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2评分、PAF、sCD40L、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非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情况,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1%、0.927,高于或大于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预测(P<0.05);ABCD2评分、血清PAF单独预测的灵敏度分别高于血清sCD40L、C1q单独预测的灵敏度(P<0.05);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血清C1q单独、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血清C1q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均密切相关,且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补体1q 诊断价值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TIA发作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2
作者 何阳 黎昌炫 周艳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TIA患者,根据发病9...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TIA患者,根据发病9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心源性血栓等终点事件分为终点组和无终点组。对比两组血清ICAM-1、LP-PLA2水平及ABCD2评分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三项指标对TI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TIA患者中发生终点事件26例(26.53%),其中脑梗死8例,大动脉狭窄≥50%患者14例,心源性血栓4例。终点组症状持续时间≥60min患者比例、血清ICAM-1、LP-PLA2水平及ABCD2评分高于无终点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60min、血清ICAM-1及LP-PLA2高表达、ABCD2评分高是TIA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结论 血清ICAM-1、LP-PLA2水平与TIA患者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ICAM-1、LP-PLA2联合ABCD2评分有助于早期预测TIA患者短期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脂蛋白磷脂酶A2 abcd2评分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TIA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咸耀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进展为脑梗死)与对照组(7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比较不同ABCD2分层组DCE-MRI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rK_(ep)、rK^(trans)、rV_(e)均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ABCD2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高危组rK_(ep)、rK^(trans)、rVe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rK_(ep)、rK^(trans)、rV_(e)、ABCD2评分联合预测的灵敏度(94.16%)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预测可提高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加拿大TIA评分预测TIA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价值及其与ABCD2评分的诊断效能比较
4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 探究加拿大TIA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7 d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效能,并与ABCD2评分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17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 d内发生缺血性... 目的 探究加拿大TIA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7 d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效能,并与ABCD2评分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17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终点。以7 d内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为阳性组,7 d内没有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阴性组。分别采用加拿大TIA评分和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加拿大TIA评分,低危:-3~3分,中危:4~8分,高危:9~23分;ABCD2评分,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7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8例(16.1%)。在加拿大TIA评分中,低危27例,中危123例,高危24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1例,中危19例,高危8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18、1.11和1.74。ABCD2评分中,低危0例,中危159例,高危15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0例,中危23例,高危5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0.87和3.26。加拿大TIA评分受试者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BCD2评分(0.73 vs 0.61,P=0.001)。结论 加拿大TIA评分可以更好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对控制TIA患者7 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TIA评分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脑梗死
下载PDF
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检测对眩晕病因诊断的效能分析
5
作者 任云 邢朝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分析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诊断眩晕病因的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眩晕就诊患者259例,其中129例为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脑梗... 目的分析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诊断眩晕病因的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眩晕就诊患者259例,其中129例为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PCS组),130例为周围性前庭疾病源性眩晕患者(对照组)。患者均接受改良ABCD2评分评估,并检测血清ADA、LDL-C水平等生化指标。采用ROC曲线法分析改良ABCD2评分联合血清ADA、LDL-C水平检测诊断眩晕病因的效能。结果PCS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血清ADA、总胆固醇(TC)、LDL-C、空腹血糖(FPG)、白细胞计数水平以及改良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改良ABCD2评分、LDL-C、ADA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孤立性眩晕起病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BCD2评分、LDL-C、ADA均具有诊断孤立性眩晕起病PCS的应用价值(P<0.05),其中以改良ABCD2评分的诊断效能最佳(AUC=0.936),进一步联合该3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指标联合的诊断效能较单一指标提高(AUC=0.990)。结论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PCS患者改良ABCD2评分和血清ADA、LDL-C水平较周围性前庭疾病源性眩晕患者显著增高,有助于对眩晕病因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诊断 改良abcd2评分 腺苷脱氨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51-54,共4页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D评分法、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分别对126例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内、30 d内、90 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并评价3种评分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该研究组中,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19.8%)发生脑梗死。其中,7 d内发生脑梗死18例(14.3%);30 d内发生脑梗死22例(17.5%);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7 d内分别为:28.5%、27.9%和28.5%;30 d内分别为:27.6%、30.8%和34.6%;90 d内分别为:25.7%、27.8%和50.9%。结论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ABCD3>ABCD2>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评分法 abcd2评分法 ABCD3评分法
下载PDF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吕凤琼 王世民 +2 位作者 陈荣杰 王东 王雅静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颅内外血管狭窄
下载PDF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叶子明 刘莹 +3 位作者 秦超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较。结果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亚组32例,中危亚组72例,高危亚组29例。TIA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危及高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低危亚组;高危亚组显著高于中危亚组(均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e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浆Fg平均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血浆Fg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被引量:14
9
作者 郗红艳 司志华 +2 位作者 李家承 朱建国 闫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亚组(≤3分) 59例、中危亚组(4~5分) 48例和高危亚组(≥6分) 43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记录TIA各亚组患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3. 5 g/L亚组64例和<3. 5 g/L亚组86例,比较二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二者联合对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IA组TC、TG、CRP、Fib、D二聚体(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077、-11. 161、-25. 537、-19. 556、-22. 560,P均<0. 01)。ABCD2评分越高,TIA患者年龄越大,且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60、6. 341、6. 341,P <0. 05),纤维蛋白原比较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 398,P <0. 01),低危亚组发生脑梗死5例(8. 5%),中危亚组20例(41. 7%),高危亚组29例(67. 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89,P <0. 001)。Fib <3. 5 g/L亚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5例(17. 4%),Fib≥3. 5 g/L亚组患者发生39例(60. 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 130,P <0. 001)。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0、0. 728、0. 875; 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90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74、0. 651、0. 823,可见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90 d发生脑梗死价值最高。结论 ABCD2评分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高,ABCD2评分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较单独应用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纤维蛋白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斌 徐雪 +3 位作者 姚振威 何光武 王博 黄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WI)了解是否有新发脑梗死。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TIA患者一周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IA患者MR-PWI阳性组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1,P<0.001);MR-PWI联合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9,P<0.001);预测TIA后一周内脑梗死风险时,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的AUC值分别是0.8469、0.867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619,P=0.0498)。结论:在预测TIA后患者一周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时,MR-PWI联合ABCD2评分法准确性高于ABCD2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abcd2评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丽 戴海琳 +3 位作者 唐旭 杨月君 孙坤钰 余兰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究ABCD2评分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ABCD2评分及MRA检查,TIA发病7 d内进行头颅MRI检... 目的探究ABCD2评分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ABCD2评分及MRA检查,TIA发病7 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69%(3/64),中危组为43.33%(13/30),高危组为64.29%(9/14),中危组和高危组高于低危组(P<0.001),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颅内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0.87%(5/46),中度狭窄组为20.51%(8/39),重度狭窄组为56.52%(13/23),重度狭窄组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01和P=0.004);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以及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8.998)、低密度脂蛋白(LDL)≥2.6 mmol/L(OR=15.656)、症状持续时间≥60 min(OR=11.145)均为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5、0.023、0.002)。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脑梗死风险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准确性。高血压、LDL、症状持续时间是影响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 abcd2评分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春洁 毕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用于预测眩晕患者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学艳 樊峰萍 +4 位作者 刘福兴 杜炜 王焱浩 张红霞 李丽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19期2065-2067,2076,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用于预测眩晕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ABCD2评分、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最终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观察组)及非脑梗死组(对照组),比较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用于预测眩晕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ABCD2评分、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最终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观察组)及非脑梗死组(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ABCD2评分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法及躯干共济失调评分的应用价值。结果 2组性别、年龄、伴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 Pa)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ABCD2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CD2评分和躯干共济失调评分越高,眩晕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ROC曲线分析显示,AUC=0.76,95.0%CI[0.716,0.698],P=0.000,Cutoff值=4.0分,诊断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81.00%。结论 ABCD2评分联合躯干共济失调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对脑卒中预防、预后改善均有重要意义,且该种评分特异度、灵敏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abcd2评分 躯干共济失调 脑梗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龙翠英 王明科 +4 位作者 郑春玲 闫丙川 刘书芳 黄圣明 王伟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5期29-30,32,共3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l...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 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转归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婷 吴嘉 +3 位作者 袁云龙 蔡加炉 宋佳希 汪俊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6-859,共4页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其与ABCD2评分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TIA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根据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亚组(ABCD2〉3,n=39)和低危亚组(ABCD2≤3,n=43)。分别...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其与ABCD2评分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TIA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根据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亚组(ABCD2〉3,n=39)和低危亚组(ABCD2≤3,n=43)。分别检测两组TI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ox-LDL水平,同时分析其血脂、清蛋白(Alb)及高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TIA患者血清ox-LDL及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Hcy水平均升高(F分别为15.97、11.85、8.22、和18.56,P均〈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b水平均降低(F分别为21.27、15.39,P均〈0.001)。TIA患者中,高危亚组ox-LDL水平高于低危亚组(t值为2.39,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其他血脂指标及Alb水平的影响后,高ox-LDL、Hcy水平是TIA的危险指标(高危亚组:ox-LDL,风险比(OR)=1.17,95%可信区间(CI)=1.06-1.30;Hcy,OR=1.77,95%CI=1.04-2.96;低危亚组:ox-LDL,OR=1.10,95%CI=1.01-1.21;Hcy,OR=1.65,95%CI:1.01-2.70);且ox-LDL对两组TIA患者的鉴别仍具有意义(OR=1.06,95%CI:1.00-1.13)。结论 TIA患者血清ox-LDL水平升高,与ABCD2评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ABCD2评分及ESRS评分对急诊神经内科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芦姗 王娜 刘慧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7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于急诊神经内科以头晕为主诉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因头晕就诊的患者共260例,分别应用ABCD2量表及ESRS量表进行评分。ABCD2评分分组为低危组(138例,0~3分...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于急诊神经内科以头晕为主诉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因头晕就诊的患者共260例,分别应用ABCD2量表及ESRS量表进行评分。ABCD2评分分组为低危组(138例,0~3分)、中危组(101例,4~5分)和高危组(21例,6~7分)。ESRS评分分组为低危组(158例,0~2分)、中危组(97例,3~6分)和高危组(5例,7~9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头CT和头颅MRI检查。结果共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5例,其中ABCD2评分低危组9例(6.52%),中危组40例(39.60%),高危组16例(76.1%);ESRS评分低危组3例(1.90%),中危组58例(59.79%),高危组4例(80%)。脑卒中组与未发生脑卒中组在年龄、ABCD2评分、ESR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2评分、Essen评分、糖尿病史及卒中史是预测急诊神经内科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BCD2评分和ESRS评分均可以作为预测急诊神经内科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ABCD2评分优于ESR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脑卒中 abcd2评分 ESRS评分
下载PDF
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林 魏衡 +3 位作者 许康 周瑞 郭珍立 杜继臣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15例TIA患者,依据发病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2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2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BCD2评分预测TIA后7 d内发生为CI的预测价值。结果:CI组年龄、ABCD2评分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单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组中症状持续10-59 min的患者比例低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I组中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症状持续≥60 min的患者比例亦均高于非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表明,以ABCD2评分=4.5分作为预测TIA短期发生为CI的界点,其灵敏度为57.6%,特异度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ABCD2是一种预测TIA短期发生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ABCD2评分≥5分对预测TIA短期发生CI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预测价值
下载PDF
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丽 唐旭 +1 位作者 杨月君 刘艳丽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TIA不同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分析ABCD2评分与血清PAF相关性及二者联合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危险分层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2、7 d)。结果观察组ABCD2评分(5.03±0.34)分、血清PAF水平(252.67±37.15)ng/L高于对照组(3.21±0.38)分、(144.23±22.13)ng/L(P<0.05);观察组TIA不同持续时间(≤10 min、>10~20 min、>20 min)病人ABCD2评分[(4.48±0.32)分比(5.12±0.35)分比(5.79±0.28)分]、血清PAF水平[(219.32±40.69)ng/L比(258.16±38.25)ng/L比(298.68±41.31)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A不同发作次数(1次、2~3次、>3次)病人ABCD2评分[(4.52±0.37)分比(5.04±0.32)分比(5.90±0.24)分]、血清PAF水平[(225.67±39.25)ng/L比(247.98±42.76)ng/L比(295.72±40.83)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与血清PAF水平呈正相关(r=0.455,P=0.003);ABCD2评分结合血清PAF水平对TIA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随危险程度增加,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不断增加(P<0.05)。结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病人中呈异常高表达,二者联合有望成为诊断TIA进展为脑梗死、判断危险分层、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降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危险分层
下载PDF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首诊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被引量:4
19
作者 汪进丁 万姗姗 万和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9期55-57,共3页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首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诊TIA的住院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5例和非脑梗死组81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首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诊TIA的住院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5例和非脑梗死组81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50例)、中危组(4~5分,50例)和高危组(6~7分,6例),观察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0%、40.0%和66.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入院时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60min、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预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ABCD2评分相关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丹宇 刘欣 +3 位作者 李旗 潘晓春 张瑜 赵迎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1期55-56,59,共3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 abcd2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