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评分法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亚兰 洪林云 王珏 《医疗装备》 2023年第9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ABCD评分法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89例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最终检查结果(CT、磁共振检查)将其分为IS组(50例)与非IS组(39例),比较两组A... 目的 探讨ABCD评分法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89例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最终检查结果(CT、磁共振检查)将其分为IS组(50例)与非IS组(39例),比较两组ABCD评分法及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BCD评分法、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及两者联合对头晕患者发生IS的预测价值。结果 IS组的ABCD评分法及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均高于非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ABCD评分法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预测头晕患者发生I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高于两者单独预测。结论 ABCD评分法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可有效预测头晕患者是否发生IS,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缺血性卒中 abcd评分 躯干共济失调评分 预测效能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联合ABCD评分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关系分析
2
作者 王嫒嫒 任伟利 +3 位作者 张力维 韩潮 马姝颖 温德惠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联合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ABCD)评分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关系。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脑梗死灶体积将其分为小体积组(28例,梗死灶最大体积<5 cm^(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联合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ABCD)评分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关系。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脑梗死灶体积将其分为小体积组(28例,梗死灶最大体积<5 cm^(3))、中体积组(42例,梗死灶最大体积5~10 cm^(3))及大体积组(30例,梗死灶最大体积>10 cm^(3))。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记录斑块最大厚度;通过斑块造影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获得斑块造影峰值强度(PI);进行ABCD2(增加病史)评分和ABCD3(增加病史、脑缺血及颈动脉狭窄)评分。结果:大体积组斑块厚度和PI高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中体积组斑块厚度和PI高于小体积组,3组斑块厚度和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70,F=100.566;P<0.05)。大体积组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高于中体积组和小体积组,且中体积组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高于小体积组,3组两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494,F=158.830;P<0.05)。斑块厚度、PI、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与脑梗死灶大体积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价斑块厚度和PI及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与急性脑梗死体积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 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abcd)评分 急性脑梗死 体积
下载PDF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急诊评估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杜敢琴 孙圣刚 +2 位作者 富奇志 宋海乔 黄丽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 目的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d和90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90d共35例(30.7%)发生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d内;ABCD评分与TIA后7d和90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2.80.95%CI1.37~5.68,P=0.005)是TIA后7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评分(OR2.64.95%CI1.39~4.93,P=0.003)和DWI异常(OR5.84.95%CI1.08~31.66,P=0.041)是TIA后90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评分是急诊预测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DWI结果可以提高其对TIA后90d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abcd评分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ABCD评分和ESSEN评分预测TIA发生脑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建平 赵中 +2 位作者 程庆璋 方琪 赵合庆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的阳性预测值。结果:174例TIA患者,在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64%、13.22%和14.37%。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695、0.760、0.862;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684、0.754、0.844;预测180 d内脑卒中风险时,4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3、0.696、0.779、0.862。4种评分系统7天阳性预测值分别为: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90天:ABCD评分法28.6%,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28.6%,ESSEN评分法44.4%;180天:ABCD评分法35.7%,ABCD2评分法27.8%,ABCDI评分法33.3%,ESSEN评分法51.9%。结论:ESSEN评分法在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阳性率上,明显高于ABCD评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ESSEN评分 abcd评分 abcd2评分 abcdI评分
下载PDF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罗韶辉 黄淑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7期77-78,共2页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ABCD评分法,高、中、低风险组之间,90 d内发生脑梗死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评分能够有效的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以及对于TIA的分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 卒中
下载PDF
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余琳玲 黄跃金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9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r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 目的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r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梗塞 预测 abcd评分
下载PDF
改良ABCD评分法在危重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施琴 郭东风 许晓春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 判断改良ABCD评分法对急诊病例评估的准确性,了解其是否可用于急诊患者病情的评估及其普遍性.方法 收集2006年8月~2009年1月急诊抢救室694例病人,同时对他们进行SAPS Ⅱ评分及改良ABCD评分,并对两种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二者... 目的 判断改良ABCD评分法对急诊病例评估的准确性,了解其是否可用于急诊患者病情的评估及其普遍性.方法 收集2006年8月~2009年1月急诊抢救室694例病人,同时对他们进行SAPS Ⅱ评分及改良ABCD评分,并对两种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二者之间是甭存在相关性.结果 整体患者的SAPSⅡ评分及改良ABCD评分相关性较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37,P〉0.05),但对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力衰退、呼吸衰竭患者,两种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40,P〈0.05).结论 改良ABCD评估法并不适应于所有急诊抢救患者,仅适应对于一些慢性重症患者可进行有效的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bcd评分 SAPSⅡ评分 急诊科
下载PDF
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穆雪侠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5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 d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97例TIA患者2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预测2 d卒中风险时,A... 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 d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97例TIA患者2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预测2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1(0.47~0.75)和0.71(0.57~0.84);预测7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2(0.50~0.74)和0.74(0.62~0.85)。结论ABCD2评分法可能优于ABCD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评分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评分系列在TIA患者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悠 罗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3期100-103,共4页
ABCD评分是一个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简便实用,判断迅速,准确性较高,早期应用广泛。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参数,形成新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ABCD3-Ⅰ评... ABCD评分是一个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简便实用,判断迅速,准确性较高,早期应用广泛。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参数,形成新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ABCD3-Ⅰ评分),旨在提高其评估能力。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ABCD2评分。ABCD评分系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泛,但仍需普及(特别是ABCD2评分),而且还需要找到更适合的参数对其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评分 abcd2评分 abcd3评分 abcd3-I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4种ABCD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继发脑梗死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柴丽丽 赵立军 +1 位作者 王彦丽 张江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946-950,共5页
目的:评价4种ABCD评分方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106例TIA患者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Ⅰ4种评分模型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低、中及高危组;根据患者TIA后7 d内是否继... 目的:评价4种ABCD评分方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106例TIA患者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Ⅰ4种评分模型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低、中及高危组;根据患者TIA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患者的4种评分;记录4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患者例数,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4种评分与TIA患者7 d内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4种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预测的真实性和准确度,计算准确度最高评分的界值分值。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的4种评分方法的得分均显著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种评分的OR值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1);4种评分对7 d内脑梗死风险预测的AUC分别为0.61、0.65、0.77、0.89,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评分方法中ABCD3-Ⅰ评分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准确度最高(P<0.05),最佳界值为6分。结论:4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其中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abcd评分系统 预测
下载PDF
ABCD评分系统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早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唐海 孔令文 +5 位作者 王小鹏 张伟 张沈阳 李胜利 崔桂云 张婷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
下载PDF
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12
作者 李汉颖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14期122-123,共2页
目的:分析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头晕患者,采用ABCD评分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成低风险组、中等风险组、高风险组,得分分别为0-2、... 目的:分析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头晕患者,采用ABCD评分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成低风险组、中等风险组、高风险组,得分分别为0-2、3-4、5-6分,分析各组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高风险组患者年龄、血压情况,是否有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史以及吸烟饮酒比例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险组(3-4分)脑卒中发生率为33.33%,高风险组(5-6分)脑卒中发生率为75.96%,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0-2分)的4.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高风险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风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法能够有效预测脑卒中,具有很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评分 脑卒中 神经内科 临床价值
下载PDF
ABCD2评分、PAF、sCD40L、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非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情况,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1%、0.927,高于或大于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预测(P<0.05);ABCD2评分、血清PAF单独预测的灵敏度分别高于血清sCD40L、C1q单独预测的灵敏度(P<0.05);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血清C1q单独、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血清C1q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均密切相关,且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补体1q 诊断价值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微小RNA-20b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有预测价值
14
作者 靳丽丽 任伟曼 夏松云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47-50,9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血压、单侧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持续时间、糖尿病(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微小RNA(miRNA)-20b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48例头晕患者,根据是否发生IS分为IS组(109例)和非IS组(39例)... 目的:探讨年龄、血压、单侧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持续时间、糖尿病(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微小RNA(miRNA)-20b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48例头晕患者,根据是否发生IS分为IS组(109例)和非IS组(39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和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晕患者发生IS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对评估头晕患者发生IS的预测价值。结果:IS组年龄、高血压史比例、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泛连接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IS组,miR-20b水平明显低于非IS组(P均<0.05)。LDL-C升高(OR=2.575,95%CI:1.497~3.353)、ABCD2评分>3分(OR=3.069,95%CI:2.242~5.408)、泛连接蛋白升高(OR=1.089,95%CI:1.018~1.187)为头晕患者发生IS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miR-20b为独立保护因素(OR=0.351,95%CI:0.220~0.559,P<0.05)。3个指标联合预测头晕患者发生IS的曲线下面积(AUC=0.859,95%CI:0.791~0.926)明显大于ABCD2评分(AUC=0.759,95%CI:0.669~0.849)、泛连接蛋白(AUC=0.656,95%CI:0.554~0.759)、miR-20b(AUC=0.821,95%CI:0.750~0.893)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ABCD2评分和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为头晕患者发生IS独立影响因素,3个指标联合对头晕患者IS风险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缺血性卒中 abcd2评分 泛连接蛋白 微小RNA-20b
下载PDF
血清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TIA发作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15
作者 何阳 黎昌炫 周艳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TIA患者,根据发病9...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TIA患者,根据发病9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心源性血栓等终点事件分为终点组和无终点组。对比两组血清ICAM-1、LP-PLA2水平及ABCD2评分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三项指标对TI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TIA患者中发生终点事件26例(26.53%),其中脑梗死8例,大动脉狭窄≥50%患者14例,心源性血栓4例。终点组症状持续时间≥60min患者比例、血清ICAM-1、LP-PLA2水平及ABCD2评分高于无终点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60min、血清ICAM-1及LP-PLA2高表达、ABCD2评分高是TIA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结论 血清ICAM-1、LP-PLA2水平与TIA患者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有助于早期预测TIA患者短期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脂蛋白磷脂酶A2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吕权坤 陈龙 +1 位作者 安梦林 梁子敬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例进展为ACI的患者为试验组,130例未进展为ACI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ABCD2评分、CTP检查,比较两组ABCD2评分、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至脑组织内达到的最大峰值时间(TTP)],比较ABCD2评分低危组(9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5例)CTP参数,Pearson分析ABCD2评分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BCD2评分、CTP参数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效能。结果试验组ABCD2评分、TTP、M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BV、CB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TTP、MTT均高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高危组CBV、CBF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ABCD2评分与TTP、MTT均呈正相关性(P<0.05),ABCD2评分与CBV、CBF均呈负相关(P<0.05)。ABCD2评分、TTP、MTT、CBV、CBF联合预测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AUC 0.967,95%CI:0.856~0.996,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与单一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联合CTP参数可提高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灵敏度,弥补了单一预测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彭晓磊 宜晓茸 +2 位作者 王莹 杨延星 郝洁妮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42例和非脑梗死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为TIA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7、2.680、2.76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2、0.854和0.889,其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miR-146a在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abcd3-Ⅰ评分 血清miR-146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TIA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18
作者 咸耀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进展为脑梗死)与对照组(7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比较不同ABCD2分层组DCE-MRI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rK_(ep)、rK^(trans)、rV_(e)均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ABCD2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高危组rK_(ep)、rK^(trans)、rVe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rK_(ep)、rK^(trans)、rV_(e)、ABCD2评分联合预测的灵敏度(94.16%)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预测可提高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对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冯慧敏 芦婷 +2 位作者 李刚 吕囡囡 任大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45-0049,共5页
探讨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对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并对其进行H.I.N.T.S检查、ABCD2评分及颅脑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H.I.N.T.... 探讨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对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并对其进行H.I.N.T.S检查、ABCD2评分及颅脑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H.I.N.T.S检查法、ABCD2评分以及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对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的诊断效能。结果 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的准确率为96.06%,敏感度为91.18%,特异度为97.85%,阳性拟然比为42.39,阴性拟然比为0.09。结论 H.I.N.T.S检查法联合ABCD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N.T.S检查法 abcd2评分 急性中枢性头晕/眩晕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和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丽 王磊 +1 位作者 吴亚琴 王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 目的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ABCD3-Ⅰ评分。统计比较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TIA不同持续时间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采用ROC曲线分析PAF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0.00%、8.87%、33.91%(P<0.05)。观察组患者TIA持续时间越长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越高(P<0.05)。PAF水平、ABCD3-Ⅰ评分、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脑梗死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784、0.841;敏感性分别为70.2%、68.1%、85.6%;特异性分别为57.4%、72.1%、80.9%(P<0.01)。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脑梗死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2个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PAF结合ABCD3-Ⅰ评分对老年TIA后进展为脑梗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因子 预测 abcd3-Ⅰ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