形成了后代“木冰兆凶,应验在大臣”的固定认知,透露着汉代的类感思维与灾异说“以果觅因”的特质。宋人之学重义理,对于雨木冰现象有了较为合理的认识,更掀起对“正朔”问题的讨论,体现出理学的正面影响。但宋学穿凿义理之弊,又造成了异象诠释变得支离。在汉、宋之学的共同影响下,雨木冰的诠释既有符合万物之理的一面,又长期未脱离占验的神秘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雨木冰 灾异说 天人感通 京房易学 汉宋之学
下载PDF
敦煌本《阃外春秋》编纂研究
3
作者 宋若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2,共11页
唐人李荃所著《阃外春秋》部分保存在P.2668和P.2501两份敦煌写卷中,是仅有的成于唐朝的通代编年体战争史。通过梳理P.2668写卷前献书表,对《阃外春秋》编纂主旨,现存各卷内容取材,体例及叙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深入讨论当时官方意志和... 唐人李荃所著《阃外春秋》部分保存在P.2668和P.2501两份敦煌写卷中,是仅有的成于唐朝的通代编年体战争史。通过梳理P.2668写卷前献书表,对《阃外春秋》编纂主旨,现存各卷内容取材,体例及叙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深入讨论当时官方意志和学术风气对编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本 《春秋左传》 《阃外春秋》 编年体 通史
下载PDF
道体与治体:胡瑗《春秋》学思想的体用之维
4
作者 闫云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共14页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儒者从《春秋》中发掘孔子所寄寓的治天下的王道大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庆历之风”的《春秋》新学。其中,胡瑗将儒学的全体大用概括为“明体达用”之学,揭示出作为“圣人之文”的《春秋》经有其更宏阔的“体”与“用...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儒者从《春秋》中发掘孔子所寄寓的治天下的王道大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庆历之风”的《春秋》新学。其中,胡瑗将儒学的全体大用概括为“明体达用”之学,揭示出作为“圣人之文”的《春秋》经有其更宏阔的“体”与“用”的维度。他通过对儒学理论的阐释,使得“道体”和“治体”成为宋代《春秋》学的两个主要理论面向。由此,《春秋》学肩负着体证天道性命之理的道体和奠定立国根本规模的治体的双重使命。以道体为治体的正当性来源,以治体作为道体的客观化落实,赓续着儒学全体大用、内圣外王的宏阔规模。这样,王道政治的重建才具有根本的合理性依据,并且能够在吸纳文明新质过程中做到因时创制。基于此种明体达用的“安定规模”,儒家经学能够不断地激活和增益其内在生命力,在经史互动、政学相维中引领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瑗 《春秋》学 明体达用 安定规模 道体 治体
下载PDF
思想与政治的互动--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对汉代意识形态的建构
5
作者 张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董仲舒通过阐发《春秋》公羊学,积极回应巩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需求和时代要求,对汉代意识形态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董仲舒的建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发挥尊王思想,突出君主的权威,以顺应汉初消除王国威胁、建立统一中... 董仲舒通过阐发《春秋》公羊学,积极回应巩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需求和时代要求,对汉代意识形态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董仲舒的建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发挥尊王思想,突出君主的权威,以顺应汉初消除王国威胁、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对不受约束所导致的极端膨胀,提出“屈君而伸天”;二,倡导“大一统”,主张政治上权力统一于王,思想上统一于儒学,同时强调统之“正”,规范君主行为;三,主张改制更化,重视开始,端正本原,在坚持常道基础上,以《春秋》为依据变易制度,适应作新王之要求,为后世立法。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价值理念与现实政治的需求高度吻合,也一定程度上照顾到民众的利益需求,最终为统治集团接受,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公羊学 意识形态 权力 政治
下载PDF
普遍性、确定性的现代性“春秋公羊学”是如何可能的——从康有为的经学叙事谈起
6
作者 樊志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康有为的经学叙事是儒学现代转换的第一次尝试。康有为运用“春秋公羊学”的思想进路,重新诠释了中国思想传统,塑造了孔子作为改革家和教主的形象。康有为以对董仲舒思想再诠释为中介,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重新建构了现代性的“春秋公羊学... 康有为的经学叙事是儒学现代转换的第一次尝试。康有为运用“春秋公羊学”的思想进路,重新诠释了中国思想传统,塑造了孔子作为改革家和教主的形象。康有为以对董仲舒思想再诠释为中介,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重新建构了现代性的“春秋公羊学”。康有为经学诠释的叙事方式与内在逻辑,是考察他的现代性春秋公羊学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这一问题所必须面对的。康有为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现代性“春秋公羊学”,但由于现实与理论的双重制约,他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康有为是一位时代转折点上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加以整理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公羊学 康有为 现代性
下载PDF
春秋学与明代学术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德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09,共4页
明代春秋学对明代文学变迁的影响甚大,以春秋学为代表的明代经学受理学影响,呈现衰落之势。为救经学之失,因史证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解经方式。明代学术重心随之发生了由经学向史学的转换,由此引发史学的兴起。而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以史证... 明代春秋学对明代文学变迁的影响甚大,以春秋学为代表的明代经学受理学影响,呈现衰落之势。为救经学之失,因史证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解经方式。明代学术重心随之发生了由经学向史学的转换,由此引发史学的兴起。而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以史证心的史学观念兼之以文辞论的流行引发了由史学向文学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学 左传 历史 文学
下载PDF
论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葛焕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5,共6页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除却人所熟知的尊经排传,而又兼采三传、变专门为通学外,更有着理念层面上的内容:独特的《春秋》宗旨说建立了经文义说的主体性;记实书法原则的运用开启了“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化;...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除却人所熟知的尊经排传,而又兼采三传、变专门为通学外,更有着理念层面上的内容:独特的《春秋》宗旨说建立了经文义说的主体性;记实书法原则的运用开启了“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化;重以义例解经极大地加强了经文解说的自主性;重以“讥贬之义”解经暗含着其论说立场的转变;强烈的现实关怀再建了《春秋》经世学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春秋》学 学术转型
下载PDF
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探研 被引量:3
9
作者 汪高鑫 马新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刘知幾,他虽然以史学的视角质疑经书记载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否定经学思想,反而强调史著需要维护名教。唐中后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主要代表是新《春秋》学派,他们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进行批评、质疑,重视分辨经史之别,而其注重褒贬义理的经学思想,对唐中后期史学新变乃至宋以后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疑古惑经 刘知幾 新《春秋》学派 经史之辨
下载PDF
廖平的《王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114,共9页
廖平认为,经学之核心在于礼制,经学之分今古即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今文学所主礼制同出《王制》,古文学所主礼制同出《周礼》。廖平治经专重《王制》,是其以礼制治《春秋》的学术宗旨使然,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 廖平认为,经学之核心在于礼制,经学之分今古即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今文学所主礼制同出《王制》,古文学所主礼制同出《周礼》。廖平治经专重《王制》,是其以礼制治《春秋》的学术宗旨使然,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晚清经学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王制》 《春秋》学
下载PDF
20世纪《晏子春秋》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文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晏子春秋》是我国一部富有深刻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名著。笔者在较为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按历史顺序,分三个时期,对《晏子春秋》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评述,目的是总结成果、吸取经验,以为这一学术领域在21世纪取得更大成绩有所贡献。
关键词 《晏子春秋》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吕氏春秋》程度副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7-21,共5页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共有程度副词12个:"极"、"最"、"至"、"太"、"大"、"甚"、"殊"、"弥"、"益"、"愈"、"...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共有程度副词12个:"极"、"最"、"至"、"太"、"大"、"甚"、"殊"、"弥"、"益"、"愈"、"逾"、"滋"。其内部发展不甚平衡,表达程度高和表达程度变化的程度副词均已成体系,却未见真正表达程度轻微的程度副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吕氏春秋》程度副词与其它先秦程度副词没有很大差异,但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程度副词 专书研究
下载PDF
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6-129,共4页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廖平治《春秋》的主旨,就在于参以《王制》,发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今文经学 礼制 《春秋》 《谷梁传》
下载PDF
试论刘敞《春秋》学的时代特色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尚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刘敞是中唐啖助、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及宋学兴起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春秋》学具有疑古惑经、以义理解经、经世致用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揭示,有利于加深对宋学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 宋代 《春秋》学 刘敞 时代特色
下载PDF
姚际恒《春秋通论》的“历史美学”商榷 被引量:1
15
作者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7,170-171,共12页
姚际恒是康熙年间学人,《春秋通论》是他《春秋》学、《左传》学的代表作。受"理学清算"思潮影响,《春秋通论》颇多瑕疵,然至今未见学界有比较深入的批评性文论。若以"历史美学"——借美学之慧眼审视"历史&qu... 姚际恒是康熙年间学人,《春秋通论》是他《春秋》学、《左传》学的代表作。受"理学清算"思潮影响,《春秋通论》颇多瑕疵,然至今未见学界有比较深入的批评性文论。若以"历史美学"——借美学之慧眼审视"历史"和"历史学"——之方法对《春秋通论》加以剖析,姚际恒对孟子论《春秋》语;诟病杜预说"例",以及对《左传》的批评都带有"历史美学"视角下的明显缺陷。辨姚氏而明之,或可于当今"治学"取举一反三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际恒 《春秋通论》 历史美学 《左传》 《公羊传》
下载PDF
论公羊学在俞樾经学思想中的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雄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一位以朴学驰名的公羊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经学思想 公羊学 《春秋》
下载PDF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释疑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淑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5-90,共6页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是中国学术史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一桩公案。本文认为,王安石从学官中废除《春秋》,是与其变法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其目的是为变法改革服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变法铺平道路;是一个政治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是中国学术史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一桩公案。本文认为,王安石从学官中废除《春秋》,是与其变法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其目的是为变法改革服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变法铺平道路;是一个政治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作出的政治抉择,凸现出的是王安石坚定而明确的政治立场,而不是个人意气的学术偏见,更不能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废《春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春秋》 法治 学官 变法思想 传统文化经典 大义治狱 经术 政治立场
下载PDF
经史之辨:王闿运《春秋》三传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以推尊《春秋》公羊学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的"经史之辨"基础之上,对《春秋》三传进行褒贬尊黜,认为《公羊》、《穀梁》相发而并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春秋》三传观。
关键词 王闿运 春秋 经史之辨 公羊
下载PDF
论唐代“新春秋学”对《左传》的贬抑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1期52-55,共4页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q...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春秋学 啖助、赵匡、陆淳 左传学 贬抑
下载PDF
《春秋胡传》和宋元明科举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思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3,22,共10页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这是胡安国标举的思想旗帜。直接地取法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来著书,这是胡安国采取的撰述策略。胡安国对宋元明时期的科举考试影响巨大,《春秋胡传》成了考试指南。胡安国欲以自己的著作来顶替《左传》,这一点他没有办到。尽管《春秋胡传》具有理学的深刻性,但它却缺少史传文学的情节性和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胡传》 经典阐释 科举制度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