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孔祥梅 孙兴怀 +2 位作者 俞道义 郭文毅 姜春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16-418,I0003,共4页
目的比较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尤其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情况,为实验时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取猕猴、家猪、新西兰大白兔、犬、猫、SD大鼠、C57小鼠以及豚鼠的正常眼球数个,完整剥离整个视网膜,用ADPase法进行血管染色,... 目的比较眼科常用实验动物视网膜血管尤其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情况,为实验时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基础。方法取猕猴、家猪、新西兰大白兔、犬、猫、SD大鼠、C57小鼠以及豚鼠的正常眼球数个,完整剥离整个视网膜,用ADPase法进行血管染色,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结果猕猴视网膜大血管从视盘穿出,分成四支分别供应视网膜四个象限,每条血管逐级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其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在赤道处分成两层,至周边变成一层,且有发育良好的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结构。家猪视网膜大血管由视盘发出后放射状走行,毛细血管也呈网状分布,无黄斑拱环结构。兔仅视盘两侧部分视网膜可见血管,毛细血管网状不明显。犬的视网膜血管也放射状走行,但迂曲明显,毛细血管不成网状。猫、大鼠、小鼠的视网膜大血管均由视盘发出,猫的分成上、鼻下、颞下三支,大鼠、小鼠的各方向均有,区域性不明显,三者的毛细血管网均发育良好,至周边部仍很密集,呈两层分布。豚鼠视网膜无可见的血管。结论用于研究人视网膜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时,可选用猕猴、家猪、猫、大鼠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但要研究人黄斑区血管时,仅可选用猕猴等灵长类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毛细血管 实验动物 猕猴 adp酶染色
下载PDF
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金芳 邸志权 +1 位作者 霍璇 申秀萍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2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研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分别于12、14、17、21 d龄随机抽取2组幼鼠各6只,一侧眼球测定视网膜VEGF水平,另一侧... 目的研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分别于12、14、17、21 d龄随机抽取2组幼鼠各6只,一侧眼球测定视网膜VEGF水平,另一侧眼球进行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考察其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小鼠左眼球ADP酶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12 d龄小鼠血管迂曲、扩张、变形,随时间延长血管变形加重,17 d时最严重,且视乳头周围出现大片无灌注区,视网膜周边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到21 d时模型开始恢复。视网膜VEGF测定结果显示,12 d龄模型小鼠VEGF开始升高,17 d达峰值,以后下降。结论视网膜VEGF变化和视网膜血管形态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17 d时新生血管形成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p酶染色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视网膜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金芳 刘兆凤 +2 位作者 霍璇 林锦镛 申秀萍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1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采用ADP酶染色和视网膜连续切片法,定量评估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模型组小...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通过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采用ADP酶染色和视网膜连续切片法,定量评估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左眼球ADP酶染色结果显示,视乳头周围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并见血管迂曲、扩张、变形,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右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有许多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破内界膜,并且内界膜下的细胞增殖,排列紊乱,并见视网膜表面或视网膜前有新生血管芽。结论成功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并且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p酶染色 血管内皮细胞 视网膜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