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矿物学特征与南极底流(AABW)活动 被引量:2
1
作者 袁良榕 张恩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9,共9页
总结了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形态、构造类型、矿物组合、区域分布等特征,及其对南极底流活动的反映。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结核生长过程中构造类型的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合透射电镜(TEM)与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对结核的矿物类型作进一... 总结了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形态、构造类型、矿物组合、区域分布等特征,及其对南极底流活动的反映。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结核生长过程中构造类型的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合透射电镜(TEM)与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对结核的矿物类型作进一步的确定。结果表明,结核的形态、构造类型、矿物组成之间有着很好的响应关系,且受控于南极底流活动强弱的影响,结核形成初期(核心层),南极底流活动强度较强、海水氧化性较高,形成的锰矿物以水羟锰矿为主,构造类型多为斑杂状。结核生长中、后期(外壳层),南极底流活动较弱、海水氧化性较低,形成的锰矿物以钙锰矿为主,其构造类型逐渐过渡为柱状构造及纹层状构造。此外,多金属结核的区域分布及元素变化特征与南极底流活动具有密切联系,南极底流活动区往往对应着多金属结核的大面积分布区,南极底流活动区和非活动区δCe_N和Ce/La值具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矿物学 南极底流(aabw) 大洋环境 深海成矿
原文传递
普里兹湾附近绕极深层水和底层水及其运动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蒲书箴 胡筱敏 +2 位作者 董兆乾 于非 陈幸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 ( 1 998年1 1月至 1 999年 2月 ) ,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 ,绕极深层水(CDW )和南极底层水 (AABW )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 利用中国第 1 5次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的CTD全深度观测资料 ( 1 998年1 1月至 1 999年 2月 ) ,分析并讨论了普里兹湾以北的南大洋海域内 ,绕极深层水(CDW )和南极底层水 (AABW )的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分布 .同时还与历史上其他学者的发现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在研究海域内 ,CDW在 1 0 0~ 2 0 0 0m之间从北向南扩展 ,其高温核 (t>1 2℃ )和高盐核 (S >34 7)在 75°E断面上最为深厚 ,向南扩展得最远 ;而AABW则在 2 50 0m以深由陆坡底部向北扩展 ,σθ>2 7 875的高密度水体在 70°E断面上最为深厚 ,向北扩展得最远 .此外还通过实测的CTD资料证实了CDW和AABW的经向环流特征 ,以及它们与迪肯流环 (Deaconcell)、亚极地流环和深层流环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绕极深层水 南极底层水 CDW aabw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和底层水的来源 被引量:15
3
作者 于洪华 苏纪兰 苗育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涡.水文结构中最明显的海洋学特征是:(1)绕极深层水(CDW)的涌升现象明显,涌升最强的位置是麦克罗伯逊地以北海域,最明显的深度是50~200m层,暖水涌升将冬季冷水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并在其中形成孤立的暖水块;(2)陆缘水边界明显,这是绕极深层水与南极冷水之间形成的锋面,一般处在次表层水中,大致位于64°~66°S之间;(3)存在着双跃层结构.观测期间,普里兹湾以北探水海域存在着南极底层水,其来源可能有二:一为当地形成,二为源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水文结构特征 底层水 海水
下载PDF
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于中太平洋富钴结壳中锰价态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杰 叶瑛 +3 位作者 张孟群 刘笛 张维睿 邬黛黛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7-100,104,共5页
应用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结合PeakFit谱峰处理软件,对不同比例的MnO和MnO_2的人工混合样品的谱峰参数进行了研究,用数学方法将实测的谱峰分解为各个单一的谱峰参数(峰位、峰高、半高宽、子峰积分面积),找出了各个谱峰参数与不同价态锰... 应用普通X射线荧光光谱仪,结合PeakFit谱峰处理软件,对不同比例的MnO和MnO_2的人工混合样品的谱峰参数进行了研究,用数学方法将实测的谱峰分解为各个单一的谱峰参数(峰位、峰高、半高宽、子峰积分面积),找出了各个谱峰参数与不同价态锰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确定了中太平洋海山区大量富钴结壳样品中Mn^(4+)的相对含量,主要集中在80%~100%。总结了富钴结壳中中层和表层Mn^(4+)的含量高、核心层Mn^(4+)的含量低的变化规律,认为这与该区第四纪以来南极底流活动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法 锰化学价态 富钴结壳 南极底流
下载PDF
东太平洋柱状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4
5
作者 叶瑛 王汝建 +2 位作者 屠霄霞 杨帅杰 柳志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关键词 东太平洋 沉积间断 贸易风 南极底流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历史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昌甫 姚德 许东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41,共9页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末期,上新世—第四纪;(2)第Ⅱ生长世代是多金属结核的重要成矿期;(3)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间断与全球性温度升高、南极底层流活动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古海洋事件 南极底层流 生长历史
下载PDF
A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Prydz Bay, Antarctica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湘三 董兆乾 苏纪兰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4年第1期62-74,共13页
Through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of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during January to March 1981, and comaing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1991, we find that when the polar easterly hence the east ... Through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of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during January to March 1981, and comaing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1991, we find that when the polar easterly hence the east wind drift is strong and extends its influence north of the slop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 to upweu onto the shelf, and congruently the Antarctic botom Water(AABW) cannot form in the bay by way of mixing scheme Of Forter and Carmack(1976). However, when the East Wind Drift weakens and confines itself over the shelf, the weSterly current will press on the slope and revolve anticyclonically so long as it is fairly strong. Such an anticyclonical Pattern manifests itseir mainly in the lower layer, and as a result, it will make the CDW upwell onto the shelf, providing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ABW. We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a dynamical view,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law of heat conduction accounts for its formation, in which the planetary and topographical beta effeCts play major ro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bw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beta effect upweiling heat conduction
下载PDF
大洋钻探与全球变化(一)──南极地区显生宙晚期气候演变历史及对全球的影响
8
作者 茅绍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63-266,共4页
通过介绍J.P.Kennett为代表的“洋流说”,阐述了大洋钻探25年来约10个航次研究所揭示的南极地区显生宙晚期气候演变的历史。晚白垩世时南极地区和全球一样暖和无冰,末期变冷。古新世开始后不久又转暖,早始新世一中始... 通过介绍J.P.Kennett为代表的“洋流说”,阐述了大洋钻探25年来约10个航次研究所揭示的南极地区显生宙晚期气候演变的历史。晚白垩世时南极地区和全球一样暖和无冰,末期变冷。古新世开始后不久又转暖,早始新世一中始新世早期达顶峰,以后变冷。渐新世为主要冷却期,南极东部形成冰盖。中、晚中新世为另一重要冷却期,南极西部以至全部南极在中新世晚期一上新世早期最终形成稳定冰盖。德雷克海峡打开,环南极洋流(ACC)和南极底层水(AABW)形成,对今日气候格局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计划 冰盖 南极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Turbulent dissipation and mixing in Prydz Bay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庆轩 田纪伟 +1 位作者 赵玮 谢玲玲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45-453,共9页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temperature,salinity,and turbulence collected in Prydz Bay,Antarctica,during February,2005.The dissipation rate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ε) and diapycnal diffusiv...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temperature,salinity,and turbulence collected in Prydz Bay,Antarctica,during February,2005.The dissipation rate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ε) and diapycnal diffusivities(K z) were estimated along a section in front of the Amery Ice Shelf.The dissipation rates and diapycnal diffusivities were spatially non-uniform,with higher values found 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section where ε reached 10-7 W/kg and K z reached 10-2 m 2 /s,about two and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ocean,respectively.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section both the dissipation rates and diffusivities showed a high-low-high vertical structure.This vertical structure may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internal waves in the upper layer,where the ice shelf draft acts as a possible energy source,and by bottom-generated internal waves in the lower layer,where both tides and geostrophic currents are possible energy sources.The intense diapycnal mixing revealed in our observation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Prydz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普里兹湾 湍流耗散 混合 分布范围 垂直结构 耗散率 扩散率 湍流动能
下载PDF
北大西洋墨西拿期古海洋学:有孔虫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10
作者 章纪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91,共30页
墨西拿期(7.2-5.3 Ma)被认为是中新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钻探计划(DSDP)对地中海的首次大洋钻探发现整个地中海盆地存在着大量晚墨西拿期的盐类沉积,其上为上新世早期的正常大洋沉积所覆盖,科学家们称之为灾难... 墨西拿期(7.2-5.3 Ma)被认为是中新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洋钻探计划(DSDP)对地中海的首次大洋钻探发现整个地中海盆地存在着大量晚墨西拿期的盐类沉积,其上为上新世早期的正常大洋沉积所覆盖,科学家们称之为灾难性的“墨西拿盐度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积极尝试寻找地中海盐度危机不容置疑的影响与全球海洋水体历史之间的关系,但收效甚微。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北大西洋的三个DSDP钻孔(552A、608和547A)中169个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岩芯样品中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时常被忽略的小型底栖有孔虫,并对其中82个底栖有孔虫样品和70个浮游有孔虫样品中的特别物种进行了^(18)O和^(13)C分析,以重建北大西洋中新世末期深层环流模式和评估深海环流和墨西拿盐度危机的演变历史。根据δ^(18)O曲线,我们识别出了墨西拿期有九个气候低谷期(M-9到M-1,按地层顺序),其中M-1和M-5期表明冰川加剧使海平面降低了至少60-73米。在这些事件中,随着冰锋从格陵兰岛向冰岛南部扩展,北大西洋深层水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断流,导致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在大部分墨西拿期时间里,我们发现有四个明显的底栖有孔虫Epistominellaexigua丰度主峰(EEP-Ⅳ至EEP-Ⅰ),表明此时的大西洋中部深水区主要被NADW充灌,而此时的南极底层水(AABW)则仅至~43oN附近。此外,这些EEP主峰的碳同位素正偏当归因于高海平面和较弱的大陆侵蚀。通过有孔虫及稳定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识别出大西洋墨西拿时期具有三个主要古海洋学阶段:1)第一阶段,相当于墨西拿盐度危机,相对于NADW, AABW在北大西洋(522A钻孔)进一步减弱。在EEP-Ⅱ中NADW两次主要低谷期之间, E. exigua丰度陡增表明此时有一短暂的“间冰期”回返, NADW也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盆地,产生了一个主要不整合面,将地中海盆地的蒸发岩一隔为二,分成下蒸发岩与上蒸发岩;2)第二阶段代表墨西拿盐度危机的开始,其中AABW减弱表明盆地之间的流通不良;3)第三阶段,早墨西拿期, EEP-Ⅳ上部显示为墨西拿盐度危机的前奏,此时的深水循环相对停滞。在608和547A钻孔,与盐度危机相关的强烈碳酸盐溶解表明该事件可能使世界海洋的碱性降低,并导致了速溶层和CCD界面位置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盐度危机 ^(18)O和^(13)C 偏移 干枯 古海洋学 生物地层学 有孔虫 超微化石 冰川海平面 北大西洋深层水 南极底层水 地中海外流水 速溶层 碳酸盐补偿深度 墨西拿期 中新世
原文传递
海山铁锰结壳中反映环境氧化程度的新指标 被引量:8
11
作者 武光海 周怀阳 +5 位作者 张海生 凌洪飞 马维林 赵宏樵 陈建林 刘捷红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98-1110,共13页
铁锰结壳形成于氧化环境,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氧化程度敏感元素Co记录在结壳壳层中.在较准确定年的基础上,对三块太平洋结壳用电子探针进行剖面原位高分辨率主要元素含量测定,得到其Co/(Fe+Mn),Co/(Ni+Cu)的剖面变化曲线,并... 铁锰结壳形成于氧化环境,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氧化程度敏感元素Co记录在结壳壳层中.在较准确定年的基础上,对三块太平洋结壳用电子探针进行剖面原位高分辨率主要元素含量测定,得到其Co/(Fe+Mn),Co/(Ni+Cu)的剖面变化曲线,并通过与前人太平洋底栖有孔虫δ18O曲线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结壳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的变化,它们所反映的环境氧化程度变化与太平洋底栖有孔虫δ18O曲线所反映的渐新世以来太平洋底层水的温度变化十分相似,反映了渐新世之后结壳形成环境主要是由南极底层流(AABW)的活动带来的富氧底层水控制的,而渐新世之前却不是.同时也说明结壳形成环境氧化程度对结壳的形成及其中Co含量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较好地解释了结壳新壳层中Co含量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增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太平洋 环境氧化程度 渐新世 aabw
原文传递
New index of ferromanganese crusts reflecting oceanic environmental oxidation 被引量:7
12
作者 WU GuangHai ZHOU HuaiYang +5 位作者 ZHANG HaiSheng LING HongFei MA WeiLin ZHAO HongQiao CHEN JianLin LIU JieH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371-384,共14页
Ferromanganese crusts (hereinafter crusts) form in aerobic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oxida-tion degree is recorded by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 Co in the crusts. The ages of the layers from the surface to bo... Ferromanganese crusts (hereinafter crusts) form in aerobic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oxida-tion degree is recorded by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 Co in the crusts. The ages of the layers from the surface to bottom of the crusts are determined, and main element contents at high resolution along the depth sections of three crust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are analyzed by an electron microprobe. Thus the variations of Co/(Fe+Mn) and Co/(Ni+Cu) with age/depth of the crust layers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ratios of Co/(Fe+Mn) and Co/(Ni+Cu) with the δ 18O curves of the Pacific benthic foraminifera, we find that these two ratios can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oxidation state under which the crust layers deposit. The evolution of the oxidation degree reflected by the two indexes resembles the evo-lution of temperature since the Oligocene reflected by the δ 18O curves of the Pacific benthic foraminif-era.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rust-forming environment after the Oligocene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oxygen-rich bottom water originated from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 However it is not the case prior to the Oligocene. Furthermore it suggest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oxidation degree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crusts and the Co contents in the crusts. This explains why the Co contents in the crusts increase with time up to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MANGANESE CRUSTS the PACIFIC Ocean OXIDATION degree of environment the OLIGOCENE aab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