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朱仁欢 刘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值(DF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IRA-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庆市立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ASTEMI患者108例,入院后均行急诊冠...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值(DF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IRA-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庆市立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ASTEMI患者108例,入院后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将TIMI 2~3级纳入SR组(35例),TIMI 0~1级纳入非SR组(73例)。比较两组CHA_(2)DS_(2)-VASc评分、DFR水平、不同CHA_(2)DS_(2)-VASc评分患者DFR水平,分析CHA_(2)DS_(2)-VASc评分与DFR相关性及两者对ASTEMI患者IRA-SR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CHA_(2)DS_(2)-VASc评分等级存在显著差异(P<0.05);SR组CHA_(2)DS_(2)-VASc评分、D-D、FIB、DFR水平低于非SR组(P<0.05);SR组、非SR组CHA_(2)DS_(2)-VASc评分1~2分患者D-D、FIB、DFR水平<3~4分患者<4分以上患者(P<0.05);SR组、非SR组CHA_(2)DS_(2)-VASc评分与DFR均呈正相关(r=0.600、0.790,P均<0.001);CHA_(2)DS_(2)-VASc评分、DFR预测ASTEMI患者IRA-SR的AUC为0.832(95%CI0.748~0.897)、0.816(95%CI 0.730~0.884);根据2.4 ROC曲线分析中所获取最佳截断值分为高水平与低水平,CHA_(2)DS_(2)-VASc评分、DFR低水平的A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SR可能性高于高水平患者(P<0.05);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DFR预测ASTEMI患者IRA-SR的AUC为0.907(95%CI 0.836~0.955),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95.89%,优于二者单独预测。结论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DFR预测ASTEMI患者IRA-SR的价值较为可靠,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自发再通 CHA_(2)DS_(2)-VASc评分 D-二聚体/纤维蛋白比值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发明 王成谋 陈光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04-2005,共2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达8%-10.5%,TIA发病后2-7 d为脑卒中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评估、干预可减少卒中发生。Johnston等提出的ABCD-2评分法可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参与动脉粥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达8%-10.5%,TIA发病后2-7 d为脑卒中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评估、干预可减少卒中发生。Johnston等提出的ABCD-2评分法可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TIA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纤维蛋白
下载PDF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结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光平 巴晓红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9期46-47,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330例,观察7 d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据此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1例、未继发脑梗死组...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330例,观察7 d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据此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1例、未继发脑梗死组289例。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BCD2评分将继发脑梗死组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分别检测各组血浆hs-CRP、Fg、D-D水平,并分析其与TIA早期继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330例TIA患者7 d内继发脑梗死4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2.4%。与对照组比较,继发脑梗死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TIA未继发脑梗死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继发脑梗死患者中危组、高危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危组(P均<0.01)。结论 ABCD2评分高及血浆hs-CRP、D-D及Fg水平升高可作为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 D-二聚体 ABCD2评分
下载PDF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子明 刘莹 +3 位作者 秦超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较。结果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亚组32例,中危亚组72例,高危亚组29例。TIA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危及高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低危亚组;高危亚组显著高于中危亚组(均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e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浆Fg平均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血浆Fg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被引量:14
5
作者 郗红艳 司志华 +2 位作者 李家承 朱建国 闫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亚组(≤3分) 59例、中危亚组(4~5分) 48例和高危亚组(≥6分) 43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记录TIA各亚组患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3. 5 g/L亚组64例和<3. 5 g/L亚组86例,比较二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二者联合对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IA组TC、TG、CRP、Fib、D二聚体(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077、-11. 161、-25. 537、-19. 556、-22. 560,P均<0. 01)。ABCD2评分越高,TIA患者年龄越大,且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60、6. 341、6. 341,P <0. 05),纤维蛋白原比较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 398,P <0. 01),低危亚组发生脑梗死5例(8. 5%),中危亚组20例(41. 7%),高危亚组29例(67. 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89,P <0. 001)。Fib <3. 5 g/L亚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5例(17. 4%),Fib≥3. 5 g/L亚组患者发生39例(60. 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 130,P <0. 001)。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0、0. 728、0. 875; 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90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74、0. 651、0. 823,可见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90 d发生脑梗死价值最高。结论 ABCD2评分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高,ABCD2评分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较单独应用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纤维蛋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延佳 李毓新 +2 位作者 吉智 刘利宁 范秀博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771-773,共3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ABCD^(2)评分,并行Fib检测后入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6个月。... 目的分析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ABCD^(2)评分,并行Fib检测后入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6个月。根据患者在随访观察期内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57例),对两组患者入组时的ABCD2评分及Fib水平进行组间比较。以入组后6个月内发生脑梗为金标准,分别以ABCD^(2)评分和Fib水平为检验变量,以脑梗死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以ROC曲线上最左侧拐点为临界值,ABCD^(2)评分和Fib判断近期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5.97分、4.12 g/L,以入组后6个月发生脑梗死为阳性金标准,采用检验四格表对ABCD^(2)评分和Fib水平以及二者联合预测近期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计算,比较三种预测方案的价值。结果脑梗死组患者ABCD^(2)评分较非脑梗死组患者高,Fib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近期脑梗死20例,Fib预测TIA患者脑梗死为21例,ABCD^(2)评分和Fib联合预测TIA患者并发脑梗死22例。ABCD^(2)评分和Fib联合预测TIA并发脑梗死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单一ABCD^(2)评分和Fib预测方案。结论TIA患者近期脑梗死率较高,可通过ABCD^(2)评分和Fib水平对患者近期脑梗死风险进行初步预测,为患者临床治疗及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近期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浆纤维蛋白水平 ROC曲线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对ACS患者PCI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晶 马凯 +3 位作者 张柏祥 郑迪 陆远 李文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221-1225,1240,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率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关系,并进一步比较FIB、CHA_(2)DS_(2)-VASc评分以及两者联合对CI-AKI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率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关系,并进一步比较FIB、CHA_(2)DS_(2)-VASc评分以及两者联合对CI-AK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因ACS就诊并行PCI的9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入院CHA_(2)DS_(2)-VASc评分。按照术后肌酐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CI-AKI组及非CI-AKI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FIB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以评价FIB、CHA_(2)DS_(2)-VASc评分及两者联合水平对PCI术后CI-AKI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CI-AKI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FIB、高CHA_(2)DS_(2)-VASc评分的患者术后具有更高的CI-AKI发生率。相关性分析显示FIB和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R=0.236,P<0.001)。两者联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CI-AK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0.697~0.755,P<0.001),敏感度为63.3%,特异性为72.6%。以FIB、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ACS患者发生CI-AKI的截断值将934例ACS患者分为低危组(404例)、中危组(383例)和高危组(14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水平(OR=0.913,95%CI:0.867~0.962,P=0.001)、FIB水平(OR=1.451,95%CI:1.185~1.777,P<0.001)、CHA_(2)DS_(2)-VASc评分(OR=1.271,95%CI:1.504~1.780,P<0.001)是ACS患者PCI术后CI-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CHA_(2)DS_(2)-VASc评分对PCI术后发生CI-AK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者联合能提高ACS患者PCI术后CI-AKI发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纤维蛋白 CHA_(2)DS_(2)-VASc评分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左心耳血栓中的价值
8
作者 王志响 都旭东 方陈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HA2DS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桐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64例,根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HA2DS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桐城市人民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64例,根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有左心耳血栓患者35例,无左心耳血栓患者129例。比较有和无左心耳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参数、FIB、CHA2DS2-VASc评分差异。结果有左心耳血栓患者体重指数、吸烟比例、阵发性房颤比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和FIB分别为(26.10±1.87)kg/m2、45.71%、60.00%、2.44±0.68、(3.30±0.87)g/L,明显高于无左心耳血栓患者[(24.65±1.96)kg/m2、20.93%、25.58%、1.96±0.70、(2.77±0.81)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左心耳血栓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横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CHA2DS2-VASc评分≥3分比例分别为(46.60±4.50)mm、(45.51±4.81)mm、(60.03±5.12)mm、(44.41±3.35)mm和62.86%,明显高于无左心耳血栓患者[(40.03±5.11)mm、(41.06±5.11)mm、(54.46±6.41)mm、(39.65±4.03)mm和30.23%],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8.81±8.43)%,明显低于无左心耳血栓患者[(66.69±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左心房前后径和CHA2DS2-VASc评分是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FIB、左心房前后径和CHA2DS2-VASc评分联合预测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受FIB、左心房前后径、CHA2DS2-VASc评分的影响,同时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浆FIB、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左心耳血栓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纤维蛋白 CHA2DS2-VASc评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3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凝仪检测TIA患者血浆FIB。患者预后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判断,包括在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结果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98例(阴性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4例(阳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4.53±0.99)、(3.05±0.93)g/L,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2.98±0.86)、(3.54±1.47)、(5.16±1.68)g/L,三者间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及血浆FIB≥3.5 g/L是TI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TIA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浆FIB≥3.5 g/L时可有效判断90 d内TI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 ABCD2评分
下载PDF
纤维蛋白析出对微柱凝胶试验结果影响的解决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子毅 刘仁强 +1 位作者 刘景春 刘赴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242-245,共4页
【目的】寻找一种解决纤维蛋白析出影响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和抗体筛选的方法。【方法】用自行设计的CaCl2离心法和EDTA-Na2法对5份交叉配血中有混合外观凝集(假性凝集)的血样本分别进行处理,筛选出最佳处理条件;另选取一份冷沉淀,按1:5... 【目的】寻找一种解决纤维蛋白析出影响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和抗体筛选的方法。【方法】用自行设计的CaCl2离心法和EDTA-Na2法对5份交叉配血中有混合外观凝集(假性凝集)的血样本分别进行处理,筛选出最佳处理条件;另选取一份冷沉淀,按1:5和1:10稀释后用CaCl2离心法和EDTA-Na2法分别模拟进行交叉配血和抗体筛选。【结果】CaCl2离心法的最佳条件是稀释比例1:20,孵育5min,3000r/min离心5min;EDTA-Na2法加入的比例是1:20;均对临床新鲜标本处理结果较好,陈旧标本选用EDTA-Na2法处理较好。【结论】用CaCl2离心法对新鲜抗凝血和用EDTA-Na2法对抗凝和非抗凝血均能很好地解决纤维蛋白析出对微柱凝胶实验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 微柱凝胶 EDTA-Na2
下载PDF
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爱华 王晶 +4 位作者 王长远 刘芳艳 杨志鹏 李思颉 孟然 《中国医药》 2023年第9期1295-129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将血栓风险评分CHA_(2)DS_(2)-VAS...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将血栓风险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1分的病例分为低危组(71例),将CHA_(2)DS_(2)-VASc评分>1分的病例分为高危组(147例)。对患者出院后生存情况进行随访,按是否发生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血栓高危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高危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低危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D-二聚体、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高危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205、1.816,95%置信区间:1.117~9.202、1.065~3.096,P=0.030、0.028)。本研究218例患者中随访成功154例,其中死亡19例(死亡组),存活135例(非死亡组)。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死亡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912,95%置信区间:1.286~11.903,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20,P=0.006)。结论高D-二聚体、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高血栓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1分)的独立危险因素,高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全因死亡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HA_(2)DS_(2)-VASc评分 D-二聚体 纤维蛋白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鹏辽 闫宏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10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 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头颈部CTA 短暂性脑缺血 脑梗死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江坤 张津华 +1 位作者 付志新 赵春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97-98,共2页
目的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a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6例TIA的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查头颅磁共振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 目的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a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6例TIA的患者,于发病1周内入院,查头颅磁共振DWI了解是否有高信号。按照DWI是否有高信号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ABCD2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2组ABCD2评分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且脑梗死组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映以TIA表现的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血浆纤维蛋白 脑梗死
下载PDF
改良ABCD^2评分法结合Fib,Hcy,UA预测TIA短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15
作者 王楠 苏志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9期9-12,16,共5页
目的用改良的ABCD^2评分法结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脑梗死(CI)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77例... 目的用改良的ABCD^2评分法结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脑梗死(CI)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按ABCD^2+L评分法记录相关危险因素,及Fib、Hcy、UA的值,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用ABCD^2+L评分法,将其分为低危险组(0~3分);中危险组(4~5分);高危险组(6~8分)。观察不同危险组患者发病7d内CI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L方法的有效性,及结合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和继发CI风险之间关系。结果共纳入17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8例于7d内发生CI,139例未发生CI,发生率为21.47%。ABCD^2+L评分三组间C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中LDL-C,UA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的LDL-C,UA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的Fib,Hcy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年龄因素,高血压病,高Hcy是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内发生CI的独立风险因素。(2)ABCD^2+L评分值越高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CI发生率越高。(3)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LDL-C,UA值越高其短期内发生CI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脑梗死 ABCD2+L评分 纤维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下载PDF
应用ABCD^2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预测TIA后短期脑卒中风险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为强 任明山 杨毅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9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分别测定13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 目的探讨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分别测定13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5(0.668~0.842)和0.711(0.618~0.804)。135例TIA患者中≤2分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评分为4分者3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7%;评分为5分者4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评分为6分者2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54%;评分≥7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8分)组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21%和55%(P<0.05)。结论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法。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纤维蛋白评分 预测
原文传递
ABCD^3-I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静 常龙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8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ABCD3-I评分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11.63%和29.27%(P<0.05),ABCD3-I评分+Fib水平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9.92%和30.61%(P<0.05)。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0.56~0.77)和0.69 (0.59~0.80)。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组的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26(P<0.05)。结论 ABCD3-I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IA患者7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更能为准确地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3-I+纤维蛋白水平的评分 预测
原文传递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液指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尹涛 姜丽真 +3 位作者 张盟盟 王睿健 张明哲 张文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622-4626,共5页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于ABCD2评分、血浆FIB(P<0.05);ABCD2评分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sCD40L、联合,血浆FIB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sCD40L(P<0.05)。结论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同时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BG水平联合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可溶性CD40配体 纤维蛋白
下载PDF
Marfan综合征两种原纤维蛋白1基因突变
19
作者 陈喜军 伍严安 +5 位作者 陈发文 陈发林 黄毅 黄肖利 马晓宁 陈同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0-442,共3页
目的对14例Marfan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FBNI)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typeⅡ,TGFBR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F... 目的对14例Marfan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FBNI)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typeⅡ,TGFBR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FS患者FBNl的65个外显子和TGFBR2基因的7个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对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图形异常的PCR扩增片段用DNA测序鉴定突变位点及性质,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一步证实突变。结果在MFS患者FBNl基因中发现两种突变。两种基因突变是新的FBNl置换突变(Intron29+4A〉T)和再发的FBNl无义突变(8080C〉T)。结论FBNl的Intrort29+4A〉T和8080C〉T可能是MFS患者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FAN综合征 纤维蛋白1 FBNl基因 7UFBR2基因 基因突变 变性高效液 相色谱
原文传递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1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医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动态双盲法以及每组36例的标准将患者分别归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常规西医疗法,研究组中医益... 目的分析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医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动态双盲法以及每组36例的标准将患者分别归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常规西医疗法,研究组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参考NIHSS评分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研究组94.44%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接受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与纤维蛋白原,纠正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血脂 纤维蛋白 NIHSS评分 效果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