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昭君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被引量:4
1
作者 闵泽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昭君的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但其滚雪球似的发展速度,已将内涵扩充到极至,原有的史实便为丰富复杂的形象所淹没。或以其为民族友好的使者,或以其为民族屈辱的典型;或颂其忠君,或愤其失节;或哀其不幸,鸣其不平,或扬其声名... 昭君的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但其滚雪球似的发展速度,已将内涵扩充到极至,原有的史实便为丰富复杂的形象所淹没。或以其为民族友好的使者,或以其为民族屈辱的典型;或颂其忠君,或愤其失节;或哀其不幸,鸣其不平,或扬其声名,赞其伟业等。在人们反复叙述与咏叹的过程中,昭君故事的主题不断得到修正,事件的意义逐渐明朗,昭君的形象日益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故事 来源 框架 演变 整合 民间文学 人物形象 民族友好 民族屈辱
下载PDF
《唐物语》中的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新超 岩山泰三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0-33,共4页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 王昭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中也广为演绎和流传。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唐物语》第二十五篇就是王昭君故事在日本演变的产物。昭君故事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属"画工曲笔",这一要素在《唐物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画工曲笔的契机和缘由,帝王与昭君及后宫嫔妃间感情纠葛的细腻描摹,以及昭君悲剧产生的根源等三个方面与中国原著的焦点截然不同。王昭君故事在日本的演变反映了日本天皇与后宫关系与中国的迥异。它融入了浓郁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为我们体悟两国风土人情的差异、把握日本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物语 王昭君故事 画工曲笔 天皇与后宫 浑浊之心
下载PDF
《王昭君变文》之新变与创发——敦煌写卷与唐宋昭君诗之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高评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2期97-117,共21页
敦煌写卷《王昭君变文》(P.2553),咏写昭君故事,相较于唐宋诗222首之歌咏,就原型论、主题学而言,新变创发极多,传承沿袭殊少。唐人诗(含敦煌写卷王昭君故事三种)津津乐道之画图、红颜、青冢,两宋诗侧重凸显之和亲、琵琶、华夷,变文多略... 敦煌写卷《王昭君变文》(P.2553),咏写昭君故事,相较于唐宋诗222首之歌咏,就原型论、主题学而言,新变创发极多,传承沿袭殊少。唐人诗(含敦煌写卷王昭君故事三种)津津乐道之画图、红颜、青冢,两宋诗侧重凸显之和亲、琵琶、华夷,变文多略写或不写。《王昭君变文》最大之新变与创发,在渲染单于之爱情,明妃之乡情,以及大汉之恩情,三者交织,凄婉动人。恩情与爱情之一往情深,化为马致远《汉宫秋》之多情君王;明妃之思乡成病,妾死报汉,则亦变成自沉黑江,千古传恨。敦煌本王昭君故事,大抵为民间讲唱文学,与唐宋诗雅正文学不同者,往往设身处地,绘影绘声,长于铺陈形容,唱叹有情。变文讲史,多出于拟言代言,同情王昭君身不由己之悲惨命运。考察敦煌写卷之遗妍开发,于历代王昭君故事之形成与发展别具创造之关键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变文》 爱情亲情恩情 遗妍开发 传播接受 唐宋诗
下载PDF
从《王昭君变文》到《王昭君》话剧——论昭君母题叙事文学的发展
4
作者 钟海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37,共4页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 杂剧 传奇 现代话剧
下载PDF
《明君曲》考述
5
作者 吴大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年第4期12-17,55,共7页
昭君故事发生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其后,在上层以《汉书》、《后汉书》为主的正史文本流传,在民间以口头的形式或小说家言的文本流传。《明君曲》最早为琴曲,晋太康中石崇将《明君》琵琶曲改成了舞曲和歌曲,开始了歌、舞、琴多... 昭君故事发生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其后,在上层以《汉书》、《后汉书》为主的正史文本流传,在民间以口头的形式或小说家言的文本流传。《明君曲》最早为琴曲,晋太康中石崇将《明君》琵琶曲改成了舞曲和歌曲,开始了歌、舞、琴多种形式并行流传的时代,隋灭陈后,《明君曲》舞曲进入隋太常机构,为吴声系统,中唐可能失传了;相和吟叹曲歌辞系统与琴曲系统在隋唐还流传于民间,并于中唐传到了日本。《明君曲》到唐代还被用于法曲和佛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故事 《明君曲》 流传 变迁
下载PDF
王昭君传说中的乡土情结
6
作者 刘冰清 《三峡论坛》 2010年第2期35-37,共3页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习性与心理情感,昭君出塞远嫁匈奴,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人们表达思乡念土之情的绝好素材。在王昭君传说中,人们通过昭君的别乡、乡愁和人们对昭君无限的思念,尽情地渲染着人们那种自主或不自主的精神回望...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习性与心理情感,昭君出塞远嫁匈奴,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人们表达思乡念土之情的绝好素材。在王昭君传说中,人们通过昭君的别乡、乡愁和人们对昭君无限的思念,尽情地渲染着人们那种自主或不自主的精神回望,展示出特有的乡土文化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传说 民众 乡土情结
下载PDF
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轩蕾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9-63,共5页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把昭君理想化、神化,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史家、文人及民间的不同解读构成了昭君故事的三大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表现为史家求“真”、文人尚“悲”、民间重“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故事 史家 文人 民间 叙述模式
下载PDF
曹禺《王昭君》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桂莲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1期59-62,共4页
曹禺《王昭君》问世后,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继而又陷入沉寂。作为昭君戏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对它的种种论著给我们提供了多样思路,对该剧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曹禺 《王昭君》 综述
下载PDF
敦煌本《王昭君变文》新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利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15,共7页
敦煌本《王昭君变文》继承了唐前昭君故事"昭君怨""青冢情""画工恨"三大主题,同时又融入了吐蕃统治下敦煌民众的真实情感;大致作于834年左右,是在蜀地昭君"转变"故事情节上的再创造;是吐蕃统... 敦煌本《王昭君变文》继承了唐前昭君故事"昭君怨""青冢情""画工恨"三大主题,同时又融入了吐蕃统治下敦煌民众的真实情感;大致作于834年左右,是在蜀地昭君"转变"故事情节上的再创造;是吐蕃统治后期流传于敦煌地区的昭君故事,与后世同类题材作品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变文》 创作时间 蜀地“转变” 故事传承
下载PDF
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5,共9页
王昭君出塞和亲促进了汉匈间的和平友好交往,其功绩彪炳史册,存见于民间故事传说之中,形成了生动而系统的昭君故事母题。两千年来"昭君出塞"故事不断流传演变,纷繁多姿,对于民族间的友好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笔者... 王昭君出塞和亲促进了汉匈间的和平友好交往,其功绩彪炳史册,存见于民间故事传说之中,形成了生动而系统的昭君故事母题。两千年来"昭君出塞"故事不断流传演变,纷繁多姿,对于民族间的友好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笔者通过爬梳史料和诗文典籍,寻见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即在昭君故事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人们以昭君故事母体作为承载情感的原型,并浸涵着民族融通的鲜明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故事 民族融通 流传演变 情感原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