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acred Marriage" of Beauty and Eros and Its Anthropological Condition
1
作者 Alexandros Theodoridis Panagiotis Karakatsani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7期372-381,共10页
Art composed of categories of the scale of beauty transmutes the aesthetic into eroticism, such that as an element of life it may be displayed as a l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eros, the knowledge of which is ... Art composed of categories of the scale of beauty transmutes the aesthetic into eroticism, such that as an element of life it may be displayed as a l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eros, the knowledge of which is referenced as early as Plato's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s. Plato characterizes eros in the Symposium and the Phaedrus as an invincible psychic force, capab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allibility of man, of compelling him toward the acquisition of that which will entail his completion. Eros, considered thusly, contributes to human ontogeny. Plotinus, who experiences beauty as eros and terror accompanied by pleasure, to the same degree will characterize it as the outcome and consequence of an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superior human soul. By this definition, the greatness of art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ompels the souls of men to eros for its spiritual content, the true nature of a work of art being the idea. As such, as long as it is not easy to know if this beauty exists as an ontologically, gnoseolog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idealized entity, so much the more we consider that we cannot entirely prove Freud's erotic theory of primordial and desirable phantasms, which seems to differ only slightly from the Platonic theory, or from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s, as it seems not to recognize to an appropriate degree individual human experience. On the contrary a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Lacanian theory on eros, in the environment of which eros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other, so like it, it emerges in the life of the other, rupturing and reformulating it, we consider that each of us, in reality, in the erotic phenomenon, meets the other, and, behind him, our own self, which, enchanted by all that we sense that the other represents, rates all his characteristics as charmingly beautiful, because they have the privilege of coinciding, or at least of converging towards the aesthetic, entirely unique foundation of our 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 soul EROS beauty art aNTHROPOLOGY
下载PDF
理性与爱欲:《理想国》与《会饮》中的两种灵魂图景
2
作者 田书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任何内在的矛盾之处,而是对柏拉图的同一种实践主题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即欲求的秩序或逻辑。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中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但这两篇对话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心理学,即灵魂的三分结构和爱欲的本性。理性的统治才是个体灵魂的最佳结构,爱若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理念的静观,只有在对美和善本身的静观和沉思中才找到了让自己安顿的栖身之所,而灵魂的理性部分通过哲学教化和对智慧的爱而摆脱激情和欲望的奴役,走向个体的正义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理性 爱欲 《理想国》 《会饮》
下载PDF
渡边淳一小说《失乐园》略说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秋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渡边淳一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 ,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 ,在《失乐园》中披露了深藏在中年人心中的情恋世界 ,揭示了平凡家庭背后隐藏着的感情破裂危机。用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抒写了 2
关键词 渡边淳一 失乐园 传统美
下载PDF
一瓶浓缩了西方思想史的《香水》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卫翔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30,共9页
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小说《香水》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在其惊悚猎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丰富的西方思想史内涵。文章首先从主角姓名和作品中某种香水的名字着手,从文学、宗教、古代神话的角度来探讨其意义,并将线索引向柏拉图哲学。... 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小说《香水》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在其惊悚猎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丰富的西方思想史内涵。文章首先从主角姓名和作品中某种香水的名字着手,从文学、宗教、古代神话的角度来探讨其意义,并将线索引向柏拉图哲学。而作品中的嗅觉,则应该从灵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最后,通过比较苏格拉底和《香水》中的主角,我们发现它所展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学传统的思想路线,它既是前哲学的,又与后哲学的种种思想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水》 爱若斯 灵魂
下载PDF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军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渔父 灵魂对白 真善美 独立不迁
下载PDF
浅谈体育教学美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华 王箫屿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4-84,112,共2页
通过论述体育教学美,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美的观念,美的思想和美的表现能力,塑造人体美和心灵美,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实际价值。
关键词 体育教学美 人体美 心灵美
下载PDF
“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审美教育在当下教学中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水萍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21-25,共5页
随着全球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的"内在心灵"普遍地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平衡多样鲜活生命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的真正美感的愉... 随着全球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的"内在心灵"普遍地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平衡多样鲜活生命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的真正美感的愉悦性培养,从教学上的兴趣陶冶达成推进学生自身美感的自信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当下的教育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寓教于乐 完整人格 优美心灵
下载PDF
文学是美的人学 被引量:1
8
作者 苏永旭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5-37,共3页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美的人学 文学的灵魂
下载PDF
《王昭君变文》之新变与创发——敦煌写卷与唐宋昭君诗之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高评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2期97-117,共21页
敦煌写卷《王昭君变文》(P.2553),咏写昭君故事,相较于唐宋诗222首之歌咏,就原型论、主题学而言,新变创发极多,传承沿袭殊少。唐人诗(含敦煌写卷王昭君故事三种)津津乐道之画图、红颜、青冢,两宋诗侧重凸显之和亲、琵琶、华夷,变文多略... 敦煌写卷《王昭君变文》(P.2553),咏写昭君故事,相较于唐宋诗222首之歌咏,就原型论、主题学而言,新变创发极多,传承沿袭殊少。唐人诗(含敦煌写卷王昭君故事三种)津津乐道之画图、红颜、青冢,两宋诗侧重凸显之和亲、琵琶、华夷,变文多略写或不写。《王昭君变文》最大之新变与创发,在渲染单于之爱情,明妃之乡情,以及大汉之恩情,三者交织,凄婉动人。恩情与爱情之一往情深,化为马致远《汉宫秋》之多情君王;明妃之思乡成病,妾死报汉,则亦变成自沉黑江,千古传恨。敦煌本王昭君故事,大抵为民间讲唱文学,与唐宋诗雅正文学不同者,往往设身处地,绘影绘声,长于铺陈形容,唱叹有情。变文讲史,多出于拟言代言,同情王昭君身不由己之悲惨命运。考察敦煌写卷之遗妍开发,于历代王昭君故事之形成与发展别具创造之关键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变文》 爱情亲情恩情 遗妍开发 传播接受 唐宋诗
下载PDF
从审美的角度谈科学的歌唱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洁 《甘肃高师学报》 2012年第3期61-62,共2页
声乐演唱是人类情感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要从四点来谈,这就是所谓的声、味、情、魂,同时探讨自身的学习对歌唱的表现力、艺术情感的表现力的体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 美妙 纯正 灵魂 声韵
下载PDF
篇短波澜多“离魂”想象奇——唐传奇《离魂记》艺术鉴赏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筠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7-89,共3页
《离魂记》是唐代文学家陈玄秸的著名短篇小说,它讴歌了坚贞的爱情,颂扬了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斗争,闪耀着反封建思想的光芒。在艺术上,它由于具有完整、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奇特的艺术构思,神奇而又曲折多变的情节,简洁... 《离魂记》是唐代文学家陈玄秸的著名短篇小说,它讴歌了坚贞的爱情,颂扬了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斗争,闪耀着反封建思想的光芒。在艺术上,它由于具有完整、严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奇特的艺术构思,神奇而又曲折多变的情节,简洁而又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在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魂记》 结构 艺术构思 想象
下载PDF
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以身-心关系论
12
作者 支运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5-459,465,共6页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世界(环境)中安置的努力则使生态学获得了现象学的支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范式,也须要批判性地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生态现象学 身-心 杜威
下载PDF
发现自然的视野——《斐德若》论美
13
作者 樊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2-17,共6页
按照苏格拉底在《斐德若》中的论述,"回忆"是凡人的灵魂同灵魂的原初状态相联系的通道,而美的光亮照亮了这条通向灵魂原初视野的道路。这种视野能让灵魂回到堕落之前的状态,即哲学的状态。在苏格拉底看来,回到这一状态的最大... 按照苏格拉底在《斐德若》中的论述,"回忆"是凡人的灵魂同灵魂的原初状态相联系的通道,而美的光亮照亮了这条通向灵魂原初视野的道路。这种视野能让灵魂回到堕落之前的状态,即哲学的状态。在苏格拉底看来,回到这一状态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见,尤其是城邦的公共意见。在这一语境下,恢复灵魂的原初视野,首要意涵在于超出城邦意见,即习俗。在这个意义上,"回忆"体现在从城邦意见的洞穴中解放出来,发现或找回自然的视野。美在此过程中能够起到别的存在无法起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德若》 灵魂 回忆
下载PDF
音乐对心灵的解放
14
作者 杨洪冰 《唐都学刊》 200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古代乐论里 ,乐是载道的工具 ,认为先王制礼乐是为了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音乐的本质是对人的心灵的拓展与解放 ,而且 ,只有在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下 ,真正美妙的音乐才会产生。
关键词 音乐 心灵解放 情感 精神 生命价值
下载PDF
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论新时期农村小说的悲剧风格
15
作者 李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2-25,共4页
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兴起后,悲剧成为此类小说的重要主题。悲剧引起怜悯,但怜悯只是悲剧情感的低级状态。与弱者的消极容忍相比,强蛮人物如土匪、硬汉形象的出现为新时期农村小说增添了新亮点。文章将这些形象设置于与灾难... 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兴起后,悲剧成为此类小说的重要主题。悲剧引起怜悯,但怜悯只是悲剧情感的低级状态。与弱者的消极容忍相比,强蛮人物如土匪、硬汉形象的出现为新时期农村小说增添了新亮点。文章将这些形象设置于与灾难、血腥、暴力、死亡的对抗,展示他们的勇气、胆魄和人格,进而带给人们恐惧和惊愕之美感。事实上,人就是靠了这些精神与力量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学艺术所需要的,也是人们所欣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小说 悲剧 灵魂美
下载PDF
童真的美与善——泰戈尔《新月集》解读
16
作者 伊漪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83-87,共5页
泰戈尔的《新月集》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那以爱为核心的情思意蕴驱动的想象与幻想,创造了一个新月一般晶莹秀 美的儿童心灵世界,但作品的旨意并不局限于描绘这诗意的理想国,而是要敦促人们从怀疑贪婪的功利桎梏中解放出来,返朴 归真。... 泰戈尔的《新月集》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那以爱为核心的情思意蕴驱动的想象与幻想,创造了一个新月一般晶莹秀 美的儿童心灵世界,但作品的旨意并不局限于描绘这诗意的理想国,而是要敦促人们从怀疑贪婪的功利桎梏中解放出来,返朴 归真。正是沿着儿童这纯净善良的心灵轨迹,使读者的灵魂受到洗礼,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真 儿童 心灵
下载PDF
是爱揉碎了生命——论安娜的爱情悲剧
17
作者 崔亚莉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2-34,共3页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 爱情悲剧 失落的美 女性意识的觉醒 失衡的爱
下载PDF
失而复得:关于美的诞生的一个想象或猜想
18
作者 朱鲁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人世间有一种东西其价值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就是"美"。美的价值与它曾经失去息息相关———人生最大的喜事幸事和快事就是失而复得。美,在历史上实际走过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失而... 人世间有一种东西其价值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就是"美"。美的价值与它曾经失去息息相关———人生最大的喜事幸事和快事就是失而复得。美,在历史上实际走过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失而复得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艺术和美学的诞生,也就有了美学的历史和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而复得 艺术的诞生 美学的诞生 美学的历史和逻辑
下载PDF
“纯诗”:一种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19
作者 高蔚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82-86,共5页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立声音象征体系。他们深信"灵"与"物"是相通的,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最能表达"纯诗"所要揭示的艺术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纯诗"的艺术目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诗 大美不言 音乐性 艺术本体 万物有灵
下载PDF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20
作者 潘佳麟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03-105,共3页
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美 心灵美 道德修养 文化修养 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