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arliest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into English Focus o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1
作者 Chen Tingt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7-278,共12页
The first work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available in the West were published 1735,when the French Jesuit Jean-Baptiste Du Halde compiled translations of three piece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from Jingu qigu... The first work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available in the West were published 1735,when the French Jesuit Jean-Baptiste Du Halde compiled translations of three pieces of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from Jingu qiguan(Marvels Ancient and Modern).These were lat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1736)edited by John Watts.The three stories are"Lu Dalang gives money to re-unite his family","Zhuangzi bangs a drum and becomes an immortal",and"The bad servant sues his master because of a private grudge".The stories are framed by a dual purpose:they were a mean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and they were also a pivot in the changing views of China.The moral content of the stories is played out in ambiguous ways,varying between simplistic moral lessons of good and bad rewards for good and bad deeds,and a more amoral 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今古奇观 中国虚构的事实 转移
下载PDF
A Night at the Opera Beijing,China
2
作者 Francisco Little 《ChinAfrica》 2019年第1期4-5,共2页
Femal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a fictional opera from Chinese history,tells the story of the Yang family's female generals safeguarding their homeland and the drama that ensues.The popular opera is performed r... Femal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a fictional opera from Chinese history,tells the story of the Yang family's female generals safeguarding their homeland and the drama that ensues.The popular opera is performed regularly in Beijing by the China National Peking Opera Co. Peking Opera was inscribed.on UNESCO's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in 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LE Generals fictional OPERa chinese history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3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神话历史的创意改编与重构——当代中国科幻对传统写作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4
作者 程夏敏 《写作》 2024年第2期58-68,共11页
以科幻介入神话历史进行创意改编和重构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对传统写作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尝试。中国科幻的创意改编与重构源于“故事新编”式的叙事传统,科幻作家们在内容取材、叙事建构、改编手法、神话历史与现代科幻的结合机... 以科幻介入神话历史进行创意改编和重构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对传统写作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尝试。中国科幻的创意改编与重构源于“故事新编”式的叙事传统,科幻作家们在内容取材、叙事建构、改编手法、神话历史与现代科幻的结合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当前中国科幻小说的创意改编与重构仍存在科幻内核缺失、情节套路固化、科幻属性模糊等问题。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科学内核、巧妙的连接契合点、“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本土类型小说等方式对传统写作资源进行有效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写作资源 中国科幻 神话历史重构 创意改编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史料——重读鲁迅《小说旧闻钞》 被引量:1
5
作者 鲍国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5,189,190,共10页
作为一部小说史料专集,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常常被视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副产品。然而两书之关联,不限于分别承担小说史料和小说史论之职能,一起构成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在《小说旧闻钞》的校录和出版过程中,鲁迅对史料进行... 作为一部小说史料专集,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常常被视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副产品。然而两书之关联,不限于分别承担小说史料和小说史论之职能,一起构成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在《小说旧闻钞》的校录和出版过程中,鲁迅对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将杂乱纷繁的史料整合为一部系统的史料专书,有意借助史料承载并呈现自家的小说史观,作为小说史料专书的《小说旧闻钞》由此获得了独立的学术价值与生命力。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史料读本,成为小说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与《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一并构成史料、史论与文本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小说旧闻钞》不仅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史料准备,还成为后者学术思路的延展。以小说史观为引领,史料也成为一种方法。《小说旧闻钞》和《中国小说史略》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体系中体现出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旧闻钞》 小说史观 史料 方法
下载PDF
论谭正璧的宋元话本小说研究范式
6
作者 刘相雨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60,共12页
谭正璧对宋元话本小说的篇数、存佚、内容等进行了考证,对《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两拍”中哪些属于宋元话本小说进行了辨别。他的宋元话本小说研究,既重视小说的本事和源流,又重视小说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借鉴和影响。谭正璧的《中... 谭正璧对宋元话本小说的篇数、存佚、内容等进行了考证,对《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两拍”中哪些属于宋元话本小说进行了辨别。他的宋元话本小说研究,既重视小说的本事和源流,又重视小说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借鉴和影响。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充分吸收了当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谭正璧学术成就的取得,既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术思潮有关,更与其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勤奋认真的工作精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正璧 宋元话本 《中国小说发达史》 《三言两拍源流考》
下载PDF
《鲁迅全集》中的《中国小说史略》
7
作者 鲍国华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3期30-41,共12页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该书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相对于鲁迅的创作、翻译、书信和日记,《中国小说史略》在编辑过程中较...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该书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相对于鲁迅的创作、翻译、书信和日记,《中国小说史略》在编辑过程中较少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但围绕该书的编校注释,仍彰显出当代中国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中国小说史略》文本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中国小说史略》 版本 校勘 标点 注释
下载PDF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与鲁迅的汉唐小说史识 被引量:1
8
作者 甘文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人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而是唐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写人”的、重视艺术和审美的文学性小说,进而揭示唐人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研究者在理解和讨论这一“论断”时,应当注意其时代学术研究的局限,也应予以学术史层面的“了解之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古代小说 小说史 史识
下载PDF
身前身后事——鲁迅狭邪小说研究的渊源与影响
9
作者 冯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9-45,共7页
清末民初,狭邪小说研究主要附丽于中国传统小说评点范式。鲁迅在此基础上首次为狭邪小说树立现代小说学的学科规范,也囿于鲜明的批评观念与“题材”本位,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边缘地位。此后小说史家大都沿着鲁迅的“声音”不断延展却少有反... 清末民初,狭邪小说研究主要附丽于中国传统小说评点范式。鲁迅在此基础上首次为狭邪小说树立现代小说学的学科规范,也囿于鲜明的批评观念与“题材”本位,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边缘地位。此后小说史家大都沿着鲁迅的“声音”不断延展却少有反思,讨论渐趋稳定,结论也逐渐刻板。通过回顾学术史可以发现,关于狭邪小说文学价值与经典化的问题,还有继续审视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邪小说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著中的敦煌俗文学研究
10
作者 赵东旭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敦煌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以郑振铎等为代表的文学史家最早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著之中,极大地扩充了中国文学史著的篇幅,打开了撰写中国文学史著的新格局。敦煌俗文学的发现,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一... 敦煌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以郑振铎等为代表的文学史家最早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著之中,极大地扩充了中国文学史著的篇幅,打开了撰写中国文学史著的新格局。敦煌俗文学的发现,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重要问题。国内文学史家用翔实的敦煌文献分析了俗文小说兴起的原因,将敦煌变文视为白话小说的源头,把白话小说的起源时间追溯至五代之前,并根据演进过程将其分为3个支派:完全保存原来面目,一半保存着本来面目,以及采取俗文学的体制而另外创作一种新的作品。海外汉学家同样重视敦煌文献,他们更多地从文体学的视角审视敦煌俗文学,将其与后世的散文、诗歌和讲唱文学等联系对应起来,以彰显其宝贵的文体学价值,也拓展了它的研究范围。在他们看来,敦煌抄本提供了各种早已失传的文类、文体和具体文本,为理解中国中古时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财富。海内外文学史家在中国文学史著中对敦煌俗文学的书写和论述,提高了其影响力,推动了它的经典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著 敦煌俗文学 白话小说 文体学
下载PDF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22
11
作者 尤陈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中也可能存在着某些"虚构",故而不应该一味推崇乃至刻意拔高司法档案的史料价值。这些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当下备受关注的利用司法档案来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做法,尽管确实受到一些国外学者所做的示范性研究的影响,但它在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中亦有其学术渊源。司法档案当中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虚构",但那些"虚构"主要存在于司法档案中关于案情的叙述部分,因此其主要影响司法档案作为"社会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只要研究的议题选择适当,并不会对司法档案作为"法律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档案 中国法律史 档案虚构 史料价值 法律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20世纪小说史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齐裕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1,共4页
古代小说研究宋末元初起步 ,处于萌芽状态。直到 2 0世纪小说史学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 ,并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2 0世纪小说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
关键词 小说史 回顾 远景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感时忧国
下载PDF
中国古典小说原典衍生文献的书目学梳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书目学意义之再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金荣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5-356,共12页
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类目以来,古典小说及其研究成为我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民初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以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的著名学者,... 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类目以来,古典小说及其研究成为我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民初以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以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高深学术造诣的著名学者,以中国古典文献学方法和西方系统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全新范式,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流变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成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其中的典范。文章以《中国小说史略》为经纬,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衍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小说衍生文献的系统化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小说史料
下载PDF
鲁迅的“文人习气”、杂文创作与小说史研究——以《中国小说史略》名类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3
15
作者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103,共8页
作为中国小说史奠基之作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多次修订后,鲁迅对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认识经历了由单列谴责小说到讽刺小说、谴责小说镳道并驱且以褒讽刺小说而贬谴责小说为主的变化过程。这种做法不仅受鲁迅"领袖欲旺盛"、&q... 作为中国小说史奠基之作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多次修订后,鲁迅对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认识经历了由单列谴责小说到讽刺小说、谴责小说镳道并驱且以褒讽刺小说而贬谴责小说为主的变化过程。这种做法不仅受鲁迅"领袖欲旺盛"、"太易流于感情之论"等文人习气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个人的批评"色彩。而且,鲁迅褒讽刺小说的做法与其推崇讽刺作品的文学创作行为有关,是其为破除彼时社会有关讽刺作品的偏见、寻求历史渊源的支撑而对讽刺作品进行正名之目的使然。这些导致《中国小说史略》相关论述多有偏离小说史的演进实情之处,以致体系不严、论断随意,缺乏历史与逻辑、理论与事实的统一,对后世治小说史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讽刺小说 谴责小说 文人习气 “个人的批评”
下载PDF
试论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钟其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4-68,共5页
实证精神即实证主义者的治学精神,其实质就是拿出证据,追求真实。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是他受西方实证主义与清代浙东学派治学精神影响的结果。鲁迅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小说史料的真实、... 实证精神即实证主义者的治学精神,其实质就是拿出证据,追求真实。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是他受西方实证主义与清代浙东学派治学精神影响的结果。鲁迅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小说史料的真实、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重视论断之"言必有据"。探讨鲁迅先生研究小说史的实证精神,学习先贤审慎务实的治学态度,对当下中国学术界的功利主义风气,或许会有警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 实证精神 《中国小说史略》
下载PDF
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要从最基本的问题突破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本文立足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现状,认为要使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必须要从基础的,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突破。这些最基础的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早期小说的概念究竟应作何种诠释;二是小说的分类存在着严重的"混类"... 本文立足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现状,认为要使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必须要从基础的,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突破。这些最基础的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早期小说的概念究竟应作何种诠释;二是小说的分类存在着严重的"混类"现象;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端在何处。作者对此一一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研究 小说 分类 穆天子传
下载PDF
进化与反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进化史观 被引量:7
18
作者 鲍国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62-66,共5页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史上一部特点鲜明而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史略》 小说史 进化史观
下载PDF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与《中国小说史略》的编纂 被引量:6
19
作者 温庆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9,共9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史略》编纂之目的意图。而贯穿于鲁迅小说创作始末的"为人生"文学观,促使《史略》从小说客体的描写对象与创作主体两方面切入,以设定由写神的向写人的演进、由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等两大小说规律;"有意为小说"的提法并非完全属于文体判断,而是基于对"为人生"文学观的表现程度多寡而言。"为人生"文学观是《史略》有关古代小说之思想性论断、艺术性评判等评骘的潜在价值标准;尤其是,认为《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系"为人生"文学观延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立人 为人生 市井细民写心
下载PDF
张爱玲研究的死胡同——论夏志清先生对张爱玲的“捧杀”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这大概是夏先生始料所不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张爱玲 “捧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