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刺参溃疡病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致病性及胞外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2 位作者 邢婧 绳秀珍 战文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989,共9页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 从患溃疡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1株优势菌H1,以浸浴、创伤浸浴、体腔注射和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H1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病原菌,并证明该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以创伤浸浴和体壁肌肉注射感染的LD50(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6×107CFU/尾和1.80×107CFU/尾。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mini API系统鉴定,确定菌株H1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提取菌株H1的胞外产物(ECP)进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ECP可导致刺参死亡,其对刺参的LD50为5.24μg蛋白/g体质量。H1-ECP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并具有溶血素活性;对底物偶氮酪蛋白(Azocasin)作用的酶比活力可达到674.5活力单位/mg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50℃;对热不稳定,70℃作用30 min时,酪蛋白酶活性降到0;100℃作用30 min,ECP对刺参的毒性消失;ECP酶活可被10 mmol/L EDTA完全抑制,可被5 mmol/L PMSF抑制98.8%,Ca2+和Mg2+可使酶活性分别提高约9%和4%。结论认为,该病原菌通过体表创伤侵入方式感染宿主刺参,菌株H1胞外产物是其对刺参致病的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溃疡病 杀鲑气单胞菌 胞外产物 蛋白酶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吕俊超 张晓华 +3 位作者 王燕 兰建新 韩茵 刘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病原菌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组织病理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一新亚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2 位作者 陈翠珍 靳晓敏 王秀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923,共7页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 从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的病鱼(濒死及死亡不久)中分离到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 mol%的测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60株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一个新亚种(subsp.nov.),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代表菌株HQ010320-1及HQ010320-5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杀鲑气单胞菌的同源性在99%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鲽 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 生物学特性 系统发育学分析
下载PDF
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L.)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晓君 房海 +1 位作者 陈翠珍 战文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60,共10页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 采用分类方法,对从两起石鲽(KareiusbicoloratusL.)细菌性败血感染症病例的病(死)鱼中分离到的相应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自凝性、色素产生情况及生理生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及代表菌株DNA中(G+C)%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新亚种(subsp.nov.)并定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Aeromonassalmonicidasubsp.flounderacidasubsp.nov.)。经血清型检定,表明60株菌均为同种血清型。选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石鲽、牙鲆、鲤、鲫及泥鳅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6种耐药,对头孢噻肟等25种高敏,对多黏菌素B、利福平2种敏感,对头孢唑啉等4种在株间存在一定敏感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能较全面地反映出该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鲽 杀鲑气单胞菌杀鲽亚种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源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移斌 胥宁 +3 位作者 董靖 杨秋红 刘永涛 艾晓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7-792,共6页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 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鲙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胞外产物毒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战文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4,共5页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 用玻璃纸平板法提取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sal monicida masoucida的胞外产物(ECP)。毒性试验证实,ECP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具有致死性,其半致死量(LD50)为4.72μg蛋白/g体重。SDS-PAGE表明,ECP由13条蛋白带组成。利用大鼠抗ECP血清进行的Western-blot印迹显示,组成ECP的13条蛋白带中有7条具有免疫原性,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体,其分子量分别为88、70、42、39、36、22和15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胞外产物 毒性 免疫原性
下载PDF
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单晓枫 康元环 +5 位作者 吴同垒 孙武文 张冬星 贾俊鹏 刘艳辉 钱爱东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93,97,I0005,共5页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细鳞鱼发病死亡的病因,本研究由濒死的细鳞鱼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该菌株对细鳞鱼具有致病性,将其命名为BRL-15。经菌体、菌落形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RL-15为杀鲑气单胞菌杀...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细鳞鱼发病死亡的病因,本研究由濒死的细鳞鱼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该菌株对细鳞鱼具有致病性,将其命名为BRL-15。经菌体、菌落形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RL-15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所选抗菌药物中绝大多数高度敏感。试验结果为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细鳞鲑疖疮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姝伊 魏凯 +3 位作者 陈春山 何亚鹏 赵宝华 何宏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18,I0005,共7页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BJSY-1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该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高度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按20mg/kg·bw的用药量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疖疮病 治疗
下载PDF
1株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对甲酸乙酯的降解研究
9
作者 张珊珊 姚小龙 +1 位作者 王珂 尤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117,共9页
甲酸乙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的废水中,对生物体及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处理甲酸乙酯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富集培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降解甲酸乙酯的菌株ETH-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 甲酸乙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的废水中,对生物体及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处理甲酸乙酯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富集培养法和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降解甲酸乙酯的菌株ETH-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通过摇瓶实验测定菌株ETH-3的最佳生长环境条件以及其对甲酸乙酯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最佳生长pH为8左右。该菌株具有较强降解甲酸乙酯能力,在30℃时,36 h内对0-10 500 mg/L的甲酸乙酯可达完全降解。经GC-MS对代谢产物的分析发现,甲酸乙酯会先被微生物代谢为甲酸和乙醇,后甲酸和乙醇会被微生物进一步降解为CO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乙酯 生物降解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下载PDF
一株大菱鲆源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型
10
作者 王鹤 王文豪 +5 位作者 黄华 刘晓丹 张丽文 杨涛 胡乐彬 李战军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的特性,利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某养殖场患病个体脾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优势菌BHAS-1,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序列比对、回归感染、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等对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的特性,利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某养殖场患病个体脾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优势菌BHAS-1,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序列比对、回归感染、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等对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BHAS-1为无运动能力、β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与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具有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但该分离株不产生吲哚,不能利用甘露糖;对菌株开展16S rRNA、gyrB、vapA基因扩增和序列比对,基于vap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中,分离株BHAS-1与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 RZ6S-1及ATCC 27013T单独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判定分离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菌株BHAS-1对大菱鲆的半致死浓度(LD)为1.62×10^(8)CFU/mL,毒力基因型为aer^(+)-zot^(+)-dna^(+)-ser^(+)-lip^(+)-sp^(+)-alt^(+)-act^(+)-ast^(+)-epa^(+)-fla^(+)-ahyB^(+);菌株BHAS-1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等7类13种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6类7种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31.82%。研究表明,应用vapA基因可以有效鉴别杀鲑气单胞菌不同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杀鲑气单胞菌非典型株 杀日本鲑亚种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下载PDF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from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Muscular That Infected by Aeromonas salmonicida
11
作者 Kumiasih Fera Aryant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4年第9期750-754,共5页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find out the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in tilapia meat for several weeks after antibiotic treatment. Twenty seven tilapia fish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find out the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in tilapia meat for several weeks after antibiotic treatment. Twenty seven tilapia fish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as not infected and treated, the second group was infected with A. salmonicida subsp, smithia and the third group was infected with A.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 intramuscularly. Six days after infection,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Baytril administered orally for the second group and intramuscularly for the third group during five days. At the 1 st, 4th and 8th week after the treatment, Three fish were taken from each group to be analyzed for its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by diffusion on Mueller Hinton Agar (MHA) method and quantitatively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The MHA test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inhibition zone, at the 1 st week and 4th week after the treatment, while at 8th week after treatment did not show inhibition zone. The HPLC test on enrofloxacin residual concentration in tilapia infected with A. salmonicida subsp, smithia (second group) at the 1st, 4th and 8th week after treatment showed the average of 33.0, 6.10 and 0.0021 μg/g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level. While in tilapia infected with A.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 and treated with enrofloxacin intramuscularly (third group) showed the average of residue level 35.79, 2.18 and 0.00065 μg/g. In conclusion, the residue of enrofloxacin was still high concentration until the fourth week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Based on Indonesian National Standards and Rules, the maximum limit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is 0.01 μg/g. The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e residue was very low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nrofloxacin residue collected from tilapia using orally and intramuscularly method of treatment was not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E ENROFLOXACIN 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mithia SUBSP achromogenes.
下载PDF
异育银鲫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亚冰 梁利国 +2 位作者 高金伟 习丙文 谢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32-1539,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度1 446 bp,Gen Bank登录号为JX164202)与其它杀鲑气单胞菌16S r RNA基因一致性在99%-100%之间,构建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2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拉定等11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万古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的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16S rRNA基因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1株乌鳢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冬仁 罗毅志 +2 位作者 杭小英 施伟达 叶雪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70,共7页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多种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同源性都高达99%,通过扩增杀鲑气单胞菌表面阵列蛋白基因VapA确认为杀鲑气单胞菌,结合梅里埃ATB Expression生化结果最终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乌鳢 16S RD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