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ta-Cognitive Strateg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Error Analysis in Listening Training
1
作者 熊焕力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9期225-226,228,共3页
Though abundant work has been done in both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nd error analysis, very little has been done in the exact execution model of applying meta-cognitive strateg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error analysis.... Though abundant work has been done in both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nd error analysis, very little has been done in the exact execution model of applying meta-cognitive strateg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error analysis. This study, presu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ive execution model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with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error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cognitive strategy error analysis language proficiency experimental study
下载PDF
Anderson's Cognitive Theory and Learning Strateg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被引量:9
2
作者 Lu Wenpe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28-231,共4页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addres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ognitive theory can extend to describe learning strategies as complex cognitive skills. Theoretica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addres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ognitive theory can extend to describe learning strategies as complex cognitive skill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in Anderson’s production systems cover a broader range of behavior than other theories, including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texts as well as comprehension, problem solving, and verbal learning.Thus Anderson’s cognitive theory can be served as a rationale for learning strateg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s cognitive theory anderson’s production systems learning strategy studi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建设探析
3
作者 黄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64,共4页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促进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意义重大。研学旅行是身体、环境与认知三维合一的教育活动,提高研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建...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促进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意义重大。研学旅行是身体、环境与认知三维合一的教育活动,提高研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具身认知”实践可采用“6+5+N+3”模式:以认知为导向,组建“六位一体”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团队;以具身为特征,构建“5”大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情境为载体,策划“N”主题项目式研学活动;以生成为目标,编创“3”种手册,实施多元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研学旅行课程 认知 具身 情境 生成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的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新进展
4
作者 陈吉荣 《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受大脑、身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与人类习得语言的认知负荷方式相一致,因为各类任务元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探讨国际视野下的认知负荷及其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新进展具有积极...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受大脑、身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与人类习得语言的认知负荷方式相一致,因为各类任务元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探讨国际视野下的认知负荷及其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新进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深入理解认知负荷的特征、类型、功能、及其影响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从语言习得过程审视认知负荷的合理性,顺应语言习得的认知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 语言习得 国际视野 理论范畴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园非遗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源 曹青蝶 汪超艺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爱国情感等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内容来源。当前我国幼儿园非遗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较少,尚存在着教师素养不足、课程操作性和情境性不足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爱国情感等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内容来源。当前我国幼儿园非遗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较少,尚存在着教师素养不足、课程操作性和情境性不足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认知是大脑、身体、环境的共同作用,强调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这为幼儿园非遗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首先对非遗教育中的具身意蕴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当下非遗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具身非遗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学前儿童 非遗教学 教学策略 理论研究
下载PDF
近十年国内虚拟位移现象研究述评
6
作者 周文芳 金逸峰 邓佩颖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虚拟位移现象的研究,从一开始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到近几年不断兴起的汉语本体研究和认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近十年国内虚拟位移现象的研究主题涉及汉语虚拟位移判定、概念要素特征和编码形式描写、汉语虚拟位移语体性质...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虚拟位移现象的研究,从一开始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到近几年不断兴起的汉语本体研究和认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近十年国内虚拟位移现象的研究主题涉及汉语虚拟位移判定、概念要素特征和编码形式描写、汉语虚拟位移语体性质以及不同视角的认知阐释研究等,但汉语虚拟位移判定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厘清,且多以书面语为主。今后需拓展虚拟位移现象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位移 跨语言对比 汉语本体研究 认知阐释
下载PDF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质量评价:学生体验的视角
7
作者 刘梓煜 袁俊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4年第4期14-24,共11页
从体验主体角度出发,将研学旅行内在特点与具身认知理论要素充分结合,对传统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GAP进行融合创新,从课程感知、环境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4个维度构建具有11个因子、32个指标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并选择深... 从体验主体角度出发,将研学旅行内在特点与具身认知理论要素充分结合,对传统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GAP进行融合创新,从课程感知、环境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4个维度构建具有11个因子、32个指标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并选择深圳市锦绣中华民俗村为案例地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案例地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师生互动性弱、课程安排流于形式、分班分组不到位、环境氛围不成体系等问题。对此,建议开发特色课堂,优化研学体验,增强研学导师专业技能;营造凸显文化属性的研学氛围,丰富研学旅行内涵;加强智慧管理,构建良性的研学生态;延伸课后内容,强化研学旅行质量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具身认知理论 GaP模型 质量评价
下载PDF
从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浅析体认语言学的哲学意蕴
8
作者 马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3,共11页
本文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生成的物质来源、语言的认识基础、语言认识系统的实践性3个方面),剖析了体认语言学基于“体”“认”所建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互动—概念隐喻—隐喻表达”的理论模式。体认... 本文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生成的物质来源、语言的认识基础、语言认识系统的实践性3个方面),剖析了体认语言学基于“体”“认”所建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互动—概念隐喻—隐喻表达”的理论模式。体认语言学是中国本土化的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其进行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理解和阐释,凸显“体”与“认”的互动作用对于推动认知语言学前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体认语言学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当代发展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 体认语言学 实践 体认
下载PDF
Ac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 in EFL Motor Processing
9
作者 王慧莉 徐熙然 张菅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1期17-31,共15页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ory claims that language is grounded in bodily activity and meaning is grounded in sensory motor system in modality.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whether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ory claims that language is grounded in bodily activity and meaning is grounded in sensory motor system in modality.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whether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learners triggered Ac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ACE)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The English sentences including concrete and abstract verbs are taken as stimuli.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rate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col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data.Two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i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While processing concrete-verb sentences,both groups triggered ACE.(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CE in processing abstract-verb sentences.(3)High proficiency group responded faster with a higher accuracy.(4)It is difficult for EFL learners to process abstract actions.To conclude,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mental simulation is activated while EFL learners with certain language proficiency are processing sentences.In fore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mental simulation would be facilitated with higher language pro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odied cognition MENTaL Simulation MOTOR PROCESSING Foreig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下载PDF
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一项上海市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10
作者 郭志超 崔丹 +4 位作者 包嘉珺 施渭青 韦康 杨兴堂 俞文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8,共6页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 背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促进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8—2020年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307名儿童在1、2、3周岁时采用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Ⅱ(DenveRⅡ)进行发育筛查,将筛查出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72名儿童作为观察组,以年龄作为配对因素,按照1∶3的比例纳入516名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出生基本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和分娩特征以及家庭认知环境特征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共172名,发生率为3.99%,其中,1岁儿童57名(33.14%),2岁儿童92名(53.49%),3岁儿童23名(13.37%)。病例组儿童男性、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的总体家庭认知环境及情感温暖、社会适应、语言环境和忽视环境弱于对照组(P<0.05)。儿童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家庭认知环境不良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2岁前进行语言发育干预是有效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率的关键。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指导优化家庭养育环境、协助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交流互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有效策略,尤其要关注出生胎龄小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和亲子沟通方面的干预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发展障碍 家庭环境 认知环境 儿童 儿童语言 儿童早期发展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认知逼近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11
作者 高冲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66-169,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要求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逼近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和语言习惯,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张健教授所著的《新时代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提出了详细的外宣翻译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要求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逼近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和语言习惯,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张健教授所著的《新时代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提出了详细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策略,本文试图从认知视角解读外宣翻译中的具身体验、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认知逼近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宣翻译 认知逼近 具身体验 逻辑思维 语言表达
下载PDF
具身理论视角下“仁德课堂”结构体系与教学路径刍论
12
作者 张旭 谢夏娣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4期61-64,共4页
具身理论可以为“仁德课堂”提供系统的、可操作的指导。“仁德课堂”中的“仁德”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优秀文化的熏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师生主体与环境融合、认知体验与身体活动协同、身体参与... 具身理论可以为“仁德课堂”提供系统的、可操作的指导。“仁德课堂”中的“仁德”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优秀文化的熏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师生主体与环境融合、认知体验与身体活动协同、身体参与和教学情境交互,才能助力构建“仁德课堂”。研究认为,具身理论下的“仁德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握学生和教师两条主线,遵循精题、精讲、精练三原则,推动“慈、爱、和、美”四大元素融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官调动、创设情境、动态学习、协作共生等具身教学路径,优化“仁德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德课堂” 具身认知 立德树人 具身教学 高中语文 课程思政 核心素养
下载PDF
眼动追踪技术在我国语言研究中应用状况的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星 王建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眼动技术在国外语言研究中有近两个世纪的应用,而在我国仅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语言研究文献中结合眼动技术的相关成果,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学科发展态势等... 眼动技术在国外语言研究中有近两个世纪的应用,而在我国仅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语言研究文献中结合眼动技术的相关成果,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学科发展态势等三个方面挖掘了该领域研究前沿和研究空白,指出了眼动技术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为学者们提供了后续研究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追踪 语言研究 认知
下载PDF
体认性突显原则与语言研究和教学——体认教学理论与实践刍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天翼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8-58,111,112,共13页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发现它的诸多缺点,并对其提出了修补意见。川外体认团队在此时间节点上适时地提出了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用“体”强调认知的来源。人类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聚焦性观察和思...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发现它的诸多缺点,并对其提出了修补意见。川外体认团队在此时间节点上适时地提出了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用“体”强调认知的来源。人类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聚焦性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形成了具有体认性的突显原则。该原则可以十分方便地解释语言中的诸多现象,如语言中词类活用、三种语态、主语择用、动词编码等的成因,而且还可将其与动态范畴论和语用研究等结合起来,这既为语言研究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突显原则 语言研究 体认教学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从翻译的认知观、认知翻译学到体认翻译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寅 《语言教育》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学界普遍认为翻译自身未能产生什么理论,常需借助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来建构译论,因此译界的跨学科研究一直是其主旋律。自从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后,就有学者尝试将其引入翻译学,分别经历了翻译的认知观、认知翻译学、体... 学界普遍认为翻译自身未能产生什么理论,常需借助语言学、文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来建构译论,因此译界的跨学科研究一直是其主旋律。自从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后,就有学者尝试将其引入翻译学,分别经历了翻译的认知观、认知翻译学、体认翻译学这几个阶段。本文拟简要回顾这段翻译历史,着重论述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主要解释三要素“现实、认知、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多元互动关系)和实践应用(主要解释体认性识解和体认性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翻译三层次观”对于《红楼梦》中成语、歇后语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的认知研究 认知翻译学 体认翻译学 理论建构 实践应用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
16
作者 张时倩 王俭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按照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语言义形关系应该是“身(感知运动系统)-脑(经验知识网络)-形(语言表达系统)”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对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进行理论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用“认知事件框架”来表述大脑经验知识网络... 按照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语言义形关系应该是“身(感知运动系统)-脑(经验知识网络)-形(语言表达系统)”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对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进行理论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用“认知事件框架”来表述大脑经验知识网络的内容,以身(感知运动)和形(语言表达)围绕脑的动态连通关系来阐释构式的识解机制,并自建英语获取动词和构式语料库,经语料定量分析,来验证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在阐释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过程和使用分布倾向中的有效性。同时,基于理论研究和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与“认知事件框架”模式的异同,以期对语言义形关系研究以及具身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语言观 经验知识 感知运动 语言表达 认知事件框架 获取事件 语料定量分析
下载PDF
语音转喻的体认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在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8-36,111,共10页
语音转喻是指通过语音手段转指另一人物、另一事件的转喻,重在“代”。文章首先对语音转喻的类型进行探讨,然后基于体认语言学论述其认知特征。语音转喻就是语音构式,是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反映,是体认的结果。语音转喻研究可... 语音转喻是指通过语音手段转指另一人物、另一事件的转喻,重在“代”。文章首先对语音转喻的类型进行探讨,然后基于体认语言学论述其认知特征。语音转喻就是语音构式,是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反映,是体认的结果。语音转喻研究可以为传统修辞格的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转喻 体认语言学 修辞研究
下载PDF
语言体认概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37-47,111,共12页
在现有主要代表性语言观,尤其是王寅先生开创的体认语言学基础上,文章尝试提出语言体认概称论。语言体认概称论指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和认知加工,用来概称世界的方式、过程或者结果。语言的体认性与概称性互为表里,主要功能是用来指... 在现有主要代表性语言观,尤其是王寅先生开创的体认语言学基础上,文章尝试提出语言体认概称论。语言体认概称论指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和认知加工,用来概称世界的方式、过程或者结果。语言的体认性与概称性互为表里,主要功能是用来指称世界,但指称存在概率,即语言只能概称世界。世界在不断运动变化着,使用语言者体认世界时目的有别,情感不同或视角各异。语言文字一旦形成,其变化与世界发展的速度相比就会滞后,从而会影响他人或后人对世界的体认。这三个因素是语言体认概称论的基础和理据。语言体认概称论是一个全新的语言观,可以使人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主要功能和相关属性,更好地体认和解释语言的多义、隐喻、转喻、夸张等现象,裨益根据不同目的进行的语言研究、语言文化之间的概然传译与教学,促进人类文明的互鉴共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体认 语言 概率 指称
下载PDF
体认翻译学与知识翻译学考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凌 《语言教育》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主要用符号转换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呈现,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翻译可以从多个维度研究,学界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从知识视角考察和探索翻译,逐渐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一个热点。该视角的翻译研究... 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主要用符号转换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呈现,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翻译可以从多个维度研究,学界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从知识视角考察和探索翻译,逐渐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一个热点。该视角的翻译研究,目前主要是以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为代表。本文对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予以考辨,关注二者的理论基础,学术主张,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翻译发展的贡献。希望有助于学界加深对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的认识与理解,助推二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体认翻译学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体认翻译观下《离骚》三译本名物意象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可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8-68,共11页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翻译学 《离骚》英译 名物意象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